二年級上冊《假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展開想象仿寫句子,樹立關愛他人、關愛生活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熟讀成誦,并能感悟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體會小作者的美好心愿,初步樹立關愛他人、關愛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展開想象仿寫句子。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樹立關愛他人、關愛生活的意識。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學生認讀,分組讀學生開火車認讀生字,小組之間比賽認讀生字復習生字,從而引出新的內容
二、 再讀課文,感悟語言
1. 指名學生讀課文。
2. 假如有一枝馬良的神筆,詩中的主人公要實現哪些愿望?
3. 分組學習。
(1) 課文用三小節寫了作者的三個愿望,你最喜歡哪個小節?在組內讀一讀。
(2) 在這一小節中,你讀懂了什么?小組交流。
(3) 你認為這一小節中哪個句子,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4. 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
5. 交流自學情況。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師提問,學生思考,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解答疑問。
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學生代表匯報自學情況。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自主、合作學習,匯報學習成果,以此來訓練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 深情朗讀課文,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1.想一想:“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幾次?朗讀時應該怎樣讀?
(1) 讀懂了你喜歡的小節,你覺得該用怎樣的語氣讀?
(2) 多種形式朗讀。
(3) 說說你在讀的過程中有什么體會。
2.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小節背下來。
3.同桌相互讀讀背背。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師巡視指導,同桌之間互讀,互相糾正,師指名讀,其他學生進行評議;指名學生談體會,師引導;同桌之間互相背誦。
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交流自己的朗讀體會,訓練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拓展學習(深入探究)
小組討論:課文中最后一節沒有說為誰畫什么?你能仿照課文發揮想象。寫一寫嗎?學生自由發揮想象,試著動筆寫一寫,師巡視指導,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學生進行評議,將優秀的小練筆展示,共同學習。開拓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以及語言的組織能力。
五、當堂檢測(學習診斷)
學生自由練習,師巡視指導,指名學生回答,師生共同評議。
及時復習學過的詞語,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六、課堂小結(梳理歸納)
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獲?學生自由發言,師逐步引導學生總結出觀點,并要求學生隨堂做好聽課筆記。再次復習本文的主要內容,對全文進行總結。
板書設計:
完成新概念本課的練習。
熟讀課本
23.假如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
畫太陽 讓小樹成長
畫谷粒 讓小鳥吃飽、游戲
畫好腿 讓西西奔跑
二年級上冊《假如》教學反思
本課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鼠、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純真無暇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共鳴,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還可能產生寫詩的沖動。這都是要建立在對關愛之情的培植基礎上的,所以我在本節課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三個小節感情的變化:第一小節,興奮;第二小節,喜悅;第三小節,沉重。
2、背誦課文。
3、有關愛弱小群體,關愛環境的愿望,能展開想象說或仿寫句子。(完成課后練習“讀讀說說” )。
并把重點定位在:在品讀中激發學生的同情心、愛心,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總體上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流暢,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強,能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導課時,我設計了幫闖關游戲:第一關幫助小熊闖迷宮(復習生字詞及短語);第二關聽寫詞語(本課重點指導書寫的三個詞語)。運用了生動活潑、互動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本課的教學中能比較成功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邊演邊讀或背。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在教研員蔡老師的指導意見下稍作改動:首先由教師指導學習第一小節,再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自由選擇喜歡的小節進行感情朗讀。感情朗讀不是一句口號,必須讓學生真正感悟了內容才能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在學生朗讀前,花了一定的時間進行語言熏陶,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再采取學生領讀——學生評價——教師點撥——全班齊讀——教師小節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在本節課朗讀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朗讀示范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示范者自信心和自豪感,但關鍵要選好示范對象。
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后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要給„„當然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想想身邊還有哪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和事,緊接著問:你最想幫助誰?學生都非常踴躍發言。個別學生的發言還特別精彩:我要給我婆婆畫一雙好腿,讓她能天天送我上學;我要給山區的小朋友畫一間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也能上學讀書;我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畫一只烤鴨,讓她吃得飽飽的,不再在寒冷的冬天受冷挨餓„„聽到學生的這些回答,我特別感動。讓我特別高興的還有,一位可愛的學生:蕓燕一下課就悄悄地跑到我身邊告訴我:“老師,我預習時讀這篇課文時感到心里不舒服,但上了這節課后,我覺得好高興哦!”她那么簡單而純真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知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真實地產生了幫助弱小群體的愿望了,并且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而感到快樂。最后,我讓學生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愿望寫在練習紙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學習第二小節的時候,我拋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么?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上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于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毫不猶豫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么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后老師接著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里(苦苦等待 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是比較到位的。
在朗讀教學的環節中,不能很好的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言,也許有些問題太羅嗦,使學生失去了興趣,因此,有個別學生開小差的現象。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后,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并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