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精品教案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認識“葫蘆”兩個生字。告訴學生“蘆”在“葫蘆”一詞中讀輕聲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蘆》,小朋友讀了課題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說。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人種了葫蘆,這顆葫蘆長得什么樣呢/請小朋友們自已讀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樣不一樣。
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
1、觀察課文插圖,認識“藤”字。觀察課文插圖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讀課文,自學字詞。
(1)初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記字方法。
(3)找出帶生字的句子來讀,要求讀通順。
3生字的鞏固。
(1)鞏固會認的字。
我會讀:細長的葫蘆藤
雪白的葫蘆花
可愛的小葫蘆
我會找:
哇-(蛙)-(娃)-(洼)
盯-(丁)-(頂)
(2)鞏固會寫的字。
誰讀得準?
言每治棵掛哇怪慢
誰會發現?
同結構的字:治、棵、掛、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掛、哇
誰會看?(觀察老師范寫,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寬的字:治、棵、掛、哇、怪、慢
從上到下的字:言、每
誰寫得好?
學生練寫,互相評價。重點講解:“掛、哇”二字右邊的“圭”,是由上下兩個“土”字組成的;“言”字第一橫長,下面兩橫短;“每”字的筆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懂得葉和葫蘆的關系。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出示葫蘆,小朋友,你們見過葫蘆嗎?能把你知道的有關知識說給大家聽嗎?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葫蘆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蘆》小朋友們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了?
二、看圖
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故事中的葫蘆,先看第一幅圖,請小朋友認真觀察,哪個小朋友能說說這幅圖?下面請小朋友再看一幅圖,出示第二幅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三、說話:
1、你發現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
(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這兩幅圖,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個大問號產生了呢?(學生發表意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故事。學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朗讀感悟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找出描寫這兩幅圖的段落。
2、描寫第一幅圖的是哪個自然段呀?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學生說說自已聽了以后的感受。
3、你覺得哪些詞寫得很好,讓人一讀就感到葫蘆長得很美?(細長、長滿、雪白的、小葫蘆)小葫蘆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個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4、哪個小朋友能把小葫蘆讀得更美更漂亮?讓人一聽就喜歡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歡的方式讀第一段。其它同學評。他就把描寫葫蘆美的詞讀得很優美。還有哪個小朋友能讀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們想當小老師嗎?下面請把你的同桌當作小老師美美地讀給他小老師聽一聽。
6、這么美的小葫蘆,最后變成什么樣子了呢?請在課文中找一找這些句子。齊讀最后一段。出示圖:多可惜呀!
7、小葫蘆怎么會變成這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請小朋友讀課文2、3自然段從故事中找答案。學生自由說。
8、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9、讀讀下面兩句話,猜猜這個種葫蘆人的想法?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他認為:———(了解蚜蟲,并進行指導朗讀)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認為他想得對不對,大家討論一下葉子上的蟲到底用治不用?小組討論匯報。
10、指名分角色朗讀對話并指導,小組學生分角色,老師和學生合作讀。
四、課堂擴展
1、想象那個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
2、一棵葫蘆從發芽到成熟,還會遇到哪些危害,還需要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續編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種的葫蘆畫下來。看誰想得好,畫得好。
4、學了這節課你懂得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5、請小朋友課后把自已又編的這個故事講給自已的爸爸媽媽聽。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中葫蘆的人,只盯著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教學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采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教學時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并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將教學設計付諸課堂實踐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詞教學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共6個。教學中,我重點是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并通過讀“葫蘆葉、葫蘆藤、葫蘆花、小葫蘆”四個詞,鞏固“葫蘆”的讀音。但忽略了“盯”這個重要的生字,正確理解它的含義有助于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思想。教學中應予以重視,深入學習。
2、學習課文
語文課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融合,感情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還有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的余地。我僅抓住人物的語言,沒有關注人物的神態動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里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應加以品析。所以在這個環節,可以這樣調整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么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后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后果時,教師追問:“那個人為什么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后,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