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1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使人受啟發的詞語和故事”為主題,《酸的和甜的》為最后一課,是一篇以連環畫形式編排的童話,在體裁上具有雙重特征。文中8個自然段配有8幅插圖,除了敘述松鼠、兔子的輕信、猴子的敢于嘗試外,還涉及到了狐貍的“精神勝利法”。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識字學詞,難點為在閱讀中滲透“做事要敢于嘗試”的道理。
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覺得興奮和緊張。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 把握生字學習的時機,分散識字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低年級的新課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記硬背的識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學舞臺。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并掌握識字的規律,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生字的能力。
識字教學,第一做到隨文識字,因時制宜地把生字分散在在課題中,句子里,朗讀時、板書中,兒歌總結處、寫字時。第二做到依托,不組織學生識記單個生字,因地制宜地賦予生字具體的環境。這兩點做法,目的就是在前瞻后顧和潛移默化中達到識字教學目標的水到渠成。另外,把“迫不及待、大口大口”兩個詞語的訓練放在重點句子中、朗讀體會時,生活經驗里去學習、理解、運用。導入部分出示“葡萄”圖片讀準葡萄的讀音。酸字放在課題中識記。句子中指導“串”,“串”是象形字,我引導學生從串的樣子上去記,有些孩子想象成冰糖葫蘆,羊肉串等等,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點,初步學會象形字的識記方法。有的是用熟字記憶法,中在加個口字,呂加豎,學生就在輕松的環境下記住了這個字。在識記“猴”、“狐”、“貍”三個生字時,從認識小動物,到隨文認識小動物,再到讀兒歌,生字反復的復現,在到最后我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么共同點,并出示“犭”的寫法。這樣對于這三個字的記憶會更明顯,更輕松。“犭”是學生寫字的一個難點,課中著重強調,并與“扌”做比較。加強學生的記憶。
二、創設情境,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驗小狐貍的角色,問問小狐貍在葡萄架下干什么,并讓學生演一演小狐貍在葡萄架下轉來轉去動腦筋想辦法的樣子。體會狐貍吃不到葡萄時的心情,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了詞語的感情色彩彩,朗讀時,自然能做到聲情并茂。
三、品詞析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小學階段是語文素質的初步形成時期,是奠定基礎的時期。所以,在小學階段,必須注重語文基本素質的訓練與養成。二年級屬于低年段,應該培養學生初步理解詞句的能力。這節課,對關鍵的詞句,啟發學生反復揣摩,做動作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了詞語,積累感悟語言。這樣品讀詞語,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作者譴詞造句的精當,理解了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的妙處。
再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完善,今后應該改正:
一、朗讀不夠多
朗讀是低年級的訓練重點。朗讀的面還不夠廣,例如在教學課文第二、三段時,我讓學生找小松鼠心里怎么想的,指名一個學生回答,再是齊讀,讀的形式不夠多,讀的時間不夠多,學生讀的面不夠廣。
二、激勵評價的語言應更豐富。
好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知識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在評價語言的藝術性上,語言有些貧乏,沒能在學生最需要鼓勵的時候進行恰到好處的點評,在以后教學中仍需加強。
三、矛盾
感覺到在課堂上,有一些地方,該放手的,讓孩子大膽的來提問,大膽的來辯論的地方,自己感覺好像還放的不是很開。在設計四個小動物面對成熟的葡萄分別有什么表現時,方案一:讓學生自主去找出來,合作著來學習,有利于鍛煉學生刪選信息的能力,但是我又擔心學生初讀課文找的不夠全面、準確,影響后面的每個教學環節,甚至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方案二:四個小動物分別的表現,教師直接出示,引導品讀,體會小動物分別的表現。這樣我教學在我的控制范圍內,但在教學中受到這種模式的牽引,學生比較被動。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使自己逐漸成熟!
總之,這節課帶給我的收獲就像課題說的酸的和甜的都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像小猴子一樣勇于實踐,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2
生動有趣的童話、活潑形象的圖畫對于二上學生而言是最喜歡閱讀欣賞的。《酸的和甜的》恰是二者的結合體,它既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同時課文又以圖文對應的連環畫形式編排,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努力圍繞本次低段閱讀教學的主題“如何提高識字和朗讀的實效性”展開教學,覺得在以下幾方面做得較好。
1、重視培養聽說等學習習慣。
低段閱讀教學,以聽讀和習慣培養為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找尋適當的時機引導學生培養聽、說、讀、寫等學習習慣。在初讀反饋時,當一位學生較完整、有序、清楚地介紹“故事中出現的小動物有狐貍、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我隨即走到她的身邊,摸著她的頭對全班孩子說:“今天老師第一個表揚的是她,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她準確地說出了故事中小動物的名字;二是因為她把話說得很完整;三是因為她在最后用了一個 ‘和’,把句子講得很清楚。”目的在于通過對這位孩子的評價和鼓勵,讓其他的孩子明白怎樣清楚、明白、完整地說好句子,并且為接下來請學生介紹“故事中誰說葡萄是酸的,誰說葡萄是甜的”作鋪墊。從課堂效果看,孩子們在接下來的介紹中說得都很好。在指導寫字時,首先請孩子觀察“狐、貍、猴”三個字的相同點,接著一步一步指導學生寫好新偏旁,最后指導學生寫認為最難寫的“猴”字,在學生寫字時不忘提醒正確的寫字姿勢。就著樣,引著孩子、扶著孩子慢慢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靈活有效進行分散識字。
識字是一、二年級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我采用多方法分散識字,減輕學生識字負擔。在揭題時,出示葡萄圖片帶出詞語“葡萄”,讀準音、看清形,同時引導學生從形、色、味練說“( )的葡萄”,以此牢記字音、識記字形,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豐富對“葡萄”一詞的感知。(其他不展開細說)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不知覺地進行有效識字。
3、圖文對照展開情境朗讀。
連環畫式、故事性強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學生圖文對照,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這樣的氛圍中學習課文。例如在初讀前我提示學生“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就像我們平時看的連環畫。大家讀完一個自然段后,可以再看看邊上的畫,然后再讀再看。” 在學習課文進行朗讀時,我總是引著孩子們走進故事,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進行朗讀和說話。如“小朋友,這個故事多有趣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里吧。現在你就是那只被葡萄香味引來的狐貍,來到了長滿葡萄的葡萄架下,面對著水靈靈的葡萄,你在想什么,做什么呀?”“小松鼠,你的心中是怎樣想的呀?”等。讓孩子在多次的圖文對照、角色遷移體驗中練習朗讀。
也許聽完課后,許多老師會問,為什么把課結束在第4自然段?其實,我們在備課中是打算上完整篇課文的,雖然在試教中也覺察到孩子學得不輕松,但是沒有很好的關注這個問題,忽視了課堂的容量、二上學生的認知等特點,是要深刻反思的,同時也更讓我感受到“科學解讀教材,正確把握教學目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