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兒童詩,選自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三篇課文。第一節寫我給窗前的小樹畫個紅紅的太陽。第二節寫我給樹上的小鳥畫好吃的谷粒。第三節寫我給不幸的朋友西西畫一雙好腿。它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教學時通過朗讀啟發學生想像,產生共鳴,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并立足于“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在意境中感牾真情,自然地表達真情。
一、讀中領悟。
閱讀是一中他人無法替代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閱讀者將獲得他人所無法取代的心靈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并診視學生在學生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將美讀與想像緊密結合起來,開啟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學生們在聽讀,自讀過程中體味詩意,于文本的詩情畫意間,既培養了語感,又獲得了審美熏陶。我們聽到了孩子們的充滿稚趣的獨特見解,顯示了孩子們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
二、展現圖片,拓展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力。
語文課,就要喚醒和培植學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課程中蘊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源泉和動力,才能實現其育人的價值。學生心中,原本就有著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師的責任,就是在語文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去喚醒這種沉睡的人性,不斷地去培植這種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行起來、強壯起來、挺立起來。
課堂上我讓學生充分的發言。課堂上當學生說出,“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海倫畫一雙明亮的眼睛。”“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學兒童畫一座學校和一些書本,讓他們能夠快樂地讀書。”在圖片的欣賞中,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得到了重新發掘。
三、聽說讀寫結合。
這堂課,聽說讀寫都有涉及,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說一說和小練筆也鍛煉了孩子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不足:
1. 課堂安排內容有點多,時間上沒把握好。
2. 過渡語還用的不夠自然,以后要多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