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分析
學習領會詩歌的情感,透過字面意思體會背后的意思及真實的情感。
教學目標
培養語感,領會詩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學難點分析
領會詩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范讀全詩。
二、自讀全詩。
三、指名讀全詩。
四、齊讀全詩。
五、學習全詩。
1.作者簡介:劉楨(?--217),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有《贈從弟》詩三首,都用比興。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從(cóng)弟,堂弟。全詩文字平實,風格古樸。
2.掌握下列文言詞語的含義。
亭亭:高貌。 瑟瑟: 風聲。 罹:遭受。 凝寒:嚴寒。 凝寒:嚴寒。 一何:多么。
3.默讀全詩,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一: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從內容來看,寫了什么? 松柏樹。
問題二:詩中的松柏樹有什么特點?
松柏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的特征,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
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的特征來描寫,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 追求。
問題三:詩的題目是“贈從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詩人并沒有將他希望堂弟應如何如何,但其勸勉之言卻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的壓迫而改變本性。也有自況自勉的含義。詩人告訴我們,必須像松柏那樣永遠保持堅貞自強的個性,才不愧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問題四:如果把這首詩贈給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做?
六、背誦全詩。
七、默寫全詩。
八、課堂練習(學生自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