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詩詞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張養(yǎng)浩的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傳很廣,膾炙人口張養(yǎng)浩是元朝官吏,曾做過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他任職期間,體恤百姓疾苦,賑濟災民,整頓吏治,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他任陜西行臺中丞時,路過歷朝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頗有感觸,從而創(chuàng)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書寫了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象,字里行間,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調,結尾二句,更是如同點睛之筆,富含哲理,讓人回味無窮,至今讀來,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反復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偉大的人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人道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知人論世,借了解張養(yǎng)浩,解讀文本中的情感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
學習方法:
閱讀品味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用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心懷敬仰,走近作者——激趣導入
(一)激趣導入:
1.教師展示幻燈片上的人物資料
資料一:《時政書》元至大三年(1310), 他上疏《時政書》批評朝政, “一曰賞賜太侈,……五曰土木太盛,……”。雖然非常切合時弊,卻為皇帝不容,被罷官,下令不準起用。 |
有這樣一個人,他19歲踏上仕途,為官清正,敢于屢次犯顏直諫;有這樣一個人,因看透了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yǎng)為由,辭官歸隱,屢召不赴。有人通過平日的閱讀或預習,猜出這位人物是誰了嗎?
(二)走近作者
1.學生回答問題并簡介曲作者——張養(yǎng)浩
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逝后被追封為濱國公,謚號文忠。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yǎng)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自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于散曲。他為人剛強正直,仗義執(zhí)言,同情勞苦人民,寫了許多有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 |
2.教師展示幻燈片資料
教師強調:“國公”為古代五等爵位中位列第一的公爵,“文忠”為僅次于“文正”的對人臣的謚號。元朝統(tǒng)治者為何給予他如此高的評價呢?請大家看一段資料。
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xiāng)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于天,晝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
歸隱后的張養(yǎng)浩十年間七拒詔書,可當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召其為陜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赴任。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的他,感歷代興廢,寫下了許多懷古之曲。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博學碩得,為民承重之人,卻在到任后不久,勞瘁而卒!瓣P中之人,哀之如失父”,那今天就讓我們現(xiàn)代的關中人,懷著一份敬仰,共同學習他的一首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
二、心存敬仰,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一)朗讀指導
1.學生齊讀作品,教師指導學生在整齊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斷與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抑與揚(語調)。
2.指名朗讀并稍作點評
3.聽示范朗讀
(二)層次梳理
提問:贊嘆之余如何也能讓自己的朗讀水平有所提升,我想我們還是先從理解作品本身入手。大家能以表達方式為依據(jù)為這首小令分層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第一層描寫(寫景);第二層記敘加抒情;第三層議論。
三、心存敬仰,品讀佳作——研讀鑒賞
(一)一品寫景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1.你能根據(jù)這幅圖談談你對“潼關”地理位置的認識嗎?
學生回答,教師展示資料
2.看來潼關地勢險要,實屬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那么作者途徑此處,是否用文字將潼關的地理位置及險要的地勢寫出來了?你認為此句中那些詞用得好?
3.依據(jù)學生回答,重點分析“聚”和“怒”
“聚”從視覺的角度,化靜為動,寫出了裙山飛奔而來之勢和萬峰攢立之狀;“怒”字從聽覺的角度,借擬人的修辭,既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又寫出了作者吊古傷今的不平心緒。教師板書——途徑潼關,力繪壯景(雄渾、氣勢)
4.可見張養(yǎng)浩起筆就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潼關的壯景,那朗讀時自然應在雄渾的基礎上,讀得更有氣勢一些。指名朗讀,并齊讀。
(二)二品抒情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1. 詩人由潼關的險要地形聯(lián)想到潼關的歷史作用,很自然會想到離潼關不遠的長安和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于是他大筆一揮寫下了他遙望長安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板書:遙望長安,深沉感慨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李白 |
2.古人望長安心情多不快,你能從李白的詩句中找出他傷心的理由嗎?
展示幻燈片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李白
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F(xiàn)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 |
學生抓關鍵詞分析后教師小結:“遷客”一次讓我們隱約捕捉到了李白流放夜郎時對國運的關切,朝廷的眷戀及壯志難酬的傷感?蓮堭B(yǎng)浩作為朝廷重用的官員,他為何會在赴任途中“躊躇”“傷心”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展示幻燈片
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xiàn)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
作為六朝的古都,昔日的繁花、昌盛早已在朝代的更迭中灰飛煙滅,余下的只有斷壁殘垣的衰敗,哀鴻遍野的凄涼。這一句概括了歷代帝業(yè)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讓人能想象出戰(zhàn)爭的慘烈圖景,而這些都是作者無線傷感的原因。
(三)三品議論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詩人關注的是老百姓。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詩人感到悲憤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詩人的可貴之處。 |
1.詩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的傷悲,或是停留在為一代代王朝的興盛衰敗的躊躕? 我們來一起品品作者的議論句。
詩人關注的是老百姓。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詩人感到悲憤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詩人的可貴之處。
2.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一個王朝建立、興盛時,百姓會苦;這樣一個令百姓受苦的王朝滅亡了老百姓還是受苦。你們是否知道老百姓具體會受哪些苦? |
原來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衰史中得出了一個結論:歷代王朝的或興或衰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與苦難。這一結論背后難言的是他對百姓疾苦的深切的同情與關懷。板書:剖析興衰,揭示真理(悲憤)
3.那朝代更迭,為何受苦的總是老百姓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的同時,勞役之苦更重。如秦興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宮室,民怨沸騰。王朝之“衰”則兵禍連結,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因此說這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精煉的文字蘊含著深切的人文關懷。
一個王朝建立、興盛時,百姓會苦;這樣一個令百姓受苦的王朝滅亡了老百姓還是受苦。你們是否知道老百姓具體會受哪些苦?
(四)四品忠魂
1.下面這兩句詩有什么不同?
下面這兩句詩有什么不同? “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前者態(tài)度消極;后者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 |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小結:
2.你如何評價張養(yǎng)浩?
學生討論并總結,教師將學生的評價寫在板書里,如剛正不阿、仗義執(zhí)言、心誠愛民、鞠躬盡瘁,并畫成一座豐碑
3.請滿懷敬意再讀詩文。
四、心懷敬仰,創(chuàng)意古詩
1.寫創(chuàng)意古詩
請你把對張養(yǎng)浩,對潼關懷古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借助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創(chuàng)譯:(1)順序不限,內容不限;(2)詩意再現(xiàn),自己觀點 |
2.展示范例
是誰,放縱著自己貪戀的目光在山水間游弋;是誰,指點著山山水水展示一種占有欲。 那些峰巒和波濤,就是所謂的江山,帝王的名字,就寫在山水之間 !〗竭是那個江山,帝王的名字變了又變, 一個名字,寫出來就得糟蹋多少百姓!死者的濃血,還有生者的眼淚…… 為了百姓的疾苦,他丟棄了官職;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錢財;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他用悲天憫人的心關注著百姓的苦;百姓用樸實的心記住了他的名。他活著時,滿城都道好官人;病死后 ,關中人哀之如失父。生,人贊美,亡,人贊美,他用生命的行動為自己的詩歌作上一個最完的注解! |
3.學生當堂練習并朗讀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適當點評
4.教師總結本課:張養(yǎng)浩用自己的行為在我們的心中豎起了一座不倒的豐碑,最后,讓我再次飽含著滿腔敬意,讀一讀這首景中藏情,情中有景,語言洗練,詞約義豐的元散曲中的優(yōu)秀之作,去用心追憶、哀悼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
【板書】
剛正不阿 仗義執(zhí)言 心誠愛民 鞠躬盡瘁 心中豐碑 |
途徑潼關,力繪壯景(雄渾、氣勢)
遙望長安,深沉感慨(稍緩、沉重)
剖析興衰,揭示真理(悲憤)
更多相關文章:
7.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童年》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