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篇自讀課文,是報告文學家吳剛的佳作,被評為2001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作者以飽含憂思的筆調,描述了羅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羅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本文是歷史教訓的總結,報告水資源的濫用怎樣破壞了生態環境,今天學習這篇文章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前車之鑒昭示西部大開發應注意的一個戰略重點,就是必須抓好生態環境建設。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體會語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能力目標:學會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養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3、情感目標:思考文章的時代意義,培養生態、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品味報告文學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點;學會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強化感情色彩。
(三)教學難點: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以及從中吸取的教訓。
二、教法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自讀課的特點,我用一課時完成,我確定的教法是:多媒體教學法,興趣誘導法,朗讀式,指導點拔法,競賽式,探究式教學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隨機相應地提示、點化、誘導。
三、學法分析: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圈點勾畫式、合作討論式、學生糾正補充式、比較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協作、整理、遷移知識的能力。
本課運用的教具:多媒體。
四、教學程序的設計: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及題解。(3分鐘)
1、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人類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地球上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請1-2名學生舉例),新疆“羅布泊的消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多媒體展示課題: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同時展示畫面:今日羅布泊的風化圖
3、解題:從課題來看,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泊”就是湖,羅布泊曾經是一個湖,而且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仙湖,如今消失了。我們自然要問:羅布泊曾是一個怎樣美麗的仙湖?什么時候消失的?為什么會消失?羅布泊的消逝帶來怎樣的后果?教訓是什么?這篇課文將滿足我們求知的欲望。
▲設計此項環節的目的:由人與自然的關系引入課題,誘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環節:閱讀指導(40分鐘)
步驟一(20分鐘):請四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朗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思考問題,多媒體展示:
①今日羅布泊是怎樣一個地方?
②過去羅布泊又是怎樣一個地方?
③羅布泊為什么消失?同樣的悲劇還有哪些?
④針對以上問題,作者流露出怎樣的情感?發出怎樣的呼吁?
1、聽完朗讀后,讓學生簡要評價朗讀情況,評出朗讀優勝者。
2、多媒體展示生字詞,讓學生齊讀一遍。
3、分組討論,積極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關鍵詞來回答上述問題,看哪組回答快而準確,評出優勝小組。
4、教師有選擇地寫出這一步驟的板書(多媒體展示)
▲設計此項步驟的目的:1、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弄清全文的思路。2、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知識的能力。
步驟二(6分鐘):真摯、深沉、熱烈的情感貫穿全文始終(過渡),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思考:課文為什么具有整撼人心、振聾發聵的力量?(多媒體展示)
學生可自主思考、也可分組討論,教師通過點拔,啟發、讓學生明確:對比、擬人、排比手法的巧妙運用,強化了感情色彩,也體現了報告文學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點。
▲設計此項步驟的目的:1、學習課文巧妙運用對比、擬人、排比手法的運用,強化感情色彩。2、品味報告文學語言形象性、抒情性的特點。
步驟三(14分鐘):探究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從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
1、通過閱讀二則新聞的內容,導入“生態環境”這一話題。
2、重點講析課文“盲目”一詞的深層含義,讓學生明確: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
3、多媒體展示兩組畫面,開拓文章主題:
一組:青海湖 一組:沙漠化
4、從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應該吸取怎樣的教訓?
5、讓學生談談:假如你是當年新疆建設兵團的司令,你怎么規劃塔里木河流域的開發。
▲設計此項步驟的目的:1、了解羅布泊消亡的深層原因。
2、通過假想訓練,促進閱讀理解。
3、通過多媒體畫面展示,開拓文章的內涵。
4、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1分鐘):同學們,人類的盲目和愚昧人為地破壞生態環境,地球已面臨嚴重的生態問題,羅布泊的消逝,是人類自己制造的悲劇,悲劇仍在繼續。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拯救我們的地球,善待我們的家園!
第四環節:布置作用(1分鐘):結合你所知道的例子,寫一篇公開信,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