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
我認為《海燕》這一課還是準確地表達了我對當下教學這一文章的一點思考。即:對這一課的教學從背景入手,這似乎是對原作的尊重,但從現實來看,憑空增添了距離感,反而讓大多數學生逃離。閱讀教學的起點應是“學生的心靈”。我認為主要還應從作品的文學性進行審美欣賞,從當代人的角度進行解讀。我認為這才真正激發起對作家及作品的熱愛,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導人生。
但在比賽前,我一直很痛苦地思考著一個問題:講不講背景知識、象征意義?不講,大家會不會認同,這畢竟是比賽,甚至打心里我覺得對不起高爾基;要講,只有45分鐘,根本沒法安排好。最后用了“課后閱讀材料”的方式,才勉強把這個問題解決,但這也像有的老師說的“大煞風景”了。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說是戴著鐐銬又想跳得美些。
王特評價說“與學生的融入度不夠”,我認為說得準確而中肯的。也許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大環境使然,即便是不講背景,文章與學生還是有距離的,我覺得這班學生對這文章實在不太感興趣,所以一開始找“寫環境的句子”就出現了困難。這在我的感覺里是不難的呀。一開始整個節奏就慢了下來,在解讀文章時,學生的回答與我的提問一直有偏離的現象存在,即便是我一再明確地糾正,也不能拉回來,好像他們是一輛憑著慣前行的火車。例如“哪些詞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學生則一直回答的是哪些句子,而且都喜歡讀一遍,再闡自釋自己的看法,本來這也無所謂,可問題是只有45分鐘,我后面的內容就來不及了,后面的應是這堂課精彩之處,應該掀起高潮的,我只好匆匆而過。我知道學生原本可以表現得更好的,是我沒有給予他們充分地表現的機會,因為時間來不及了,這也讓我失去了原有的從容與大氣。因為我自認為原本的優勢是:擅長激發學生,善于與學生作真誠地溝通。按理我是長于調控課堂氣氛的呀。這真讓我郁悶。
一堂課還是不宜將內容安排得太多,課堂上還是應該悠著點。這是這堂課我最大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