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
1、引導自讀:
這是怎樣的一本書?描述一下。
作者所寫的僅僅是第一本書嗎?
還有什么?(生活即是一本書)
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去寫的?
2、質疑探究:
我的童年之中——
包含著哪些人和物?
第一本書、父親、祖母、二黃毛、喬元貞、老師“弄不成”……
都是怎樣的人和物?
(抽象出共同點)
質疑:
書本極其粗拙,人物極其普通,甚至極其卑微,生活又極其貧寒;
而且找遍全文,找不到一處我的笑,有的只是眼淚、心酸和苦楚。
就如開首所說的——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為什么作者卻說——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 (學生可能會拿“人不能忘本”作答,但這正是下面所要理解的;學生不可能解得透)
小結:
其中有人間的溫情和無法割舍的童年記憶。
僅僅是貧窮和災難,不會摧毀一代人;
缺失了溫情和記憶,我們的世界卻會荒蕪一片。
(聯系“小王子”的尋覓)
人間最真最美、最寶貴的是什么?
就是最初擁有卻不斷丟失的東西。
(即“本”,忘本的“本”)
3、拓展延伸:
關于“我的”——
貧寒的體驗,溫暖的父愛,純真的友誼,淳樸的鄉情、師生情,所有這些都是我所擁有的;
所以,課題中最關鍵的詞語是——?
小結:
世上有一樣東西,比任何別的東西都更忠誠于你,那就是你的經歷,你在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它們僅僅屬于你,不能轉讓給任何別人,而只要你珍惜,也會是你最可靠的財富,無人能夠奪走。可是,如果你不珍惜,就會隨歲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周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