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杜甫詩三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3、了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4、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能力目標〗
1、掌握一些古詩朗誦的常識,讀出節奏,讀出韻律,逐步提高詩歌朗讀水平。
2、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1、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并體悟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聲韻美,通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的景與情。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鑒賞的主體。教師盡量少講,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3、古詩五步教學法。《望岳》采用這種教法,從知詩起,經歷說詩、想詩、悟詩、品詩等四個階段,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詩歌境界教學法。教讀《春望》,打算采用這種教法,引導學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體驗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蘊,把握意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互動,學習研討《望岳》《春望》。指導學生朗讀,感知詩歌的聲韻美;整體感知詩意,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詩的意境;結合讀詩的切身體驗,賞析詩歌的美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聆聽他筆下流淌出來的歌聲。
設計(二):
多媒體顯示: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中寓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二首詩《望岳》《春望》。
二、杜甫簡介
多媒體顯示“杜甫畫像”,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和壯游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后,他開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并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岳》一詩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懷著經世濟用的政治理想到長安試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無遺賢”的騙術,使參加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朽,創作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杰出的現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放、樂觀坦蕩變得悲壯凄涼,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
3、戰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實主義詩歌發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卷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脫賊后,又屢遭肅宗貶斥。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并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4、漂泊西南時期。介紹略,留待以后介紹。
三、師生共同研討《望岳》
多媒體顯示: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這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⑴配樂詩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⑵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⑶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同學點評。
⑷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教師要求學生從文字到內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詩歌,可設置思考題啟發和幫助學生理解,小到一個詞的詞義,大到這首詩的整體內容。就這些問題,小組展開討論,學生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之間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詩意。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
教師提問:詩題為《望岳》,但全詩沒有一個“望”字,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別,試對此作具體分析。
教師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識:這里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
學生展開想像,設想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明確: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嘆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齊魯青未了”語出驚人,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欣賞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之高。這兩句是遠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寫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仔細看才能看見。這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
4、進一步感悟作者通過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逐漸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提問: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聯系寫作背景,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
明確: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時期的杜甫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5、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闡述理由。或者“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原因”,或者“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你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當以鼓勵為主,不要動輒評判,更不要輕易否定。
比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含蓄蘊藉,意在言外,詩人凝望泰山“層云”“歸鳥”,不覺時間已久,連眼睛都酸困了,這不正流露了詩人對泰山情有獨鐘,熱愛有加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蘊豐厚,有一種哲理美。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虛實相生的寫法使本詩顯得搖曳多姿,言有盡而意無窮。1、2句虛寫,3、4句實寫,5、6句實寫,7、8句虛句,虛實交錯,意韻悠長。
……
6、學生齊背《望岳》。
【八年級語文上冊《杜甫詩》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上冊《詩五首》教案03-17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杜甫詩三首》教案04-10
高二語文上冊《杜甫詩三首》教案04-01
杜甫的詩有?12-07
初二上冊語文杜甫詩三首教案08-27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杜甫詩三首》教案11-04
八年級語文上冊《詩兩首》教案范文04-26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詩兩首》教案02-25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詩四首》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