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八年級語文同步測試卷
第四單元測試題
一、語言運用(20分)
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hóu)知識。
B.到處呈現一片衰(shuāi)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zài)途的寒冬。
C.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shú)和兩棲(qī)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
D.輕輕松松嚼(jiáo)幾片脆脆的餅干,幾顆硬硬的糖果,感覺(jué)一下是什么聲音?
2.下列詞語中無錯別字的一項是(2分)( )
A.物體震動 無動無衰 B.難逃扼運 在卻難逃
C.束手無策 嘯聚山林 D.天衣無縫 消聲匿跡
3.指出下列詞語運用恰當的一項。(2分)
(1)美國政府正在( )一個跨部門的監控計劃。
A.醞釀 B.準備
(2)許多本土物種將難逃絕種( )。
A.災難 B.厄運
(3)一個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下,很可能會無節制地( )。
A.繁衍 B.繁殖
(4)即使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面對那些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極強的動植物,人們將( )。
A.束手無策 B.束手待斃
4.指出下列句中詞義相同或相近的詞。(2分)
A.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 B.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C.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 D.候鳥也來得越晚。
相同的:________ 相近的: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中的反義詞。(2分)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________
(2)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________
(3)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________
(4)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________
6.排列下列句子的順序。(2分)
①“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
②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
、劭铸埐豢赡茉诿恳粔K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芤恍┌鍓K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
、葸@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排列列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2分)
(1)竺可楨,_______家,地理學家。他的《大自然的語言》是介紹_______學的。
(2)談家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里,介紹了“無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系”,這些現在統稱____________。
8.按要求擴展句子。(3分)
同學們聽大自然的聲音。(說清“聽”的狀態)
9.結合《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談談“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所含的物候知識。(3分)
二、閱讀(4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10~16題。(14分)
恐龍無處不在
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 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里聚合并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10.《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阿西莫夫是美國________作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2分)
11.《恐龍無處不在》談到了恐龍的滅絕,它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分)
1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2分)
、偬煲聼o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隈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14.選段是按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2分)
15.概括選段的內容。(2分)
16.畫波浪線的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出它的作用。(2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17~20題。(6分)
被壓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前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的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后又變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致密,所以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從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百萬年。
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并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
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返回到原始狀態。因此,如果在850 ℃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17.下列這個句子所使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粹的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18.選段中所說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構成的。(1分)
19.“斯石英”與“金剛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分)
20.“斯石英”變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須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其原因是什么?(2分)
(三)閱讀下文,完成21~24題。(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