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重點
領會古詩描寫的意境及主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品味詩歌的藝術魅力。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一、填充
①《使至塞上》作者 ,是 代詩人;《黃鶴樓》作者
,是 代大詩人著有《 》。《歸園田居》作者是: 該詩主要描寫: 。
② 大漠孤煙直, 。
③ ,草盛豆苗稀。
【目標展示】
能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古詩,并能對詩中的名句進行賞析。
【新知研習】
一、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杰”王勃,那么大家知道“詩佛”是誰嗎?(王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詩《使至塞上》以及另外兩首詩。(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州人。21歲中進士,張九齡為相,提任他為右拾遺,后升任監察御史。唐朝開元二十五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勝吐蕃,王維奉使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在涼州河西節度使幕府兼任判官。這首詩就是他在出塞途中所作。晚年生活還是半官半隱,悟佛參禪,思想比較消沉,世稱“詩佛”,著有《王右丞集》,他的詩與孟浩然齊名,史并稱為“王孟”。蘇軾評其詩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語。
崔顥: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開元十二年中進士,任尚書司勛員外郎,詩名頗大,《全唐詩》編詩一卷。
陶淵明:人說“小隱隱于林,大隱隱于市”他就是一個真的隱士。名潛,字淵明,一說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田園)詩人之一,東晉人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曾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不過到他時,家境已經沒落。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后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
“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成了陶淵明的一句名言。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源:盡頭,源頭,非“園”)記》、《歸園田居》、《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歸》五首大概寫于辭彭澤令歸田的次年,當時他42歲。本文選自五首之三首,寫歸田后的勞動生活。
三、字詞正音:
候騎jì 燕然yān 崔顥hào 萋萋qī
晨興xīng 荒穢huì 荷hè
四、學習《使至塞上》
解題:使:奉命出使。至:到。塞上:即塞外,舊指外長城以北地區。即:奉命出使到塞外
首聯:緊扣題目,交代自己這次出使的任務是“問邊”,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頷聯:既是實寫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見枯蓬隨風飄蕩,會產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雁南飛,常引起鄉思之愁。漢塞:漢代關塞,這里以漢代唐。胡天:北方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上空。
頸聯(名句賞析):名句。以十分工整的對仗,描繪出塞外雄奇壯觀的獨特風光。直:狀孤煙之高;圓:狀落日之低。這兩個詞極狀大漠、長河地區的平曠。這兩句詩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尾聯:途中得知軍情,語透雄豪,顯示出一位使臣對邊疆戰事的關心。
小結:本詩敘事寫景相結合,但重點筆墨在于寫景,以大漠、秋天為背景,以征篷、歸雁、孤煙、長河、落日為空間實體,組成一幅塞外風光圖,意境奇特,氣象博大。
五、學習《黃鶴樓》
導入:復習四大名樓及相關詩句。
——鸛鵲樓(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又名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鵲樓》);
——黃鶴樓(湖北武漢武昌蛇山):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唐•崔顥《黃鶴樓》);
——岳陽樓(湖南岳陽市洞庭湖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滕王閣 (江西南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 •王勃《滕王閣序》,
——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傳說: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鵠經達蛇山,又說費褘登仙乘黃鶴在蛇山休息,所以蛇山又稱黃鵠山、黃鶴山。樓因山而得名。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歷代七建七廢。近年新建的黃鶴樓壯麗雄偉、下臨長江,是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因唐代詩人崔顥一首《黃鶴樓》成為了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前四句從傳說落筆,(作用:為黃鶴樓蒙上一層神奇的色彩)詩人借今昔變化之大,抒發了寂寞、惆悵之感。(“黃鶴”三見、“空”字重出,但由于上下氣勢貫通,自然天成,讀來并不感到重復)
頸聯:轉寫登樓所見之實景。名句。
尾聯:緊承三聯而來。詩人的家鄉汴州在武昌東北,從黃鶴樓隔江可見漢陽樹、鸚鵡洲,卻不可能望見家鄉。日近黃昏,自然會勾起鄉思,末句用煙波浩渺的長江烘托愁思,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
小結:本詩情景相融,鄉思鄉愁悠悠飄蕩。所以等到李白來,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有模仿《黃鶴樓》之處“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六、學習《歸園田居》
補充注釋:興:起床;荒穢:荒蕪,這里指雜草;帶:一作“戴”;荷:扛;夕:晚上;但:只;愿:指歸隱之心愿。
譯詩:在南山腳下種了塊豆子地,雜草長得很茂盛,而豆苗稀稀拉拉的,于是早起晚歸,到田里鋤草。狹窄的山路旁草木長得很高,晚上的露水把衣服都沾濕了。衣服沾濕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稱了心愿就好。
名句:三、四句“晨興…鋤歸”。
小結:詩中流露出什么思想?(厭惡官場、喜愛園田)結尾的“愿”指什么?(表面看,多收些豆子,辛勤耕耘當然期待豐收;但從作者的處境和心情揣測,則實指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探討:本詩內容平淡,卻是傳世名作,為什么呢?
①詩中流露出厭惡官場、喜愛園田的思想;
②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把平凡的勞動生活寫得這般美好,這般有趣,使人讀來感到親切有味。(名句的下半句:一個勞動歸來的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鋤頭,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歸耕圖!)
七、當堂誦讀。
【歸納總結】
古詩誦讀小結:如何賞析一首詩詞?
明確:①反復誦讀,整體感知。②讀懂詩歌,體會感情。③感悟品味,分析特色。④熟讀成誦,增加積累。
【鞏固拓展】
1. 背誦并默寫三首詩
2.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預習指導】
預習,《賽詩會》
四、板書設計
使至塞上
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敘事與寫景結合
黃鶴樓
崔顥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情景交融
歸園田居
陶淵明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厭惡官場、喜愛田園
五、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