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合作朗讀。
師:按照我們剛才的朗讀,故事情節簡單明了,但是,卻顯得拖沓繁冗,詩歌的簡約之美就體現不出來了。所以,即使是敘事詩,也是詩歌,而不是散文,構思仍然是很重要的。詩人把老婦置于前臺,而把小吏的活動放在幕后,詩圣構思的技巧,是很高超的啊。
師:目睹這幕人間悲劇上演,詩人的心情如何?
生:同情老婦人的悲慘遭遇。
生:憤怒,對官吏殘暴的不滿。
師:可是,這是平定叛亂的戰爭,課文下面的注釋里有。保家衛國,是當時人們的職責啊。
生:未必表達了對老婦人的贊揚?我讀不出來。
師:詩人在《石壕吏》里表達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對官吏的批評指責,也有對老婦人的同情和贊揚。他天明登前途的時候,一定是百感交集的吧。我們用一張幻燈片來總結一下這三首詩歌的相關內容——
師:我們看到,這三首詩歌寫作的時代,橫跨二十多年,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壯年時光。他沒有像當初面對泰山時發誓的那樣登上人生的頂峰,卻一步一步滑向了社會的底層。寫下石壕吏的這一年,失望的杜甫做出了人生中一個痛苦的決定,辭去官職,輾轉到達了四川成都,開始了他人生中更潦倒的一段生活,卻也開啟了他詩歌創作上的另一個高峰。現在,我想問問,通過這一番的認識、了解,詩圣杜甫,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我認為杜甫是可憐的,而且,正像老師平時說的那樣,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眼睜睜地看著官吏把這個老婦人抓走,為什么不去制止呢。
師:是啊。這個問題,有點復雜,可能不是我們課堂上可以解釋得清楚的,你不妨先自己去想想,我課后有充足的準備了再跟你單獨聊聊。你思考問題的角度,非常值得肯定。
生:在我心目中,還是那個登泰山時的意氣風發的杜甫印象最深刻。
生:我用八個字來形容杜甫——有心愛國,無力回天!
眾生鼓掌。
師:真棒!你化用了譚嗣同臨終時候的一句話“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再次強調,聯想是語文學習必備的一種能力。
生……
師:同學們都說了自己的獨特體驗,都很好,但我認為還不夠。前面我們說過,面對偉大的事物和人物,我們要學會崇敬。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希望語文課堂是一座橋,讓同學們通過這座橋親近杜甫,崇仰杜甫。為了上好這堂課,我翻閱了整本《康震評說詩圣杜甫》,并寫下了一篇文章《詩成為圣亦為史》。我們一起來讀我寫的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里,我引用了很多杜甫的詩句,我用紅字標出來了的,我讀其他部分,你們讀杜甫的詩句,最好能注意根據我的文章的提示,讀出詩句應有的感情!
詩成為圣亦為史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沉甸甸的名字——不僅因為他在詩歌創作史上繼往開來的沉甸甸的成就,也因為他歷盡艱辛而依然悲天憫人的沉甸甸的情懷。
年輕的杜甫,有顯赫的家世,有雄偉的志向,有大把大把美好的光陰,漫游齊趙,裘馬清狂,好不瀟灑!在這樣的漫游中,他登上了五岳之首——泰山,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在這樣的漫游中,他遇見名滿天下的李白,一句“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被后人認為是李白的“一生小像”;在這樣的漫游中,即使即使科舉考試落第,也充滿了不過試試身手而已的灑脫與浪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是杜甫,意氣風發的年輕杜甫。
但,杜甫,以“立功立德立言”為終生理想的杜甫,怎么肯終日漫游、狂歌、痛飲,而不為社稷蒼生謀!于是,他來到長安求官,想實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這一呆,就是十年!
杜甫才情卓著,但是官運卻并不亨通,長安十年,最大不過當了一個看守兵器的小官!期待的“宰輔之臣”遙不可及,未曾預料的“安史之亂”卻爆發了!登高遠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破,山河雖在,皇帝卻倉惶出逃;城春,草木深長,而親人音訊杳無。這樣的現實郁結在心,詩人怎能不“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十年的宦海沉浮,十年的人情冷暖,使杜甫逐漸逐漸的認清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黑暗現實,逐漸逐漸的褪去了浪漫主義色彩,而成為了一個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
國破了,小民又豈能安然無恙!從此,45歲的杜甫,開始了顛沛流離、四處飄零的人生。
中年之后的杜甫,猶如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舟,與風雨飄搖的唐王朝一起飄搖。“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離亂的生活,黑暗的現實,使他成為了人民苦難的代言人。“三吏”“三別”,標志著杜甫的詩歌創作已經完全褪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漸漸顯現出沉郁頓挫的風格。他再也寫不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那樣豪情滿懷的句子,而是低低地低低地沉吟“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政治的腐敗,現實的黑暗,人民的疾苦,一樁一樁地擺在了杜甫的面前,他不再留戀官場,毅然絕然地辭官而去,輾轉來到遠離戰亂的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在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草堂,也就是茅屋。
草堂的生活是安寧的,他甚至有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一個人在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時光如果就停留在這一刻,多好!可是,秋天來了,秋風來了,茅屋被吹破了,他寄居之所搖搖欲墜!可是,即使在這樣的凄風苦雨中,即使在這樣的搖搖欲墜中,他心里想的依然是別人,是天下蒼生。他聲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杜甫!這就是圣人杜甫!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成為了千百年來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條。然而,杜甫超越了他,即使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他依然想要兼濟天下。其悲天憫人的情懷,與日月同輝!
如果,統治者能聽到杜甫的聲聲吶喊,如果,統治者也能多少推己及人,則社稷幸矣,則蒼生幸矣,則杜甫幸矣!然而,然而統治者高高在上,哪管他小百姓“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哪管他小百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晚年的杜甫,連成都的草堂也呆不下去了。他買了一條船,順水路而下,想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洛陽。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終于沒有回到家鄉洛陽,更沒有回到他寄托了一生夢想的長安。收容他最后的身體和心靈的,只是一葉孤舟。
杜甫的最后三年,漂泊輾轉在荊、湘一帶的水路上,留下了千古杰作《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使他涕泗橫流的,不僅是自己的親朋無信、老病孤舟,更是,關山北面,戰火又起,生靈涂炭,何時才是一個盡頭!
戰亂頻繁,人民的痛苦沒有盡頭,而杜甫,他的人生,卻已經走到了盡頭。公元770年,杜甫人生的最后一年,在潭州即今天的長沙遇到了好朋友著名音樂家李龜年,故人相見,卻是人非,物亦非。感慨萬千的杜甫,寫下了著名詩篇《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不知道杜甫看到這繽紛的花瓣,心情如何?也許,這片片凋零的,不僅是花瓣,也是唐王朝每況愈下的國勢,更是,他自己油燈漸枯的生命吧。
公元770年,杜甫死在湘水的一條船上。那條船,曾載著他的身體從四川一路順長江而下;如今,正準備攜著他從長沙北來岳陽。在湘水的東邊,是湘妃哭泣的洞庭湖,在湘水西邊,是屈原投江的汨羅江。杜甫,與他們相會了!岳陽有幸,多情的湘水,曾經撫慰了杜甫漂泊的身心;岳陽有幸,美麗的平江,曾經寄放著詩人死后的遺體;岳陽有幸,我們的天空,曾經閃耀著詩圣人格的光芒!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一生以天下事為己任的杜甫,在他活著的時候,沒能實現他“立功”的夙愿;但是,在他死后,他立下的德,立下的言,滋養了中華民族一千多年,而且,將至永遠……
神于天,圣于地,“圣”是中國文化對一個凡人能有的最高贊譽。
杜甫之圣,圣在“忠君愛國,矢志不渝”;杜甫之圣,圣在“推己愛人,心憂天下”;杜甫之圣,圣在“關愛妻兒,不離不棄”;杜甫之圣,還圣在詩歌創作的集成傳統,開辟新風。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最典范最具有有代表性的形式,而杜甫,站在律詩的巔峰。
杜甫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1400首詩歌,描摹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國運,被后世稱為“史詩”,也勾畫出他一步一步攀升“詩圣”的巔峰的心路歷程。
詩成為圣亦為史,杜甫,用詩歌把自己澆鑄成一座圣像,矗立在大地上和后人的心田里。
而我們,都在朝圣的路上。
師:最后,讓我們以郭沫若題在杜甫草堂上的對聯來結束我們今天的朝圣之旅!
投影: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