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習《春望》
師:此刻,我們的教室里回蕩著鏗鏘有力的誓言,登上泰山的絕頂!登上人生的頂峰!孩子們,這誓言,既是杜甫的誓言,又何嘗不是你們對未來的期盼呢。年輕真好!可是,人生不會總是年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為誰停留片刻。大唐王朝的國運在杜甫44歲那年發生了逆轉,安史之亂爆發了!
投影:
安史之亂之后,756年7月,唐肅宗即位于靈武,忠君愛國,矢志不渝的詩人聞訊逃奔,不料為賊兵所俘虜,押至長安,757年四月才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臨時朝廷所在地鳳翔縣——其實,他當時不過是一個為太子看守儀仗和兵器的小官。《春望》寫于這年三月。
師:請我們班朗讀水平最好的周元同學來讀讀這首詩歌。
周元讀。讀得非常動情,學生大受感染。
師:周元,你讀得真好。這樣,你來帶讀一下吧。
師:這首詩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備受稱贊流傳千古的名句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品讀這兩句,聯系全詩想想——
投影:
詩人所感之時是怎樣的時,所恨之別是怎樣的別?
誰在濺淚,誰在驚心?
生:詩人所感之時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當時長安城被叛軍占據,滿目瘡痍,春天來了,雜草叢生。
師:有人評價這兩句說“國破山河在”是說明了“無物”的狀態,而“城春草木深”則說明著“無人”的狀態。化用一句詩來說,詩人所感的時是“物非人非事事休”的離亂之時。
生:所恨的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訊。
師:是啊,即使詩人能拿出一萬金,或者兩萬金,三萬金,恐怕也買不到一封家書來了解妻子兒女的音訊吧。下面一則資料,也許會讓我們對杜甫當時的心情有更深的體會。
投影:
“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杜甫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杜甫自三十歲與妻子楊氏結婚后,沒有再娶過小妾,這在娶妾盛行的唐朝,非常罕見。
師:在這樣連綿不斷的戰火中,詩人所恨的別,既有可能是生離,也極有可能是——
生:死別啊!
師: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怎么不產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受呢。繼續討論第二問:誰在濺淚?誰在驚心?
生:是杜甫在濺淚在驚心。花和鳥本來是讓人很開心的事物,但是國破家亡,他自己又被亂賊俘虜,使他忍不住濺淚和驚心。
生:我覺得當時所有的人都在濺淚,都在驚心。在戰亂中,每一個人都生活得很痛苦,可能都會濺淚,都會驚心。
師:很有道理,杜甫,只是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而已。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災難來臨,首當其沖的,總是小百姓。
生:我覺得是花在濺淚,鳥在驚心。在戰爭年代,那些花兒可能還剛剛盛開,就被炮火襲擊了,或者被逃難的人民踐踏了,所以,花如果有心,肯定會哭泣。而鳥呢,那時候正在打仗嘛,那些叛軍可能擔心鳥兒,比如說鴿子會給唐軍送信,所以就連鳥也抓起來殺掉了。所以鳥兒就會驚慌失措地奔逃。
眾生自發鼓掌。
師:你的解讀角度奇特而又合情合理,這也讓我們想起《蘆花蕩》里的句子——“只有到了這樣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戰爭,也影響了鳥兒的生活。有人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果;也有人說,這個句子采用的是擬人手法;我覺得,在這個特定的時候,在這一剎那,更貼切的形容應該是“情景交融,物我為一”,我喜,則風含情,水含笑;我悲,則花濺淚,鳥驚心。在這樣的愁腸百結中,45歲的詩人未老先衰,白頭搔更短了,聯系全詩,想想導致詩人未老先衰的有哪些原因。
生討論。
投影小結:
“白頭搔更短”,其實是寫實,雖然詩人這一年才45歲,但憂國,傷時,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
四、學習《石壕吏》
師:歷盡千辛萬苦,杜甫終于從長安逃脫,到達了唐肅宗所在地,皇上見他忠心耿耿,賞給他一個左拾遺的官,也就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相當于諫官。杜甫雖然有魏征直諫的勇氣,但是唐肅宗卻沒有唐太宗納諫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貶官了,盡管左拾遺本來就是個八品小官。從此,47歲的杜甫永遠地離開了長安,顛沛流離,耳聞目睹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對于杜甫個人來說,這是巨大的不幸;對于詩歌創作來說,這是天縱的姻緣。一路上,杜甫寫出了“三吏”“三別”這樣的傳世名作,逐漸成為了一個憂國憂民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石壕吏是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請一個同學講講這個故事。
生講略。
師:這個故事,是唐王朝平定叛亂的一個縮影,也是唐王朝末年官吏和百姓不可調和的矛盾的一個縮影。在這首詩里,有一句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請試著找出來。
生: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投影:
婦啼一何苦,老婦之苦,苦在何處?
生:苦在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了。聽到兒子的死訊,母親肯定是心如刀絞。
師:是啊!賀拉斯曾經說過:“所有的母親都憎惡戰爭。”流血的是年輕的戰士,流淚的是年邁的母親。
生:老婦人心疼自己的兒媳婦。兒媳婦本來可以改嫁的,但是為了還在吃奶的孩子留了下來。
師:出入無完裙,兒媳婦過著衣不蔽體,而且肯定也是食不果腹的生活啊。
生:她的苦還在于自己年老體弱了,卻還要上戰場。如果是和平的時代,老人應該是在家里享清福的,我奶奶就是這樣。
師:如果你是那個夜捉人的小吏,在聽到老婦的悲慘故事講到哪里的時候,就會打道回府?
生。他三個兒子都上戰場了的時候吧,因為三個兒子都上戰場了,他們家就要絕后了啊。
師:是啊,按常理應該是這樣,而且也必須這樣,老師稍后會帶你們看一部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你們就會明白對于這樣為國做出巨大犧牲的家庭,政府應該有所優待。
生:聽到他家里已經沒有男人了啊。
生:老婦人說自己去煮飯的時候,我不會真的抓走他,畢竟這個老人這樣老了啊。
師:可是,故事并沒有按照我們想象的方式發展,而是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結束了。由此,我們推斷老婦的講述,不是自己娓娓道來,而是還是官吏步步威逼的結果。現在,我們把場景還原,合作朗讀。男同學作小吏,女同學做老婦,老師讀開頭和結尾部分。
投影:
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婦啼: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吏呼:尚有他人否?
婦啼: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婦悲啼: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