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有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
A.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神情與蘇黃不屬
D.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5.下列各句中“為”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
A.中軒敞者為艙
B.通計一舟,為人五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6.文言虛詞“之”一般有下列幾種用法:
A.代詞,代指人物、事
B.語氣助詞
C.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
D.動詞,可譯為“去”、“往”
下列句中加點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將序號A、B、C、D分別正確填入句后。
⑴能以徑寸之木( )
⑵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⑶石青糝之。( )
⑷左臂掛念珠倚之。( )
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
二、整體感知
1.找出譯文沒有錯誤的一項( )
A.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譯文: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約有兩粒黃米粒那么高。
B.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譯文:在右邊的一個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握住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好像是在大聲呼叫的樣子。
C.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他們的兩膝互相比著,隱藏在畫幅下邊的衣服折紋中。
D.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譯文:字跡細得像蚊子腳,是用刀鉤畫出來的。
2.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 )
A.本文屬事理說明文。全文的結構為“總—分—總”,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空間順序。
B.本文節選自清代魏學洢編的《虞初新志》。
C.題目“核舟記”中的“記”表明了文章的體載,在這里有摹寫的意味。
D.本文的說明對象是王叔遠送給本文作者的“簡桃核修狹者”所刻成的小船。
3.下面的文字,排列順序與原文一致的是( )
①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右手指卷 ③東坡現右足 ④魯直左手執卷末
⑤左手撫魯直背 ⑥魯直現左足⑦如有所語
A.①⑤⑦④②③⑥
B.③⑥⑦④①⑤②
C.①⑤④②⑦③⑥
D.④②⑦①⑤⑥③
4.下面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第1段概括介紹了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B.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
C.“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紹核舟的體積的。
D.介紹王叔遠能用體積很小的原材料表現很廣的題材,目的是要說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藝。
三、課內閱讀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1.文中寫東坡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寫佛印情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用“/’標出這句話的朗讀節奏。
其 兩 膝 相 比 者,各 隱 卷 底 衣 褶 中。
3.用“//”給這段文字分層并概括各層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_____________。
5.試分析蘇軾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
蘇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閱讀
季弟獲桃墜一枚,長五分許,橫廣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歷歷可數。城巔具層樓,樓門洞敞,中有人,類司更卒,執桴鼓,若寒凍不勝者。
11.給加點字注音。
季弟( ) 山坳( )
城巔( ) 洞敞( )
12.下列兄弟排行從大到小排列正確的是( )
A.季、叔、仲、伯
B.仲、季、伯、叔
C.伯、仲、叔、季
D.叔、伯、季、仲
13.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⑴長五分許 許:
⑵向背皆山 向背:
⑶樓門洞敞 洞敞:
14.給下面的語句補寫上省略的成分。
山坳插一( )城。
15.選出對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
執桴鼓,若寒凍不勝者
A.拿起鼓槌,像凍得不能忍受的樣子。
B.拿起鼓槌在打鼓,像凍得不能忍受的樣子。
C.拿著鼓槌在敲打,像是不能勝任寒冷的樣子。
D.拿著鼓槌,像不能勝任寒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