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孔子經典語錄
導語:孔子在中國文化地位之高,無法估量。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經典語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論語·陽貨》
春秋·孔子《論語.陽貨》只有女子與小人是最難相處的,對他親近了,他對你不尊重,疏遠了則有怨言。這一句表明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這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后來則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
每事問。 《論語·幾佾》-- 孔子經典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幾佾(yì議)》。本句大意是:每件事情都要請教。《論語·八佾》載:“子入太廟,~”。孔于是一個學識非常淵博的人,有弟子三千,日日向他求教。可他并不自滿自足,遇見不懂的事情,還是一一向別人請教。這種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精神,千秋以下,仍可作為楷模。
不貳過。 《論語·雍也》
孔子《論語.雍也》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
春秋·孔子《論語·先進》。過:過分,辦事做過了頭。猶:像,如同。不及:趕不上。本句大意是: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不做是一樣,是不合適的。相對性還表現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越了這個限度,就和達不到這個限度一樣會導致失敗。《荀子·王霸》“過猶不及也,譬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列寧曾說:真理如果加以夸大,就會荒謬絕倫,說的都是這一道理。可用于對某些容易犯“左”傾毛病者的勸說,或用于告誡好患急性病的人。
不念舊惡。 《論語·公冶長》--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本句大意是:不計較別人過去的劣跡。這句表現出孔子仁慈、寬容、大度的道德觀。只有“不念舊怒”.才能拋開宿怨,一切向前看;只有“不念舊惡”,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團結起來,搞好事業。可用以形容胸懷開闊豁達,不斤斤計較。
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
春秋·孔子《論語·八佾》。咎(jiù舊):責備。本句大意是:以往的過錯,不必再追究責備了。這一句表現了為人處事的寬厚態度,今天仍常引用,但只適用于已經認識并已改正的一般錯誤。如果是嚴重錯誤,或本人犯了錯誤并未認識,并來改正,仍是應該追究的.這樣才能做到“懲前毖后,治病鞭人”。
大言不慚。 《論語·憲問》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宋·朱熹《四書集注·論語·憲問》注語。本句大意是:說大話而不感到羞愧。說大話而心安理得,不知羞愧,可見此人喜歡自吹自擂,毫無自知之明。他們的大話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根本不準備去實踐。現在~已成為常用的成語,用以譏諷那些喜歡吹牛而又不知臉紅的人。
無為而治。 《論語·衛靈公》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無為:道家所指順應自然變化之意;治:治理。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
因材施教。 《論語·為政》-- 孔子經典語錄
孔子《論語·為政》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
見《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語。類:類別,區別。本句大意是:施行教育不分類別,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利。~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具有濃郁的民主色彩。在我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的政治條件下,能夠提出~的口號,不分社會地位,不論任何資歷,廣泛施行教育,的確難能可貴。
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載孔子語。憚(dàn旦):害怕。本句大意是:有了過錯不要怕改正。正因為人不能無過,所以古人對改過諄諄教導,這些有益的古訓,后人自應牢記。
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速:快,指很快取得成效。則:就。然:到。本句大意是:光圖快就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學生子路曾向孔子請教治理莒父的辦法,孔子回答說: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計較小利;急于求成則達不到目的,計較小利則成不了大事。事物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和一定的過程,并不以人的主觀愿望而改變。如果違背了這種規律而急功近利,那么是注定達不到目的的。可用于規勸急于求成者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聞一以知十。 《論語·公冶長》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聞:聽到。本句大意是:真正會學習的人,應該是聽到一就知道十。這是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一段對話的內容。孔子向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學得更好?”于貢回答說:“我哪里敢和顏回相比?顏回聽到一就可以知道十,而我聽到一僅僅知道二而已。”這段話的目的在于強調學習中應貫徹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靈活的原則,反對死記硬背,機械照搬。這種發揮學習者主觀能動性以增強教育效果的原則,是行之有效的正確原則。
辭達而已矣。 《論語·衛靈公》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辭:要說的話,達:表達到位
苛政猛于虎。 《禮記·檀弓下》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引孔子語苛統治者的苛刻統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政,指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統治,包括政令、賦稅等。
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孔子經典語錄
《禮記·中庸》字面意思: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過。這里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質。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贊賞。
割雞焉用牛刀。 《論語·陽貨》
春秋·孔子《論語·陽貨》。焉:哪里。本句大意是:殺雞哪里用得著牛刀!牛刀用來宰牛,而雞乃小禽,故殺雞不必動用牛刀。此句比喻辦小事不必花太力氣,或大材不應小用。也有以“割”作“殺”的。
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敬:嚴肅。遠之:疏遠。不去接近它。本句大意是:嚴肅地對待鬼神,卻不企圖去接近它。“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孔子提倡“仁”,不愿見暴力和叛亂,也不談怪異和神鬼的事情。有一次樊遲向孔子“問知(智)”,即怎么樣才算聰明?孔子回答說:“務民之義,~,可謂知矣。”意思是說:把心力專一地放在為人民辦合理的工作上,嚴肅地對待鬼神,卻不企圖去接近它,就可以說是聰明了。看來孔子對當時一班統治者不替人民辦事,整日祈禱、淫祀,專好鬼神之事,是非常反感的。
夫子莞爾而笑。 《論語·陽貸》--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陽貸》。夫子:古代常用以指學生對老師的尊稱,有時也用以指一般男子的尊稱。莞(wǎn宛)爾:微笑的樣子。本句大意是:老師微微一笑。原文記述孔子與弟子們開玩笑時的神態,如今“莞爾”還作為微笑的形容詞或代詞活在人們的詞匯中,如“莞爾一笑”、“不覺莞爾”等。
大德必得其壽。 《禮記·中庸》
《禮記·中庸》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人一定能獲得長壽
無伐善,無施勞。 《論語·公冶長》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伐:炫耀。施:夸張。這兩句大意是:不要夸耀自己的好處,不要吹噓自己的功勞。這些道理,都從“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而來。“伐善”、“施勞”,都是驕傲自滿的表現,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只有謙虛謹慎的人才能不斷進步,才能成就事業。為人處世,可引以為戒。
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和:平和適中,事事恰到好處。本句大意是:禮的作用,以遇事處理得恰當、適中為可貴。這是孔子弟子有若說的話。孔于曾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癱也》),意思是:中庸之道,應該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了。儒家講究中庸,即處理大事小事都要不偏不倚,不過分也無不及,恰到好處。所以有若說:“~。”現在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常用“和為貴”表示要講團結,講友誼,以和氣為重。有時也貶稱在原則斗爭中搞調和折衷為“和為貴”。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 孔子經典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載孔子語。遷怒:轉移怒氣。貳(èr二):“二”的大寫,這里是重復的意思。這兩句大意是:不轉移自己的怒氣,不重犯同樣的錯誤。這是孔子贊揚他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的話。當時,魯哀公詢問孔予他的弟子中誰最愛好學習,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未聞好學者也”,可見孔子把~當作“好學”的標志,而且認為一般人很難達到。所謂“不遷怒”,是指不亂發脾氣;“不貳過”,是指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今天仍可以此作為自我修養的要求,特別是“不貳過”,如能做到,受益無窮。
食不語,寢不言。 《論語·鄉黨》
春秋·孔子《論語·鄉黨》。這兩句大意是:(孔子)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吃飯的時候說話,不僅耽誤時間,而且妨礙食物的消化、吸收;睡覺的時候說語,容易造成大腦的興奮,影響睡眠,不利健康。可見孔子~,不僅出于講究禮儀,而且合于養生之道。可引用這個名言形容某些人莊重、謹慎,注意各種生活小節;也可用以教育青、少年建立文明禮貌、健康科學的生恬習慣。
君子周急不繼富。 《論語·雍也》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周:周濟,幫助。急:處境困窘。繼:增加。本句大意是:君子應該幫助處境困窘的人,不給富足的人再增加財富。“周急”屬于雪中送炭,不給有急難的人以幫助,那人就很難生活下去,這樣的幫助是急需的;而“繼富”相對來說就可有可無,不給以幫助,對方的處境也不錯,這樣的幫助至多是“錦上添花”,并非必需。本句可用于說明助人要看對象,要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季氏》。來之:使之來,使他們來。安之:使之安,使他們安心。這兩句大意是;既然使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心。《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兩句本來是指治國要修仁德,以招引別國的百姓,使他們投奔過來后安心居住。后多用以表示既然來了(多指不受歡迎的事物,如疾病等),就安下心來,從容對待。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信:信用。果:果斷,堅決。這兩句大意是:說話要算數,要守信用,行動起來要豎決果斷。說話算數,說到做到,才能取信于人,若不被別人信任,就會被孤立,那將是最可怕的;干起事來必須果斷堅決,才易于成功,若猶猶豫豫,躊躇不決,就會耽誤時機,也就很難取得成功。孔子把~看作“士”的最起碼的要求,現可用于表示為人要講信用,處事要果斷。
乘肥馬,衣輕裘。 《論語·雍也》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衣(yì邑):動詞,穿。輕裘:輕暖的皮衣。這兩句大意是:坐著由肥馬駕的車輛,穿著又輕又暖的皮袍子。這兩句話是孔子形容他的弟子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出使齊國時坐的車輛和身上的穿戴。在孔子時代,人們穿著大袖子、直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騎馬,故經書中找不到騎馬的文字,“乘肥馬”也不能作“騎肥馬”講。到后世,騎肥馬、衣輕裘已成為達官貴人優裕生活和華麗服飾的兩種重要標志,如白居易就把輕裘肥馬加以省略,以“輕肥”一詞作為篇名,描寫中唐十七宦官們的驕奢生活。“肥馬輕裘”一詞,現在仍活在人們的口頭。
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君子以當仁不讓。 《論語》-- 孔子經典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君子在仁德或者大是大非面前,是不能忍讓的。
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
春秋·孔子《論語》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衛靈公》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面臨著做符合仁義道德的事情,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季氏》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論語·先進》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么?這段對話體現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華之一:反對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對不把人世間的事情做好而把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這兩句大意是:對小事情不忍耐,便會敗壞大事情。這是從個人修養的角度談局部刺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在孔子看來,為了長遠的利益,為了大的事業,不僅要犧牲局部的利益,甚至還要忍受精神和肉體的痛苦,臥薪嘗膽,經受折磨和考驗。不能忍耐小的損失或挫折,不能忍受暫時的屈辱和痛苦,無法成就大事。《詩經·將仲子序》“小不忍以致大亂焉”,王通《中說·阿易》“小不忍,致大災”,與~意思相近,都說明應在小事上潛讓忍耐.不要因計較小事而影響大局,招災致亂。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春秋·孔子《論語·里仁》。朝(zhāo招):早晨。聞:聽說.這里是學到、懂得的意思。道:泛指真理、知識、學同等。這兩句大意是:只要在早晨學到一些真知灼見,晚上就死去都可以。這兩句主要強調人應當活到老,學到老,永遠不斷地追求真理,充實自己。如果真正能學到一些東西,那么即使朝聞夕死,也心安理得.并不感到遺憾。本名句已概括為“朝聞夕死”的成語.用以論述人應當終生堅持不懈地學習,或用于反映自我修養的迫切心情。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孔子經典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這兩句大意是:對于主張不同的人,不必和他互相商議。現在常用這句話表示思想觀點、政治主張不同的人,不宜交朋友,也不便在一起討論問題;或者表示不愿跟思想觀點不一致的人一道共事。
惟上知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
春秋·孔子《論語·陽貨》載孔子語。上知:上等的智者。下愚:下等的愚人。移:改變。本句大意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可見他認為上層的統治者都是生而知之的上智,而老百姓則是困而不學的下愚,而這種智和愚的狀況又是改變不丁的。這表現了孔子唯心主義的天命觀和輕視百姓的落后思想。歷代的統治者都以此作為統治百姓的理論依據。本句可用來作為反面論點供批駁用。
不知言,無以知人。 《論語·堯日》
春秋·孔子《論語·堯日》。知言:分析別人言語的是非好壞。這兩句大意是:不懂得分辨別人言語的是非好壞,就不可能認識人。言為心聲,不同心理的人其言語也不同。誣人者其辭濫,諛人者其辭淫,急躁者其辭多,沉著者其辭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認識人應把分辨人的言語的是非好壞作為一個重要的方法。這兩句可用于說明善于分辨人的言語對知人的重要性。
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令色:令,本義是好、善。色,指面容,神情。這里“令色”指點頭哈腰、皮笑肉不笑等虛偽做作的和善的樣子。鮮(xiǎn顯):少。這兩句大意是:以花言巧語和偽善的面孔取悅于人的人,是很少有仁義的啊!言不由衷的恭維、奉承往往令人反感,做作出來的虛假笑容尤其做人生厭,因而后世常用“巧言令色”來形容那些慣于以虛心假意的阿諛諂媚來討好人的庸俗、無聊之輩,或表面上花言巧語,實際上心情叵測的陰險小人。
為君難,為臣不易。 《論語·子路》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做國君難,做大臣也不容易,這樣國家就振興了。振興整個國家好像是很難的事情,政治領袖,國君知道自己的位置很難做而集思廣益,讓所有的人才得以暢通,讓所有好的建議都有得以實現的機會,大臣也知道做大臣很不容易而努力廉潔的工作,國家就振興了。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論語·鄉黨》
春秋·孔子《論語·鄉黨》。厭:滿足,食不厭精,指米春得越細越好。膾(Kuài快):切細的魚、肉。這兩句大意是:糧食不嫌春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原文是記述孔于拘于禮儀,比較講究飲食。現多用來諷刺一些生活奢侈,貪錄享受,或形容一些人挑剔食物,講究吃喝。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直:公平正直。怨:怨恨。德:恩惠。這兩句大意是:拿公平正直來回答怨恨,拿恩惠來酬等恩惠。這是有人用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以德報怨”的話同孔子應談怎樣認識時孔子回答的一番話.表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現在人們還常用“以德報怨”、“以怨報德”、。以德報德”、“以怨報怨”等語,分別表示不記前仇、思將仇報、知恩報恩、以牙還牙等思想。
溫、良、恭、儉,讓。 《論語·學而》-- 孔子經典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溫,溫和。良:善良。恭:恭敬。儉:儉樸。讓:謙讓。本句大意是:性格溫和,心地善良.態度恭敬,生活儉樸,待人謙讓。原話是孔子的學生稱贊孔子所具有的品德的.這種品德有利于鞏固封建秩序,因而為封建統治者所倡導,作為封建社會個人修養的典范。現在應該批判地繼承,在對敵斗爭中,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不能~的。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論語·顏淵》
春秋·孔子《論語·顏淵》。四海:全國,天下。這兩句大意是:天下之大,到處都有你的好兄弟。這是孔子弟子子夏勸慰司馬牛的話。司馬牛的哥哥恒照謀反失敗.幾個兄弟也跟著失敗,司馬牛不贊成他們的行為.但也受到了株連。他憂愁地說:人們都有好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安慰他:只要嚴肅認真地工作,待人處事合乎扎節,那么天下之大.到處都有好兄弟。現在人們常用“四海之內皆兄弟”選句話,表示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或表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應團結互助,親如兄弟。《茍子·議兵》“四海之內若一家”,無名氏《別詩》“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晉·陶淵明《與子伊等疏》教育兒于“四海之內皆兄弟”,都是本于此名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下問:向地位卑下的人請教。這兩句大意是:學知識不僅須要敏捷,還要好學不倦,牢固掌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人虛心求教,不要以為求教于不如自己的人是恥辱。孔子的弟子子貢問:衛國大夫孔文子為什么死后謚號為“文”?孔子回答說:“~,是以謂之文也。”可見孔子所謂“文”的標準有一個治學與學問的基點。離開了“好學”與“下問”,就偏離了“文”的基點。孔子的這一概括是精辟的。從治學角度來看,不管是敏而好學,還是不恥下問,都是治學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正因為如此,~成為后世封建文人士大夫長期遵循的準則之一。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泰伯》--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泰伯》,這兩句大意是:不擔任某一職務。就不去過問某一職務范圍內的事情。現在人們常從兩個方面去引用這兩句:一方面是,不屬于自己職權范圍的事,不該過問就不過問,不要對別人工作橫加干涉;另一方面是,本來應該共同研究處理的事情。卻因自己是副職,或不是自己主管,就以此為借口,推諉過去。也有反其義而用之的,如以“不在其位,亦謀其政”說明人人關心國家大事。
道不行,秉桴浮于海。 《論語·公冶長》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道:這里指儒家所持的政治主張,所奉行的思想體系。桴(fu俘):小筏子。這兩句大意是:我的攻治主張不能實行,將坐上小筏子漂浮于湖海之上。這兩句表現了孔子對自己的政清理想的執著態度。他寧肯塵沒草野,浪跡湖海,也不肯改變自己的政冶主張。決不屈志茍舍,隨俗沉浮。
貧而無諂,膏而無驕。 《論語·學而》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載子貢語。諂(chan產),巴結奉承。這兩句大意是:貧窮不諂媚,富有不驕傲。作人要有節操,不能因貧窮就低三下四,擊巴結奉迎他人;作人要謙恭,不能因富有就驕傲自大.自以為了不起。這兩句可用于說明貧窮不移節操.富有不佚情志。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論語·微子》
春秋·孔子《論語·微子》。四體:四肢,指兩手和兩腳。五谷:黍、稷、菽、麥、稻,這里泛指各種莊稼。這兩句大意是: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原文出自一個鄉下老人之口,是諷刺孔子只會講大道理,不從事具體的生產勞動的。后世多以這兩句諷刺那些養尊處優的統治階級或那些終年足不出戶的書呆子。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論語·先進》-- 孔子經典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先進》。夫(fú扶):指示代詞,這個。夫人:此人。這個人。中(zhòng眾):準確,中肯。這兩句大意是:這個人不太愛講話,不過一開口必定說到點子上。這兩句話在原文中是說:魯國要改建名叫“長府”的金庫,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對管事的大臣說:“照老樣子怎么樣?何必改建呢?”孔子聽說后,稱贊閔子騫“~”。這兩句話可用來形容有些人認識問題很深刻,對什么事不輕易發表意見,但不說則已,一開口必定切中要害,說到點子上。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論語·顏淵》
春秋·孔子《論語·顏淵》舊時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常用作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我們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死富貴,只能盡力而為。從玄秘的角度說,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調節著我們的世界,世事難預料;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是順其自然的平和心態。有時你拼了命也未必能得到,有時你都沒怎么動就得到了,隨遇而安,享受生命。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論語·顏淵》
春秋·孔子《論語·顏淵》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論語》--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自己的言行不端正,怎么去教化別人?指先要端正自己,才能去教育別人。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恪守信用。交朋友的時候,要守信用、重承諾。不能夠說話不算話。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人能夠使道德發揚光大,不是道德使人的才能擴大。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嘩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可以顛倒的。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對于“上達”、“下達”的解釋,在學術界有所不同。另兩種觀點,一是上達于道,下達于器,即農工商各業;二是上達長進向上,日進乎高明;下達是沉淪向下,日究乎污下。可供讀者分析判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孔子經典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君子對說大話做小事或者說空話不做事的行為感到羞恥。這是勸誡人們不要只顧說,而不去做。少說多做,不僅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和態度,也是很多成功者共有的特質。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犯了過錯而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有過錯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春秋·孔子《論語》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也可以理解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詞,在。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論語·述而》-- 孔子名言
見《論語·述而》載孔子語。行:做,干,舍:舍棄,不用。這兩句大意是:用我呢,就干起來;不用呢,就藏起來。這兩句表現出孔子積極而又現實的人生觀。若為社會所用,就積極用世,甚而達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地步;若不為社會所用,也能自尊自重,安貧樂道。視富貴如浮云,不去媚權諂富,這是封建社會正直士大夫比較普遍的處世哲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見《論語·述而》。厭:滿足。誨(hui會):教導。這兩句大意是:學習時永不滿足,教導別人時耐心細致,不知疲倦。此名句是孔子制定的治學、執教的兩條原則。前句應用于自己:求知路上,孜孜以求,永不止歇。后句施行于別人:教人誨友,多方啟發,循循善誘。前后兩句一嚴一寬,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在同一精神原則下,反映出我們民族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治學傳統的基本風貌.該名句精警簡約,富于哲理,因此千百年來久誦不衰,至今仍是常用名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見《論語·衛靈公》。這兩句大意是:人要是沒有深謀遠慮,馬上就會發生憂患。人對于可能發生的不測必須有所估計,在其沒有發生時就預作防范,以杜絕禍患,如果慮事不遠,憂患就會很快發生。這兩句多用于強調人對事物的發展要有深謀遠慮,以消災于事前,防禍于未然;也可用于事后,說明憂患的發生是沒有遠見的緣故。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論語·憲問》
見《論語·憲問》。義:公正臺宣的道理或舉動。授:給一付出。這兩句大意是:遇到有利于自己的事,要考慮合不合乎道義,談不該得到;遇到危險的事,要敢于挺身而出,付出生命。這是子路向孔子請教怎樣才算是“全人”時,孔子答話中的兩句話。孔子認為:~可以算是“全人”的表現之一。~的人和見利忘義,見危茍命的人相反,表現了廉潔正直的人格和忘我奉獻的精神,值得后人繼承和發揚。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論語·陽貨》-- 孔子經典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陽貨》。棄:不可取。這兩句大意是:從道路上聽來的話,又在路上傳播開去,有德之士是鄙棄這種行為的。在孔子看來,有道德的人應該說話鄭重而有證據。那種道聽途說,講話不負責任,挑撥是非,傳播小道消息等行為,為君子所不齒。成語“道聽途說”即從此來,用以形容沒有根據的傳聞。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論語·子路》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這兩句大意是:一個人如果不能做到行得端做得正,處處為人師表,怎么能夠使別人口服心服呢?此條從律己的角度闡述師道,強調教師應該注重本身修養,趾處為人師表,然后才能理直氣壯地為師、“正人”。加強自身修養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觀念,一個基本的立足點。在他看來,其有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用在教育上就是只有身正才能正人。這種思想今天看來雖然有些局限性,但其內核是合理的,仍有其借鑒意義與實用價值。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
春秋·孔子《論語·八佾》。是:此,這個。文中指魯國的季孫氏使“八佾舞于庭”的事。孰(shú熟):什么。這兩句大意是: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佾(yì意),是古代奏樂舞蹈的行列,每佾八人。周禮規定,樂舞時天子用八佾(64人);諸侯用六佾(48人);大夫用四佾(32人)。季孫氏本身是大夫,卻用了天子的儀式。這在最講究禮儀制度、等級界限的孔子眼里看來,當然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所以孔子憤恨地說了這兩句話。后來這兩句話成了使用率很高的名句,常被用來表達對某人做了他不該做的事的憤慨情緒。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論語·為政》-- 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這兩句大意是:到了三十歲能立身處事,取得一番成就;到了四十歲就懂得各種道理,不致被迷惑了。這兩句話所在的原文,是孔子晚年概括總結自己一生的,上下文為:“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現在多用于形容人到了三十歲,已經在工作上或學業上有一些成就,站得住腳;到了四十歲,對人情世事比較通達,不再感到困惑。此外,還習慣于用“而立之年”指代三十歲,用“不感之年”指代四十歲。
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衛靈公》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憑此做老師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見《論語·學而》載孔子語。時:接時。說(yue悅)通“悅”,高興。奉句大意是:學習新東西,并按一定的時間溫習.不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此條揭示了掌握知識的一條重要規律。強調學習和復習并重。由于遺忘規律在起作用.某一信息必須反復強化.才能成為永久記憶。“學”而不“習”,舊知識就會淡忘.記憶就會消失。孔子的話實際上是在闡明這一道理。此條文句雖短,但多用虛字,因而富于感情色彩。又因為它出自圣人之口.千百年來被歷代教育工作者奉為經典.家喻戶曉.十分普及。
【重溫孔子經典語錄】相關文章:
孔子的經典語錄05-14
孔子經典語錄09-24
孔子經典語錄精選03-31
孔子里的經典語錄01-04
孔子論語經典語錄07-03
孔子名句經典語錄03-25
孔子最經典語錄03-27
孔子的經典語錄及翻譯03-23
孔子經典語錄及譯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