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4年周國平的語錄大匯總83條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下面是關于周國平的語錄83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在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時,首要的目標應該是優秀,其次才是成功。
2、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
3、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
4、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自私的無私,一種不為公的舍己。這種骨肉之情若陷于盲目,真可以使你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5、相愛者互不束縛對方,是他們對愛情有信心的表現。誰也不限制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真愛。
6、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就無嚴肅可言。平庸就是最大的不嚴肅。最高的嚴肅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在嬉笑中做成別人嚴肅認真地做的事,這是最高的智慧。
7、如果說短暫的分離促進愛情,長久的分離扼殺愛情,那么,結婚倒是比不結婚占據著一個有利的地位,因為它本身是排除長久的分離的,我們只需要為它適當安排一些短暫的分離就行了。
8、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的習慣是隨便走走,好奇心驅使我去探尋這里的熱鬧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這途中,難免暫時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記起回住處的路線,否則便會感覺不踏實。
9、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心靈追求,又在世界上闖蕩了一番,有了相當的人生閱歷,那么,他就會逐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于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
10、心與心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
11、適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懷著大化的超脫心境享受人生。
12、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么普通又多么獨特的生命,原本無名無姓,卻到底可歌可泣。
13、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
14、當我做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時候,別人的褒貶是不重要的。對于我來說,不存在正業副業之分,凡是出自內心需要而做的事情都是我的正業。
15、人生有千百種滋味,品嘗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種滋味,就是無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凋謝都不可挽回,對此我們只好接受。我們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隨同人生一起接受下來,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坦然。無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當我們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無奈,對無能為力的事情學會了無所謂,無奈就成了一種境界。
16、心中有完美,同時又把不完美作為人的命運承受下來,這就是哲人。
17、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它可以幫助你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與自己談心。
18、一切復活都在回憶中,一切超越都在想象中。
19、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于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里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20、在任何專制體制下,都必定盛行嚴酷的道德法庭,其職責便是以德的名義把人性當做罪惡來審判。事實上,用這樣的尺度衡量,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潛在的罪人。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道德審判反而更能夠激起瘋狂的熱情。
21、隨著老年的到來,人的自我意識似乎會漸漸淡薄。死的可怕在于自我的寂滅,那么,自我意識的淡薄應該是一件好事了,因為它使人在麻木中比較容易接受死。可是,問題在于:臨死時究竟清醒好還是麻不好?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設想是,若是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死時肯定會更痛苦,但同時也會更自持,更尊嚴,更有氣度。
22、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
23、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24、當然,人是不能只靜不動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
25、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們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無人理解姻為精神上的孤獨是可以用創造來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間溫暖,活著時就成了被人群遺棄的孤魂。
26、怎樣的環境算最好?生長是人的能力的自由發展,可稱之為內在的自由,最好的環境就是為之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有兩個方面,一是政治自由,包括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等,另一是自由時間。這里單說后一方面。
27、在今日中國,誰引領著大眾閱讀趣味的走向?當然是媒體,而在媒體背后的則是出版商。在這個大眾媒體時代,無人能改變這一點,因此我們只能問責媒體,要求它負起正確引導的責任。
28、誠信被視為最重要的商業道德,而誠信的缺乏是轉入市場經濟以來最令國人頭痛的問題之一。若要追尋問題的根源,從文化上看,便是人的尊嚴的觀念之缺失。
29、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內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見意義。被外在的眼睛看見的,成為大腦的貯存,被內在的眼睛看見的,成為心靈的財富。
30、外在的眼睛不使用,就會退化,常練習,就能敏銳。內在的眼睛也是如此。對于我來說,寫作便是一種訓練內在視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經常睜著內在的眼睛,去發現和捕捉生活中那些顯示了意義的場景和瞬間。只要我保持著寫作狀態,這樣的場景和瞬間就會源源不斷。相反,一旦被日常生活之流裹挾,長久中斷了寫作,我便會覺得生活成了一堆無意義的碎片。事實上它的確成了碎片,因為我的內在眼睛是關閉著的,我的靈魂是昏睡著的,而惟有靈魂的君臨才能把一個人的生活形成為整體。所以,我之需要寫作,是因為惟有保持著寫作狀態,我才真正在生活。
31、活得真誠、獨特、瀟灑,這樣活當然很美。不過,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談得上這些。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那么,你愈是表演得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謹。
32、一種人不自覺地要顯得真誠,以他的真誠去打動人并且打動自己。他自己果然被自己感動了。一種人故意地要顯得狡猾,以他的狡猾去魅惑人并且魅惑自己。他自己果然懷疑起自己來了。
33、有做作的初學者,他其實還是不失真實的本性,僅僅在模仿做作。到了做作而不自知是做作,自己也動了真情的時候,做作便成了本性,這是做作的大師。
34、決定一種活動是否創造的關鍵在于有無靈魂的真正參與。一個畫匠畫了一幅毫無靈感的畫,一個學究寫了一本人云亦云的書,他們都不是在創造。相反,如果你真正陶醉于一片風景、一首詩、一段樂曲的美,如果你對某個問題形成了你的獨特的見解,那么你就是在創造。
35、那人對你做了一件不義的事,你為此痛苦了,這完全可以理解,但請適可而止。你想一想,世上有不義的人,這是你無法改變的,為你不能支配的別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還想一想,不義的人一定會做不義的事,只是這一件不義的事碰巧落在你頭上罷了。你這樣想,就會超越個人恩怨的低水平,把你的遭遇當作借以認識人性和社會的材料,在與不義作斗爭時你的心境也會光明磊落得多。
36、事情對人的影響是與距離成反比的,離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們的心情。因此,減輕和擺脫其影響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個立足點,那個立足點可以使我們拉開與事情之間的距離。如果那個立足點仍在人世間,與事情拉開了一個有限的距離,我們便會獲得一種明智的態度。如果那個立足點被安置在人世之外,與事情隔開了一個無限的距離,我們便會獲得一種超脫的態度。
37、物質的、社會的、世俗的苦惱太多,人就無暇有存在的、哲學的、宗教的苦惱。日常生活中的瑣屑限制太多,人就不易感覺到人生的大限制。我不知道這值得慶幸,還是值得哀憐。
38、紛紛擾擾,全是身外事。我能夠站在一定的距離外來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驚浪拍岸,卷起干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觀望著變幻不定的海洋。
39、我們不妨眷戀生命,執著人生,但同時也要像蒙田說的那樣,收拾好行裝,隨時準備和人生告別。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這樣一種執著有悲觀墊底,就不會走向貪婪。有悲觀墊底的執著,實際上是一種超脫。
40、若把人生比作一逆旅,我們便會發現,途中耽擱實在是人生的尋常遭際。我們向理想生活進發,因了種種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變故,或早或遲在途中某一個點上停了下來。我們相信這是暫時的,總在等著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殊不料就在這個點上永遠停住了。有些人漸漸變得實際,心安理得地在這個點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歲月無情,到頭來悲嘆自己被耽誤了一輩子。
41、大損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對小損失不再計較。
42、可是,盡管如此,你還是想跳,哪怕明知道另一個更深的陷阱在等著你。最不能忍受的是永遠呆在同一個陷阱里。也許,自由就寓于跳的過程中。
43、早晨我說:一天很長,人能遍游整個宇宙。夜晚我說:一天很短,人不能窮盡一個原子。
44、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是獨特的重復。
45、另一方面,對于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46、自愛者才能愛人,富裕者才能饋贈。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他帶著對自己的怨恨到別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會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顯露出來,加人以損傷。受惠于一個自怨自艾的人,還有比這更不舒服的事嗎?
47、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于有沒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態度關愛著那個在世上奮斗的自我。理性的關愛,這正是友誼的特征。有的人不愛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愛自己而沒有理性,一味自戀,儼然自己的情人。在這兩種場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48、一個靈魂在天外游蕩,有一天通過某一對男女的交合而投進一個凡胎。他從懵懂無知開始,似乎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是,隨著年歲和經歷的增加,那天賦的性質漸漸顯露,使他不自覺地對生活有一種基本的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認識你自己"就是要認識附著在凡胎上的這個靈魂,一旦認識了,過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釋,未來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49、創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繹五彩繽紛的人間故事,證明了人的聰明。可是,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與上帝的作品隔離開來,那就是愚昧。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排擠和毀壞掉上帝的作品,那就是褻瀆。
50、智慧是達于成熟因而不會失去的童心。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成熟,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世界仍然懷著兒童般的興致,他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51、對人生的覺悟來自智慧,倘若必待大苦大難然后開悟,慧根也未免太淺。
52、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于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每一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相反的答案。
53、靈魂無非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為成熟而不會在失去。
54、命運的打擊因心靈的收獲而得到了補償。
55、我真的感覺好孩子是寵不壞的。你越愛他,他發展得越好。溺愛和愛就是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溺愛就是給他創造特別豐厚的物質環境,要什么給什么,覺得這樣就是愛孩子了,但是精神上沒有辦法,不和他聊天,每天沒有在一起歡聲笑語。只要精神上有關懷,怎么愛都行,愛不壞的。
56、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占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熱鬧,沒生活。
57、優秀比成功重要。人生兩大追求:優秀、幸福。要保護好奇心。寫作屬于每一個關心心靈生活的人。金錢是最不可靠的財富,它無名無姓,和你沒有任何內在的聯系。而經歷才是人最寶貴的財富,如果你珍惜它。
58、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
59、由此可見,無聊生于目的與過程的分離,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膜的心境。
60、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
61、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和浩淼無際的水,會感到一種解脫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與世隔絕,心境也許就會變化。盡管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62、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靈、更超脫、更形而上的,那時候他們的靈魂已經抵達天國的門口,人間的好惡和批評與他們無關了。
63、我的所謂"成功"(被社會承認,所謂名聲)給我帶來的最大便利是可以相對超脫于我所隸屬的小環境及其凡人瑣事,無須再為許多合理的然而瑣屑的權利去進行渺小的斗爭。那些東西,人們因為你的"成功"而愿意或不愿意地給你了,不給也無所謂了。
64、天性健康者容易彼此理解;天生病態者之間往往互相隔膜。
65、一切高貴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體驗都拙于言辭。大悲者會以笑虐弄命運,以歡容掩飾哀傷。丑角也許比英雄更知人生的心酸。
66、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
67、真正的悟者能夠從看破紅塵獲得一種眼光和智慧,使他身在紅塵卻不被紅塵所惑,入世人保持著超脫的心境。
68、西來者人一再強調,智慧不是知識,不是博學。再博學的人,他所擁有的也只是對于有限和暫時事物的知識,而智慧確是要把握無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這個目標永遠不可能真正達到。
69、我們平時斤斤計較于事情的對錯,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一位天神的眼里,這種認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70、邃的愛都是"見人羞,驚人問,怕人知"的,因為一旦公開,就會走樣和變味。
71、人原是銷魂客。重情者最知歲月無情,無情歲月卷走了多少有情生涯。
72、慧根也未免太淺。我真正要留意的是在苦難中自衛。
73、倒是要防止過于看破,從此不能夠執著。
74、神話衰敗,哲學崛起,人要自己來說明和部署一切了,他簡直在遲疑滿志的同時就發現了自己力不從心。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著的蕓蕓眾生,覺悟的智慧感到到一種神性的快樂。面對宇宙大全,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蒙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卻并不能成為一個神,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75、我和一個小男孩談話,說會變魔術,把人變蒼蠅。他問能否把他變蒼蠅,我說能,他沉思然后問,能否變回來,我說不能,他決定不變。我也一樣,想變成任何一種人,體驗任何一種生活,包括國王。圣徒、僧侶、強盜,甚至也愿變成蒼蠅,但前提是能變回我自己。所以歸根到底,我更愿意是我自己。
76、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77、找一個最親的人,是愛情的終極目的。
78、盡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愛智慧卻并不因此就屬于徒勞。智慧的果實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論上——"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實踐上——"我需要我一無所需"。然而,達到了這個境界,在謙虛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樂也已消融為了一種和諧的寧靜了。
79、人生唯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來的死亡。但是,人們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等著別的什么,甚至死到臨頭仍執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80、靈魂是什么?很可能是原始而又永恒的生命在某一個人身上獲得了自我意識和精神表達。因此,一個有靈魂的人絕不會只愛自己的生命,他必定能體悟眾生一體、萬有同源的真理。
81、意義不在事物之中,而在人與事物的關系之中,這種關系把單個的事物組織成了一個對人有意義的整體。
82、悟性這個東西是你本來就具有的,但是要開啟它,開啟的一個辦法就是讀好書,讀那些有非凡悟性的大師們寫的書,他們會幫助你形成和堅定正確的價值觀。
83、一只小昆蟲或一頭巨象的。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力求盡善盡美,并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這樣的工作態度中蘊涵著一種神性,不是所謂職業道德或敬業精神所能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