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2024年佛語的語錄大匯總98句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畏懼,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人生要學會不抱怨,不等待,不盲從。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的佛語的語錄98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走過的路長了,遇見的人多了,經歷的事雜了,便會不經意地發現這人生中,總會有太多的波瀾起伏。然而一個人經過世事滄桑,人情冷暖,心淡如清菊,微笑如盛開的花朵。懷這樣的姿態,這樣的心境,哪怕在驚濤駭浪之中,也會如標桿的旗幟傲然屹立。縱使不張揚,不高調,不閃耀,已是有著無法遮蔽含蓄的魅力。
2、路,于己有退。做人如海,有跌宕起伏,有波瀾不驚。心寬故能受,海寬故能寬。如果你有水的清澈,就不懼猜疑。如果你有水的胸懷,就不畏流言。如果你有水的寧靜,就無視紛擾。
3、越是試圖忘記,越是記得深刻。不管做什么,都要作好經受磨難的心里準備。走過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過一些山,才知道艱難;趟過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過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經過一些事,才知道經驗;讀過一些書,才知道財富;過了一輩子,才知道幸福。
4、人生的路,總有幾道溝坎;生活的味,總有幾分苦澀。有些事,無能為力,就順其自然;有些路,躲避不開,就義無反顧。沒有陽光,學會享受風雨的清涼;沒有鮮花,學會感受泥土的芬芳;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見美麗的風景;簡單的心境,才能擁有快樂的心情。
5、隨處不失正念,自然脫體現成。
6、有苦不需向人訴,人間道路無坦途。即便有苦,那些能說出來的也不是苦,那些說不出來的才是真的苦。其實,所謂的苦也只是心里的感受,世界本如是,你感到苦了它才苦,你感受不到,哪來的苦?生活本身本沒有什么苦,而是你心里有了障礙。
7、人生的路能不能走好,自身的能力是一方面,目標同樣不可或缺。
8、總是在做還是不做之間猶豫不決,一則浪費時間,二則耽誤 事情,渾噩度日,一事無成往往就是這么造成的。該做的事情就立 馬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就果斷放棄。拿不定主意該做還是不該做的 事情,暫且放下,讓時間自己去選擇,沒有必要為此支付自己的時 間成本。
9、禪,人人本具;禪心如寶藏,要好好開發。參禪不是要你成佛,但要你開悟。悟道后的人間,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10、不爭的智慧:無爭反而能得到更多,不爭是智慧的姿態和平靜的心態。
11、改變不了命數,就改變心態,這就是幸福。
12、許多人總是忙于在外部世界里去追尋,要么在人間,要么在天上尋找一 個暫時的或長遠的依靠,而不知去開發內在的生命資源,不知去建立自己的 真正主體性,因而只是潛在的自由人,而不是現實的自由人。許多人只能被 外境所決定,而不能決定外境,只能轉于物而不能轉物,沒有自己的表現、 自己的方向。
13、敵人對敵人,仇怨對仇怨,一方被傷害,報復必更殘。《即興自說·第四彌凱耶品·牧牛人經》
14、僧又問:"哪個是佛心?"師日:"墻壁瓦礫是。"——《南陽忠》
15、佛法認為,有了愿力,就有奇跡發生。所謂愿力,就是希望、愿景、信念。
16、恒唯法師禪語人生學會寬容,讓你的生活少很多煩惱;學會奉獻,請讓你的生活充滿陽光;其實天很藍,陰云總要散;其實海不寬,彼岸也連著此岸;其實夢很淺,萬物皆自然;其實淚也甜,當你心如愿。活著自己的堅持,活著自己的單純,活著自己的如癡如醉,活著自己的美麗夢想。
17、生命在于運動,美需要發現,個體生命非常渺小。
18、你的想象和現實并不一定合拍。譬如,你想象一個人多么冷漠、多么難以靠近,實際上這種想象可能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是對表象的一種誤讀。假如試著接近對方,試著和對方交流,結果往往會顛覆你的想象:原來冷漠而難以靠近的不是對方,恰恰是你自己,世上人和事之間的隔閡大多因缺乏交流而產生。
19、有善心就有幸福,有善愿就有善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20、見境心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既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
21、當我們行仁道時,便會遇到開心快樂,美滿成功的事。當我們在處處結善緣時,我們身上的能量場是開放的,是明亮的,是芬芳的;我們的靈魂也是上揚的,輕盈的。此時,我們的內心與身體是合二為一的,我們會感到發自內心的愉悅,這種快樂佛家稱它為法喜,它不是由外物引發的。而是當我們在發現內在的真我時,由內而外散發的喜悅。
22、若比丘不欲受人信施,退還家者,是名順法。《大寶積經》卷一一三,寶梁聚會
23、就就業業學問,瀟瀟灑灑人生。
24、一切煩惱若不堅著,我說無犯。
25、發心不難勇銳,難于堅久。
26、真正的孝順,是立身而行道。
27、人生富足之道,不在于物質,而在于自心。
28、世上唯一能給我們帶來長久快樂的事,就是內在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物質。無論高官厚祿,還是家財萬貫,都無法保持永恒長久的快樂。這就是我們追求精神解脫的充分理由。
29、所有的問題、矛盾的存在都是緣于我們主觀世界的看法和客觀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煩惱。一切苦厄都是由自己制造出來的,自作自受。要消除這些苦厄,別人代替不了,還要自己來解決。
30、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31、真誠,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備的一種品質。真誠,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具有無窮的魅力。
32、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為自己這也想要,那也想要,而生活給予每個人的都是有限的,有時僅是一杯水。其實,人生僅需一杯水就是夠了,一杯水可以解在佛的眼里,知足是常態。與周圍發生的一切共處,向它們微笑,就能找到內心的富足。渴,可以清心,可以映出我們快樂的笑臉。
33、佛教徒對生病的態度樂觀而積極。因生病而體會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謹慎惡業,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業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愛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場修行之旅,病越久業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緣,也是不請而到的幸運。
34、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35、夜晚已經過去,太陽已經升起,不管經歷了怎樣的噩夢,晨 風都會為我們撫平。那些已經逝去的生靈,是我們必須活著的原因, 在這個速度的時代,天災和人禍總是并行。是哪一只手制造了夜晚的 。晾悚?生命之輕何以變得愈發不能承受?早晨醒來的人們,在繼續上 路的同時,要學會叩問!
36、當你幸福時,若將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這不叫幸福,而是造業;當你快樂時,若那快樂會導致痛苦,這不叫快樂,而是痛苦尚未成熟;當你富有時,若那財富源于不正當行業,這不叫富裕,而是累債;當你自感聰明,若那聰明用于自私,這不叫聰明,而是愚昧。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因為不立于惡,所以不生苦。
37、謂第一義圣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楞伽經》卷二
38、善業和惡業,都是你生產出來的產品,你用你的產品換來什么,取決于產品本身的價值。善業是有價值的產品,如同美味佳肴,如同金玉珠寶,別人一旦認識到了它的價值,就會搶著購買,
39、曾經問過很多人:別人贊美你,你會變得驕傲嗎?幾乎沒有人點頭說是。其實,自己對自己的接納和贊美,也不會真正導致自滿和退步。這種自我贊美和接納,是對老天造物的認可,是對父母的基因以及養育的敬重,是對一切跟自己有關的人的肯,也是送給所有關愛自己的人的最好的禮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任何方式,會比對自己不滿的方式,更加具有"滅絕人性"的特征了。變得更好的理想本身無可厚非。但需要記住的是,我們必須基本上認為自己是好的,然后才可以變得更好。
40、我們能不能擁有一顆慈悲的心,臉上能不能經常帶有一絲笑容,口中能不能經常說一些溫柔的話語,關鍵是每天要做心的訓練,在心中建立起正知正見,要用正面、樂觀的心態來培養自己的清靜之心。
41、世間之美好皆因相信感召而來,尤其奇跡的到來,更是相信的產物。
42、"大悟不存師。"體現出自修自悟,不迷信權威,不依賴經典的修禪宗旨。徹悟宇宙和人生的真諦,有老師接引,自然是好,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同游黃山,雖有導游指點,但領悟黃山之美,黃山之云海精神,終需靠自己的眼和心。
43、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之時不曾帶來什么,去時也帶不走什么。佛看見眾 生在苦海里掙扎、追逐,就淚水漣漣,悲從中來,他教我們一切隨緣;看 見眾生歡欣的生活,就慈愛溫和,和和氣氣,教我們惜緣、惜生,安享生 命之樂。于人生際遇看得淡,守得定,惜緣,隨緣,得生之樂趣,生之 自在。
44、能合情、合事、合理,才是真理。
45、不要感嘆命運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保持一種正確的心態,就能夠找到自己準確的定位,也就能創造出無窮的價值。這樣,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澀的,也許還能從中品嘗出別樣的甜蜜。
46、無論我們做什么事,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禪定。當我們依這樣的禪定而有了覺性時,內心就不會再有迷惑。而這個沒有迷惑的心,就會有智慧如實地看待各種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覺悟。
47、在生命的點與點之間,快如迅雷,沒有一點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有如狐追兔,兔子奔越逃命一樣,我每想起這個禪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過狐口,在喘息的時候,一定能見及生命的真意吧。
48、任何經驗和智慧,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教會的,既不能照搬也不要當成包袱背。在任何時候,都要開動腦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早安!
49、在佛法中,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指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出家人要修成正果,就要身心安曠,做到"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佛家要人放舍塵根,就是此意。
50、若色若識,皆是唯識;若識若色,皆是唯色。今雖說色、心兩名,其實只一念無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議一心具一切因緣所生法。
51、佛者無憂,并不是脫離現實的盲目樂觀,也不是對悲苦"沒心沒肺" 的麻木,恰恰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良好心態,是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
52、文人、詩人、藝術家也是一樣,興之所至,鍥而不舍,久之,一如十月懷胎期滿的產婦,想不生都不行。
53、路入來到沙彌修行所在的寺廟見到住持,便把毒蛇咬死他弟子的事情告訴了他。住持聽后說:"人生即如住店,隨緣而來,隨緣而去,我這徒弟也是一樣。生是赤條條來,死亦赤條條去,任何人都不能違反這一規律。"
54、在一般人看來,追求名譽和官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豈不知沒有名聲和官職的人生是真正實在的。別人給名聲也不要,做到"心如大海無邊際",沒有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是怎樣的灑脫和曠達啊!
55、初學佛法的人在沒有打好基礎的情況下就學習一些深奧的法門,其后果猶如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打好穩固的修行基礎,不但無法樹立空性的深奧境界之正見,連世間法都難以承辦?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蓋房子,冬季一過,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會垮塌一樣。
56、世及出世間,一切由心造,猶如工畫師,巧善皆成就。
57、有些人修禪宗,只注重個人的生死,不管眾生的死活。這種發心,顯然屬于小乘的發心。
58、從來不犯錯誤的人沒有,從來不犯過去曾經犯過的錯誤的人也是不多見 的。顏回這種反省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59、在生活中,人們難免與周圍的人發生不同程度的磕磕碰碰,沉溺于這樣的小事中不能自拔,不僅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還會因此少得很多快樂。我們要學會記住一些美好的東西,忘卻自己的不滿之心,如此便能活得自在、輕松,能夠坦然地面對旅途中的風風雨雨。
60、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諍,不顧死亡者,自此發矣。
61、成佛之道分為道諦與滅諦。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道諦。滅諦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成佛之道有兩種,方便道與智慧道。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方便道。智慧道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成佛之道有兩種,暫時安樂之道與究竟解脫之道。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前者,后者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
62、寧愿自己生病,也不愿傷害任何一條生命。每一個生命都珍愛自己的性命,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苦樂的感受,每一個生命都尋求生存的平安,每一個生命都曾是我們的父母,每一個生命都是修行的助緣,每一個生命皆有如來佛性。祈請佛菩薩加持,愿我永具菩提心,愿您速證菩提果!
63、問:"善是什么?"師言:"善就是‘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有了智慧,就有了善和美。"又言:"善不能以威權行之;也就是不能用善心為名,把己意強加在別人身上。"——證嚴法師
64、三世魂牽,唯君是念。若可,我愿退去塵世的錦衣,在煙水之湄化身為蓮,飄渺出塵,臨水照影。我會盈一份云水禪心,優雅娉開,任時光荏苒,風云來去,不悲不喜,只等君來。
65、延參法師:人間多風波,枉自添曲折,世上那些癡兒女,迎過往,送過往,既知曉苦空無常,緣起緣滅,為何不一笑轉身,一笑釋然,能祝福,不相怨。
66、佛教從來沒有教我們逃避現在,而是讓我們勇敢地接受人生、超越人生,戰勝生命中的一切煩惱和痛苦。
67、恒秋:慈悲地觀察生活,善待那些誤解和冒犯,找到自己能夠把握生命的方法,用一份坦然和坦率去投入,散去那些生活的浮華,找到自己內心的歸宿。
68、用微笑的態度處世,用快樂的心情生活。當我們遇到坎坷、挫折時,不悲觀失望、不長吁短嘆、不停滯不前,把它作為人生中的一次歷練,把它看成是一種人生成長中的常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譜寫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69、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內心博大、空靈無礙,猶如倒空的杯子,便能恬淡寧靜。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如日月,超然物外,無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自在與安詳。水往低處流,云在天上飄,讓一切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70、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阿含經》
71、痛也一天,樂也一天,何不快快樂樂過一天;生活不鉆牛角尖,人也舒服,心也舒坦。
72、聲聲佛號傳祝福,句句咒音達情意;朵朵蓮花綴蓮臺,首首梵唄除煩惱;盞盞心燈照暗夜,把把紅炬遣無明;愿你福慧雙增,扎西德勒!愿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安康,違緣消滅,順緣增長,廣聞深思,勤修佛法,六時吉祥!
73、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種子,我們的心就像一個花園,各種各樣的種子在里面播種,我想什么就會種什么,我種什么就會有什么,或者雜草叢生,或者是鮮花滿園。
74、當面吳娘夸善舞,可憐總被腰枝誤。——王國維《蝶戀花》
75、從此,皇帝與一小撮對我不懷好意的大臣之間就開始達成一項陰謀;不到兩個月,陰謀暴露,卻差點兒以我的徹底消滅而告終。最大的功績在君王眼里又能算什么,你一拂逆他,不使其野心得到滿足,再大的功勞也等于零。
76、當你對被別人產生意見時,先不要動口批評別人,你先審視一下自己的心,看看你意見的背后是否隱藏著貪心、嫉妒或是嗔恨這些東西。遇事容易發脾氣的人,其實是無能的表現,也證明了是自己心胸不夠大,發脾氣是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了他人。能做到鎮定、從容,并且能夠包容他人有意或無意的過失,這是真的有素質、有涵養的人。
77、學佛不是我要比誰更有智慧,而是我有太多無明煩惱要去除,學佛不是要發現外在有一個神 ,而是發現自己的自心本性,學佛不是茫目追隨,而是要了解到生命的價值在于慈悲,而慈悲是無分毫傷害的心,一種利他的心。
78、適當的放下才會輕松;適當的留下,才會心安。放下:放下所有的冷漠與遺憾,放下所有的糾結與不足,放下浮躁的得失之心,因為,任憑你患得患失,一切皆不増不減。留下:留下那些令人溫暖的記憶,留下一份讀懂生活的智慧,留下一顆真誠待人,寬容處世,懂得感恩的心長長的一生,心安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79、我們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著,[xx]歲、[xx]歲、[xx]歲,不同的環境和心境下,領悟都會改變,沒有誰好誰壞,這就是成長。我們都曾經有過無數的選擇,到最后的都是各自性格的宿命。要堅信每個人都會到達對的地方,只要我們努力過。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80、沒輸過的人,最后往往會輸得一塌糊涂;沒摔過跤的人,跌倒了往往爬不起來;沒體會過饑寒的人,貧困往往會成為你的歸宿;沒歷經拼搏的人,屬于你的往往來的快去的更快。什么被你輕視了,終會被你看重;你專注于一個方向,終究要比別人走得遠些。花香,常在夜色中;奮進,常在孤寂里;成敗,常在路途上。
81、佛法不只在佛經上,也在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里,從吃飯、睡覺、聽音樂、呼吸、脈搏……到身體的一言一行,所有的生活瑣事都可以融入佛法。
82、"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也許很多我們想要的,都能夠通過積極地尋求來獲得,但過去的時間它不會重來。成辦解脫成佛的資糧,它需要時間。因此,利用好我們的每一時每一刻,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讓我們這顆心放逸。
83、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在化身中。
84、無明但是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85、亦煙亦雨訴平生,非煙非雨看人生。
86、人生只有回不去的過去,沒有過不去的當下。上天只會給你過得去的坎,再不好過的生活,再難過的坎,你咬咬牙,也就過去了。傷過痛過哭過,然后笑笑,跟自己說,不要委屈,不要難過,這就是生活。不管遇到了什么煩心事,都不要自己為難自己,該吃吃,該睡睡,過了今天,明天自然會來。
87、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si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si別是必然的。
88、應作如是觀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
89、這世間,必有一種懂得是精神,穿越靈魂,幽幽而來。總有那個明白三月間杏花開了、下點毛毛雨的惆悵的人,總有發個信兒就剎那間說慈悲的人,因為,他的精神強度恰巧與你的在一條線上,不遠,不近。你說,他懂,他說,你懂。 ——雪小禪
90、如果你不貪求、不占有,那就是自在圓滿。惟寬禪師說:"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曰不可思議。"
91、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于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92、直了上無佛果可求,求無眾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93、因為沒有修行,我們來到了今天,如果我們還不修行,
94、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
95、其實,每個女人都有墮落的天性,比如我想過我的前世,是秦淮八艷之一,在秦淮河邊,盡得風流。
96、鏡明而影像千差,心凈而神通萬應。
97、做事要提起,我執的掛礙要放下,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世間萬象都已盡善盡美,而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德上的完人,則是宇宙萬物完美的頂峰。
98、佛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是以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佛還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是以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佛語的語錄】相關文章:
經典佛語的語錄30句09-06
精選佛語的語錄40句10-15
經典佛語的語錄36句08-17
佛語的語錄38條08-09
佛語經典語錄(精選420條)07-30
簡單的佛語的語錄38句07-15
通用佛語的語錄36條06-29
【精華】佛語的語錄36句09-23
佛語的語錄集合30句10-25
【必備】佛語的語錄35句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