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實用的禪意的語錄合集75句
外在的境界不斷變化,我們的心卻仍然活在對過去的記憶中,用過去所產生的想法看待當下,這是造成痛苦的原因之一。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禪意的語錄75句,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揮不去的是記憶,而你留不住的是年華,生命走過的旅程,就是自我調整的過程,既然無法抓住輪回的改變,但絕不能讓心情隨風沙走散;沒有人能避開世俗的冷涼,也沒有人能把馨香盡攬,那么就要拋開世俗的偏見,放手一份貪婪,回歸生命的坦然。
2、活著需要一點耐心,活得久,那才能站在山頭,欣賞自己走過的崎嶇山路。人的困境可能會持續很久,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找些事做,然后等待轉機。若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自然,就會越來越覺得充實。
3、誰都會有欲望,但超過自己承受范圍的欲望,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學會滿足,就是掌握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修煉一顆平常心,痛苦就會越來越淡,幸福就會越來越濃。寧靜如水。心靈的寧靜是用心靈的厚度滋養出來的。無論悲喜,昨天的故事就適合放在昨天的夢里。
4、人生如月,月滿則虧,凡事豈能盡人意,但求于心無愧。木已成舟便要順其自然。心容易滿足,你才會感覺幸福,歡樂與悲哀是伴生的,歡樂有度會歡樂常伴。
5、追求,就會有失望;活著,就會有煩惱。
6、我們誰都不知道,誰會與誰相遇。那些路過的風景,只是眼前掠過的一道光。轉眼,即逝。每一天,在等待與期望中而過,每一天,都與陌生人擦肩而過。我們不斷的遇見,彼此的臉龐在那段路上開始捻熟,我們不斷的錯過,熟悉的臉龐開始遺忘……誰不是誰的陌生人?我又是誰的陌生人呢?
7、我愛他們,因為他們愛我。
8、只有勇者才能在這個聯盟里生存下去。
9、佛曰: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10、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11、能夠遠離殺生,就有了慈悲心,平等心。
12、時下的一些文青們,常會說起水上之書,感慨生命的歷程就像在水面上 書寫文字。若某個文青在此番感慨中獲得心靈的釋然,也算是契合了大慧禪師所說的中士聞道,也就是對禪的領悟達到了中等層次。上等層次如何?如印印空,將生命的華彩揮灑在虛空之中,揮灑的當下就是空, 連水紋平復的時間都沒有。佛性本具,生命本然,為何會有印空、印水、甚至印泥呢,這只是世人執妄心的輕重之別。上士之上的境界又如何? 且將印泥印水印空的印章碎為粉塵,此刻就能見到800年前的大慧禪師 以及2500年前的佛陀。
13、很多人在陷入困難的泥淖時,往往會喪失了基本的理智和判斷能力,往 往會使得自己越陷越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不要一直想著如何 解決問題,試著想想,能不能憑借這個問題走出去呢?
14、有了"我"的執著,就忽視了他人的存在,忽視了他人利益的存在、忽視了他人意見的存在。
15、人生就如善變的天氣,有晴有雨,有風有霧。這既是莫測的苦,又是多彩的樂。從生到死,就像一場風吹過。走過春夏,卷過秋冬;走過悲歡,卷過聚散;走過紅塵遺恨,卷過世間恩情,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生命盡頭,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16、一個人犯了錯,如果能及時改正,也能修成正果。
17、"念佛人"這三個字對一般人來說很平常,但戴在我的頭上卻成為我的皇冠,得甘露灌頂之位,蒙授記成佛。我喜歡"念佛人"這一頂帽,這頂皇冠。
18、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領悟無常,不要等到無藥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終結才斷惡行善,不要等到面臨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離開人世才找求解脫,不要等到身心分離才求生佛國。修行應當從小時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從內心做起。
19、欣賞別人就是莊嚴自己。
20、生活中我們要"隨緣"而不是"攀緣",凡事不強求,盡人事,聽天 命。憑自己的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在乎得失或別人 的看法. 福禍已至,一切隨緣 生死無常,貧富無常,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悟得透的,不過空空。
21、若常愁苦,愁遂增大。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若常煩惱,煩惱滋多。——《宗教箴言錄》
22、靜靜地感悟,抖落歲月的塵埃,以一顆無塵的心,還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顆慈悲的心,對待生活的所有。心善的人說話不尖酸,也絕不刻薄。尖酸的人,說出的話銳利;而刻薄至深,是事情做到最后,會讓人凜冽。但尖酸和刻薄都還不算是壞,因為二者皆無預謀。只在當下的一刻,覺得不合己意,于是,迸發了人性深處的惡。這樣說的意思是,我們有時候也會變得尖酸刻薄,也會在某一刻失卻了人情的溫度。但是,沒有一個人想說自己的壞,因為,我們原本是好的。
23、許多人生活得空虛、不快樂,是因為他們求得太多,求而不得,求得了又不滿足。被欲求緊緊纏身,不得片刻安寧,又怎么能夠活得簡單自在呢?
24、福要自己去造,不要去求。
25、即使聽聞佛法,若不能認識煩惱,就不是聽聞的智慧,而是聽聞的妄想;即使思維佛法,若還未降伏煩惱,就不是思維的智慧,而是思維的分別;即使禪修佛法,若沒有根除煩惱,就不是禪修的智慧,而是禪修的執著。正如噶舉祖師岡波巴大師所說:"若不如法而行,仍是種下因法反而墮落惡道的因,實在無益。’欣賞著美麗的月景,我們想到了什么?是否會發現月亮的光明象征著人們的智慧,月亮的圓滿象征著人們的福德。此刻天空的明月啊,正是我們修行的祈愿,何時能像她一樣,智慧的光輝明亮而普照,福德的資糧充盈而圓滿!
26、凡夫追求財物,圣人追求真理。
27、當你有了金錢后,就害怕被偷竊; 當你有了權力后,就害怕被削弱; 當你有了地位后,就害怕被降低。這種種的一切,都深深地扎根在心里,變成了前進的阻力。其實大可 不必,哪怕你是個有錢人,但在心里,也不要把自己當成有錢人。
28、自守戒行,不譏彼闕。
29、我是倉央嘉錯轉世的情種。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念一清凈,一笑一塵緣。禪音清凈,掠過了砰然的心腔,慈悲懷,恩仇泯,浮沉浣,一任天涯長。紅塵千里鑄癡心,誰與佛龕付倉央,換了時光。
30、既定的方向是對的,就要大步向前邁進,做就對了。
31、最值得我們珍視的是什么?是不可追回的過去嗎?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嗎?都不是。禪師們說,最值得我們珍視。就是當下的實在。《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下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意思是說,一切眾生的心都在變化中,就像時間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要說現在,它卻已經變成過去了。心不可得,一切感覺、知覺都留不住。
32、不好責彼,務自省身。
33、問:"聞一切舛動咸寧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蟲類,若皆有佛性,豈非一身全佛?不解請指教!"答:"只可云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現不是佛,如金在礦,須待冶提。"
34、生活中的陰陽感悟:陽面的東西用眼睛看得見,陰面的東西只能用心去感覺。一個最愛你的人,不在于他向你顯露的陽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表達的那個陰面。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他,不要去聽他說出的話,而要用心去傾聽他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心語。愛,有時如佛家的禪語,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言語道斷。
35、自力修行,揚湯止沸,使盡解數,全無效果;他力救度,釜底抽薪,不動聲色,鍋冷灶涼。
36、我們的行為,要做到小乘的行為:少欲知足、謹慎取舍。我們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毫不利己、普度眾生。我們的見地,要達到金剛乘的見地:悲智雙運、輪涅不二。
37、生活的路很寬,富貴貧窮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活法。做小民有做小民的樂趣,當官有當官的憂愁。窮有喜富有悲,環境不同,個人的心境不同,體會到的生活滋味也就不同,正所謂"窮亦樂,富亦樂"。有些人想盡辦法苦苦追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卻不知認真做事、老實做人才能開開心心地生活。
38、禪宗說"日日是好日",就是要讓每一天都充實無憾地度過。須知,一生的幸福也往往來自每一天快樂的積累。
39、成佛之道分為道諦與滅諦。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道諦。滅諦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成佛之道有兩種,方便道與智慧道。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方便道。智慧道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成佛之道有兩種,暫時安樂之道與究竟解脫之道。宗教、哲學與科學是屬于前者,后者是超越宗教、哲學與科學。
40、能放下身段,彎下腰做資源回收,是真正的去我相、滅我執。
41、佛是眾生藥,病生病除,藥亦無用。
42、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無所謂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卻放不下。拿不起,就會庸庸碌碌;放不下,就會疲憊不堪。人生有許多東西需要放下。只有放下那些無謂的負擔,才能一路坦然前行。
4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智慧的人,在如人生的戲里品味生命的真諦、勘破人世的紛擾;愚癡的人,在如戲的人生里顛倒夢想、盲目追求。人生像是一本書,翻得不經意會錯過美麗,讀得太認真又會流干眼淚。人生原本真真假假,很多事情不必那么認真,對錯得失間沒有固定的準則,一切取決于我們的心態。
44、寧靜則是心靈的潔凈,寧靜是一種禪意。心中寧靜,就不會困于喧囂的市井,不會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心中寧靜,意味著能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恒。
45、人生苦短,事難求全,哪怕位居總統國王也未必事事稱心如意,我們凡人更何必自己與自己較真!地球照轉,日子照過,遇事糊涂些,世事看淡些,開開心心每一天,快快樂樂每一時,不枉人世走一場!
46、當玻璃杯中裝滿牛奶,人們說:這是牛奶;當裝滿油時,人們又說:這是油!只有杯子空時,人們才看到杯子。同樣,當我們心中裝滿學問、財富、權勢、成就和偏見的時候,就不是自己了。——人往往擁有了一切,卻不能擁有自己。
47、坦然面對生活,真誠面對自己,用心面對他人;不管你身處何處,不管你身在何職;只要你有一顆敢于挑戰的精神,你一樣可以獲得精彩的生活,命運、始終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48、悠悠滄州道,南北名利客,年年楊柳綠,往事隨煙滅。自古多少為名為利客,忙忙碌碌南來北往,其間的恩怨情仇不知幾何,但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浮云似夢,與誰為仇,云煙過眼,與誰結怨。英雄也罷,百姓也罷,偉人也罷,凡人也罷,不過是過眼空花,無常的繁華,更別說那短暫的怨與仇。實實在在的人生路走過去,回眸之間不過是水月空花,又有幾人會讓后人得知:不管是驚濤駭浪,成敗沉浮,不過是歷史輪回中的驚鴻一瞥。
49、對他人的飲宴歌舞之樂,不要羨慕。
50、有時候和你越熟悉的人,你越難開口,對你越好的人,你越不知如何去道謝。
51、握緊拳頭,你的手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52、它覺得語言的作用就是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使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的,在這個前提下,如果一個人不說實話,那么語言就失去了作用,我們既不能了解對方,也不能得知事情的真相。這就像一個人把白的說成黑的,把長的說成短的,這樣比無知還要可怕。
53、若一個人沒有德行,他們認為,那么才能再高也難以實現,任何事務都不能交給這種有才無德的家伙去辦。
54、從來不欺騙自己的人也不會欺騙他人。
55、學佛落實在哪里?就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通過我們的身、通過我們的口、通過我們的心來改變自我。
56、修行說難,一點也不難。對于出家人來說,就看我們能不能生起來對佛菩薩的信心,能不能摸頭自省知道自己是來干什么的。
57、佛法的智慧,落實在我們的當下,就是要和顏悅意地來說每句話,念念住在正念中。
58、痛苦有好的一面,幸福也有壞的一面。利用得好,痛苦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不知自制,幸福也可以令人墮落。所以我們要積極面對一切境遇,盡量保持愉悅的心情。
59、慢慢的會懂得,一切,都在來的路上;一切,都在去的路上。智者選擇的是欣然面對與接受。你所擁有的恰好是你所需要的,你所沒有的恰好是你不需要的。沒有偶然,一切皆因緣。每一個此刻,都是前世不同業力的顯現,以明了的心活在當下,隨緣,努力,未來就在前面。
60、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快樂,就要馬上轉心,讓自己快樂;如果心的力量不足以轉動郁悶的情緒,那就離開那個境界,等平靜之后再來看破它,最后放下它。
61、人生快樂與否,全在于你對人生所持的態度。
62、如果在十七歲,我會選擇動蕩一生。現在,我選擇安靜地老去。有一個懂的人,陪著我,不嫌我老,不嫌我羅嗦。他用秋天一樣的聲音讀著我的文章,那樣的洞天曉白,早就超越了所有。愛情和懂得相比,到底是膚淺的。
63、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64、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用仇恨,仇恨只可以慈愛來止息,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65、禪修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回到最根本的點上,首先必須有一種觀照,同時,把這種觀照化成一種實際的生活。 什么交關照?就是你在做什么的時候,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66、一佛名為"大無畏",其渡人也,曰"施無畏"。無畏有五,曰:無死畏,無惡名畏,無不活畏,無惡道畏,乃至無大眾威德畏。
67、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68、很多時候,不論是對待在做的事情,或是正處于的關系,單是一份消極的態度就已經夠對不起歲月了。來日并不方長,好好珍惜。
69、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70、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曰:"塵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耳。
71、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惠能大師
72、修行者進入塵世,應該要像蜜蜂采蜜一樣,不損傷花的色與香,輕盈地采取蜜汁,無害于花本體。
73、真正地舍棄一切塵世的欲望的人,便能在此時或將來、此處或任何地方、目前的層次或將來的境界都能獲得最高的受益。
74、第一將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賢者始無過。若欲誨他者,應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實最難。
75、饑來食,困則眠,熱取涼,寒向火。平常心即是自自然然,一無造作,了無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臥,應機接物。
【實用的禪意的語錄】相關文章:
【實用】禪意的語錄集合50句09-22
【實用】2023年禪意的語錄46條06-30
2023年實用的禪意的語錄匯編30句10-02
2023年實用的禪意的語錄集錦75條09-11
【熱門】禪意的語錄39條08-31
【精華】禪意的語錄48條10-07
簡短的禪意的語錄69條09-02
【必備】禪意的語錄35條09-30
禪意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