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錄大全
導語:《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1)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 為人君,止于仁;為 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3)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4)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5)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6)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2)事,一人定國。
7)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3)必逮夫身。
8)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1)民,在止于至善。
9)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10)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1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13)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14)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15)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16)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17)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悻而入者,亦悖而出。
18)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19)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4),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20)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21)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22)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3)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
24)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5)矣。
25)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26) 治國必先齊家。
27)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28)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29)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30)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1)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32)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6)矩之道也。
33)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34)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35)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36)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37)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大學》語錄】相關文章:
大學語錄愛情03-26
《大學》經典語錄03-22
大學經典勵志語錄08-25
大學勵志語錄12-14
經典大學畢業語錄06-06
大學愛情經典語錄03-26
關于大學的經典語錄04-25
大學經典語錄匯編02-22
大學勵志語錄60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