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優秀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1
設計思路:
《美麗的顏色》是部編教材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第八課,是《居里夫人傳》的節選部分,屬人物傳記。課題“美麗的顏色”涵蓋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居里夫婦提煉出的鐳具有顏色美麗,自動發光的外在特點;二是居里夫人不畏艱辛,獻身科學的美麗人格。本課語言優美,情感飽滿,人物形象鮮明,所在單元寫作設計為人物傳記。因此,依據文本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記敘文閱讀理解能力。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過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艱辛與快樂。
2.細讀課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點。
3.品讀賞析,體會文中多處引用居里夫人的話的作用。
教學重點:
細讀課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體會文中多處引用居里夫人的話的作用。
教學方法:
1.圈點勾畫法。
2.朗讀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美女,知道這是誰嗎?(課件出示居里夫人拿著鐳的照片。)
生回答后,師引導: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一則消息,題目是《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我們知道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而世界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是我們今天要了解的`這位美女——居里夫人。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人物傳記《美麗的顏色》,走進這位偉大女性的美麗世界!
二、教學新課
(一)走進文本,初步感知“美麗”。
1.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速讀全文,標注自然段。(教師提示學生統一標注課文18自然段后單獨成段的省略號為“19”自然段)
2.提問:本文題目《美麗的顏色》,這句話也多次出現在文章當中,大家圈點出來,告訴老師,明確: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分別是……
大家可以看到這三個句子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們一起來把文章這幾個段落齊讀一下。
學生齊讀17——22自然段。
自由朗讀。
教師指名男女生各一,分角色讀。
引導歸納:在這對話中,人物情感對“美麗的顏色”從期待到確信最終驚喜萬分的變化,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看到居里夫婦如呵護自己孩子般地研究鐳的科學熱情,讀出題目“美麗的顏色”指的是鐳的顏色。
它:顏色美麗,自動發光。(板示)
(二)品析詞句,體悟深層“美麗”。
師:只是,這篇文章“美麗的顏色”僅僅指鐳的顏色嗎?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文章1——16自然段寫了些什么?誰能概括一下?
指名學生回答,可多叫幾人,反復引導。
明確:居里夫婦探究提煉鐳的艱苦而且微妙的快樂的過程。
1.師:請問,“艱苦”以及“微妙的快樂”體現在哪里?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圈畫并批注。
(學生可同桌、前后合作交流圈點勾畫。)
2.指名學生朗讀賞析,師生共同歸納。
明確:
(艱苦)
工作環境惡劣
工作條件簡陋
工作過程辛苦勞累
工作強度大
工作時間長
。ㄒ馑枷嘟纯桑迨。)
。ㄎ⒚畹目鞓)
獻身科學的熱情,迎難而上的毅力,相互扶持的恩愛。(意思相近即可,并板示。)
3.師:由此可見,“美麗的顏色”除了指居里夫婦的工作成果——鐳的顏色,更是指 。(引導學生歸納:居里夫婦的美好人格。)
師:而這,正是人類世界最美麗的顏色。(板示:美麗的人格)
三、拓展對比,品析寫法。
本文是一篇傳記,文章后面部分與前面我們所學《列夫·托爾斯泰》一樣以對人物及事件的描寫和記敘為主。前半部分,作者卻偷了懶,大段大段地摘抄了居里夫人生前筆記中的話,這些能不能刪去,為什么?
學生討論探究后,指名學生回答,師生共同歸納:不能,引用居里夫人的原話使文章更具真實性,給人“身臨其境,如經其事”的感覺。另一個,也因為作者身份的不同(課件出示作者簡介),讓我們從這篇傳記中既讀到了居里夫人,也感受到了作為小女兒的作者對父母濃濃的愛惜與敬仰之情,使傳記的情感色彩變得更加濃厚起來。(可結合課本45頁“閱讀提示”品析。)
四、再次朗讀,升華總結。
師:最后讓我們再次讀讀后半段的“美麗的顏色”,體會居里夫婦的幸福快樂。(看哪……看哪!到完。)
師:我們永遠記得鐳的美麗顏色,可是我們記住的只有鐳熒藍發光的美麗嗎?
明確:還有居里夫人熠熠生輝的一生追求及美好人格。
師:是的,這光輝的美好人格是世間最美的色彩。其實,擁有著美麗顏色的鐳一直侵蝕著居里夫人的肌體,她曾經的美麗健康在獻身科學的道路上悄悄隱退,最終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患惡性白血病而亡。大家來看看這樣的她還美麗嗎?(出示居里夫人年老時的照片)
明確:美!因為人格的美麗是永恒的!
五、作業布置。
1.選擇一位身邊熟悉的親人、同學、老師等,寫一段150字左右的人物小傳,要求:可借鑒本文引用傳記人物原話的寫法。
2.課外讀一讀《居里夫人傳》,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品德力量和科學貢獻。
六、板書設計。
隨文設計(略)。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2、把握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學重難點:
體會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總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趣激思
橋梁專家茅以升筆下是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里,橋的魅力在哪里?讓我們隨著畫家,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作者簡介:吳冠中教授,是當代的畫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初步感知內容
(1)辨清字形,讀準加點字字音。
每學一課書之前,老師都讓大家對本課的字詞做提前預習,下面老師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作業準備的怎樣。誰來給大家說一說加點的字的讀音?
煞風景(一聲)和諧點綴籠統脂粉纖細(首字母為x)
(2)詞語解釋
駐足、史詩、美感、煞它風景、前瞻后顧、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多媒體顯示問題組)
(1)在作者眼中橋美在何處?
(2)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3)出示圖片,說說你最喜歡的一幅畫,并說明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明確討論:
(1)并不著眼于橋本身的結構設計,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橋的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边@句話我們如何理解,是不是與我們平時說話有些不同,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不如我們找些關鍵詞,你覺得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么?學生回答,老師明確:將“環境”、“作用”這兩個詞抽出來,可以理解為:“在不同的環境中,橋有不同的作用” 。)
(2)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3)提示: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三、研讀與賞析
1、通過閱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公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么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嗎?
教師示范:烏鎮石橋: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2、學生認真閱讀文字,想想文章對幾座橋是怎樣描述的,請同學們小組交流,用最美的語言來描述。
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可以降低要求:用“橋之美,美在橋處在__環境中,它給我的感受是__”的句式說話。
四、美句賞析
1、(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蘊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1)找出意蘊豐富的語句,反復朗讀,體味句子的情味。
(2)先讓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
、倜┒芄枢l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不做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葦叢使不會感到發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已全身心榮谷周圍環境,或者說自己已經成為環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跓o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五、拓展提升
1、(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相同點:都以“橋”為說明對象;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2)不同點:內容上,《橋之美》從審美角度說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中國石拱橋》從建筑功用的角度中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
語言上,《橋之美》是一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描寫抒情語言比較多,《中國石拱橋》是較為規范的說明文,語言科學、平實。
六、課文小結
七、布置作業。
美與我們近在咫尺,我們要有雙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中選一景物,抓住景物特點寫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躍現紙上。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仿寫,認知仿寫,學會仿寫,提高寫作能力。過程與方法
1.根據所寫內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
2.以讀促寫,研讀優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寫的技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仿寫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寫作。
2.從仿寫精美文章中學會觀察生活,認識自我,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根據所寫內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
教學難點
1.以讀促寫,研讀優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寫的技巧。
2.學會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仿寫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寫作。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古人作文寫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边@是朱熹對前人寫作經驗進行的總結。的確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寫出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韓愈模仿孟子,成為“唐宋八大家”;歐陽修又模仿韓愈,成為一代宗師。由此可見,仿寫是多么的重要。對于我們初中生來說,仿寫仍然是提高寫作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文題展示
1.《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200字左右。
2.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為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態,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段。200字左右。
3.在眾多表現親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懷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實的語言敘寫平凡的事件,傳達真摯的情感。模仿這兩篇課文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三、寫作指導
1.(1)找出所選片段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這些修辭手法的。
(2)想想你要描寫一個怎樣的場景,如何使用這些修辭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心理描寫是指在文章中,對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進行的描寫,是文章中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一種方法。最常見的心理描寫方式有:
(1)描寫人物的內心獨白,寫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讓人物一無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聲,使讀者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2)動作暗示。人的動作、行為總是受心理活動的支配,從行動中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世界。
(3)景物烘托,即繪景而顯情。作品中出現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滲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使用第三人稱,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剖析、評價。能比較細膩地表現人物當時當地的思想活動,還可以表現人物在一段時間內的感情變化、內心斗爭。
3.首先,重讀這兩篇課文,借鑒其具體寫法。如選擇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動情節,貫穿全文;注意表現自己對所寫人物態度、情感的變化等。其次,要了解借物抒情類文章一般的行文結構:物——事(人)——情。再次,要理清寫物與抒情的關系:寫好這類文章,借物是虛,抒情、言志、寄意是實;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由于抽象、空泛的情、志、意,只有借具體、淺近的事物來表現,才能變得生動、形象,易于領悟和理解,使讀者樂于閱讀,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意”的形態、性質、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對“物”加以描繪和渲染,從而使“意”的表現自然、恰當,水到渠成。
另外,對所借之物的具體描繪,在寫出其特征的同時,還應當融入自己所要表達的感情。寫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所以在對所借之物進行描寫時,切忌讓事物的描寫游離于抒情之外,要始終將立足點放在抒情上,否則就無法完成借物抒情的最終目的。
四、范文評析
難忘家鄉小巷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中秋。望著窗外皎潔的月亮,我忽然想起家鄉的小巷——那個曾留下我童年記憶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的小巷是美麗無比的。它四通八達,幽深曲折,宛若一張脈絡分明的網。每一條小巷都鋪著青石板,兩邊是低矮而擁擠的小閣樓,屋檐向前挑著,顯得古樸、典雅,似乎與外面的喧鬧、繁華極不協調。
當你獨行在小巷,聽著腳踏青石板發出的“啪啪”聲和水滴敲擊石板的“滴答”聲,你的心會一下子變得安然沉靜。向前望,小巷盡頭透著時隱時現的燈光,你會忽然感到一陣舒暢,一陣溫馨。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沒有任何修飾。
小巷里的熱鬧景象是永遠讓人懷念的。每到傍晚,當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回到家時,聽吧,小巷會奏出一首鍋碗瓢盆交響曲。接著,一股夾雜著各種味道的人間煙火氣便彌漫在狹窄的小巷中了。孩子們在巷子里追逐打鬧,有的逗著小狗亂竄,有的不亦樂乎地斗著蛐蛐,有的躡手躡腳地偷摘老頭們的鳥籠……天真的嬉笑打鬧一時間為平靜的小巷注入了活力。主婦們在低矮的閣樓里做飯,不一會兒,肉香、蛋香便混雜在一起一個勁兒地往你的鼻子里鉆,令人饞涎欲滴。老頭們仰面躺在太師椅上,悠然地聽著收音機里傳出的戲曲,不時地哼上幾句……此時,小巷又像一幅市井風情畫,沒有大紅大綠的渲染,卻透著一股樸實——樸實的人,樸實的生活。
于是,我小時候安靜地躺在奶奶懷里乘涼的情景,又不知不覺地浮現在眼前。晚上,人們大都歇息了,小巷恢復了寂靜,只有一些小蟲仍然不閑著,還有“唧唧”鳴唱。我依偎在奶奶懷中,望著黑洞洞的小巷,似乎沒有盡頭。這時,月亮已不知不覺地爬上來,乳白色的月光傾瀉在石板路上,像一盆水潑在上面,靜靜地流淌著。奶奶一邊輕輕搖著蒲扇,一邊哼著兒歌。一陣微風和著花兒淡淡的清香拂過面龐,我簡直要醉了!小巷仿佛是大海上漂著的一葉小舟,而我就躺在它的懷抱中。月光為我蓋上一層薄被,船在輕輕搖動,我的心也隨之微微蕩漾……
窗外蟲聲啾啾,拉回了我遙遠的思緒。我離開家鄉已好幾年了,再也聽不見那熟悉的聲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小巷了。小巷還在嗎?奶奶依舊在月夜下哼著兒歌嗎?小巷還在,不過奶奶更老了;小巷還在,不過我已難得再見到它了,只有這灑滿屋子的月光還和多年前一樣,依舊皎潔、醉人。
我什么時候能再回到家鄉的小巷呢?
總評:這是一篇優美的借物抒情的佳作。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抒發了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極強。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描寫細膩優美,給人以非常形象具體的感受。文章描寫小巷,既調動了各種感官來展現小巷的特點,又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突出小巷鮮活的生命力,讀來使人仿佛置身于小巷之中,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屏風、納涼、帷幕、緩沖、造型、傖俗、雅俗之別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有關知識。
能力目標:
1、體會生動,富有文采的說明語言。
2、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感情。
2、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審美情操。
重點,難點:
1、體會生動,富有文采的說明語言。
2、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教學方法:
1.從暢談國粹導入,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閱讀興趣。
2.舉辦模擬招聘會,引導學生鉆研課文,理解內容。
3.通過朗讀課文,品味本文語言之韻味。
4.讀寫拓展,既為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為了提高寫作水平。
教學過程:
一、暢談國粹,激發情感和興趣。
二、走近“屏風”,擁抱古老藝術之珍品。
舉辦模擬招聘會。
面試題:
1.屏是什么東西,有何用途?
2.屏風怎樣分類?
3.屏風如何設置?
三、朗讀課文,體會說明的語言和方法。
師生合作朗讀后探究:
1、本文說明語言的特色。
2、說明方法的運用。
四、對話作者,體會情感,總結拓展,課外寫作。
1、體會作者的感情。
2、選取一種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品,仿照本文的寫法,寫一篇說明性文章。
設計意圖:
(一)關于教學目的:根據《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第四學段的有關目標及要求,結合本文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上述三維教學目標,并將能力目標之二確定為教學重點,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之二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關于教學方法:根據本文是說明文及學生對說明文的態度,為了激發學生對說明文的興趣,我極力避免枯燥、沉悶的教學方法,而是設計運用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探究欲望的方法:“暢談國粹”,意在一開始,就讓學生結合平時積累,有話可講,讓同學們找到共同語言;“舉辦模擬招聘會”,意在緊密結合社會熱點,迎合學生樂意關注的活動,激發學生在一種強烈的'欲望中鉆研課文,理解內容;在教學中安排朗讀,旨在通過朗讀,培養語感,理解說明文語言的精彩;“讀寫拓展”,更是為了將在本文的教學中學到的有關知識和方法,運用在實際中,學以致用,同時又提高寫作能力。
(三)關于教學過程:為了體現新課標和新課改的要求與特點,我在教學過程的處理上,尤其費了心思?傮w上,按照“激趣——初讀——深究——拓展”四個步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方式處理,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探究的欲望;仡欉@堂課,許多聽課的專家和同行都說“高潮迭起,精彩處處”。
。ㄋ模╆P于板書設計:在設計板書時,我考慮,板書既要突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體現教學重點,同時又要精彩生動,具有美感,與屏風這一古老藝術珍品相稱。經過再三思考,我將板書設計為屏風形狀,將內容和重點擬成一副對聯。從教學效果來看,果然精彩傳神,聽課者無不擊掌叫好!認為匠心獨運,錦上添花。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5
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3單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為現代中國的建筑師、家具師們所寫,希望他們“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特別強調屏風的文化價值。編者在課文前所作的“閱讀提示”有準確的引導,重點放在屏風“總是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這“情思”二字確實十分緊要。作者和編者都在告訴我們,本文是一篇說明性的小品文,有較強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內涵,談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與美感上做文章”,這正是本文的藝術個性所在。因此,應引導學生了解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感受文章濃濃的詩意和韻味,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初步接觸并積累了一些說明文知識,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知識經驗走進文本上,讓他們在逐步深入的閱讀體驗中,了解屏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并通過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體會小品文優美的語言,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3)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2)指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討論交流等方法積累屏的有關知識,感受屏文化的內涵;
(3)通過賞析研讀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說明性小品文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語言;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及作用。
【教學方法】
自讀與點撥相結合。
【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和詩詞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進“屏”
導語: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成就輝煌。故宮就是杰出的代表,從它的整體到局部,無不顯出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古人為了追求室內的審美效果,還創造了一種叫“屏”的器具。古樸典雅的屏往往會給人無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留下各種優美的身影。屏為什么總能牽動人們幽微的情思呢?我們今天就共同走進陳從周先生的《說“屏”》,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
二、欣賞圖片,初識“屏”
課件展示5幅屏風的精品畫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輔以簡單介紹。學生欣賞屏風,初步認識這種古老的傳統器具。
。ń榻B:屏風有插屏和圍屏之分。插屏多是單扇的,圍屏由多扇組成,少則二扇,多則十二扇,能隨意折疊,可寬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風,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為骨,蒙上絲織品作為屏面,用石、陶、金屬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飾以各種彩繪,或鑲嵌不同題材的圖畫,也有全素的屏風。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不過在古詩文中卻有很多的詠屏佳句。)
三、初讀課文,了解“屏”
。ㄒ唬┳呓髡撸ǘ嗝襟w展示)。通過預習讓學生說說對作者感興趣的地方。
。ǘ┓e累生字詞。
帷幕傖俗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麗的春光,韶:美。誠: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據所給的意思,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
1.無益地耗費勞力。
2.恰當,恰如其分。
3.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設計意圖: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識字辨形的目的,培養學生的習慣。)
。ㄈ┙處煼蹲x,學生自讀,整體感知課文。
1.以古箏曲為背景,教師范讀,配精美的屏風圖片。
2.學生聽讀、賞讀并勾畫介紹屏知識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師出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多媒體展示:(1)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2)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了關于屏的知識?]
學生自讀完成后,4人一小組,討論后明確:A.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B.本文從屏的作用、屏的種類、屏在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等方面介紹了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閱讀,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
四、精讀課文,介紹“屏”
情境創設:根據文中關于屏的知識,結合以下情境,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表演。(多媒體展示:假如時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風店的老板。
1.你將如何向顧客介紹屏風這種器具?
2.你將如何向顧客介紹擺放屏風時應注意的問題?
3.你將購進什么特點的屏風,能使你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4人一小組分析討論,明確要點,共同表演。
明確要點:
1.向顧客介紹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使用人可根據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選購所需的屏風。
2.向顧客介紹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3.向顧客介紹屏的主要特點:功能與美感相結合,造型輕巧,色彩不傖俗,繪畫富有詩意。
。ㄔO計意圖:培養學生篩選、歸納和概括關鍵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小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讀賞析,走進“屏”
設問一:作者給我們介紹了屏這種造型精巧,用途廣泛,歷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蘊的工藝品,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屏的感情如何?
學生思考、明確:喜愛和向往。
引導學生繼續深入理解:這種喜愛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抓住以下關鍵語句:富有詩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明確: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作者小時侯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向往之情(感性認識);后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認識)。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贊賞之情。
設問二: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對屏那種喜愛和贊賞之情,那作者還借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呢?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并用“我最喜歡這個句子,因為它”的句式回答問題。
全班討論明確: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詩詞,表達自己的感情。
引導學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詩詞的意思,感受濃濃的詩意。
學生可能會提到的句子: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導學生抓住句子中“冷”、“輕”、“小”等字,體會詩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問:為什么作者在這里會引用這樣的一句詩歌呢?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予以明確:作者開篇的引用給我們營造俊逸清雅的藝術氛圍,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向往與喜愛之情。
2.“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游園”一出。杜麗娘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錦屏人”指閨中女郎!吧毓狻敝该利惖拇汗猓舶抵缸约旱那啻骸_@句話凝聚著主人公心中的無限哀怨,放在屏風的定義后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臨江仙”的詞牌。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予以明確: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企盼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小結:我們體會到文章所用的說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處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構思、優美的語言展現出文章有怎樣的特色呢?
教師簡介說明文的特點,學生討論本文與一般說明文的區別。
明確:本文是一篇輕松、隨意的說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了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2.文章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為說明對象服務,且使說明語言更生動。
點撥:文章語言生動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屏的感情,大量詩詞的引用使行文中蕩漾著詩情畫意,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文中古詩詞的含義,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同時了解說明性的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六、拓展延伸,積累“屏”
1.展示學生收集到的有關屏風的詩詞,共賞佳句,并說明理由。
例:南朝《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2.想一想,說一說,我們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傳統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國人民的智慧?
提示:紙扇、桌椅、門窗、茶壺、文房四寶、中國結、陶器、瓷器、剪紙等。(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
小組討論,推薦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點評并總結。
。ㄔO計意圖:讓學生有機會走出課本,走進生活,更多積累詩詞,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維遷移,書寫“屏”
布置作業。(多媒體展示。)
1.妙筆生花。請發揮想象,自己動手設計一道屏,并為它取一個合適的名字,送給你的親朋好友。
例:錦上添花、胸有成竹、鵬程萬里、歲寒三友、松鶴延年……
2.跨越時空,走近名家。假如你是個電視臺記者,準備采訪陳從周教授,做一個有關“屏”文化的專題談話節目,你打算設計哪些話題來請教?
、賹W生分組討論設計。(問題可結合課文,也可來自課外。)
②集體交流、整理話題。
、郜F場就這些話題采訪學生,要求能結合課文和資料作答。
、苤付◣孜粚W生做記錄,整理成一篇訪談錄,與課文比較,體會本文語言以詩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敘述的靈巧,用詞濃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物品、器具,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還有審美價值。請以《漫話________》為題,寫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暢談它們的文化內涵。
例:紙扇、陶瓷、盆景、剪紙、刺繡、篆刻、木雕……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6
【目標導航】
1.收集、誦讀課內外經典作品,培養閱讀經典作品的愛好,提高欣賞經典作品的能力;
2.領悟課內外經典作品的篇章結構和寫作技巧,掌握仿寫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學會使用恰當的修辭、句式、結構和寫法,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來進行表達;
3.能在對范文進行批注的基礎上,運用仿寫的方法進行寫作訓練,激發習作者的熱情,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時分配】
建議第一課時進行作文指導與寫作,第二課時進行批改、評講、修改。
了解作文文題,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關素材,為習作做準備。
一、《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200字左右。
二、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為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態,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段。200字左右。
三、在眾多表現親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懷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實的語言敘寫平凡的事件,傳達真摯的情感。模仿這兩篇課文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新課導入】
仿寫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寫法上總有值得模仿、借鑒的地方。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過的課文是不是這樣的。
【寫作要求】
1、找出所選片段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這些修辭手法的。想想你要描寫一個怎樣的場景,如何使用這些修辭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重讀《社戲》的相關段落,歸納心理描寫的方法,如綜合運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等,作為自己仿寫的指導。
3、重讀《背影》《秋天的`懷念》,借鑒其具體寫法。安排好文章結構與線索,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讓文章更有表現力。
【技法點撥】
所謂仿寫,就是模仿范例作文,是根據一篇文章的立意、選材、結構、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有目的地進行模仿的一種寫作方法。仿寫好像寫字臨帖一樣,就是作文起步階段的“臨帖”。
1、放低要求,循序漸進
為什么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一見作文題就咬筆桿,感到無話可寫?問題主要出在要求不當上。學習總有一個過程,由易入難,由簡入繁。習作亦是如此。學習寫作,我們最應先了解“我可以寫些什么”,然后是“我可以怎樣去寫”,而不是“怎樣能寫出一篇好文章”。
學習寫作,從學習范文開始。因為范文可以直觀地告訴我們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反映客觀事物,表現內心感受。從中,我們也可以領悟到許多實用的寫作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為我們今后的構思提供材料,從而打下比較扎實的寫作基礎。
習作起步階段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開始可以放低些要求,重點放在段落的練習上。熟練以后,再逐步豐富文章的內容及表達的方法,提高習作水平。
2、立足模仿,鼓勵創新
“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保┒苷Z)因此,在習作練習中,以范文引路,與閱讀緊密結合,從仿寫起步學習作文,無疑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條捷徑,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
【范文引路】
棗核/蕭乾
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東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
從費城出發前,我們就通了電話。一下車,她已經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個世紀了,現在都已是風燭殘年。
擁抱之后,她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里掏出那幾顆棗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她當年那股調皮勁顯然還沒改。我問起棗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麗的山城,汽車開去,一路坡上坡下滿是一片嫣紅。倘若在中國,這里一定會有楓城之稱。過了幾個山坳,她朝楓樹叢中一座三層小樓指了指說:“喏,到了!逼嚬者M草坪,離車庫還有三四米,車庫門就像認識主人似的自動掀啟。
朋友有點不好意思地解釋說,買這座大房子時,孩子們還上著學,如今都成家立業了。學生物化學的老伴兒在一家研究所里做營養試驗。
她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后,就領我去踏訪她的后花園。地方不大,布置得卻精致勻稱。我們在靠籬笆的一張白色長凳上坐下,她劈頭就問我:“覺不覺得這花園有點家鄉味道?”經她指點,我留意到臺階兩旁是她手栽的兩株垂楊柳,草坪中央有個睡蓮池。她感慨良深地對我說:“栽垂柳的時候,我那個小子才5歲。如今在一條核潛艇上當總機械長了。姑娘在哈佛教書。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墒俏倚纳峡傁袷侨秉c什么。
也許是沒出息,怎么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我現在可充分體會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廠甸,想隆福寺。這里一過圣誕,我就想舊歷年。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胡同院里那棵棗樹。所以才托你帶幾顆種子,試種一下!
接著,她又指著花園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說:“你相信嗎?那是我開車到幾十里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后用汽車拉回來的。那是我們家的‘北海’!
說到這里,我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沿著卵石鋪成的小徑,穿過草坪,走到“北!备。真是個細心人呢,她在上面還嵌了一所泥制的小涼亭,一座紅廟,頂上還有尊白塔。朋友解釋說,都是從舊金山唐人街買來的。
她告訴我,時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兒并肩坐在這長凳上,追憶起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蓮的清香迎風撲來,眼前仿佛就閃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
點點綿綿無盡意,陣陣悠悠思鄉情。《棗核》是著名作家蕭乾的作品,寫于1980年4月,講的是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老人托作者帶幾顆生棗核試種的故事,表現了海外游子濃烈的思鄉之情。文章不長,但運用了多種寫作技巧:
。1)設置懸念。全文用的是半遮半掩法——交待了棗核,卻不提棗核的用途,勾起讀者的興趣,讓人一直讀下去。
(2)巧妙襯托。揭開謎底前,作者先交待家境:住楓樹叢,三層小樓,臨湖,花園……工作體面,地位優越,家境富有,他們對大洋彼岸貧窮故鄉的思念卻是那么強烈!
(3)詳略得當。老同學思鄉,布置了一個“北!,“北!崩镉屑偕绞、小涼亭、紅廟、白塔。作者對后三者一筆帶過,地攤上買的,得來并不費工夫,略寫;唯獨假山石來之不易,最能體現思鄉之情,詳寫。
。4)適度渲染。且看作者如何渲染假山石的來之不易:開車;幾十公里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用汽車拉回——購置成本很高,寫作成本也不低,但為了表現思鄉之情,豁出去了!
1、布置作業:同桌間互換作文修改。
2、將推薦的佳作打印出來貼在班級作文園地展覽,供大家分享。
仿寫,同學們并不陌生,也覺得不是很難,但如何將仿寫寫好是一直困擾同學們的問題。這次寫作教學,同學們上課積極性很高,在課堂上互動也很活躍,從同學們當堂寫出的作文來看,確實有所收獲。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有關屏風的知識。
2、再次比較小品式說明文與規范說明文的異同。
3、體會本文語言輕松自如、古香古色的風格。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方式的閱讀,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章的語言風格。
2、通過查閱書籍、交流、討論等方式,爭取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有更廣泛的認識和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屏風知識的了解,激發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有關屏風的知識。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生動的`語言,弄懂文中引用詩句的含義。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屏風在現代生活中已經不常見了,但在古代,它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古人為什么對屏風情有獨鐘呢?且看《說“屏”》一文是怎樣為我們介紹的。
二、整體感知
1、播放古箏音樂磁帶,學生輕聲朗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分四人小組討論,思考下列問題。
。1)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
。2)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有關屏的知識?采用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
(3)作者對屏風的感情如何?作者寫作此篇的用意何在?
(4)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點撥:
。1)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
。2)作者采用邏輯順序,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①屏風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②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燮恋脑O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3)作者喜愛屏風,對屏風充滿贊美之情。作者寫作此篇是希望今天的人們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并使之在新社會有更好的發展。
。4)文中用了引用、作詮釋、舉例子、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例如:
引用:“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作詮釋:“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
舉例子:“在古時皇家的宮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類別:“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理解文中詩句,體會語言的生動、古樸
學生活動: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
教后反思
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使我們了解了有關屏風的知識,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煥發出青春,重新大放異彩。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設計11-06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6-12
初中語文經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春酒的教學設計04-10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社戲》教學設計10-24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6-24
初中語文特色教學設計04-28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