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父愛之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父愛之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父母之愛”,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
《父愛之舟》是一篇表現父愛的回憶性散文,在寫法上很有特色,如借夢境描寫多個生活場景。全文以夢境開始,引入對往事的回憶,以從夢中醒來,淚濕枕邊結束,首尾照應。本文把父愛與舟連接起來,形象地揭示了父愛對我早期成長的承載作用。父愛之舟實指姑爹的漁船,虛指父親的愛,以此為題,化抽象為具體。全文以“舟”為線索,父親用舟送我讀書、考學,此“舟”在文中反復出現,串聯起全文內容;以“愛”為中心,七個場景按時間順序依次出現,贊揚了父愛的無私、偉大,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基本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表情達意的作用,并能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表現父母之愛的文章,學生讀過許多,如何讓司空見慣的主題成為有吸引力的學習內容?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把握,探究表現父愛的獨特寫法和獨特價值,成為本課核心教學內容。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在閱讀中感受“父母之愛”并不困難,在本學期第一單元第2課的《落花生》中,我們就認識了一位通過落花生告訴孩子人生哲理的父親,可本文中提到的父愛年代比較久遠,學生不知道在那個年代生活的艱難。而且,學生在探究“表現父母之愛的方法”上確實有難度,教師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引導學生自主發現。
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創設,合作探究發現選編理由,感受父愛獨特的表達。
2.通過自讀自悟,朗讀想象,體會場景和細節中蘊含的感情。
3.理解課文題目和句子的含義,遷移閱讀,進一步體會深切的父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體會表現父愛的句段和關鍵詞,體會場景和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感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體會父愛的深沉、無私和偉大。
難點:找出文中四處描寫“舟”的段落,感受“父愛之舟”為題的深意,培養學生懂得父母的愛,并能愛自己父母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板塊一:閱讀小讀者信件,激發探究欲望
回顧課文,從課文所寫的場景及初步感受到的父親形象。出示小讀者寫給編輯老師的一封信,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尊敬的編輯老師:
您好!
我想請教您一個問題。讀了《父愛之舟》,我覺得其中的父親很平常, 不如《落花生》里的父親那么有學問,不如朱自清的《背影》那么有名。 可您為什么偏偏選了《父愛之舟》呢?它在表現父愛上有什么特別之處, 您能告訴我嗎?
一個五年級的小讀者
【設計意圖:復習第一課時內容,再次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為本課品讀課文作鋪墊;以閱讀小讀者的信引入新知,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板塊二:闖關深度學習,探究選編理由
闖關一:討論獨特寫法(借夢境寫)
1.出示要求。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再小組討論,小組合作討論要點:
① 借夢境寫有什么好處?如果去掉可以嗎?
② 聯系作者夢到的場景想一想畫面。
③ 結合自己平時做夢形成的畫面和經歷說一說。
2.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員補充。
3.教師。(教師引導歸納:借夢境寫;反復寫小舟,多個場景描寫)
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雖然已經過去六七十年了,但是少年時代發生的故事、場景仍舊頻頻潛人夢中,真的是魂牽夢縈啊。
課文一共有七個場景,這些場景從家中到旅店、到廟會、到求學報考途中,看似散亂無序,以夢的形式來回憶,就將它們自然無痕地串聯起來了;因為夢境就是斷斷續續、恍恍惚惚、支離破碎的——作者借夢境來寫,凸顯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過渡啟發:同學們很會讀書,很快就發現了這個作品在表達父愛方面的獨特之處。不過,我們如果就這樣回復小讀者,未免有些簡單,估計很難說服他(她)。怎樣答復說服力更強一些呢?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獨特的寫作方法,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課程標準對五年級的閱讀提出了明確要求,學生要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和聯想,去感受文字蘊藏的豐富內涵,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
闖關二:提升探究成果(場景描寫&細節描寫)
1.出示要求。選擇一個場景(“住旅店”“逛廟會”“湊學費”“縫棉被”等),想想作者是怎樣表現父愛的。小組合作討論要點:
①朗讀場景,在腦海里形成畫面;
②把自己當成父親,想一想他當時的心情;
③比較閱讀,發現共同的寫作秘密。
2.小組發言。其他組員補充。
3.交流整合。
場景一:住旅店
有一次,父親同我住了一間最便宜的小客棧,半夜我被臭蟲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紅疙瘩。父親心疼極了,叫來茶房,掀開席子讓他看滿床亂爬的臭蟲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說沒辦法,要么加點兒錢換個較好的房間。父親動心了,但我年紀雖小卻早已深深體會到父親掙錢的艱難。
(1)“心疼極了”體現了什么?
(2)“父親動心了”說明了什么?
(3)對比感受:我們只體會了父親對孩子的愛。那么,這段文字里有沒有體現出兒子對父親的愛呢?
“體會到父親掙錢的艱難”“不肯再加錢換房子”表現出“我”對父親艱難的體諒,也體現出兒子對父親的愛。
場景二:逛廟會
父親從家里帶了粽子,找個偏僻的地方,父子倆坐下吃涼粽子。吃完粽子,父親覺得我太委屈了,領我到小攤上吃了碗熱豆腐腦,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1)朗讀場景、想象畫面
(2)讀完這段話,你的感受是什么?
(3)小結:我們采用“朗讀場景、想象畫面”的學習方法,感受到了吃涼粽子的凄涼和吃豆腐腦的溫情,好的場景描寫令人身臨其境。
場景三:湊學費
“初小畢業時,我考取了鵝山高小。要住在鵝山當寄宿生,就要繳飯費、宿費、學雜費,書本費也貴了,于是家里糶稻、賣豬,每學期開學要湊一筆不少的錢。錢很緊,但家里愿意把錢都花在我的身上。”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段話。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么?
(2)你從哪個詞讀出來的?(湊、都、緊……學生言之有理都行)
重點賞析“湊”字。
課文中說我的學費是怎樣“湊”來的?(糶稻、賣豬)
相機追問,既然是“湊”,這兩樣就可以了嗎?何況是好幾學期呢!(賣雞賣鴨、把家里能賣的都買了、可能向親戚借錢、家里面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父親幫別人干體力活……)
(3)小結:一個小小的“湊”字,讓我們讀出那么多文字背后隱藏的故事。讀書就應該這樣,抓住關鍵句子和詞語,聯系上下文,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和聯想,去感受文字蘊藏的豐富內涵。
場景四:縫棉被
不過父親不搖櫓的時候,便抓緊時間為我縫補棉被,因我那長期臥病的母親未能給我備齊行裝。我從船艙里往外看,父親那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擋住了我的視線。后來我讀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這個船艙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顯,永難磨滅了!
(1)“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在我們印象中家里的針線活兒一般是誰干的?
(2)為什么本文中是父親拿起了針線為孩子縫補棉被?
(3)小結:比較閱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我們發現朱自清和吳冠中都共同選擇了父親的“背影”來寫父愛。不管是朱自清父親那笨拙地翻過欄桿的背影,還是吳冠中筆下的“彎腰低頭縫補棉被”這個背影,都是父親留在自己心中最難忘的印象。(相機指導有感情朗讀)
我們寫父母的時候,也可以選擇留在我們心中最難忘的場景,可以是當時的環境,也可以是父母留在我們心中的印象,比如母親的手、父親的眼神、父母低頭的瞬間……好的場景描寫,讓這篇散文有了豐滿的血肉,讓父愛表達得更加具體生動。
【設計意圖: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文本,體現了由“扶”到“放”的教學策略。通過自悟,小組交流,老師點撥,夯實閱讀技能,體現了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策略。】
闖關三:激情升華主旨(感受“舟”之深意)
1.課文中幾次寫到姑爹的小船?請你找出來讀一讀。(四次)
2.“父愛之舟”中的“舟”指的是什么?(姑爹的小船)為什么課文不用“姑爹的小船”而要以“父愛之舟”為題呢?
3.因此,姑爹的小船——父愛之舟是那么(親切),那么(難忘),那么( ),那么( ),那么( )……(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填詞,感受此處省略號的用途)
4.小船給了我這么多的感受,課文中提到“我什么時候能夠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畫出來就好了!”你覺得作者能畫出這只小船嗎?為什么?
(相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四處句子)
【設計意圖:深化主題,再次感受父愛。在老師看似無意的引導中,解決文中引號的用法,同時,以首段尾段的朗讀結束,感知首尾呼應的寫法和體現教學過程的完整。】
板塊三:品味生活情感,引向課后探究
1.聯系生活實際,我們的父親又是怎樣疼愛自己的呢?請以“爸爸,我想對您說”大聲表達出你對父親的愛。
2.提供作業清單。
作業一: 代編輯老師給小讀者回信,寫清楚《父愛之舟》的選編理由。
作業二:自主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勾畫出你最感動的句子,并寫下你的感受,與大家一起分享。
【設計意圖:父親愛我,我愛父親(心疼父親),聯系實際進行情感渲染,達到立德樹人,感恩父母的目的。作業一,繼續感受用行動表達的深沉父愛。作業二,拓展閱讀,是對本課語文知識和語文素養的遷移和運用。】
【《父愛之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父愛之舟》說課稿通用04-07
《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5-30
《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0-26
尊嚴教學設計第二課時09-08
《翠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6-19
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3-28
《坐井觀天》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4-24
《窮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6-19
《鯨》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6-04
《尊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