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夜、思、床、光、疑、舉、望、低、故” 9個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思、床、前、光、低、故、鄉” 7個漢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初步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4、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積極主動地誦讀古詩文。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認識本課9個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7個生字。
3、大致了解古詩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揭示課題
1、師出示謎語: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面圓鏡,有時像把鐮刀。(謎底:月亮)
2、師談話:從古至今,許多詩人都喜歡月亮,他們還把月亮寫進了詩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有關你月亮的古詩—《靜夜思》。(師板書課題:靜夜思)
3、齊讀課題,認識“夜、思”兩個字,注意都是整體認讀音節;指導“思”字的書寫:上下結構,心字底略寬。師范寫。引導學生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在一個安靜的夜晚,大詩人李白在思念著什么。)(相機簡單介紹作者李白: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一生寫了很多很多詩,在他的詩里,經常會出現月亮。)
4、師過渡:大詩人李白在這個安靜的夜晚,究竟看到了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去看一看。
二、初讀感知,認識生字
1、師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讀錄音,生認真聽,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2、生借助拼音自讀古詩,師出示自讀要求:
(1)圈出課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認一認。
(2)把詩歌讀正確,讀通順。
(3)同位之間互相讀一讀古詩和始終的生字。
3、檢查學生的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相機正音:“床、光、望”是后鼻音,“疑”是整體認讀音節,要讀準確。
(2)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和詞語卡片,指名學生認一認,開火車讀一讀。
(3)指名學生為生字組詞,幫助理解字義。
(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和詞語卡片,用多種方式(開火車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齊讀等)強化學生的識字效果。
(5)做“摘星星”的游戲:用卡紙做成香型的形狀,將生字藏在卡紙的反面,生摘一顆星星,讀出反面的生字,就把星星送給他。
4、生交流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漢字的。師給予及時的鼓勵和指導: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可以編字謎、兒歌、故事,還可以做動作來幫助記憶。如:“思、床、故”可以通過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加以記憶,“舉”與“興”、“鄉”與絞絲旁可通過比較記憶。
5、再次讀古詩,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三、指導漢字書寫
1、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7個漢字:思、床、前、光、低、故、鄉。
2、學生認讀漢字,找出它們在課文中的位置,并適當擴展組詞。
3、學生自主觀察漢字的筆順,想一想如何才能把漢字寫漂亮。
4、指名學生交流以上漢字的筆順和書寫方法。
師范寫并講解:“鄉”前兩筆都是撇折,要注意上下排列整齊,最后一筆長撇不宜過短,要與整個字相稱;“前”的第三筆橫畫要寫長一些,蓋住下半部分;“低”字的.最后一筆點不能忘了;“床”是半包圍結構,“木”要寫得半藏半露。(學生書空)
5、生描紅、仿寫、書寫生字,師巡視指導,強調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四、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學習了他寫的《靜夜思》,還在詩中認識了很多的漢字朋友。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首古詩。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3、適度拓展古詩,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朗讀古詩,復習導入
1、指名學生朗讀古詩,全班齊讀。
2、出示詞語卡片:夜晚、思考、床前、明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故鄉,指名學生認讀。單獨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齊讀,鞏固識字。
3、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這位大詩人,知道他喜歡寫月亮。那么,在這首《靜夜思》中,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樣的月亮,又在“思”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
二、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1、學習1、 2句。
(1)指名朗讀第1句。結合課文插圖想一想:這句詩寫的是什么時候?猜一猜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
(2)指名學生匯報:寫的是有月亮的晚上。在作者睡覺的床前。
(3)理解“疑”和“霜”的意思。(“疑”的意思是“好像”,“霜”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輔以多媒體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4)讓學生說一說這句詩的意思,先同位互相說,再指名說一說。師適當指導:床前那一片明亮的月光,好像是地上鋪著的一層白霜。
(5)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古詩。注意節奏和停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學習3、 4句。
(1)師過渡:在這樣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在干什么呢?請小朋友們輕輕地讀一讀詩的三、四兩行。
(2)指名學生朗讀。理解“舉頭”就是“抬頭”的意思,“思”在此處是“思念”的意思,“故鄉”就是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
(3)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教師明確:詩人抬起頭,望著天上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了頭,思念起自己的故鄉來。
(4)師出示多媒體圖片,指導學生看圖,拓展想象:詩人一個人身在外地,此刻,他會思念故鄉的什么呢?生思考后與同位輕聲交流。
(5)指名交流。(預設:詩人孤身在外,思念遠在故鄉的家人,思念小時候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思念家鄉的小河、草地??)
(6)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孤單的時候會想些什么。
(7)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兩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8)師小結:是啊,作者孤身在外,內心寂寞,看到了天上的一輪明月,想到明月此時此刻也照著自己的家鄉和家人,舅舅難以入睡,就寫下了這首詩。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三、適度拓展,激發興趣
1、師過渡:大詩人李白很喜歡月亮,除了這首《靜夜思》,他還寫了很多與月亮有關的詩。
2、多媒體出示:
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3、師范讀,生自由練讀,拓展古詩積累。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走進了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感受到了他對于故鄉的思念之情。課后,請同學們再背一背這首古詩,還可以搜集其他一些與月亮有關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靜夜思》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作者的心弦;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朗讀和背誦古詩。
【學情分析】
這首詩通俗易懂,家喻戶曉,有的學生在入學之前已經倒背如流。但是多數學生在朗讀古詩的韻味上缺乏鍛煉。所以教學本詩,應重在吟誦,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綿綿的思鄉之情,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學目標】
1.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激發學生對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2.正確、有感情地誦讀、背誦這首詩文。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激發學生對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教法學法】
創設情境法、游戲法、表演法、吟誦法。
【課前準備】
收集并閱讀了解有關李白的事跡、其它詩作等。
【教學流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指名認讀昨天學習的生字。
二、感受詩意。
1.(課件出示插圖,配上古箏樂曲)談話:小朋友,現在請你們靜靜地欣賞這幅圖,看看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難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過窗又灑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頭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寫下了這千百年來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著名詩篇《靜夜思》
2.離開家鄉,離開親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說:難過、傷心、悲哀……)
3.教師范讀,學生看著畫面,想著教師剛才的講解感受詩中之情。
4.小朋友,此時的你們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樂曲)
(預設)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賺錢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賺錢的'媽媽、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媽媽,我很想他們回來,每天可以看到他們。”
師:詩人看著掛在空中的明月,會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鄉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鄉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門口的那條小溪。”
“他想起了故鄉的親人。”
……
師:是啊,在這樣的夜晚,我們是多么思念親人啊。下面我們就帶著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讀這首古詩
三、指導朗讀古詩
1.模仿練讀,想象意境。
2.角色表演:小朋友,現在請你們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在一個靜靜的夜晚,站在窗前望著圓月……(生雙手合攏放在背后,深情吟誦)
3.指名最佳表演者上臺表演,配以樂曲。
4.通過多種方式背誦積累這首古詩。
四、拓展活動
回家和爸爸、媽媽找一找有關寫月亮的詩句,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8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靜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8課的一篇李白的古詩,李白的詩想象豐富,風格飄逸豪放。《靜夜思》寫的是游子月夜思鄉之情。作者以一個游子的身份神馳萬里,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一幅鮮明的月夜思鄉圖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表達了游子強烈的思鄉情感。這首詩語言凝煉,感情真摯,意境深遠,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教學目標
1.認識“光、夜”等9個生字,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識字;會寫“思、故、鄉”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節奏、有韻律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初步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古詩語言的凝練。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節奏、有韻律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初步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古詩語言的凝練。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PPT、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如果讓你們用一個詞來形容張馳軒,你會用哪個詞呢?(指名回答)
師:原來在你們眼里我是……的。這是你們對我的“肯定和期許”,我會記住的!
2.在詩歌王國的燦爛天空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偉大詩人。
師:誰能說幾個詩人的名字聽聽看?(指名說)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呀!是呀!這許許多多的詩人,就像星空中燦爛的星星。作為詩歌王國的后人,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先人,了解我們著名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詩歌王國中那最璀璨的一顆星星……(播放課件:走近——李白)
3.今天我們要認識的詩人是——(抬手示意)
生齊說——李白。
4.你了解李白嗎?(指名說)
5.李白從小就特特別喜歡天上的月亮,天真地以為那圓圓的月亮就是白玉盤,就是“瑤臺鏡”(課件出示《古朗月行》)
師: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吧,注意誦出古詩的節奏和美感。
重點:“思”:當“心字底”上面部件中有“撇、捺、長橫”時,下面的心字底要寫得窄一些;如果沒有的話就需要寫得寬一些。(書空“思”的筆順)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你們應該都讀過這首詩吧?(出示古詩,指名讀)
2.通過古詩你們應該都認識詩中的生字了,紅色的字是本節課的生字,全班拼讀。
3.去掉拼音開火車認讀生字。
4.交流識字方法。(生回答)
教師相機指導:望,舉,疑
A.課件出示:望
(1)這個字怎么記住它?(指名說)老師這里有一個好方法,王亡——聲旁,月——形旁,形聲字。
(2)出示練習(區別“望”與“忘”,指名讀句子,回答)
師:這兩個字都是形聲字,聲旁一樣,但形旁不一樣,意思也就不一樣了
B.課件出示:舉
(1)師:這個字你是怎么記住的?
(2)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利用字源幫助學生理解“舉”的發展變化。
C.課件出示:疑
(1)除了隨著古詩認識這個字,想一想在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這個字?
(2)給它們找個朋友,用熟悉的詞語記住它,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5.讀詞語。
課件出示:
床前明月光舉頭望明月
疑是地上霜低頭思故鄉
(1)男女生上下讀詞語,邊讀邊想一想:讀了這些一上一下的詞語,你有什么發現?
(2)古詩里面的上句和下句特別講究這樣上下兩兩相對,這樣在讀的`時候,就顯得特別有節奏,這是古詩的一個特點。
(3)師生配合有節奏地讀古詩,感受古詩的節奏美。
(設計意圖:本環節讀詞語有兩個目的:一是再現生字,在讀中鞏固;二是發現古詩上下兩句詞語兩兩相對,感受古詩的節奏美。)
三、再讀古詩,學習朗讀
1.教師誦讀,學習古人讀詩的方法。
師:古人寫的詩,肯定有古人讀的方式,古人是怎么讀的呢?(古時候,人們喜歡把我們現在的一聲和二聲的聲調適當拉長,而三聲和四聲讀的適當短一些。)
師:我也忍不住想讀一讀這首詩,如果你也想讀,你可以小聲地和我一起讀。(學生評價老師的誦讀)學生練習讀、展示讀(教師指導朗讀)
2.這首詩你們都很熟悉,你知道講的是什么嗎?(指名說意思)
3.師:你知道什么是故鄉嗎?(指名回答)
指導書寫“故鄉”。
示范寫,生書寫,展臺展示,師生互評!(生修改自己的書寫)
4.背誦《靜夜思》。
師:這首詩你們都會背了吧!我們隨著音樂一起來背一背吧!
5.唱古詩。
古詩不僅可以讀、誦、背、還可以唱呢!
6.師:現在你們知道題目的意思了嗎?再讀詩題!
四、總結、延伸拓展
1.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李白獨自一個人在外面,望著月亮想起了自己的故鄉。(邊說邊貼板書)
2.拓展延伸:古詩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古時候還有很多詩人寫了有關故鄉和月亮的古詩,老師找了兩首,請用我們今天學的讀古詩的方法飽含深情地讀一讀。
出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3.指名讀。
4.這兩處出自哪兩首古詩呢?老師作為禮物送給大家,課后讀一讀。
五、作業
1.背誦《靜夜思》。
2.找一找《望月懷遠》、《月夜憶舍弟》兩首詩讀一讀,并試著背一背。
六、板書設計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夜、思”等9個生字;會寫“思、床”等7個字。
2.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
3.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背誦古詩。
課時安排
2課時
1.認識“夜、思”等9個生字,會寫“思、床”等7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應用所學方法自主識字;指導學生正確書寫漢字。
一、知詩人,解詩題
1.復習導入。
(課件出示明月圖)學生由圖憶及李白的詩《古朗月行(節選)》《贈汪倫》,再指名背誦并說說詩的大意。
2.認識詩人。
(1)學生交流自己對李白的了解。
(2)教師補充介紹李白并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而奇特,風格飄逸而豪放,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流傳下來的有近千首。
3.板書課題(板書:靜夜思),了解題意。
(1)讀課題,指導認讀生字“夜、思”。
夜讀“yè”,整體認讀音節,可以組詞識記:夜晚、月夜、黑夜、夜色。
思讀“sī”,整體認讀音節,平舌音,心字底。古人造字時,誤認為是用心想的,因此,心字底的字一般都和思想、思考有關,如“想、忘、念”等。
(2)引導學生釋題并齊讀課題。(靜夜思,即在靜寂的夜晚思念故鄉之意。)
二、讀詩文,識生字
1.學生圈出本課生字,(課件播放古詩朗誦音頻)學生認真聽生字的讀音,初步感知詩句的停頓。
2.學生自由拼讀詩句,多讀幾遍。同桌互讀互糾,教師正音。
“床、光、望”是后鼻音且都帶有韻母“ɑnɡ”,其中“床”是翹舌音;“夜、思、疑”是整體認讀音節,其中“思”是平舌音。
3.(課件出示生字)請會讀的學生來當小老師,領其余學生認讀。
4.和同桌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再全班交流匯報。
(1)識記字形。
①熟字加偏旁:古+攵=故;木+廣=床;田+心=思。
②形近字比較:低——底;望——忘;疑——凝。
③利用生活經驗組詞:舉——舉手、舉例、舉動;光——光亮、月光、燈光。
④創編字謎:u◇古文反著寫——故◇心上一塊田——思u◇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木旁——床
⑤設置語境:u床頭明亮的燈光驅散了夜色。u他登高遠望,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故鄉。
(2)多種方式認讀生字,如小老師領讀、齊讀、接讀、師生共讀等。
三、寫生字,明寫法
1.(課件出示生字的動漫筆順)引導學生回憶筆順規則。(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先中間后兩邊,先外后內再封口。)
2.教師講解書寫要點并范寫,學生跟著做書空練習。
上收下放。書寫時注意“田”的第二豎在豎中線上,心字底略寬。
半包圍結構。“廣”的點和“木”的豎都在豎中線上,“廣”的橫不宜過長。
上下結構,要寫得上緊下松。下部豎向筆畫平行,“月”的一撇要變成一豎。
上下結構。上部先寫中間的豎,再寫兩邊的點和撇;橫在橫中線上起筆,略往上揚,豎彎鉤緊貼豎中線起筆。
左窄右寬。右邊第二筆是豎提,最后一筆是點。
左右寬窄基本相等,注意筆畫間的穿插,盡量向中間靠攏,避免結構松散。注意反文與折文的區別,最后一筆捺要舒展。
獨體字。兩個撇折轉折處基本對齊,第一個撇折在豎中線上
起筆,第二個撇折略微上揚,長撇舒展。
3.學生描紅、臨摹,教師提醒坐姿與執筆姿勢要正確。(提示:一看二寫三對照)
4.挑選學生的優秀書寫作品投影,師生共評共議,學生再練寫。
5.鼓勵學生用生字和熟字組成常用詞,讀讀寫寫。
思鄉床頭床前前后月光光明高低低頭故人故鄉水鄉
四、配樂讀,重拓展
1.(課件播放配樂朗讀《靜夜思》)學生邊聽邊跟著小聲地朗讀。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故鄉的感情。
一、憶舊知,識字詞
1.(課件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認讀,看誰讀得又快又準。
2.同桌合作,一人讀生字,一人組詞語。
3.同桌合作,聽寫詞語,全寫對了,就在聽寫本上畫上一朵小紅花;有錯誤,幫助糾正。
4.指幾名學生接力讀古詩,一人讀一句,其余學生注意聽,注意生字的讀音。
二、讀古詩,感詩情
1.學生自由讀古詩,再指名讀,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1)讀正確,讀得一字不差。引導學生注意詩句之間的停頓,示范朗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讀出古詩的節奏。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初步了解詩意,讀出詩歌的節奏。如第二句詩寫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面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霜,由此引發了詩人思念故鄉的情感,可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來朗讀;第四句詩中,詩人借明月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在朗讀時可以放慢節奏。
(3)熟讀成誦。可以教師范讀,也可以請班上的“朗讀小能手”朗讀,再配以音樂的烘托、圖畫的感染,讓詩中之景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有層次、有梯度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發現古詩的第一、二、四句詩的最后一個字都帶有“ɑnɡ”韻,讀出味道。
2.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共同評選出“朗讀之星”。
3.在讀中感悟詩人的詩情,引導學生通過聯系生活經驗,如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情感,以及情感詩情。
三、抓字眼,明詩意
過渡:我們讀完古詩,是不是被古詩描繪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呢?讓我們再次走進古詩,感受大詩人李白非凡的才思吧!
1.學習第一、二句詩。
(1)指名朗讀第一句詩。結合插圖想一想:這句詩寫的是什么時候?
(有月亮的晚上。)詩人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床前。)
(2)“明月光”是指怎樣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3)多媒體創設情景(明亮的月光透過窗戶照在詩人床前)。學生說一說:這樣的情景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
(4)齊讀第二句詩,學生圈出不理解的字詞,同桌交流。
(5)指導理解“疑”“霜”的意思。
[疑]懷疑、好像。
[霜]教師在眼鏡片上哈氣,并解釋眼鏡片上蒙著的一層白色水汽是霧。在秋冬季節,玻璃上、地上會結出一層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6)(課件出示霜和月光的圖片)學生通過對比,了解霜和月光的相似之處。
(7)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生:明亮的月光透過窗戶照在詩人的床前,好像是鋪在地上的白霜。
(8)討論:月光如霜,這寫出了月光怎樣的特點?(明亮、清冷。)
(9)想一想:這兩句詩中,哪個字點明了詩人的心理活動?(疑。)
(10)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讀出節奏和停頓。
2.學習第三、四句詩。
過渡:在這樣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在干什么呢?請同學們輕輕地讀一讀詩的最后兩句。
(1)指名讀詩句,圈出詩句中不理解的字詞,同桌交流。
[舉]抬。[思]思念。[故鄉]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老家。
(2)引導學生畫出詩句中的動詞(舉頭、望、低頭、思),讓學生理解“舉頭”“低頭”是一組反義詞,可用動作示意加以理解。
(3)(課件出示李白望月圖)學生結合圖片及詩句,說一說對詩意的理解。
生:抬頭仰望著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思念起故鄉。
(4)想一想: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思念故鄉。)
(5)拓展:詩人為什么望著明月會思念故鄉?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明月象征家人團圓。詩人望著明月,想起自己身在外地,遠離親人,頓感失落,自然會思念故鄉。
(6)思考:詩人望著天上的明月,還會想些什么呢?
3.指名朗讀全詩,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想意境,演情境
1.(課件出示插圖)在柔和的音樂聲中教師引說。
師:(話外音)在這個安靜的夜晚,月亮是圓圓的,在我們中國,圓月象征著團圓,而詩人卻獨自漂泊在外。此時此刻,他在思念故鄉的什么呢?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2.教師范讀古詩,再現意境;學生模仿練讀古詩,想象意境。
3.角色表演。
師:現在,請你們把自己想象成李白,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在一個靜寂的夜晚,站在窗前望著圓月。帶著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動作來吟誦這首詩吧。(生雙手放在背后,眼望明月深情地吟誦古詩)
(1)指名吟誦古詩。
(2)全體起立,望月狀誦讀古詩。
五、背古詩,多積累
1.練習背誦古詩。
(1)指導背誦古詩。可以配樂、配動作加強記憶,也可以通過定位填空法幫助背誦。
(2)指名會背的學生背誦古詩,或指幾名學生比賽背誦;不會背的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加深理解與記憶,再練習背誦。
2.讀一讀,記一記,積累關于月亮的古詩。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朗讀詩句,想象畫面(教學重點)
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誰來讀?
(指名讀)
師: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床前的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床前灑滿明亮的月光。
生2: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光透過窗子,灑在床前。
師:說得好!來,你來讀一讀。
(生讀)
師:讓我們閉上眼,想象明亮的月光灑向大地,透過窗子,灑在床前的情景。一邊想象,一邊讀。
(生齊讀)
師:詩人李白以為這明月光是什么?
生:地上霜。
師:你們見過霜嗎?霜是什么顏色的?
生:霜是白色的,有點像雪。
師:是的,天冷時,地上那白白的、薄薄的一層就是霜。(課件出示秋霜圖)你們看,這就是霜。李白為什么把明月光比喻成霜?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生1: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2:它們給人的感覺都很冷清。
師:深秋的夜晚,李白獨自一人客居他鄉,看到這如霜的月光,心里是一種什么感受?
生1:很孤單,很寂寞。
生2:思念遠方的親人。
生3:想念故鄉。
師:男女生比賽讀。
(男生讀,女生閉著眼睛想象畫面;女生讀,男生閉著眼睛想象畫面)
賞析:葉圣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也就是說在詩詞的語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繪的畫面。讀者要想讀出詩情,須進入意境,須發揮想象。我們要用想象去感受詩人生動、形象、凝練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具體、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詩情畫意。本教學片段中,教師重在引領學生在朗讀中想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詩所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人所在的環境,體會詩人此時的心境,然后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通過朗讀再現畫面,進入詩境,為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做下鋪墊。
《靜夜思》這首古詩廣為流傳,有部分學生在之前已經會讀、會背了。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會的學生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讀生字、領讀課文。生生互動,互為師生,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在指導朗讀環節,我通過音樂的烘托、圖畫的渲染,讓一種思鄉情涓涓流入學生的心間,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朗讀,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讀出了古詩的韻味,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靜夜思語文教學設計02-19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05-26
靜夜思教學設計06-07
《靜夜思》教學設計06-07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設計11-21
一年級語文《靜夜思》教學設計03-11
一年級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