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優選6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游記,節選自葉圣陶的《小記十篇》中的《游了三個洞》。
文章記敘了葉老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于景,表達了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覽順序,依次寫了游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艷、溪流歡暢,外洞的寬暢,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論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欲望。
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通過語言文字領略金華雙龍洞的神奇之美,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了解雙龍洞景物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覽的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交流信息
金華的雙龍洞美麗而神奇。課前大家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嗎?
二、自主探索,嘗試學習
1、創設情境:
旅行社招考小導游,你愿意試試嗎?請你循著葉圣陶爺爺的足跡,安排一下游雙龍洞的線路。
2、學生自讀課文,自主學習。
3、小導游“考試”,說明自己安排的線路。
三、自由實踐,自讀自悟
1、創設情境:
下面,我們就按大家提供的線路一起去旅游一次。這條線路上有幾大景點?那每個景點需要一名導游,你們可以從四大景點中選一處你最喜歡的來向游客介紹。
2、學生自由讀書,準備。(提醒注意導游語言)
3、誰來向大家介紹?(發給小導游一頂紅帽,一面小藍旗)其他學生一起配合當游客。
⑴ 根據學生的選擇,投影出示相應的畫面。
⑵ 學生進行創造性的介紹,“游客”可發問、補充,師適機點撥。
⑶ 每個學生介紹完后,學生互相評價,老師及時鼓勵。(錄取為旅行社的小導游)
四、自主實踐,升華情感
1、播放雙龍洞的資料片,誰來當全程導游?
2、小結招考的成功,鼓勵。
五、實踐性作業,拓展延伸
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像雙龍洞這樣神奇壯麗的景觀很多很多。課后,請從你喜歡的景點中選擇一處,設計一段導游詞,下次上課我們一起天南地北游一游。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外洞→孔隙→內洞
明艷 寬大 窄小 奇特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
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認知目標:
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詞語意思;了解金華雙龍洞特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能力目標:
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細致描寫的方法;閱讀和想象相結合,讀懂課文,發展想象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語。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3、有感情地朗讀二、三自然段,體會山上景色的美。
〖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題
由題目猜測課文的內容和課文的寫作順序。
二、預習檢查
1、詞語:
浙江金華羅甸雙龍洞(用上這些表示地名的詞語介紹雙龍洞的位置)
粉紅色新綠明艷(你還知道哪些明艷的色彩?)
額角后腦肩背臀部腳跟(摸一摸這些部位,說說這些詞語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稍微合適聚集呈現昏暗顏色各異變化多端盤曲而上
根據意思說詞語:
山或石頭高聳的樣子(突兀),樹木茂盛的樣子(森郁)(蔥郁、蔥蘢)
指導書寫生字聚
2、朗讀課文:
指名朗讀課文,邊讀邊劃出作者游覽的景點。
學生上黑板板書找到的景點。
三、再讀課文,畫出作者的游覽示意圖
1、學生默讀課文,畫游覽示意圖
2、根據游覽示意圖,了解游覽的順序。
3、了解課文敘述的重點,分清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
三、欣賞上山見聞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見聞)
2、抓住“明艷”,體會山上生機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讀。
3、抓重點句子,體會溪流的變化:
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朗讀,體會溪流的變化和變化的原因。(教師作示范朗讀,指導讀好排比句。)
4、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和背誦。
四、練習
分類摘抄詞語。(表示地名的,表示身體部位的,描寫山和石筍、石鐘乳的四字詞語)
背誦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閱讀和想象結合,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
2、學習作者細致描寫的方法。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教學過程〗
一、回憶作者游覽的順序
(板書)
二、閱讀課文,了解雙龍洞的'特點
1、外洞:
⑴多媒體播放“外洞”景色。
⑵引讀課文:
洞口(),外洞()。
⑶比較閱讀,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細致的描寫把外洞的特點描寫具體的: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頭。
②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2、孔隙:
⑴由外洞進入內洞,要經過一個孔隙。這孔隙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⑵從小船的“小”,體會孔隙的窄小。從人躺在船里進孔隙的感覺,體會孔隙的低矮。(“從……到……到……到……”為什么要這樣寫?)
朗讀課文中描寫“我”進內洞時的感覺的句子。(體會作者細致的描寫)
⑶小船是怎樣從外洞進入內洞的?
學生用兩只手演示“我”進入內洞的經過。邊演示邊復述或背誦,進一步體會孔隙的窄小、低矮。
3、內洞:
⑴朗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體放映內洞錄象:
認識石筍和石鐘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筍和石鐘乳,練習說話。
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筍(石鐘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它的形狀變化之多──()
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它的顏色多──()
⑷理解“是來進房子”,體會內洞的大。
三、總結課文
你覺得學了課文,對你有什么幫助?
1、找出課文中描寫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條線索。
(板書與游覽順序對應,幫助學生理解兩條線索的關系)
2、通過細致的描寫,寫出事物特征。
四、設計導游詞
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設計導游詞。
為錄象片配導游詞。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方法】
情景探索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讀第一段
1、揭題
上節課我們一起游覽了桂林山水,領略了桂林的美。今天,我們學習老作家、老教育家葉圣陶爺爺的游記──《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釋題。“記”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課文
1、激趣:
聽說,雙龍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覽一番,你們想去嗎?要想去,事先要對雙龍洞有些了解,課文會告訴你。趕快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讀幾遍。快讀吧。
2、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習字詞和課文的情況。
三、理清順序
看,這是什么?(出示小紅旗小黃帽)誰用的?說起導游這個職業,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現在,有一個當導游的機會,你們想不想當?想當的都來當吧,現在,你們都是導游,就我一個游客。(讓一個女生起立)導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線?教你一個方法,可以畫一張游覽示意圖。怎么畫?細細讀課文,借助課文中地點轉換的語句來畫。例如:四人小組合作制作一張。一組板演。導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線?你這個導游當得真好,這個旅游帽作為獎品獎給你。
四、學習第二段
1、剛才就我一個游客太冷清了,你們還是陪伴我一起來當游客吧。現在讓我們從金華出發到雙龍洞去,請你注意欣賞沿途景物。(出示相機)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你們也帶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當攝影師,把路上的美景拍攝下來,并且配上解說詞。(出示一張照片做例子)拍鏡頭時,要拍一個你最喜歡的景物,配解說詞時,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讀2~3段。
2、學生自由朗讀2~3段。
3、討論:
⑴你拍了什么鏡頭?為什么拍了這了這個鏡頭?隨學生出示圖,補充介紹:映山紅花色眾多,有紫紅、紅、桃紅、粉紅、橙、金黃、雪青、純白等顏色。
⑵還有誰也拍了這個鏡頭,你們愿不愿意來一次配解說詞的比賽。
⑶猜一猜,油桐開的花是什么顏色的?出示圖。
⑷出示實物,新綠。
4、看到大家拍了這么多的鏡頭,我也憋不住了,我讓你們看看我拍的鏡頭,不過,我有一個問題。(出示問題:溪聲為什么會變換調子,溪流與雙龍洞有什么關系?)播放錄象,看完后討論。指導朗讀。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麗,請你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景色。比如,葉圣陶爺爺就用了一個詞——明艷,你用什么詞?
6、景色美,文章美,我們來把它背下來,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話背給同桌聽。
五、課堂總結
這堂課,我們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開心嗎?今天回去,把你的見聞告訴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二、學習第一段
1、抽學生讀本段。
2、思考:
⑴葉圣陶爺爺在去雙龍洞的路上看見了什么?(請用:“”畫出來)。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寫?
⑵“明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會“眼前一片明艷”?
⑶溪水為什么會變換調子?這里寫溪水實際上是寫什么?這溪水是從哪里流出來的?
3、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4、讀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請你說出來,你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產生想象)
5、總結學習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段文字的。
三、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學本段。同學們我們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學習本段。請同學們隨著葉圣陶爺爺繼續向前游。
2、學生自由朗讀學習課文。
3、質疑問難。
4、老師提問:
⑴你來到了雙龍洞看見了什么樣的景觀?你有怎樣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5、配樂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想象作者描寫的外洞是什么樣子的。
四、學習第四段
1、學習方法同上1~3步。
2、老師提問:
⑴我們與葉圣陶爺爺游到外洞,必須干什么?(生:坐船)
⑵葉圣陶爺爺給我們介紹的小船是什么樣的呢?葉圣陶爺爺是怎樣乘船的呢?
⑶這小船是順水而行,還是逆流而上?
3、我們也來感受在船上進洞的感覺。聽老師配樂朗讀課文。
4、老師題問:“擠壓”是什么意思?葉圣陶爺爺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你有怎樣的感覺?(要學生產生想象。)
五、學習第五段。
1、學生自學方法同上。
2、老師題問:
坐船進入內洞,內洞是什么樣子的?當工人提著汽油燈看到了什么?
3、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洞中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
4、讀完以后你的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要學生產生想象。)
5、老師題問:
現在你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嗎?
六、齊讀第六段
七、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配樂朗讀全文。
2、思考:
讀完本課你有何收獲或感受?
八、布置作業
根據課文所描寫的場景,你選擇一處產生想象,寫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了解雙龍洞的特點,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2、感悟游記的語言美、景觀美,掌握游記的基本寫法。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老師當導游,帶你們到金華的雙龍洞游玩好嗎?汽車開動著,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樣。現在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學們現在下車,我們一邊登山一邊欣賞這優美的景色吧!
二、整體感知,擬定游覽路線
教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在課堂練習本上擬出游覽路線。請一個學生到黑板前畫出導游圖,教師和其余學生一起協助修正。從整體上感知全文,擬出游覽路線,為下面每個景點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游覽景點,挖掘特點
1、領悟美,感受情──學習“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樣?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路上”片斷)
⑵ 看!“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這么多顏色放在一起,你感覺怎么樣?(讓學生感悟“明艷”)
⑶ 有誰知道溪流為什么“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水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哪位同學能讀出溪流的變化?(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動的聲音。)
⑷ 閉上眼睛,聽老師把前三個自然段朗讀一遍,邊聽邊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師配樂朗誦)
2、扣詞句,抓特點──學習“洞口、外洞”:
過渡:
路上景色如畫,但我們目的地不在這里,我們目的地在雙龍洞。
⑴ 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洞口”片斷)
⑵ 到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很有氣勢。誰能說說“突兀森郁”是什么樣的景象?同桌之間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從洞口“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我們可用一個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外洞”片斷)
3、入情境,悟特點──學習“孔隙”:
過渡:
參觀完了外洞,順著泉源,我們來到了洞的孔隙。
⑴ 請兩位同學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樣進出孔隙呢?(師生齊讀“船兩頭系著繩子……船就出來”)請看錄像,小船是怎樣進出孔隙的。從錄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孔隙”片斷,配錄音介紹。)
⑶ 請一學生上講臺,以椅子當小船,模擬作者的動作,想象作者是怎樣進孔隙的,體驗作者當時的心情。
⑷ 分組朗讀,讀出好奇、緊張的心情,看哪一組讀得最好。(教師指導朗讀)
4、馳聘想象,分析特點──學習“內洞”。
過渡:
仰臥小船進孔隙,行了兩三丈水程,我們就到了內洞。
⑴ 學到這里,大家知道雙龍洞里的“雙龍”其實是什么嗎?(學生踴躍發言)
⑵ 游覽過溶洞的同學見到過石鐘乳、石筍,誰能給我們講解一下石鐘乳和石筍是怎樣形成的?沒有游覽過溶洞的.同學也別遺憾,老師這就帶你們觀看石鐘乳、石筍。能不能想象一下這些石鐘乳、石筍的形狀,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給它們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師點擊課件中“觀看景象”之“內洞”片斷,呈現一些千奇百怪、顏色各異的石鐘乳、石筍的圖片,讓學生暢所欲言。)
⑶ 默讀,想想“內洞”有什么特點。(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師生概括。)
四、著眼泉水,總結全文
1、找“向導”,擬順序:
⑴ 課文里有一個“向導”陪著我們一路游玩過來,大家知道它是誰嗎?(引導學生從泉水著眼,再擬游蹤。)
⑵ 做個小練習,把溪流的走向填下來。(教師點擊課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深黑的石洞)
⑶ 這個“向導”不僅陪著我們,一路上也陪著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覽順序是怎樣的?
(教師點擊課件中的“游覽線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進洞游覽順序與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覽順序與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為起點,再擬游覽順序,使學生對作者“溪水流向、景點轉移”的寫作順序有清醒認識。
2、品語言,學寫法:
⑴ 我們學習這篇游記,不僅是欣賞蘊涵在游記中的語言美、景觀美,還要學會游記的寫作方法,指導我們的習作。
⑵ 這篇游記篇幅不長,但給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樣把一次游玩寫得這樣精練生動的呢?哪些寫法值得我們借鑒?
(小組合作學習、討論)
⑶ 師生共同歸納,讓學生領悟游記融情入景、巧抓特點、總分有序等寫作方法。
五、暢談感想,學寫游記
1、雙龍洞游覽完了,我們就要坐車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給大伙說說?
2、暑假要到了,我們可以借鑒這篇游記的寫作方法,把我們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寫下來。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2、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2、知道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以學生的“春游”創設情境。“老師當導游,帶你們到金華的雙龍洞游玩,好嗎?汽車開動著,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樣。現在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學們現在下車,我們一邊登山一邊欣賞這優美的景色吧!
二、整體感知,擬定郊游
1、教師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課堂練習本上擬出游蹤,請一生到黑板前畫出導游圖。
2、教師和其余學生一起協助修正、定圖。從整體上感知全文,擬出游覽路線,學生頭腦中有清晰思路,為下面的分景點學習打好基礎。
3、認讀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4、檢查朗讀情況: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的段落。你會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吧。
分組朗讀課文的段落。
三、看著黑板上的導游圖,說說我們將要旅游的地方
1、對照黑板上的圖,到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將要游覽的景點。
2、做一次導游,為即將出發的各位游客介紹一下行程。
3、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四、說說對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結
旅程是否精彩,下節課我們就出發去體驗一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課文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導學生學寫各部分景點的解說詞,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
4、感情朗讀全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難點
1、清課文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導學生學寫各部分景點的解說詞,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游雙龍洞的行程路線,大家對這次的游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期待和幻想。這節課就讓我們去親自體驗一番吧。
二、緊緊扣住每個景點不同特點
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學習游記的寫作方法:
1、領悟美,感受情──學習“路上”:
⑴課文中哪些是寫路上的?
⑵把描寫路上美的句子找出來,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齊讀這些美句。(教師把剪貼畫“路上”放在導游圖中路上位置)
⑶“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這句話寫作順序怎樣?這么多顏色,你感覺怎么樣?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學生比賽回答、比賽讀)
⑷為什么“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哪位同學能讀出溪流變化?(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動變化的聲音)
⑸閉上眼睛,聽老師把前三個自然段朗讀一遍,邊聽邊欣賞路上的美景。(教師配樂朗誦)
⑹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記下來多好啊。看誰在3分鐘內記得又多又好。
學生自己讀句子。交流,并請記得多的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
2、扣詞句,抓特點──學習“洞口”、“外洞”:
過渡:
路上景色如畫,但我們目的不在這里,我們目的在雙龍洞。
⑴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教師把剪貼畫“外洞”放在導游圖中的外洞位置)
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從這個詞可看出洞口什么特點?
⑶“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說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師點學生回答,師生概括)
⑷了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么感覺?讀一讀,說一說。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⑸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著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3、入情境,悟特點──學習“孔隙”:
過渡:
參觀完了外洞,順著泉源,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么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⑴請兩位同學前去探探路。這兩位同學合適嗎?這兩位同學不合適可看出孔隙什么特點?(教師點兩位較胖的學生上講臺)
⑵船怎樣進出孔隙呢?(師生齊讀“船兩頭系著繩子……船就出來”)請看錄象,船是怎樣進出孔隙的。從錄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進孔隙,你的心情怎樣?(教師放錄像,配錄音介紹)
⑶請一同學上講臺,把黑板當小船,模擬作者是怎樣進孔隙的?體驗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以黑板為小船做動作,師生評價)
⑷分組朗讀,讀出好奇、緊張心情,看哪一組讀得最好。(教師點評朗讀)
三、穿過這驚險的孔隙,我們的眼前又會出現什么樣的景象,我們下節課再學
四、課后作業
把前面已經游覽過的地方編成導游詞。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2、練習利用課文內容編寫導游詞。
教學重點
1、了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2、學習游記。
教學難點模仿課文寫一篇游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穿過孔隙,又別有天地,我們趕快去看看吧。
1、馳想象,析特點──學習“內洞”:
過渡:
仰臥小船進孔隙,行了兩三丈水程,就到了內洞。內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樣的呢?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
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么?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里)
3、誰知道石鐘乳、石筍?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鐘乳、石筍的形狀,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師出示千奇百怪、顏色各異的石鐘乳、石筍的圖片,學生暢所欲言)
4、默讀,找內洞特點。(教師把剪貼畫“內洞”放在導游圖中內洞位置)
二、著眼泉水,總結全文
1、一路游玩過來,哪幾處見到泉水?
2、我們就是沿著溪流參觀雙龍洞的。
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游。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于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請大家回味一下我們的游覽路線怎樣?
4、學完課文后,我們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順序組織全文的?(師生概括寫作特點)
三、續編導游詞
把昨天讓大家去編寫的導游詞加上今天的內洞,寫完整。
誰來做一回小導游?(學生讀導游詞)
四、暢談感想,學寫游記
1、雙龍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話好說,有何感想?(學生踴躍發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為范例,做一篇游記。
提示: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么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列好提綱再寫作文,文章的條理就會清楚得多。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主次,學習作者的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與想象相結合,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了解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
【教學準備】
1、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上網等方式,了解雙龍洞的有關知識。
2、教師準備有關雙龍洞的圖片,錄像資料。
【教學時間】
兩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置疑導入
師介紹智多星奪標旅行團的特點就是能讓小朋友們在奪標旅行中不知不覺地成為智多星,“小朋友們想不想成為智多星?”“想!”學生熱情高漲,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奪標任務:(多媒體出示)
目的地:雙龍洞
奪標指數:五星級
智囊寶典:葉圣陶爺爺《記金華的雙龍洞》 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
導游:難難
“在這次的奪標旅行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挑戰,我們要善于運用我們手中的智囊寶典我是你們的導游難難,希望不要被我的難題難倒哦!有沒有信心完成這次任務?”,“有!”“祝你們好運!”
臨行前填寫調查問卷。(多媒體出示)
調查問卷:
1、去過哪些景點,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課文游覽順序
挑戰:自行設計此次旅游線路圖。(了解文章的明線)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學習課文內容
1、“還等什么?我們出發吧!”創設情景,伴隨《春之聲》的音樂聲,師朗讀描寫路上美麗景色的段落。讓學生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鵑,粉紅的山,變換調子的溪流聲。)
通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他們仿佛真的看到聽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當我們還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時,快看啊!我們已經來到了雙龍洞口:
(多媒體展示雙龍洞洞口的照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洞口大 。很有氣勢的特點)“小朋友們想不想到洞里探險?學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們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細觀察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待會有很艱巨的任務等著大家呢!”
(多媒體播放雙龍洞的錄像,直觀感受雙龍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
2、完成任務:(多媒體出示:)
任務:繪制金華雙龍洞地形圖。
內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方式:協助導游完成任務。
(在師生合作中探討交流,了解雙龍洞的地形以及各處的特點)
重點學習內洞和孔隙部分的內容。
內洞的特點:
⑴ 大,找出體現內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句子寫出內洞大的特點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過寫洞內的石鐘乳的形態多端。顏色各異來體現內洞奇的特點。(觀看石鐘乳圖片,想象。說說它們的樣子。形態。給它們起個名字)
⑶ 還有沒有新發現?(葉圣陶爺爺還描寫了內洞的另一個奇觀:一條黃龍一條青龍蜿蜒在洞頂)讓學生了解這是雙龍洞名字的來歷。
孔隙的特點:
低小。(多媒體播放乘船過孔隙這一段錄象),提醒學生注意看,說說自己在看過孔隙這段錄象時的感受,再讓學生通過智囊寶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學生討論匯報:
⑴ 船小。通過朗讀表現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點。
“為什么通過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獨特。“怎么乘坐?”
抓住關鍵詞“從……到……到…到……沒有一處……。”以及動詞“貼”,再想象當時乘坐小船為什么用這樣的仰臥方式,以及在完成這一系列動作時會想什么?有什么擔憂?
⑶ 作者乘船時的感受,先請學生談談自己觀看過孔隙時候的感受。
生:“壓抑,不能呼吸。喘不過氣來,光線昏暗。”
師:“我們來看看葉圣陶爺爺和我們的感受是不是一樣?”怎樣朗讀才能把這種壓抑的感覺讀出來,指導朗讀。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間出入的。
老師總結:
在過孔隙時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們卻從船小。乘船方式獨特以及作者乘船時的感受體會到孔隙低小的特點。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細膩真實的寫作方法。
3、師:“我們的旅游快結束了,這一路我們都是沿著葉圣陶爺爺的旅游線路完成任務的,其實,我們還有一位小導游,跟著它我們也能順利完成今天的任務,它是誰呢?”
師可適當提示“嘩嘩嘩~”學生恍悟“小溪流!”請看任務:(多媒體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線。
挑戰:在地形圖的基礎上添加小溪流水線路圖。
提示:找出智囊寶典中所有描寫小溪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4、總結這次旅游的收獲。學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師:“小朋友們,總部給我們發來了一封電子郵件,快看看!”宣讀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體出示)
親愛的小朋友們:
你們的這次旅游馬上就要結束了,你們覺得愉快嗎?這一路上你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了合作學習,并繪制了非常有價值的雙龍洞旅游線路圖和雙龍洞地形圖,你們已經成為小旅游家。小探險家。小繪圖專家。小科學家……,你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小小智多星了,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禮
奪標旅行團
賞識鼓勵學生,讓他們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課外作業
(多媒體出示)
1、寫一篇游記。
2、對照自己繪制的雙龍洞地形圖,給沒去過雙龍洞的小朋友當一回小導游。
師:“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奪標任務圓滿成功,小朋友們再見!”
生:“再見!”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4-27
四年級下冊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4-26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1-15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6-11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05-27
《記金華雙龍洞》教學設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