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規律,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是對上節《浮力》探究結果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學內容的核心。上節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已使學生明確了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的定性關系。
本節由“阿基米德的靈感”“浮力的大小”兩部分內容構成。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概括、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這也是本節必須完成的核心任務。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小組合作式實驗探究的方式,以此來強化學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讓學生做到會操作、會記錄、會分析、會論證。
2、讓學生能復述阿基米德原理,并書寫其數學表達式。能應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計算簡單的浮力。
三、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由“阿基米德的靈感”53頁小實驗通過讓學生展示,重現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多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然而學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會與排開液體的重力聯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導學生將排開液體質量的多少轉化為與浮力有對等比較關系的排開液體所受重力,讓學生自覺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之間定量關系的實驗。
2、在上課前一天安排前置性任務,讓學生了解并領取任務一中的學習要求,通過對課本54頁實驗的自主學習,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步驟及考慮需要哪些實驗器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時自然會對要進行的實驗有一個理性認識,以便在第二天上課前就會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認識。
在實驗之前,需要先讓小組將前一天完成的任務一進行交流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統一實驗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隨機抽取兩個小組進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組的討論分析,確定最終實驗方案及所需器材。隨后讓小組組長分配實驗任務,責任到人。
在實驗中,我會深入到每一個小組觀察指導實驗,并將學生在做實驗時容易出錯的地方總結、歸納。在學生實驗結束后,著意抽取兩個小組(特別是在實驗中所測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有差別的小組)展示實驗成果,并由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實驗評估,討論分析引起實驗誤差或錯誤的原因,最終得出實驗結論。
3、任務二是在任務一的基礎之上,結合上節《浮力》所學知識,將第一節所學知識“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中的“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改為“排開液體的體積”,通過公式間的變形,讓學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讓學生體會到前后知識的連貫性,并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4、 評價反饋
任務四中通過必做題與選做題的設計,必做題讓全體學生掌握本課的基本知識,讓小組長檢查反饋。選做題則可以讓能力更強點的學生進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選做題。
5、 小結:由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并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
四、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遠離本土作戰的示范課,作為孩子們的新老師,面對新學生,對學生學情了解不足,不能夠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學習情況,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沒有能夠真正實施因材施教。
好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欲,并沒有受到眾多聽課老師的影響,整堂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作為課堂流程的組織者,只起到了一點點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學生在小組這個模式下,發揮出了極大的潛能,通過團隊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06-02
(精品)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6篇11-17
阿基米德原理的說課稿04-19
阿基米德原理實驗說課稿(通用10篇)08-08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7-13
學與問教學設計搭配的學問教學設計11-19
《鯨》教學設計鯨的教學設計優質課12-19
春聯教學設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