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語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教語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語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語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1
一、設計依據
1、教材分析:《范進中舉》是初中語文的傳統名篇,作者以及漫畫式的筆觸,塑造了范進這個被封建科舉制度扭曲了靈魂的腐儒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眾生相,在諷刺科舉制度的同時揭露了社會的世態炎涼。
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首先要將人物放回他所處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解讀。第一課時主要和學生一起分享資料,了解《儒林外史》、吳敬梓、科舉制度等,分析其社會背景。第二課時從探討范進中舉的悲喜劇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層探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品味小說幽默諷刺的語言,掌握刻畫人物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2、學生基礎分析:初三的學生已經接觸過小說學習,基本了解小說的三大要素,并能夠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對于人物的深層把握還需要老師很好的引導。
3、教學任務分析:《語文新課標》對義務初中階段文學作品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因此我對本課的把握是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節,聯系小說的寫作背景去認識小說的主題,認識社會。
新課改還指出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因為班級中學生層次存在的差異,我在設計問題時也照顧到各層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每個人都覺得有話可說,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積累字詞
了解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2.能力目標
分析范進、胡屠戶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義。
掌握文章所運用的諷刺手法,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標
認識科舉制的罪惡,了解其對知識分子靈魂的毒害。
教學重點
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進,理解范進形象的典型性。
2、欣賞本文的諷刺手法,體味對比、夸張與寫實在諷刺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認識范進所處的典型環境。
2、探究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人格的解構。
教學方法
文獻法 討論法 點評法 賞讀法
學法指導
課前搜集相關資料,了解科舉制度,《儒林外史》及其創作背景,閱讀《儒林外史》其他章節,與課文聯系起來思考。
課時安排 3課時
二、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語設計
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資料介紹相關內容,互相補充。
學生概括,互相補充
學生思考,各抒己見
學生從文中找出人物前后變化,分析眾人物形象
學生自由,注意人物刻畫的方法以及精彩之處不同表現手法的運用。
學生將片段與《范進中舉》進行比較,發現藝術手法上的共同之處。
(二)相關資料
學生介紹吳敬梓、《儒林外史》,老師補充。
結合課外資料,了解科舉制、八股文。
(三)整體感知,把握故事情節。
1、聽讀課文,正音正字。
2、概括故事情節
概括故事時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即可,一個中心事件: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兩類人物變化:范進和周圍的人們,包括胡屠夫、眾鄉鄰、張鄉紳。圍繞范進中舉,講述中舉前后個人的變化。
3、找出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地方,讀一讀。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思考“范進中舉,是喜還是悲?”
第二課時
(一)回顧第一課時內容。
(二)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主題。
1、范進中舉,是喜,還是悲?
喜——經濟狀況好轉、社會地位提高
悲——35年掙扎的悲哀,受科舉摧殘至深
總結人物形象,范進是一個迂腐而又虛偽世故,被科舉扭曲了靈魂的讀書人。
(多媒體顯示,補充“周進”片段)
※不僅范進中科舉之毒,封建社會的讀書人都被科舉所戕害。
2、我看眾生相
(1)小說中,范進喜極而瘋,僅僅是讀書人的范進“失常”嗎?他周圍的人是否都是“常態”呢?
分析眾生相
胡屠戶:前倨后恭
眾鄉鄰:漠不關心——熱情幫忙
張鄉紳:不識范進——送銀贈房
(2)補充“周進中舉后”片段
※不僅是范進周圍的人變化大,而是整個社會太功利,反映的是社會的悲哀。
小結:病態的科舉制度,病態的讀書人,病態的眾生相,病態的社會。
(三)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賞析諷刺藝術。
1、你認為小說中的哪個人物刻畫最為精彩?
2、小結:文中作者都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學生列舉)
對比,夸張,細節——諷刺藝術
(四)拓展延伸,感受名著魅力,充分認識科舉制度的危害,體會諷刺的藝術效果
多媒體顯示“嚴監生將死”片段。
作者刻畫嚴監生主要從動作、神態兩個方面進行描寫,嚴監生臨死時念念不忘的是燈盞里點的兩莖燈草,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吝嗇的本性,使他成為文學畫廊里一個不朽的形象。
和《范進中舉》一樣,“嚴監生片段”主要采用了夸張的手法來達到諷刺的效果。
(五)課堂小結
文章為我們展現了范進等人的丑態,鞭撻了封建社會期貧愛富、趨炎附勢的人情事態,對我們認識封建科舉制度有重要意義。科舉制度促成了中國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構與重構,是中國文化的一次浩劫,對社會文明的嚴重侵害,值得我們深思。
(六)布置作業
1.請設計一個場景,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反映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并且用到本文運用的手法,達到諷刺的效果。(300字左右)
2.課外閱讀《儒林外史》的其他文章,感受名著魅力。
人教語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語言觸及人物內心世界。
2、形成多重對話,揭示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會趨炎附勢得的世風。
【教學重點】
1、體會通過語言、動作等描寫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2、通過品讀語言觸及人物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
揭示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詩句導入:
高明的《琵琶記》里有這樣一句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還是耕種在田的鄉野村夫,晚上已經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見帝王,貴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讓人的生活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科舉制度。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考中舉人的范進的生活變化。 板書課題:《范進中舉》。
二、解題:
強調題目對文章里的重要性: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內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文題的理解,這樣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從而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閱讀效果。
㈠解析“范進”:
“進”的意思前進、進取,科舉中又有進士一說,文中第一句也說:“范進進學回家”。這樣看來,你估計范進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
(補充范進從20歲開始應考,年年進考場,經歷了數不清的希望與失望,參加科考已成為范進年復一年的機械行動。可以說,范進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費在了科舉追求中!科舉使他變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頓,除了“起承轉合”、“子曰”“詩云”,他幾乎別無所知、別無所能。他迷失了自我,喪失了起碼的人格尊嚴;苦苦掙扎在社會底層,靠嗟來之食養家糊口。然而就在他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之時,命運之神猝然光顧。54歲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著又一步登天變為了舉人“老爺”!)
㈡解析“中舉”:
舉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語,一但中舉,其父為(老)太爺,其人為老爺,其子為少爺,故有“一世中舉,三世為爺”之說。中了舉人就意味著一只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后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三、整體感知:速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四、分析“范進中舉發瘋”
⑴讀了課文,同學們,請問: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情節?
預設:“范進中舉發瘋”這一中心情節。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復述范進中舉后發瘋的丑態。
⑵它為什么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學生分析一系列的動作)
簡單小結:范進發瘋,瘋得有特點:
發瘋的動作: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拍著手大笑----拍著笑著
發瘋的語言:噫!----好了!----我中了!
發瘋的層次:昏厥----瘋跑----跌倒----瘋走集上
總之,因為作者描寫得非常細膩、生動、傳神,所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怎樣治療這種瘋病呢?
報錄人在范進發瘋后鎮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見他見過類似的情形。這也便是范進形象的典型意義所在,從這一個范進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批“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⑷中了舉就應該高高興興去做官,可是,范進看了中舉報帖后,為什么突然瘋了?當時他的那些不尋常舉動,你認為是正常的,還是反常的?(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三個短句上。)
①你可否從范進中舉發瘋時的一段語言中獲得啟示?
(發瘋的語言:噫!----好了!----我中了!)
②你認為這段語言中,哪一個字說明了范進發瘋的根本原因?
預設1:“中”字!因為中舉了,太高興了,所以瘋了。
預設2:“好”字!發瘋的表面原因是那個“中”;而“中”之所以能觸發范發瘋的根本原因卻是一個“好”字。因為“中”了以后,有不計其數的好處,不用再挨餓受凍,而可以坐享其成。
⑸齊讀“范進發瘋”語段
⑹(布置作業)請大家結合課文,試分析下列問題:
㈠范進中相公回家,可曾說過“好”?發過瘋?為什么?
㈡范進中舉后有哪些變化?你從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內涵?
㈢請你設想,范進在大嚷“好”的瞬間,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欲知詳解,下節分解。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重點分析范進,附帶分析胡屠戶、張鄉紳等的人物形象
⑴那么,圍繞這個“好”字,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一、范進中相公回家,可曾說過“好”?發過瘋?為什么?
預設:沒有說“好”字,沒有發瘋。因為中相公并沒有使他改變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
⑵中舉前他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是怎樣的?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來。
預設1:經濟狀況非常貧窮: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飯”“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去鄉試回家,“家里已是餓了兩三天”。
預設2:社會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戶罵他“現世寶”“癩蛤蟆”“尖嘴猴腮”,還“啐”他吐沫,他還“唯唯諾諾”。
⑶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偷偷參加鄉試,這說明了什么?(預設:對功名的極度熱衷。)
【人教語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通用13篇)11-02
《范進中舉》課文解析01-17
部編版范進中舉教學設計(通用16篇)11-07
《范進中舉》選段閱讀理解09-21
范進中舉作文1000字08-05
《范進中舉》課文研讀賞析09-09
如果范進沒有中舉作文09-05
《范進中舉》教案(精選10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