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5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范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根據文體特點和語言特色進行誦讀。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燭之武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3.在把握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體會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4.從字音、停頓、語氣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總結文言文誦讀方法并在誦讀中體驗。
教學預設
一、引入
ppt:春秋無義戰”
1.師講述: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以強凌弱、攻伐攻伐兼并。這是一個戰爭頻繁的動亂年代。有一本書比較具體生動地記述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斗爭,這就是《左傳》。(板書)
2.生讀注釋,解釋“傳”的含義。
二、誦讀
1.大家都感覺文言文學習很困難,今天老師給大家一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那就是:誦讀法。
ppt:“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曾國藩《家訓》
2.師引起開頭段,開頭主要是交代背景,敘述語句的朗讀中速,語調平緩,若一位老者在向你娓娓的敘述那段歷史。
生齊讀:(教師點評,從字音、句讀、情感上引導)。
3.檢查文言詞語落實
ppt 1.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共其乏困、既東封鄭、闕秦以利晉
2.古今詞義不同:東道主、行李、夫人
3.特殊句式:夫晉,何厭之有?
重點引導:“封”甲骨文封字,像用手培土植樹的樣子,其本義為培土植樹,又有聚土成墳的意思,引申為堆、冢之義。古人封土植樹的目的是為了劃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還有疆界、界域之義。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賜給臣子就叫做封,而諸侯或大夫所分得的土地就稱為封地、封邑。
4.體味語氣
(1)比較閱讀:刪去 “虛詞”
。ǎ玻┥磸妥杂勺x,特別要讀出“虛詞”的味道。
。ǎ常┐蠹以囍σ幌逻@三個說話時的語氣,結合句意,從這些虛詞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與人物形象?(選擇幾個有體會的詞說說)
參考交流:
佚之狐:“矣”(心情沉重)“必”( 堅定、胸有成竹)
鄭伯:“也”( 心平氣和、引咎自責、情真意切)“然”“焉”(語意轉折,以情感人)
燭之武:“猶”“矣”“也”(壯志未酬的傷感、無奈、委屈、牢騷)
(4)在學生表達基礎上,教師可作點撥。
。ǎ担┓纸巧x。
三、品讀
1.秦晉圍鄭,鄭國的形勢怎樣?(文本依據)
明確:危在旦夕,國運懸于一線。依據:
“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夜縋而出”(解釋“縋”義)——進一步說明了鄭國形勢之嚴重。秦、晉已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從側面襯托燭之武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2.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那么,請問:那么燭之武是怎樣勸退了秦軍的呢?
ppT 燭之武()退秦師,在()加上一個詞或短語。
勇退、智退……(板書)
3.活動: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左傳》,他贊嘆“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穩妥可靠,完備周密)”。請你結合具體詞句加以印證。
4.示范品讀: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先由學生表達,教師適時補充。
ppT批注:(1)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的利害著想,自然會引起秦伯的好感,“既”點出鄭國自知會滅亡,顯現弱勢,使之解除戒意,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2)前面的敘述都是先說普,后說秦,而這里,說成“秦晉圍鄭”, 讓秦伯充當鄭國命運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對秦伯的恭維之意。(3)“執事”運用敬辭。(4) “若”一詞言外之意是:“亡鄭”于你并無益處。這是以退為進
板書:以退為進措辭委婉
5.布置學生自主學習任務,老師到學生中間去,隨時解答學生問題。
6.交流: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批注(1)“厚薄”對比,言亡鄭有害于秦,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而使自己的國力相對削弱。秦與晉的盟約關系動搖。(2)攻鄭與友鄭的利弊對舉,是以利益引誘秦伯了。(3)為秦穆公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秦國的使者出入往來于鄭國,鄭國熱情款待,禮節周到,秦國可以把鄭國當作東方一個可靠的盟友,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4)君知其難也”,替秦伯作了仔細的盤算,用語熨帖,令人心服。
板書:利弊對舉 利益引誘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批注:(1)進一步引史為鑒,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自然會使穆公頓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感慨。(2)“且”:況且,遞進關系,層層遞進,“而”:表承接,強調時間之快,揭示晉的虛偽面目(也可以理解為“轉折”)。(3)“夫”,發語詞,“那”的意思,表達對晉貪得無厭的反感。(4)“既……又……”“肆”強調了晉的貪得無厭,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誠懇地提請秦伯定奪。
板書:引史為鑒 層層遞進 揭示虛偽
小結:剛才同學們都對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讀,初步感悟了說辭的魅力。燭之武精妙的說辭和周密的言語策略語驚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謂“一言之辯勝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我們來看看古人的評點。清金圣嘆說:“妙在其辭愈委婉,其說愈曉暢!鼻辶衷沏懺u論說:“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不慮秦伯不落其彀(gòu)中也。”
當然,無論說辭多么精妙,無論言語策略多么周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實情至理的基礎上,惟有如此,才能使說辭具有更強的說服力,這一點,《燭之武退秦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板書:至情至理)
7.朗讀指導,生齊讀。
四、結語
著名的中語特級教師韓軍說過: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了解不了,更談不上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并把它發揚光大。他強調中學生一定要多學一些文言文。對此我深信不疑。作為一名中國人,最主要的不是因為我們具有中國籍,更重要的是我們肩負著中國的文化傳承的使命,這包括繼承我們傳統的優秀文化,開拓我們嶄新的未來文化。
教學反思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如燙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為在文言文中承載著比較多的內容,有語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課內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比較困難,而且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習慣于越“文”講“言”,強調各種古漢語語法規律,以為總結種種規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學好文言文,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審美觀照;二是學生誦讀感悟文本的時間被教師疏解文言字詞句所擠占了。由于課堂教學“文”與“言”不能兼顧,以致教學效果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極為不利。
有鑒于上述情況,如何實施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顧。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語言教學,著力于必要的文字梳解、語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輕言”的誤區;其次要促進學生積淀民族優秀文化,要探究語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實現教學實施中的文化傳遞,走出“有言無文”的誤區;最后要重視反復誦讀,模仿練讀,想象品讀,實現 “文”“言”融合”。我認為張必錕先生提出的“一個轉變”和“一個轉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耙粋轉變”是課堂教學要從教師講解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練習誦讀為主;“一個轉移”是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通過誦讀以“文”引言,以言帶文,實現“文”“言”兩個要素的交融合一。海仙師姐評價我的上課風格是“男人天生的大氣和女人自然地細膩”,這或許就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所要追求的。
當課堂進入品味燭之武最精彩的勸辭環節時,教室里的空氣凝滯了。在試講的幾節課中都在這時出現問題。這是為什么呢?我曾經有過很多改變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標注關鍵詞,教師引導示范批注但這些做法基本是徒勞。華為師兄的一席話讓我驚醒:“教什么呢?指導意見說得很清楚,在朗讀中品味勸辭的魅力,因聲求氣是這一課要教的重點。品味不是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呀,我居然沒有明白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此處的意圖,連教的內容都有問題,還談什么課堂效率呢?“因聲求氣”“以讀帶言”,朗讀才是實現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徑,如此精彩的勸辭脫離了朗讀,理性的品析顯得多么的枯燥乏味呀!
師傅以他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出文言文的處理要做到“文與言的相融相生,文與言的并舉”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氣求聲”“以讀帶文”四種有效的方式。對于師傅的教誨我們要“牢記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中”。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教師介紹朱自清的生活經歷,期間穿插學生朗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揚州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第二課時
教師帶領同學概括文中出現景物的特點,分析寫作方法,體味文中的語言美。
第三課時
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讓我們做這樣一個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樹葉,那么,我們來說說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組成了它的葉脈?(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畫圖)
答:精美的語言、貼切的修辭、完整的結構
請看這幅簡單的葉片圖,我們發現了它并不完整,缺少的是什么呢?
答:葉子的主脈,也就是文章的主干。
文章的主干究竟是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再次走進《荷塘月色》
分析課文
1請同學回答文中的景物可分成哪幾部分
答: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
2根據課文分析這幾處景物的特點(答案不必統一,能夠體會出作者努力營造的意境即可)
答:小路——幽僻
荷塘月色——恬淡、安靜、朦朧
荷塘四周——熱鬧
3請同學思考,在這或幽僻或朦朧或安靜或熱鬧的景色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出門時——不平靜
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脫
欣賞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聆聽荷塘四周的熱鬧——重歸失落
惦記江南——無限向往
走回家門——回到現實
板書
幽僻朦朧熱鬧
不平靜自由淡淡的喜悅和哀愁失落向往回歸
4經過這些分析,請同學畫出作者的感情脈絡
學生將黑板上標注出的感情基點連接成線
5連上了這段線,葉子成為完整的葉子,文章也是一篇動人優美的散文了。
大家可以看出,文中的景物,已不是單純的作為景而出現,它被作者的感情涂上了一層新的色彩,這也就是散文寫作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一切景語皆情語。
整體感知,體會升華
請同學聽三段音樂,然后說出哪一段的感覺與《荷塘月色》的風格最接近。
播放交響樂《命運》、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協奏曲《梁!
分析:雖然作者的心情主要基調是不平靜,但幽雅的荷塘與恬淡的月色緩解了他內心的焦躁不安,《命運》的強大震撼與《十面埋伏》的緊張都不適合于作者此時的心境,只有悠揚柔美的《梁祝》能夠表達出作者心中的淡淡喜悅與淡淡的哀愁。
對比閱讀,切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事先將臺灣作家顏元叔的文章《荷塘風起》印發給學生,以備課上之用。)
1.請同學們根據這兩篇文章,在頭腦中分別作兩幅畫,然后將心目中的圖畫描繪給同學聽。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可從色調、色彩、構圖等多個方面作描繪,但要說出他們清幽與明麗的不同意境色彩來。
2.請同學思考,為什么同樣的荷塘,卻能構筑出截然不同的兩幅圖畫?
答:《荷塘月色》清幽的意境,是由朱自清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感情相結合而產生的。而《荷塘風起》雖然也描寫了一個荷香芬芳、寧靜翠綠的世界但它是由陽光、荷葉、清風和“我”的情感水乳交融而形成的,所以這樣的意境更多的染上了陽光明麗的色彩。
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出,在散文家的筆下,景物因人的出現而變得充滿動人的色彩,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是否也應用一種新的視角去審視身邊的景物,從而使它們煥發出個性化的魅力呢?讓我們一同來試試看,做到心中有愛,做到筆下有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3
自讀導言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
3、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
(解說:史鐵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說,均貫穿一點,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鐵生散文的代表作。閱讀本篇,可以說就是跟隨作者去閱讀生命。文章比較長。因而把握線索非常重要。文章對我們情感的沖擊,對我們心靈的敲打,都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
自讀程序
1、默誦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體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兩部分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景、我的思緒。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追思,對母親生命的理解。
2、讓學生深入思考,邊思邊讀,抽象概括貫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確:全文的總體思路是:追尋,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尋,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學生注意第一部分中這樣幾句話,“我一連幾小時……我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這實際是史鐵生在園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總體線索。也就是說,這就是史鐵生的“追尋”的“問題”,共三個:
第一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說,我該不該去死?
第二個,我為什么要出生?
第三個,我應該怎樣活?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關于第三個問題。當作者對前兩個問題“想了好幾年”后終于想明白了,終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感悟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的時候,實際已經找到答案了,已經對那“生”與“死”這兩個問題釋然了,解答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
這個問題是貫穿全文的核心問題。如果師生找準了這個關鍵的核心問題,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讀這篇佳作的“鑰匙”。可以說,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讓學生深入思考一下,邊讀邊思考:既然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風景描寫和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么?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边@不是寫出一種永恒嗎?
自讀點撥
《我與地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于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是歷經了前后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边@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于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
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圍,寫到來這園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么樣的命運和活法。先是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園子里又遇到一個漂亮但卻是弱智的少女(刪節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就是一個因苦難而有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變得非常絕望了。不幸的命運已經為你規定了承受苦難的角色,那么你還能有什么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或者說,你還能有屬于自己的救贖之路嗎?很顯然,問題的關鍵就是在于那個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
史鐵生個人的問題其實已變成了眾生共同的問題——“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有論者從“平常心和非常心”的關系來看史鐵生的寫作,所謂“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內在的痛苦外化,把具體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給命運,然后再設法調整自我與命運的關系,力求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卻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這個“所在”就關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實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內心痛苦為基礎,將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間而不覺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顯生命之大”。這就是史鐵生在這篇散文中最后畫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靜靜坐在園子的一角,在融會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融會了死生的時刻里?吹搅税萑魏喂陋毜膫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關于怎樣活著和怎樣達到自我救贖的困擾,也終于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滌凈,當投入到永無終結的生命之舞中時,對于個體苦難以及一切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就都變成了一種必然。這樣一種洋溢著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鐵生內心的希冀與不舍的探詢,也完成了他為文的寄托。為文與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體。整篇《我與地壇》都是那樣的和美親切。(參見陳思和先生相關文章)
自讀思考
1、說說作者史鐵生是沿著怎樣的思路,使自己的精神走出陰影、獲得超越的?
2、找到全本《我與地壇》,通讀全篇。抄寫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見下),背誦,并在寫作中仿寫。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里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串串楊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銹,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晴天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里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并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里,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霉的東西;冬天伴著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并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群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凈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煙斗。”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體會詩歌主旨的多樣性。
重點難點
本詩的畫面感和抒情性的結合是教學中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紀的匈牙利愛國詩人。他當過兵,作過流浪藝人。1849年7月在職和沙皇軍隊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6歲。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愛情詩。尤其是在1846年愛上森德萊尤麗亞以后,寫了不少優美的愛情詩。1847年裴多裴與心愛的人結成伉儷。這首詩的創作可以看出愛情的表達。
《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二、內容大意
全詩共五節,采用的都是“我愿意……”開頭的格式。詩人把自己說成是“激流”“荒林”“廢墟”“云朵”“破旗”。把愛人比作小魚小鳥長春藤火焰夕陽構成五個有層次的充滿活力的藝術畫面,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鑒賞要點
1、多樣解讀
首先將其看作一首愛情詩,它抒發了對愛人深摯的戀情,歌頌了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詩,它委婉地表現出19世紀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爭事業。歌頌了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精神和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詩中的“我”可能指詩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戰士們;“愛人”可以是詩人的愛侶,也可以是詩人追求的革命理想?梢愿鶕约旱纳铙w驗感悟。
2、意象的獨特性排列:
本詩沒有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一系列鮮活意象的排列,遞進,營造了一個情感流動的回旋天地,層層遞進,使詩人情感富于變化,呈現出多側面多層次,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
我愿是我的愛人是
急流(崎嶇)小魚(魚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風)小鳥(是你的可愛家園)
廢墟(荒涼)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擊)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陽(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懷抱中接受我的關愛與呵護,我們相依相伴,我愿為你奉獻一切。
注意修飾詞語的暗色調,可體現:
1、生活的艱難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爭的艱難
《籬笆那邊》
自讀導言
1.理解本詩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體內容及詩歌蘊涵的寓意。
2.擴展閱讀:賞析芒克的詩《陽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詩中蘊涵的寓意。
(解說:這是一首蘊涵著深刻寓意的哲理詩,理解詩歌的寓意是學習本詩的重點,也是難點。)
自讀程序
一、總體把握,理清思路
討論:這首詩從表層意象看,寫了哪幾個層面?
明確:兩個。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顧忌,另一個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會爬過籬笆去摘草莓。
二、研讀全詩,討論以下問題
1.詩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確:草莓指代世間美好的事物。思考這一問題應從草莓的特點入手。草莓色澤鮮艷,圓潤可愛,在外形上給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水果。
2.“我”想不想爬過籬笆?為什么?
明確:想。因為那兒“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過?為什么?
明確:能。因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過”。
4.那么,“我”愿不愿爬過?為什么?
明確:不愿。因為“臟了圍裙/上帝一定要罵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確:上帝號令一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權威的代表,又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思考這一問題應從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過”、“能爬過”卻又因為怕臟了圍裙挨上帝的罵而不愿爬過?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明確:“想爬過”“能爬過”,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臟了圍裙挨罵則說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有種.種顧慮,擔心會遭受責備。歸根到底,這一切是“上帝”的行為約束、思想禁錮造成的。
聯系實際示例:
孩子本是純真無邪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其中蘊藏著多少創造的萌芽啊。但我們現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許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規的行為,用很多清規戒律來束縛他們的思想,壓制他們的個性,從而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解說: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惟一的標準的答案。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討論,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應加以肯定,答案不強求一致。)
7.作者安排“上帝”這個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確: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權威的代表,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是別人思想的禁錮者;其實“上帝”又何嘗不是禁錮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決心拋開一切束縛,走下神壇,重新撿拾起純真,他也會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東西。
(解說:這一層次的理解是這首詩的深刻之處,學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錮者這一點,教者要作適當的提示。)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識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張,勸學的意義。
2、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的態度,聯系學生的實際。
3、注重字詞運用和注釋。
【重點和難點】
1、辨析字、詞、音。注重朗誦和背誦。
2、比喻代議和喻議及正反四方面議論的特點。
3、了解荀子對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教法】
師生互動法、提問法、議論法、朗讀法、電教法、板書法。
【教學步驟】
1、導入:
同學們,作為一位學生,應該每一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那么你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意義和正確的目的和態度、方法嗎?知道堅持學習的重要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荀子的《勸學》,看看古人怎么勸人學習的。
2、請個別學生朗讀課文。
3、重點拼音:
木直中繩:zhòng
雖有槁暴:gǎo pù
輮以為輪:róu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xū yú
吾嘗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異也:xìng
故不積跬步:kuǐ
騏驥一躍:qí jì
駑馬十駕:nú
鍥而舍之:qiè
金石可鏤: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時人稱荀卿,又稱孫卿。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但是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5、聽錄音《勸學》。
6、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7、學生齊聲朗讀《勸學》。
8、第一、二段重點字詞翻譯:
學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從;于:比……更
冰,水為之:形成、凝結(動詞)
木直中繩:合乎、結合
輮以為輪:輮以(之)為輪,把它作為
其曲中規:彎度
雖有槁暴:雖,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這樣
金就礪則利:就,靠近;利,鋒利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明,明達;行,行為;過,過錯
9、翻譯一、二段: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做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
10、分論點;
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11、第三段重點字詞翻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曾經
吾嘗跂而望矣:遠望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見得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聞者彰:明顯,清楚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達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名作動) 絕:橫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稟賦,資質;異:差別
12、第三段翻譯: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13、分論點: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登高而招──見者遠
順風而呼──聞者彰
假輿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絕江河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理解文章的內容,認識文章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把握深刻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深刻的意圖。
2、體會諷刺的手法。
3、確定正確的財富觀。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思想者的眼睛里,這生命的世界無疑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到處都是寓言盛開著的意味深長的微笑。
螞蟻辛勤的腳步里有勤奮與幸福的悄悄話,小狗憤怒的咆哮里有英勇與忠誠的精神;那看似丑陋的烏鴉叨起石頭往瓶子里填出水來的時候,那石子分明是智慧在閃閃發光;而聰明的狐貍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了屬于老虎的光榮與威勢,那份得意的背后卻又燭顯出屬于生命世界的殘忍與狡黠……
我們生命的成長需要這樣一雙智慧的眼睛,幫助我們采擷歡樂與智慧的花朵;我們生命遠行的腳步需要這樣一雙智慧的眼睛,裝點我們生命的美麗與芳香。
今天,就讓我們從一則寓言中揚帆遠行,到遼遠的世界里去采擷智慧的花朵。
二、作家介紹。
卡爾維諾,意大利當代最具世界影響的作家之一。出版小說《蛛巢小徑》,重要作品有《阿根廷螞蟻》、《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和《意大利民間故事》、《宇宙奇趣》、《看不見的城市》、《如果一個冬夜,一個旅人》等。
三、文本分析
故事背景:從前有一個國家,人人都是小偷。我們大家一起來推斷,這個國家的人們過著沒有貧富差距的生活。
故事發展:有一天,來了一個不偷東西的誠實人,生活在這個小偷王國,“正!钡纳钪刃虮淮騺y,平衡被破壞了,貧富差距出現了!
高潮與結局:貧富兩極開始分化,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窮人開始偷竊富人的財富。
思考:默讀課文,找出故事的結局,討論貧富差距產生的原因。
富人開始雇用窮人掠奪他人財富,雇請窮人保護自己掠奪來的財富,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富人剝削窮人的事實,諷刺了不擇手段獲取財富的“富人們”。
四、相關背景
關于“黑羊”:在英語里,有“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的說法,是“家族里的黑羊”意指“有辱門楣的人”。這個來源于英國古代的迷信傳說,英國人總認為黑羊是魔鬼的化身,黑羊的黑顏色使其它的羊害怕。而且,黑羊毛不及白羊毛值錢,常被視為“無用的次品”,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黑綿羊是給羊群添麻煩的東西。因此,“黑羊”在英語中便有了“無用之人”、“不孝之子”、“敗家子”、“害群之馬”等轉義。而且,在西方文明里,黑羊通常既是罪的化身,又是無辜犧牲品的代表。
五、重點字詞
一文不名:一個錢也沒有。名,占有。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墻。形容十分貧窮。
空空如也:空空的什么也沒有。
六、主旨探究
卡爾維諾揭示了文明社會在華麗外衣之下掩飾著的卑鄙和齷齪,罪惡與冷酷。作者就是想剝開文明的外衣,讓我們看到文明巨大的缺憾。小說在揭示人類的普遍生存狀況時,也對生命個體的生存給予了人性的或者說人道的關懷以及充分的理解!逗谘颉吠瑯訉姷囊磺袠藴手械牟缓侠硇缘囊幻孀龀隽藷o情的鞭撻和深刻的嘲弄。
七、寫作技巧
從來沒有人達到這樣的寫作高度,在一千多字的文字里能夠完美地展現我們這個世界的荒誕、冷酷、兇殘、粗暴、專制、掠奪的屬性。而且,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柧S諾輕而易舉地卡住了我們這個時代和我們卑劣人性最敏感的神經,使我們的隱痛變成血淋淋的.傷口。我們甚至還可以設想,文明的進程從來都是以犧牲那些不應該犧牲人的生命和利益為代價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犧牲是公眾共謀的結果。因為,我們都是《黑羊》小說中的“賊”或者強盜。
八、討論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得到了哪些啟示?
1、努力創造一個美好正義的社會環境。
2、通過誠實勞動獲得財富,批判不擇手段獲取財富的行為,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九、課后作業
1、誦讀課文,把握課文思想內涵。
2、完成課后練習。
3、收集積累關于誠信的名人名言。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多樣性。
初步掌握欣賞寫景詩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鑒賞能力。
通過誦讀體會詩人當時孤苦寂寞、漂泊無依的感情。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寫景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難點
初步掌握寫景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吟詠,賞讀相結合,討論、講析相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961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團會議上,杜甫被推崇為世界文化名人。他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被后人所推崇,憂國愛民的思想內容為后人所敬仰。從“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細膩,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磅礴,杜甫展現給我們的是多樣的精彩。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歌有……(學生七嘴八舌背誦)。下面,讓我們從《春夜喜雨》憶起,回顧杜甫留給世人的一首首佳作(春夜喜雨、春望、望岳、前出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戲為六絕句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杜甫的又一首律詩《旅夜書懷》。
二、自讀課文(一讀)
首先,請同學們邊讀邊看詩歌注解,正音正義,初步感知內容。
三、教師引導(背景)
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不知這一生的飄泊何時是了。
在一個微風習習的月夜,一葉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長滿小草的岸邊,從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樣廣闊;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詩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經歷,不禁心潮澎湃。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施展,年過半百卻還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想想自己究竟像個什么?不就像那天地之間到處飄飛的一只沙鷗嘛。
四、(教師范讀)
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背景聽老師朗讀這首詩歌,仔細體會詩人的沉郁心情。
五、教師引導(誦讀技巧)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寫得沉郁孤傷,前兩聯寫旅夜風景,情在景中,要讀出此中情味。第一聯渲染出孤寂的氛圍,宜讀得輕而稍緩;第二聯描繪大自然蒼茫壯闊的氣勢,宜讀得更緩一些,頓挫更分明一些,聲調提上來一些;第三聯直抒胸臆,寫詩人后半生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讀得時候要將感情色彩帶進去,要讀出壓抑感;末聯語調平和下來,語速減緩,“天地”之后稍頓,然后平平地送出“一沙鷗”三字,讀出“余音繞梁”的效果,讓聽者展開聯想,感受作者的孤獨傷感乃至悲憤。前三聯節拍為二二一式,末聯則是二一二式。
六、學生再讀(二讀)
請大家根據誦讀提示再讀詩歌,要求讀出詩歌的音韻美、節奏美,更讀出沉郁的意蘊。
找兩個學生來讀,進行簡單評價。
下面請同學們反復朗讀這首詩歌,直至背誦下來。學生齊背。
七、學生鑒賞研究(獨立鑒賞)
讀好詩,如品檳榔,初時味澀,反復咀嚼,方能品出其中妙處。
下面,請同學們獨立鑒賞這首詩歌,主動思考,找出問題并記錄下來。
八、小組討論(自問自解)
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為一學習小組,互相提問,互相釋疑。本小組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一會提交全班交流。
九、全班交流(提出疑問)
一個組一個組提出疑問,由其他同學解決,仍不能解決的教師引導著釋疑。
1、本詩寫于旅途之夜,哪些詞可明顯地看出他的孤單寂寞?
參考解說:“細”、“微”、“危”、“獨”、 “飄”、“一”等字可以明顯地看出作者的孤單與寂寞。
2、分析首聯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答:這兩個意象表現了詩人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頷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
答:詩人將“名”和“官”相對提出是有深意的,因為這兩件事關系到詩人一生的命運。詩人由于詩名滿天下,盡管后半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但所到之處都受到人們的尊重和關照,這總算給了他一些寬慰。然而詩人的本志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實現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這樣看來,這兩句顯然有主、賓之分:上句說“名”,只是作為烘托;下句說“官”,才是正意所在。這兩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實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詩人沒有說出來,但我們從杜甫為官的經歷卻不難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視,又遭同列排擠。為什么不說呢?那是因為詩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
參考解說:人在心情不好時,會把話倒過來說。作者此時處境艱難,落魄失意(看了注解就知道),就用反話自嘲,而且也借此表達自己的不滿(特別是后半句)。
4、這首詩體現作者沉郁雄渾風格的代表性詩句是哪句?這句話是不是把作者此時的孤寂心情拋開了?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解說:代表性的一句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這句并沒有拋開作者的孤寂心情。出句寫天地之廣大,星垂,而使平野更加開闊。對句以江流暗示歲月的流逝。月涌,更顯大江流動,天地雖大,詩人不過是其間的一只沙鷗而已,這境況又何等凄涼;更何況歲月不停流逝,此時詩人已到垂暮之年,還能有什么作為呢?在這蒼茫的背景下,詩人的出現就顯得更加的渺小與孤寂?梢,這兩句雖是體現作者沉郁雄渾風格的寫景描寫,卻又寄托了詩人的身世凄涼之感。
十、學生品讀(三讀)
境界全出之時,亦是茅塞頓開之刻。請同學們再來品讀這首詩歌,回味詩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沉郁雄渾的意境。
十一、評詩(老師總結整首詩)
參考解說:《旅夜書懷》寫于作者顛沛流離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獨傷感的。本詩的景物描寫與個人情感的抒發特別融和。首聯中的"細""微"等字,與"官應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單身影相應!拔!薄ⅰ蔼殹倍职凳玖俗约涸趤y世中的凄涼孤獨,與“飄飄”、“天地一沙鷗”相呼應,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同時,"星垂平野闊",不僅展現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廣闊浩渺,還讓人聯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正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單身影;“月涌大江流”不僅展現了長江奔騰雄渾的氣勢,還讓人聯想到一葉扁舟的渺小與微弱,舟中人的孤單凄涼,命運簡直可以聽憑大自然的擺布。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
3、通過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比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指導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教學內容
一、激情導入——確定基調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接觸的詞人是南宋時期的。南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殊時期,這是一個充滿悲情的時代,是一個讓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淚的時代,有這樣一位抗金英雄,他出生在金國統治的北方,他是山東濟南人。這個人,就是辛棄疾。那么,你能說說你所了解的辛棄疾嗎?
預設:他是個豪放詞人,更是個愛國英雄(可結合課文注釋和預習資料)
教師補充: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聯想的翅膀,傾聽的耳朵,和辛棄疾一起登上北固亭,去聆聽這位年已64歲的老人的心語,去感受他老當益壯的豪情和報國無門的憤慨之情!
二、初讀感知——明曉大意
1、板塊設計:本詞也是一首懷古,所以整體思路就是通過懷一些“古事”,來抒寫自己的情懷。所以,弄清楚哪些古事,什么情懷就能理清思路了。第一板塊以問題“本詞懷了哪些古代事?”為切入口,理清全詞思路。
2、指導預習,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3、補充注音:謝?
4、補充注釋: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問題:
。1)找出韻腳,并在朗讀中體會。
左、住、虎、顧、路、鼓、否,姑蘇轍。
師:請大家齊讀全詞,理清整首詞的思路。
生:齊讀
三、品讀研究——體悟思想
1、同學們,辛棄疾的詞,在橫溢的文采之上,還有一種讓我們感奮的力量,這源自于他那拳拳的愛國心、報國志!其實,我們熟悉的南宋作家群何嘗不都是這樣:比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比如岳飛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比如文天祥的“生無以救國,死猶為厲鬼以擊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的個人情感總是與時代、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同學們,多讀一些這樣的詩文吧,讓我們的靈魂也因此受到洗禮!
2、繼承蘇武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3、作者與寫作背景: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50騎兵,直閉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后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簽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1203),辛棄疾64歲退居江西鄉!司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伉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5、講讀課文。
閱讀上片。讓同學分出層次,教師講析。————————————————分兩層。
、"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是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舞謝歌臺"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余韻,也已經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是第二層,寫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經在那里居住的劉裕。劉裕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在當時韓佳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弁瑢W朗讀上片?偨Y:這一段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跡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板書:
孫權仰慕
上闋懷古傷今向往劉裕感慨
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俚谝粚"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前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漠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漠陳說,使人有封狼居前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诘诙䦟印"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聯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佛貍洞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佛貍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詞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③作者寫佛貍調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寶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茏詈笕涫堑谌龑。抒發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玉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頗事做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明確。以廉頗自比,表示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極好當道,多用少年輕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于言表。
總結下片。用劉帝、佛貍調、廉頗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板書:劉義隆告誡揚州路
下闋評古論今憂慮佛貍祠廉頗壯心不已、壯志未酬
四、配樂誦讀——升華感情
教師播放《十面埋伏》,學生先自由誦讀,然后展示(如果學生誦讀不到位,教師可以范讀)
總結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這首詞借"懷古"贊揚孫權、劉裕的抗敵業績,批評南宋當政者倉碎北伐的冒險行動,表達自己的積極抗金,恢復中原統一國家的熱切愿望。運用典故,十分恰當,是它的一大藝術特色。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的毛病。你認為如何?
4、這首詞用典多不能說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典故,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作業布置——課后鞏固
1、必做:背誦全詞并完成練習冊1——8題
2、選做:談談讀完這首詞后的感受,選為下周隨筆題材
3、這首詞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義?同學們自己總結一下。
【部編版高一語文第一單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部編版語文烏鴉喝水教學設計04-11
部編版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04-18
部編版語文扁鵲治病教學設計01-15
部編版窮人教學設計11-26
部編版《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4-18
部編版荷花教學設計04-19
部編版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3-20
部編版語文大禹治水教學設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