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1-05-19 11:46:1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范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勸學》教學設計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范文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度。

  2、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

  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1、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

  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2、講解第二自然段:

  ⑴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

  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藍、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⑶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教師舉例示范,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于教會方法。然后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為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為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于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為:(略)“輮木為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為輪、直、利)。根據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啟迪思維。

  ⑷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⑸詞語:

  輮、槁暴、受、就、中。

  3、講解第三自然段:

  ⑴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⑶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⑷詞語:

  致、絕、假。

  四、課后作業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⑵“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⑶“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

  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后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注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二、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探討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情感目標:認識學習對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意義,并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積累”“恒心”“專注”的優秀求學品質。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使文中論述的道理深入學生內心并使之身體力行。

  【教具、學具準備】: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教學設想】

  本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個專題展開。同時,《勸學》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積累文言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語句章法是教學設計中所考慮的另一重點。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以指引學生樂于親近文言文為原則,以探究、合作為途徑,所以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是這篇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把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筆記上。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提高修養的途徑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個,就是學習。其實,學會學習也是一種學習,優秀的學習品質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相信兩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勸學》會對我們學會學習和培養我們的學習品質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修養有所啟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荀子簡介:

  1、學生讀注釋。

  2、教師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國、秦國、楚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但強調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的“惡”,因此,他特別重視人的學習,重視教育的作用。

  課文賞析: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老師發音、重讀、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3、三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適時點撥,對學生讀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時鼓勵(可以帶頭鼓掌),以營造一種感情朗讀的氛圍。

  二、小組合作,解決疑難:

  1、學生根據預習筆記,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解決。

  2、教師在課堂巡回,可適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對小組內爭論不定的問題給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時以引導、點撥為主,不宜直接明確“答案”,以免影響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三、師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解答或讓其它小組同學給予解答,教師在學生解答時要注意是否需要補充、拓展或強調。

  四、邊讀邊譯,字句落實:

  經過上面的環節,學生已經掃清了字、詞、句理解上的障礙,為鞏固效果,增強整體把握課文能力,要求學生邊小聲讀邊在心中翻譯。(翻譯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運用、鞏固的過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比較“于”“焉”在文中不同語句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據它的意義和用法歸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教師出示幾個重點、難點的句子,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選擇的文句要能反映課文中的重點文言現象。

  2、檢查對虛詞“于”“焉”“而”等的掌握情況,并指導學生通過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師此時注意適時講解、點撥。

  二、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段

  1、學生齊讀第一段。

  2、教師明確本段第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3、教師出示問題:找出本段中論述到的事物及其關系,其所含喻義是什么?

  結論:事物經過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注※:1、在分析所論事物的關系和特點時,教師注意提示學生用文本中的詞句加以表述。

  2、“結論”和“喻義”由學生去總結、揭示,老師只作適當點撥。

  (二)、研習第二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問題:找出本段中五組對應關系,用文中的語句概括其共同特點,其中喻義是什么?

  共性:“善假于物”。

  結論:善假于物,可以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注※:教師提示學生回顧荀子思想,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強調后天的學習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從而提高自己成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養,所以荀子特別重視學習的作用。

  3、教師引申: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具備一些有利條件又面臨許多不利條件,每個學生都應該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在此,教師也可以設置成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問題:荀子在本段中強調了哪些優秀學習品質,除了運用比喻論證外還采用了什么樣的說理方法?

  明確:學生不難得出本段中強調的三種優秀品質——積累、恒心、專注,以及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拓展延伸:積累、恒心、專注,是一個人學有所成的三種關鍵品質,我們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培養和增強自己的這種品質。教師在此處設置“缺點曝光臺”和“優點展示廳”兩個欄目,針對這三種學習品質,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說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方面,進而激勵學生不斷增強認識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修養。

  (四)、學生總結,教師引導,歸納本文寫作特點。

  1、大量運用貼近生活的比喻闡明事理。(釋理通俗,形象鮮明)

  2、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觀點突出,說理深刻)

  3、結構采用“總—分”式。(綱舉目張,條理清晰)

  三、布置作業:(二選一)

  1、結合自己體會,采用“總—分”形式就“積累”“恒心”“專注”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可三者聯系起來談,也可就其中一點發表見解。寫在周記本上,600字左右。

  2、學習是提高人身修養的重要途徑,學習修養是人身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的你通過本文的學習受到哪些啟發?請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記本上。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勸學》教學設計11-14

《勸學》教學設計10-29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教學設計12-05

高中語文上冊《勸學》教學設計11-24

高二語文《勸學》優秀教學設計11-18

高一語文《勸學》教學設計08-04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模板(通用5篇)05-19

高二語文課文《勸學》教學設計11-23

高一語文《勸學》的教學設計08-06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综合网缴情五月中文 | 亚洲AⅤ片综合久久网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 中文字幕在线有码午夜 |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在线 | 欧美日韩中文精品在线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