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大班社會《多一個人怎么辦》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社會《多一個人怎么辦》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體驗,關注別人的感受,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2、嘗試通過協商解決游戲中的問題。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錄像機,不同幼兒體驗后表達感受的錄像,投影儀。
2、經驗準備:幼兒成為“多出來的那個人”的活動經歷。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嘗試按不同方法排隊,感受成為“多出來的那個人”的心情。
(1)將全班幼兒分成若干小組,組織幼兒分別按不同指令進行排隊,使幼兒體驗到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那個多余的人。
(2)教師宣布排隊結果,并把每次排隊多出來的小朋友請到一邊進行錄像采訪:當宣布你是“多出來的那個人”時,你有什么感受?現在你成為多的那個人了,如果讓你停止游戲去休息,你心里會怎么想?
2、集體分享“成為多出來的那個人”的感受。
請幼兒觀看錄像,并引發以下討論。
(1)提問:“這些小朋友的感受是什么?”(不高興、不舒服、心里難受、難過。)
(2)詢問幼兒:“你是多出來的那個人時,你有什么感受?”請幼兒自由結伴,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3)小結:在“成為多出來的那個人”時,小朋友心里都很難過、很傷心,害怕不能參加游戲,看來小朋友都愿意和大家一起玩游戲。剛才還有很多人提出可以讓多出來的那個小朋友去當裁判,現在我們就玩一個游戲,請“多出來的那個人”去當裁判,試試當裁判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當裁判?
3、玩“消防員”游戲,體驗當裁判的感受。
(1)提出游戲要求,請幼兒輪流當裁判,組織幼兒游戲。
(2)游戲后提問:“你當裁判有什么感受?” “你愿意當裁判嗎?”幼兒有的表示愿意當裁判,因為“裁判可以宣布比賽開始、結束,還可以幫助老師判斷哪隊輸贏”,“當裁判舒服,不用跑,就站在那里休息”;有的表示不愿意當裁判,因為“不會當裁判”,“當裁判沒意思,不能玩,只能站著……”
4、集中分享、梳理幼兒的感受,引導幼兒移情。
(1)提問:“有的小朋友喜歡當裁判,有的小朋友不喜歡當裁判。那咱們讓不想當裁判的小朋友去當裁判,他會是什么感受?”(會不高興的)
(2)提問:“咱們在剛開始多出一個人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說讓他停止游戲,或去干別的事情合適嗎?”(不合適)
(3)提問:“我們應怎樣解決問題?”(商量,問他愿意干什么;誰愿意當裁判,就讓他當裁判;請他參加游戲,我們不比第一,最重要的是參與……)
引導幼兒發現以前想的主意忽略了別人的感受,今后決定一件事時,要考慮到別人的想法與感受。
小結:小朋友說得很好,出現問題,我們要協商解決,看看用什么方法解決最好,能使大家都高興、都滿意,又都參加了活動。
5、協商解決問題。
(1)提問:“怎樣選裁判?”鼓勵幼兒充分發表意見。
(2)在充分聽取幼兒意見的基礎上,幫助幼兒梳理出幾種方法:把愿意當裁判的小朋友記錄下來,然后請這些小朋友先當裁判;從第一組小朋友開始輪流當裁判;從每隊排頭(隊長)開始輪流當裁判。
活動延伸
請幼兒在實際游戲中嘗試當裁判的幾種方法。
活動反思
這一活動的另一個價值點在于:它來自幼兒的真實生活,是孩子的真問題。幼兒園社會性教育的特點就是生活化、日常化、自然化。本次活動中,“多出一個人”的問題情景并不是教師預設的,而是自然生成的。活動中的社會性目標和實施策略則是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不斷完善的,因此活動中要解決的社會性問題更多的是來源于孩子的需要。孩子們是圍繞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自由而又有針對性的探索,是一個有趣而又有意義的活動。老師不止一次地創設情景:“如果你是多出來的那個人你會有什么感受?”“如果讓你當裁判,你會有什么想法”?“如果讓不愿意當裁判的人去當裁判,他會怎么想?”……讓孩子們反復感受、體驗,逐漸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要顧及他人的感受等,從而逐步滲透對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
【幼兒園大班社會《多一個人怎么辦》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有那么多的高興03-06
幼兒園大班社會《著火了,怎么辦?》教案06-15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遇到火災怎么辦11-18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著火了,怎么辦》03-13
幼兒園大班手工教案多篇07-14
幼兒園大班社會《發生地震怎么辦》教案08-25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著火了,怎么辦》4篇03-13
幼兒園教案大班社會教案11-24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多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