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春天的電話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春天的電話,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進一步感知春天的季節特征。
2、愿意用故事中的話語進行表述,體驗小動物間相互分享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用故事中的話語大膽進行表述。難點:在表述中了解春天的季節特征。
活動準備
1、課件《春天的電話》
2、操作故事板《春天的電話》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聽雷聲。春雷響了,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2、介紹故事名稱《春天的電話》
二、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欣賞故事第一段
1、小熊被什么驚醒啦?小熊醒來發現了什么?小熊是從哪里看出來的?重點引導幼兒觀察:春天的季節特征(如:花兒、小草、大樹的變化等)
2、小熊發現春天來了,他會干什么呢?告訴小松鼠一件什么事情?
3、小松鼠聽了電話做了件什么事情?
4、小白兔聽了電話又會怎么做呢?
5、小花蛇聽了告訴小狐貍一件什么事?
6、小狐貍會怎么做呢?(打電話)給小熊打電話,告訴小熊一件什么事情?鼓勵幼兒依據前面故事情節的發展把自己日常知道的春天特征,用故事中的話語模式進行表述。
◎欣賞故事第二段重點提問:
1、故事中的小動物們相互打電話要告訴好朋友什么事?
2、小動物們為什么都要謝謝小熊?
三、幼兒借助操作板、學說故事
引導幼兒自主操作“故事板”講述故事內容重點觀察與指導:
1、能夠按照故事情節,操作故事板。
2、愿意用故事中的語言大膽表述故事內容。
四、經驗分享
提問:春天來了,你會告訴好朋友一件什么事呢?
故事里的小動物們都愿意把春天來了的好消息告訴給好朋友,我們還有許多好朋友不知道春天來了,我們也給他們打個電話告訴他們“春天來了”。別忘了告訴他們你是從哪里知道春天來了。
活動總結
談目標:目標設定適切、符合本班幼兒發展水平。本次活動目標基本達成,從幼兒的反應來看,目標的設定較合理。班級幼兒喜歡聽故事,但是主動、大膽地表達還不夠。因此,在目標設定中“愿意用故事中的話語進行表述”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從活動現場來看,孩子們基本愿意跟著老師一起進行講述故事。借助自制故事板,激發幼兒大膽表述在活動設計時,我就將“故事板”設計為整個活動的亮點。在活動過程中,由于故事板的可操作性,確實推助了幼兒積極表達的愿望。幼兒在“玩”中,逐步達成目標。
談環節實施:第一部分時間冗長,缺乏給予幼兒自主、分享閱讀時間。
活動中,由于教師在利用課件講述故事中在每一個動物“出場”都進行了介紹與學說故事中的話語,未能較好把握時間,導致于第二部分幼兒的自主分享講述與經驗分享環節沒有給予幼兒充分的表達空間,顯得有些“主次顛倒”。教師的主導意識較強,在運用故事板講述時給予幼兒的空間較小。在第二環節中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幼兒自主講述故事,引導幼兒自主幫助“小動物們通知其好朋友春天來了的好消息。”形成了“頭重腳輕”的教育模式。
談現場幼兒表現:由于《春天來了》的主題剛開展,幼兒對于春天的季節特征還不是很熟悉,想象的空間較小,在“小狐貍打電話給小熊”的這個環節中猜測的時候表達不夠豐富。在經驗分享環節,告訴好朋友春天什么好消息的時候回答較單薄。需要隨著主題的推進以及在以后的“遠足”、“春游”等系列活動中進行不斷的豐富與拓展。
談教師的現場提問與回應:在整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由于過于緊張,對于幼兒提出的文體形式比較單一;對于幼兒跑拋過來的球,接得還不夠敏捷與機智。往往在幼兒回答的問題后不能幫助其進行梳理與提升,或者是急著用自己的話語進行總結。在活動中,將故事猜測部分的答案全盤說出給予幼兒的空間不夠大。過于注重強調“灌輸”故事,單單采取敘述的方式教學,卻沒有在講述過程中給予幼兒更多思考空間,讓幼兒自主創新的構建故事情節。教育活動形式主要是單向“輸出”。
教學活動中表現為教師主導刺激幼兒聽故事,缺乏與幼兒交流回應。幼兒基本以群體與教師互動,教師精力、教學時長有限,只能在交流過程中對部分幼兒做過多溝通,而其他幼兒得不到應有的鍛煉,教學整體提問的效果有效性略低。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沒有給幼兒充裕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忽視了幼兒同伴之間的互動。
3、努力方向
在這次的活動中,導致第一環節的冗長,第二環節的匆匆而過,失敗的關鍵原因還是在于教師的“提問”沒有把控好。只有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應以教學內容及教學目的為基礎,提出具有針對性、時效性的問題,并以諸多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引線,引導幼兒進行思維活動,才能促進孩子發展。
有效提問,激發幼兒學習熱情
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所提問題應以教學內容為根據,提問應包括教學重點、難點,同時還要關注幼兒的個性特點及興趣愛好。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所謂目標不僅包括教學活動的目標,還包括促進幼兒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目標。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圍繞具體目標和內容,巧妙設置問題,并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提問。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教師只有緊緊抓住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才可有效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進而實現幼兒學習效果的提高。
除此以外,教師在應用提問式教學方法時,還必須明確為什么提問、提問哪些內容,必須明確所提問題是符合幼兒的個性特點及知識接受能力,是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的,而不能單純關注提問是否符合教學目標。
語言教學課堂提問的優化要求教師做好以下幾種心理準備:第一,要熟悉掌握幼兒的個性特點及認知能力,對所提問題有大概答案,而無確定不變的死答案;第二,應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不對答案進行限定;第三,幼兒一時無法回答時,教師應給予熱情的鼓勵,并堅信幼兒會有自己的答案。
提問設計要科學合理,具有可行性
尊重差異性: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幼兒是學習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的一切教學設計及教學活動均需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及個性差異,尊重并鼓勵幼兒在閱讀、語言組織、語言表達過程中充分表現自身獨特的感受及體驗。幼兒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管其感受或體驗是否符合問題的標準答案,教師都不應對其進行否定或批評,而應讓幼兒暢所欲言的教師應該認識到,對同樣問題,出現多種不同的回答,恰好體現了幼兒語言的獨特性和學習語言的必要性,同時也反映了幼兒思維的活躍性。
注重目的性: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語言感知及語言表達均具有多樣性,同時作為學習主體的幼兒又個性活潑,思維活躍,因此為了在有效的時間及空間內實現有效教學,在應用提問式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在設計問題和提問時,必須明確和強調其目的性。只有明確的目的,才能有效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并促使其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問題的解決過程應就是教學重點、難點解決的過程。只有這樣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及空間內,盡最大努力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增強其思維能力,拓展其認識水平和知識面,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體現層次性:幼兒的認識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語言教學活動及其他所有教學活動中,教師都必須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教學。提問式教學的應用尤其要重視循序漸進,即問題的提出必須具有明確的層次性,由簡人難,層層深入。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必須有嚴格的邏輯性,問題的設置要由易到難,由淺人深,多層設問,層層遞進。
有層次性的問題,可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可有效培養幼兒形成清晰的思維框架,促進其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
合理把握難易程度:幼兒的知識水平較低,知識經驗相對缺乏,語言組織及語言表達能力等也相對較為狹窄和簡單,因此在進行提問式教學時,教師須熟悉和掌握幼兒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提問。所提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但也不能過于復雜。過于簡單的提問無法達到提高幼兒能力的效果,而過于復雜的提問會挫傷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無效的問題雖然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卻無實際意義,造成教學時間的浪費。
難度過大的問題超出幼兒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導致幼兒一頭霧水,無法進行思考和回答,增加學習難度,同時挫傷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有效進行。因此,在提問過程中,教師需合理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所提問題要讓幼兒“跳一跳”,但又要保證其通過努力能夠回答。
重視互動提問,加強師生互動
進行互動提問:傳統的問題式教學往往強調教師提問,幼兒回答,互動環節較缺乏,這對幼兒語言表達及思維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束縛。幼兒具有特殊的個性特征,教學活動中師幼對話也具有不確定性、多元性、多向發展性等特點,因此教師不宜給幼兒太多的束縛。對話是兩個以上主體的語言交流活動,并不是任何語言交流活動都是對話。在幼兒園教育中,師幼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在溝通交流中師幼是“參與一合作”的關系。從師生交往方式來看,師生課堂中的交往方式有單向、雙向、三向和多向交往等模式。
提問后應給予幼兒一定的待答時間:從孩子傾聽問題到理解問題再到組織言語回答,至少需要2-10秒的時間,依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請幼兒站起來回答,則依個人的性格峙征(內向型、羞怯型、外向型)而差異較大,從5秒到30秒不等。因此,教師的提問需要考慮到問題的難易、語言表達、孩子的性格等因素,給予幼兒充分思考的時間。但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教師提問后留給幼兒思考的時問僅1秒左右。這不僅沒有發揮提問激發思考的作用,而且容易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當提出像“你還能幫他們想出哪些更好的辦法嗎?”這類發散性思維問題時,應多等一下,而且應多請一些幼兒來回答,以此促進幼兒的思考和幼兒之間的交流。
提高教師的應對水平
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孩子們常常會有不正確、不清晰、不全面的答案,這時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回應技巧,在不回避問題的前提下,給予幼兒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經驗去探究問題,尋找更多更好的答案。為此,教師應創設寬松的班級氛圍,允許幼兒提問,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應對幼兒提問的能力。常言說得好,“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應能及時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然后將球巧妙地拋回給孩子。提問本身是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提問——幼兒回答——教師反饋,就是與孩子進行拋接球的游戲。與孩子拋接好一個球,也就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能有效推動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集體活動中,孩子們常常會有驚人的語言,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行為發生,這些都是孩子們拋出的球,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地去接,并接好球,還能把球拋回給孩子。
【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春天的電話】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教案《春天的電話》03-29
幼兒園中班春天的電話語言教案01-08
《春天的電話》幼兒園語言教案03-07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春天的電話》02-06
幼兒園中班語言春天教案06-14
《春天的電話》幼兒園語言教案11篇03-07
《春天的電話》幼兒園語言教案(11篇)03-07
幼兒園中班語言春天的色彩教案02-23
幼兒園中班語言《春天來了》教案02-16
幼兒園中班語言春天來了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