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設計背景
《綱要》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獲得有關物體形狀、數量等方面的感性經驗,并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因此我認為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并能與生活息息相關,有益于幼兒發展就值得去嘗試。正方體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如藥盒、牛奶盒等,然而幼兒對正方體的認識卻是模糊的,對大班孩子來說,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邏輯推理能力,因此在幼兒認識正方形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節數學活動,通過幼兒的自由探索將數學教育游戲化、生活化,從而激發幼兒對立體造型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復習鞏固正方形,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感受平面形與立體的.區別。
2、初步感知正方體,知道它的名稱和最顯著特征。
3、培養動手動腦能力,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并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識正方體,知道它的顯著特征。
2、難點學習按形體的明顯特征分類,提高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活動準備
包裝盒、正方形卡片、正方體展開圖、剪刀、彩筆、膠棒(人手一份)、各種裝飾材料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故事《喜羊羊的禮物》引題,教師講述故事引起幼兒的興趣。讓我們一起看看喜羊羊的禮物是什么呢?(出示包裝盒)里面會有什么呢?一起探索包裝盒里的秘密?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探索:和周圍的小朋友比較自己的包裝盒與別人比有何不同?
2、探索秘密包裝盒里的物品(正方形卡紙),復習鞏固正方形的特征
3、比較正方形和包裝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讓幼兒自由討論,教師參與討論。師幼共同總結正方形是平的,包裝盒是有棱角的,而且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正方形有一個面,包裝盒有六個面。
4、小實驗:讓幼兒自由想辦法,看看包裝盒的六個面是否一樣大。
5、教師小結,告訴幼兒他們手中的包裝盒是正方體的,鞏固正方體的特征。
6、制作數字魔方:師幼共同觀察正方體展開圖,看一看有幾個正方形組成?討論制作方法,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并及時給與指導。
7、游戲:拋數字魔方(教師拋魔方停下時,看魔方面上是數字幾,幼兒就拍幾下手或跺幾次腳)
8、出示各種包裝盒,請幼兒說出哪些是正方體的,哪些不是,為什么?
9、請幼兒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正方體的。
三、結束部分
1、裝飾數字魔方,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展示作品。把魔方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并說一句祝福的話。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通過比較法、觀察法、對比法,讓幼兒能直觀看到形與體的區別和本質聯系,從而了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點,從而解決活動的重難點使活動有效開展。活動開展中,幼兒興趣濃厚,經過操作比較,能大膽表達形與體的區別,知道體是在形的基礎上構成的,而且在拓展環節,幼兒能拓展思維,積極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體的,使經驗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內化。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鼠標是電腦的許多部件組成之一。
2、培養幼兒手部小肌肉群的發育。
3、讓孩子從一開始就在童話世界里認識電腦,并產生想了解電腦的興趣。
4、讓孩子把操作鼠標看作是一場有趣的游戲,積極投入其中。
活動準備:
1、多媒體電腦。
2、游戲:《鼠寶寶找朋友》(游戲卡若干)。
活動過程:
1、 示多媒體電腦,播放多媒體動畫和音樂《我愛我家》引起幼兒的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的家里都有些誰呀?
2、向幼兒介紹多媒體電腦。
今天老師要帶你去認識電腦爺爺一家,看看電腦爺爺一家都有哪些家庭成員。
向幼兒介紹“電腦爺爺”家的成員:顯示器媽媽、主機爸爸、鼠寶寶、小鍵鍵等。
3、 鼠標。
(1)“鼠寶寶”的'左右鍵就是“鼠寶寶”的“紅耳朵”和“綠耳朵”,今天我們一起來做“鼠寶寶”的小爸爸小媽媽,教“鼠寶寶”走路好嗎?
(2)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兒歌,兒歌學會了你的鼠寶寶也就會走路了。
學習兒歌《鼠寶寶》
鼠寶寶,學走路,
跟著手兒動一動。
慢慢推,輕輕走,上下左右都可以。
要說話,按耳朵,
紅綠耳朵不一樣。
紅耳朵,按一下,
找個朋友說說話。
紅耳朵,按二下,
敲門進入客人家。
(3)游戲:鼠寶寶
“請‘鼠寶寶’往上(下)走好嗎?”
“請‘鼠寶寶’往左(右)走好嗎?”
4、戶外游戲:《鼠寶寶找朋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在故事情境中萌發了解自己身高的愿望。
2. 在簡單的量一量、比一比中發現自己長高了,體驗長大的快樂。
3. 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4. 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 課件《小熊想長高》,故事《小熊想長高》。
2. 測量幼兒身高的標尺。
3. 課件創設好活動室環境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關鍵提問:
1. 為什么小熊的鞋子和衣服都變小了?
2. 你們有沒有長高?
二、探索體驗
1. 第一次體驗:了解自己去年的身高。
問:(1)請你們分別找找自己的照片,看一看自己去年有多高?
(2)老師這里有一把大尺,尺上面的彩色線條表示什么?
2.第二次體驗:量量自己現在的身高。
問:大家是不是比去年高了?我們再來量一量,看看自己現在有多高?
(1) 師幼個別示范測量方法,并用兒歌小結測量方法。
(2) 幼兒示范測量方法。
(3) 自由結伴,測量身高。
3.分享交流。
問:(1)現在你有多高?比原先長高了嗎?
(2)找找現在班里誰最高。
三、故事延伸
1.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小熊和他的媽媽想了什么辦法?
2.為什么小熊用小樹來量身高會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矮?這是怎么回事啊?
反思
一、 本次活動設計體現層層遞進
活動的三大環節(故事導入——探索體驗——故事延伸)設計巧妙,層層遞進。首先通過故事中的問題,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產生對身高“量一量、比一比”的愿望;在探索體驗環節中,幼兒通過兩次遞進方式的體驗,既獲得了長高的快樂體驗,又積累了正確的測量方法,活動目標達成度較好;在故事延伸的第三環節,用“問題”的形式,留下后續探索的引子,體現了探究活動由淺入深的特點。
二、 細節處理體現逐步推進
第二環節“探索體驗”部分的細節處理較為適宜。先后兩次讓幼兒體驗自己長高了,無論是內容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體現了“遞進”。讓幼兒運用他們喜歡的水果標尺進行測量,既讓他們學習了測量的方法,又體驗到自已長高了,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有效地實現了活動目標。從活動現場我們也可以看出,幼兒的測量經驗積累有序、逐步遞進中,凸顯了科學活動的價值。
三、 需要調整的策略
第三個環節“故事延伸”部分,教師不易過多地擔心因幼兒情緒高漲而影響班級常規,要善于抓住幼兒的探索興趣,及時提問,如繼續尋找測量參照物測量自己的身高等,引起幼兒進一步思考和探索。不可在平時的區角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和“長高”有關的書籍、故事錄音,讓幼兒能圍繞主題繼續探索;也可保留“比比誰長高了”的環境布置,以供幼兒再次體驗。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幼兒園小班體育活動動作目標及指導要點
一、走:
1、自然走:
小班:雙腳交替自然地走
指導要點:步子穩健向前走動,目視前方,兩臂自然擺動。 小班:上體正直、雙腳交替自然地走
指導要點:挺胸,軀干正直,使頸、背在同一垂直而上,眼看正前方,步幅大而均勻,落地輕柔,兩臂自然前后擺動。
2、變化走;
小班;向指定方向走
指導要點:設定幼兒比較感興趣的標志物。
二、跑:
1、自然跑:
小班:雙腳交替自然地跑
指導要點:可以從原地踏步的.基礎上引入原地跑的教學,使之體會走與跑的根本區別——騰空。擺臂為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擺動。 小班;上體正直、雙腳交替自然地跑
指導要點:步子邁開,落地輕柔,軀干正直稍前傾,兩臂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擺動。
2、變化跑:
小班:向指定方向跑
指導要點:設定標志物,在跑動中,要目視相去無幾物,身體向前傾向前跑進,體會騰空感,兩臂自然前后擺動。
3、走、跑交替:
小班:走、跑交替100米
指導要點:(1)走—跑,聽到跑的指令,下肢迅速蹬擺做出跑的動作,同時兩臂迅速由直臂變屈臂前后擺動,身體稍向前傾。(2) 跑—走 聽到走的指令,迅速由跑轉變為走,并調節呼吸。
4、追逐跑;
小班:在指定范圍四散跑、追逐跑
指導要點:強調限制條件——指定范圍。追者要求其講究方法,逃者要求其有躲閃能力。
三、跳:
1、縱跳:
小班:輕松自然地雙腳同時向上跳
指導要點:屈膝預擺,蹬伸充分,落地緩沖。
2、行進跳:
小班:輕松自然地雙腳同時向前跳
指導要點:屈膝預擺,身體前傾,兩腳同時起跳,同時落地。
3、從高處往下跳:
小班:從25厘米高處自然跳下
指導要點:屈膝預擺,身體稍前傾,落地緩沖,注意身體平衡。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主動發現生活中能照出影像的物體,了解其共同特性;
2.嘗試將透光、光滑的物品照出影像,主動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3.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事先欣賞過繪本《小土坑》。
物質準備:第一次探索材料:光盤、手機、不銹鋼杯子、化妝瓶蓋、鐵盒、盤子、活動區各種材料。第二次探索材料:透明玻璃、各色彩紙、透明塑料片、鏡子。記錄表格。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提問:小土坑的水里怎么會有小動物?除了水面,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照出自己的模樣?請你們四處去找一找。
2.引導幼兒到區角去尋找可以照出影像的東西(老師事先在區角放置材料)。
師:你找到的是什么?能照出你自己的模樣嗎?互相交換看一看。
小結:這些物品都能照出我們的模樣。老師一邊小結一邊記錄。
二、第一次探索——通過對比觀察。了解能照出自己模樣的物品的.共同特性
1.“孩子們,老師準備了一些物品,請你們去看一看,為什么有的東西能照出模樣?而有的東西卻不能照出模樣?(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
2.老師隨機指導提問。
你發現了什么?“這些東西摸起來是什么感覺?”(引導幼兒感知能照出影像的東西表面都很光滑。)
追問:是不是所有光滑的東西都能照出我們的模樣呢?
3.老師拿出透光與不透光的兩種物體(玻璃和鏡子)。
提問:它們的表面摸起來都是光滑的,但為什么一個能照出影像,而另一個卻不能照出影像呢?(通過對比引導幼兒發現物體透光與照出影像的關系。)
4.交流分享。
你們發現能夠照出影像的物品的秘密了嗎?
小結:這些東西能照出模樣,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性:表面光滑、不透光。
三、第二次探索——嘗試用透光、光滑的物品照出影像
1.師:現在我要給你們一個新品照出我們的模樣,你們去試一試吧。
2.師:你成功了嗎?你用的什么辦法?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小結:將光滑的物品變得不透光就能照出我們的模樣。
今天我們發現了小土坑里有小動物的秘密,還自己制作了簡易鏡子,關于鏡子還有好多的秘密,下次我們再接著探索。
延伸活動:
在活動區中提供各種不同的鏡子如凹透鐿、凸透鏡、或各種異形的光滑鏡面,讓幼兒探究哈哈鏡照影像的現象,感受其變形的樂趣。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發現生活中的轉動現象,了解轉動在生活中的運用。
2、探索讓物體轉動起來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玩具汽車一輛。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風車、陀螺、嘩啦圈、繩子、光盤、勺子、筷子、球、插塑玩具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數量要多于幼兒總數)。
3、課件;各種能轉動物體圖片,如:洗衣機、風扇、直升機等。
活動過程
1、出示玩具汽車引起幼兒興趣:小朋友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東西?那你知道汽車上哪一部分會轉動嗎?引出主題。
2、提問:在我們生活中你發現什么東西能轉動?它是怎么轉的?請幼兒用身體模仿物體轉動的樣子。
用課件出示生活中能轉動的物體,并請幼兒說說這些能轉動的東西的用處。如:風扇轉動能使人感覺涼快,洗衣機轉動能洗干凈衣服,車輪的轉動能讓車跑起來,鐘表轉動能讓人知道時間等。
小結:轉動的作用可真大,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3、幼兒第一次嘗試探索:讓容易轉動的物體轉起來。
(1)請幼兒觀察老師提供的風車、呼啦圈、礦泉水瓶、陀螺、繩子等材料,猜猜哪些東西能轉動,哪些不能轉動。
(2)引導每個幼兒選擇一至兩種材料,想辦法讓某種東西轉起來。
(3)請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讓材料轉動起來的方法。
4、第二次嘗試操作:想辦法讓“不能轉”的材料轉起來。
提問:剛才的`材料中,你覺得有不能轉動的嗎?有沒有辦法讓它也轉動起來?鼓勵幼兒想辦法讓看似不能轉動的物體轉起來。如:用勺子攪動碗里的水,水會轉動;把筷子伸進瓶子里晃一晃,瓶子能轉動等。
小結:只要我們肯動腦筋,也能想出辦法讓看起來不能轉的東西轉起來。
5、觀看課件,進一步了解轉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觀看機器轉動、風力發電機、直升機螺旋槳、旋轉木馬等畫面,請幼兒觀察并說一說:這是什么東西在轉動?猜一猜它有什么用?
小結:轉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還利用轉動的原理發明了很多東西,轉動的用處可真大。
6、結束部分:小朋友,在我們活動室外就有好多能轉動的玩具,我們去找一找玩一玩吧!
7、活動延伸:可以將以上材料投放到科學區,讓幼兒繼續進行有關轉動的探索。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教案幼兒園大班教案及反思06-09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07-25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07-23
幼兒園大班教案[經典]07-23
【經典】幼兒園大班教案07-22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07-22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07-22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07-22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07-22
幼兒園大班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