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幼兒園大班教案

時間:2023-11-08 09:57:50 幼兒園教案 我要投稿

幼兒園大班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大班教案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進入大班后,幼兒的學習欲望不斷增強,為了更好地凸顯集體教學活動的價值,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都能獲得新經驗,我關注到大班《學習活動》“我們的城市”主題中“寄信”的素材點。通過分析,我發現雖然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多元,但是“信”作為傳統的交流工具卻有它特有的內涵,其中包含了許多可供挖掘的教育元素,可以幫助幼兒提升閱讀、思維、交往等多種能力。經過對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現狀的梳理后,我借助前期繪本《寄給蛤蟆的信》的教學,引申出“好朋友的來信”這一學習活動,讓幼兒利用原有生活經驗,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的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信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目標

  1.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文字、圖夾文、圖片和數字)的信,發現內容之間的關聯,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初步感受信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同伴間寫信和讀信的快樂。

  活動準備

  活動前聽過故事《寄給蛤蟆的信》、課件、用A3紙塑封好的三封展開的信(文字、圖夾文、圖片和數字)。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引出話題

  1.(出示故事課件,見圖1,幫助幼兒回憶情節)我們曾經聽過一個關于“信”的故事,還記得嗎?故事里誰給蛤蟆寫信?信里青蛙對蛤蟆說了

  2.小結:青蛙用寫信的方式向蛤蟆傳遞了一份真情,蛤蟆讀了信以后感到有朋友關心自己真是太幸福啦!

  3.過渡:瞧,這是誰的信?青蛙收到的三封信里分別會寫些什么呢?

  二、分組讀信,理解內容

  1.出示三封信(見圖2),提出分組讀信的要求:四人一組合作讀信。

  2.思考:青蛙收到誰寫來的信,信里說了什么?

  3.幼兒分組合作閱讀理解信的內容,教師巡視引導。

  三、分享交流,集體讀信(根據幼兒的選擇確定先讀哪封信)

  1.出示文字的信(見圖3):

  (1)關鍵提問:好久不見是什么意思?蛤蟆在信中告訴青蛙一些什么事情?什么時候到哪里去,怎么樣去?公園里除了可以放風箏,還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親愛的青蛙:

  好久不見,我很想你。

  6月1日兒童節的上午,我們乘地鐵到公園去放風箏……

  你的朋友蛤蟆

  (2)教師引導幼兒完整讀信。

  重點關注:好久不見、乘地鐵、放風箏。

  2.出示圖夾文的信(見圖4):

  (1)關鍵提問:這封信里說了什么?蛤蟆和青蛙到哪里去了?什么時候去的?除了去東方明珠、中國館,還可以去哪里玩?

  (2)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想象和表達。

  重點關注:箭頭表示什么意思。

  3.出示圖片和數字組成的信(見圖5):

  關鍵提問:圖片和數字分別代表什么意思?根據這些提示你能讀懂信嗎?蛤蟆想用這封信告訴青蛙什么事情?什么是化裝舞會?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蛤蟆準備化裝成誰?這個問號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青蛙你會帶什么呢?

  重點關注:什么是化裝舞會,問號表示什么意思。

  4.總結歸納:

  (1)關鍵提問:這三封信之間有關系嗎?信的內容之間有聯系嗎?信中說哪件事情要先做呢?你會寫信嗎?你覺得寫哪封信最難?

  (2)小結:蛤蟆寫了三封不同內容的信,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圖片和文字,還有的用圖片和數字。

  (3)能不能把三封信的內容組合寫成一封信?

  四、延伸

  1.出示三封信組合后寫成的一封信,教師示范讀信。

  2.小結:蛤蟆期盼著過“六一兒童節”,他想邀請好朋友青蛙一起過節,所以他寫信把兒童節一整天的安排告訴青蛙。好朋友之間除了可以打電話、通過網絡溝通,還可以用寫信的`方法傳遞心意。

  3.幼兒人手一份由三封信組合后寫成的信,嘗試看信、讀信,鞏固讀信的相關經驗。

  反思

  這是一個原創的教材內容,在前期反復分析和調整中不斷完善,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一、選準素材點,合理創編,貼近幼兒生活

  選擇這一素材點是因為《學習活動》中“我們的城市”主題下有關于“寄信”的相關認知點,因此借助了繪本《寄給蛤蟆的信》開展教學。雖然現在網絡等現代化通訊工具發達,但是“信”作為傳統的交流工具有其特殊的內涵,因此在大班幼兒臨近畢業前以“好朋友的來信”為題開展學習活動,目的是引發幼兒對信的關注,對用不同形式寫信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寫信的愿望。活動開始部分師幼共同回憶,讓幼兒再次鞏固了對信的認知,為接下來的讀信活動作好了鋪墊。由于幼兒有前期對信的簡單經驗,因此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表現積極。活動中三封信展現的預設內容“去公園放風箏”“游東方明珠、中國館”和“參加化裝舞會”也都是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入手,使幼兒在讀信中能更好地結合自身感受表達想法。

  二、目標具體明確,過程落實積極有效

  本次活動目標直接指向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的信,引導幼兒發現三封信的不同。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繪本故事導入到分組讀信,再到集體閱讀理解,不同的形式讓幼兒在彼此互動交流(個別讀信、小組讀信、集體讀信)中更好地理解信的內容,過程中還注重滲透“幼小銜接”的相關內容。如提問中不斷出現“你能讀懂信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等開放性的問題,以教會幼兒正確觀察、描述的學習方法,通過不同的讀信方式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做好積極準備。

  三、關注幼兒的表現,隨機調控把握分寸

  活動中我通過提問和追問幫助幼兒理解信的內容,并隨機做好調整。如幼兒分組閱讀三封信的時候,我在第一時間發現幼兒在閱讀文字的信時并沒有感覺很難,幼兒的閱讀能力比我想象得好很多。倒是幼兒閱讀“圖夾文”的信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我及時調整集體讀信的環節,調整提問順序,將幼兒閱讀較困難的圖夾文的信留到最后一起討論,這樣的調整使課堂中教師推進的“序”更為清晰,在遞進中逐漸給幼兒搭建學習的平臺,使他們能獲得能力的提升。另外,幼兒讀信的過程中,我還發現幼兒不會準確用“你、我”來稱呼蛤蟆和青蛙,我立刻調整方法,用表演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人稱代詞。整個活動中我既關注全體幼兒,還注意讓每個幼兒都有發言的機會,及時給予回應并做好歸納和提升。

  四、多媒體利用恰到好處,使幼兒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

  活動中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增色不少。多媒體能及時放大信,使幼兒更清晰地觀察畫面,表達各自的想法。如點擊放大“好久不見”四個字,讓幼兒在認字的同時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對他們以后學習寫信有一定的幫助。另外,用多媒體呈現不同類型的信,使信富有色彩和動感,能有效支持幼兒良好的學習狀態,不斷給幼兒以新鮮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聯絡方式。

  2、知道朋友間保持交流的意義。

  3、用清楚完整的語言有重點地講述。

  活動準備:

  1、“看圖說話”:《珍重再見》(請參見幼兒用書)。

  2、玩具卡:《小袋鼠名片》(請參見幼兒用書)。

  3、玩具電話。

  4、掛圖:《珍重再見》。

  活動過程:

  1、出示玩具電話,做打電話狀,玩趣味點名游戲:倒著念幼兒的名字(如把“李大同”叫成“同大李”)、只有口型動作不發出聲音、只說出幼兒名字中的一個或兩個字等。

  2、問幼兒:“小朋友畢業之后,不能和好朋友、老師天天見面了,可以用什么方法跟大家聯絡呢?”“為什么朋友之間要保持聯絡?”請幼兒討論。

  3、展示掛圖《珍重再見》,知道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與好朋友保持聯系,如通過飛鴿傳書、瓶中信隨水漂、傳送消息等。

  4、指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和好朋友保持聯絡有哪些方式,什么是自己覺得最方便的`方式,為什么。引導幼兒利用畫面內容有順序地講述,同時在講述時做到突出重點。注意提醒幼兒盡量使用比較完整的語言。

  5、拿出玩具卡,讓幼兒分別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互相贈送。

  活動評價:

  1、能說出與人聯絡可用什么方式。

  2、愿意參與點名游戲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受幾何圖形拼搭組合的變化,發展空間方位知覺能力。

  2.嘗試將三角形裝入盒子,在移動、翻轉、拼接幾何圖形的過程中,體驗幾何圖形變化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課件,小三角形人手12個,三角形底座、正方形底座、長方形底座各六個。

  活動過程:

  一、播放課件:指認幾何圖形出示三角形"我是快樂的三角形,我最喜歡和我的朋友一起玩游戲了。看看我的哪些圖形朋友來了。"指認幾何圖形,并說出它們的名稱。請幼兒指認旋轉后的幾何圖形。

  二、拼搭幾何圖形,感受三角形拼搭組合的變化。

  1.玩游戲:三角形碰碰樂。

  播放三角形聲音,請問你們聽到了什么?

  2.怎樣才算2個三角形碰在一起了?(幼兒回答 老師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然后播放操作視頻)3.歸納小結。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和另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要完全重合在一起,兩個三角形才快樂。

  三、引導幼兒進行拼搭活動。

  1.介紹操作規則。

  第一,聽清楚是"幾個三角形碰碰樂"。第二,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和另一條邊要全部"碰"在一起。

  2.教師播放課件錄音 "碰碰樂、碰碰樂,2個三角形碰碰樂。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樂。"觀察幼兒拼搭情況。

  3.提問:2個三角形"碰出"了什么圖形呢?

  4.歸納小結。

  5.教師再次播放課件錄音 "碰碰樂、碰碰樂,4個三角形碰碰樂。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樂。"請用4個三角形拼出一個大的長方形。

  6.4個三角形"碰出"了一個長方形,現在請你任意移動一個三角形,把它變成另一個圖形。看看你能變出幾個圖形呢?

  四、送三角形回家。

  1.出示幾何圖形底座: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你的12個三角形要回家了,這里只有一個底座才是這12個三角形的'家,要把12個三角形不多不少、正正好好送回去,拿一個底座是它們的家?

  2.提問:你覺得12個三角形的家是哪一個底座?見你的名字貼貼到相應的圖形中。然后請你來說說你的理由。

  3.請幼兒選擇自己認為的底座去操作。

  4.提問:你們剛才送了之后,哪個底座才是正正好好12個三角形的家呢?請你說說理由。

  5.歸納小結:三角形底座太小,有幾個沒有放進去,正方形底座又太大,要再多幾個小三角形才行;長方形底座不大不小剛剛好。

  6.剛才選擇三角形和正方形底座的幼兒重新找一個長方形底座再次將12個三角形都送回家。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利用制作好的紙漿模型進行創造性的自由組合成娃娃。

  2.在裝飾中體驗快樂。

  二、活動準備:

  美工紙、固體膠、雙面膠、剪刀、鉛筆、及時貼、毛線等。

  三、活動流程:

  導入――操作――欣賞(一)導入師:我們制作了很多的紙漿作品,但是還需要我們進行裝飾,簡單的涂色裝飾,我們小朋友裝飾的很好,那我們還可以用這些紙漿作品制作點什么呢?(幼兒討論)小結:我們除了單獨的裝飾以外,我們還可以進行組合裝飾,今天我們就來進行組合裝飾可愛的娃娃。

  (二)操作:幼兒操作,設計裝飾,教師巡回指導。

  1.操作要求1)利用我們制作的紙漿作品進行組合,變成一個可愛的娃娃。如:用杯子做娃娃的臉,用紙漿盤子做娃娃的帽子等等。

  2)選好組合時需要的紙漿作品,再進行涂色、粘貼、裝飾。

  2.教師指導1)給能力強的幼兒提出一定難度的裝飾要求。

  2)幫助能力弱的幼兒設計裝飾的`物品,講解裝飾的方法,鼓勵幼兒大膽操作。

  (三)欣賞幼兒之間互相欣賞作品,并請幼兒講解自己作品的裝飾過程,體驗制作的快樂,互相分享,交流經驗。教師給予鼓勵和肯定。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觀察比較中了解臉譜中主要圖案所表示的含義,能用對稱的經驗并以繪畫的方式表現唐僧師徒四人的有趣特征。

  2、對故事《金猴降妖》感興趣,積極大膽地表現自己喜歡的人物的特征。

  【活動準備】

  1、臉形紙(可裝有牛皮筋)、彩筆、記號筆、背景音樂、對應的半成品臉譜材料(唐僧帽、悟空箍、八戒鼻和臉上色塊、沙僧胡子和月牙鏟)等。

  2、西游記人物臉譜圖片、PPT課件。

  3、幼兒有畫臉譜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引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1、聽一段聲音,回憶故事《金猴降妖》。

  提問:請你聽一段聲音,仔細聽這是什么故事?誰在說話?

  (無論是動畫片還是電視劇,孫悟空的聲音都很有特點,加上幼兒對《西游記》非常熟悉,尤其喜歡孫悟空,所以選擇以孫悟空的聲音作為導入,便于引出下面的環節。)

  2、讓幼兒說出故事中其他主要人物。

  (1)教師提問:去西天取經的還有誰?

  (觀察幼兒是否了解唐僧師徒一共有四人,并按幼兒說的順序依次出示相關角色的名字。)

  (2)小結:這四個人是著名的神話故事《西游記》里的人物。

  【設計意圖:此環節采用問題式導入,用傾聽、辨別的方式讓幼兒集中注意力,并鍛煉幼兒在已有經驗中迅速梳理、判斷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讓幼兒陳述自己判斷的理由,進一步了解幼兒的思考過程。】

  二、觀察臉譜,了解臉譜的主要特征,并嘗試繪畫。

  1、讓幼兒從第一組京劇臉譜中找出孫悟空。

  (1)(出示第一組臉譜:猴臉、孫悟空、二郎神)這里有三個臉譜,請你找一找,哪一個是孫悟空。

  (教師要特別注意傾聽并激發幼兒說清楚判斷的理由。一般幼兒在觀察比較后能發現臉譜上的金箍、桃子、毫毛、火眼金晴等特點。對于缺乏經驗的幼兒,教師可以追問,如孫悟空最喜歡吃什么,它有個非常神奇的兵器叫什么等。由于幼兒對《西游記》很熟悉,教師的追問能促進幼兒回憶,并引導幼兒在臉譜上尋找這些特點,還可以讓幼兒學學他們的表情、動作等。)

  (2)請按照從上往下的順序依次回答:為什么你認為第幾個臉譜是孫悟空,請說出理由。

  (教師觀察幼兒按順序觀察和表述的能力。)

  2、幼兒從第二組京劇臉譜中找出其他三個角色。

  (1)(出示第二組臉譜: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這四個臉譜分別是誰?請你說出判斷的理由。(鼓勵幼兒相互補充,完善對其他三個臉譜上圖案信息的理解,同時根據幼兒所陳述的理由,把臉譜旁邊的數字改成角色名字。)

  (2)唐僧師徒四人長得各不相同,臉譜上有各自明顯的`特點。但有趣的是,四個臉譜上有一個圖案是他們共有的,請你找一找是哪個圖案?它代表什么意思呢?

  (教師觀察幼兒在比較四個臉譜的過程中,能否發現共有特點,同時了解幼兒是否知曉這個特點所代表的含義。)

  3、幼兒了解京劇臉譜上的圖案特點。

  (1)這是世界有名的中國京劇臉譜(PPT上出示“中國京劇臉譜”六個字)。

  (2)京劇臉譜會把每個人物的主要特征,如唐僧的白白凈凈、豬八戒的朝天鼻等長相特征,孫悟空愛吃桃子等愛好特征,他們用的兵器等物品特征表現出來。

  4、幼兒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并陳述理由。

  (1)你最喜歡故事中的哪個角色,為什么?

  (該問題能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幼兒對這幾個角色的認知。)

  (2)如果讓你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角色來畫,可以怎樣畫?怎樣才能讓人家一看就知道畫的是誰?

  (此問題旨在了解幼兒對之前所說的特征是否清楚,還記得多少。)

  5、幼兒了解桌上的材料,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表現其主要特征。

  (1)請你用桌上的材料畫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角色的臉譜特征。

  (教師可以簡單介紹桌上的輔助材料,以及它們的用法。這里提供的一些輔助材料能讓幼兒自由表現,關鍵是讓幼兒在表現中了解民族元素、臉譜主要特征的含義。)

  (2)幼兒選擇材料后進行繪畫,并用輔助材料進行裝飾。

  (教師要觀察了解選擇每個角色的幼兒人數,幼兒能否表現出該角色臉譜上的主要特征。鼓勵幼兒盡量大膽表現,可以選擇輔助材料一起完成臉譜裝飾。)

  【設計意圖:在觀察比較中挑戰幼兒的思維。該環節前半部分的觀察比較有兩種方式:“發現不同”可以從兩兩(人物)比較開始,鍛煉幼兒發現不同的能力;“發現相同”,通過比較四個臉譜,促使幼兒發現、排除、判斷。因此,相對讓幼兒找不同而言,尋找共有特征的挑戰難度更大。

  幼兒在觀察中表達的經驗往往是零碎的,該環節先讓幼兒重點觀察孫悟空,幫助幼兒從上至下整理——箍、如意、桃臉等。具體的剖析,讓幼兒的思維有集中性、有序性和廣泛性。繼而讓幼兒將這樣的方法遷移到其他臉譜上。

  教師在陳述理由中了解幼兒的思想。在互動中,教師不時讓幼兒陳述自己判斷的理由,目的是在了解幼兒對角色認知的同時,了解幼兒的思維過程。活動中幼兒的回答很有意思,如他們多數喜歡孫悟空的勇敢、神奇的七十二變;少數幼兒表達了孫悟空對師傅的忠心;喜歡唐僧的幼兒主要理由是因為他善良、學問多、帥氣;而少數幼兒說唐僧在旅途中很舒適,因為一路都騎馬,有徒弟保護等。這個過程非常考驗教師的回應能力,如何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給予合適的、正確的引導,這需要教師好好預設和思考。】

  三、出示“妖怪”,引發表演故事的興趣。

  1、幼兒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以請“師傅”“徒弟”分別上來,其他幼兒觀察同伴繪制的臉譜主要特征是否明顯。)

  2、幼兒聽兒歌《唐僧騎馬咚那個咚》,并排出隊形。

  (1)請你仔細聽兒歌,并按照兒歌里說的順序為角色排隊。

  (教師鼓勵會念兒歌的幼兒一起參與,并觀察幼兒能否按順序為角色排隊。)

  (2)一共有門個角色去西天取經?現在有幾個角色?請想辦法把到西天取經的四個角色湊齊,我們一起出發。兒歌中最后一個角色是誰?故事中的老妖婆是誰?故事還需要一個角色,誰愿意扮演?(確定角色后,出示“白骨精”臉譜。)

  (幼兒一般會選擇唐僧和孫悟空,極個別的幼兒會選擇豬八戒和沙悟凈,此時,教師要觀察每個幼兒對缺少角色這個問題的行為反應和想法對策。等幼兒湊齊了四個角色后,再次問幼兒誰愿意扮演老妖婆。如果幼兒實在想不出辦法,可以提示他們觀察周邊可利用的資源,如請教師一起參與等。)

  3、幼兒聽兒歌,排隊模仿角色的樣子,出發去取經。

  兒歌里的角色終于湊齊了,我們準備出發,這幾個角色不但長得各有特點,走路也各有特征,看看誰模仿得最像。

  (教師觀察幼兒的模仿,及時鼓勵和表揚幼兒。)

  【設計意圖:《唐僧騎馬咚那個咚》是許多大班幼兒熟悉的兒歌,按兒歌里的順序排隊并模仿角色的行為特點,既讓本次活動暫告一個段落,也為后續進行相關游戲、表演等做好鋪墊。

  此環節再次挑戰大班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角色的缺失,幼兒的反應是不同的,通過觀察,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的想法,幫助幼兒積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教師在進行“我是中國人”主題下的“京劇臉譜”活動時,較多表現的是臉譜顏色和對稱這兩個主要經驗,而這個環節的處理,巧妙地引出了老妖婆——旦角,豐富了幼兒認知的廣度。】

  附兒歌《唐僧騎馬咚那個咚》

  唐僧騎馬咚那個咚,

  后面跟著個孫悟空,

  孫悟空跑得快,

  后面跟著個豬八戒,

  豬八戒鼻子長,

  后面跟著個沙和尚,

  沙和尚挑著籮,

  后面來了個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壞,

  騙過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

  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當,

  多虧孫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

  高高舉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

  妖魔鬼怪消滅光。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相反的,樂意在游戲中根據變化尋找反義詞。

  2、能聽清指令,遵守游戲規則,愿意在集體中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3、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和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相反的。

  難點:愿意在集體中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圖片人手一張、塑料筐、筆、紙、積木、瓶子、花片、泥工土、小繩子、小玩具

  活動過程

  一、由《高人和矮人》引入課題。

  讓幼兒知道高矮的意思是相反的,它們是一對反義詞。

  二、游戲:找朋友

  1、老師講解游戲的玩法。幼兒根據老師提供的`圖片,理解圖片的內容,并尋找一位朋友,朋友卡片上的內容與自己的內容正好相反。

  2、找到朋友后坐在一起,然后依次向伙伴介紹自己圖片的內容。

  3、規則:兩張圖片必須意思相反。

  三、游戲:輪番搶答

  1、引導幼兒通過平時的觀察,在教室里、生活中尋找反義詞朋友。

  2、分組進行比賽搶答,看看哪組獲勝。

  3、規則:

  a、你說的兩樣東西里必須有反義詞朋友。

  b、別人說過的你就不能說。

  四、游戲:做相反

  1、老師說詞語,請幼兒用動作表示出反義詞。如老師說“向前走”,幼兒做向后走的動作。

  2、規則:老師說,不做動作;幼兒不說,但要做出準確的動作。

  五、 游戲:變變變

  1、老師講解游戲的玩法,幼兒根據老師提供的玩具,通過自己“動一動”、“變一變”改變玩具的位置等,來尋求各種不同的反義詞。

  2、鼓勵幼兒充分發揮想象,用符號圖形來記錄自己的

  發現。

  3、規則:幼兒必須尋找與物品有關的反義詞。

  教學反思

  本次語言活動我緊緊圍繞著學習反義詞展開,活動中通過幾個深淺不一的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和鞏固反義詞,老師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各種感官,在看看、說說、找找、想想等活動中,讓每個幼兒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和同伴交往,這個活動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幼兒園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教案幼兒園大班教案及反思06-09

幼兒園教案大班10-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6-12

幼兒園大班教案【經典】07-20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07-22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07-22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07-22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07-23

幼兒園大班教案[經典]07-23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07-2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天堂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精品 | 欧美精品高清一区二区蜜芽 | 亚洲日韩久热中文字幕 | 亚洲第一页A∨在线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