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幼兒園大班教案

時間:2023-10-05 09:08:22 幼兒園教案 我要投稿

幼兒園大班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教案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與我們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水為生命提供能量,讓生命能夠存活。水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

  活動目標:

  1、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激發探索興趣。

  2、知道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答案。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花生、麻油、果珍。

  2、透明的杯子、小碗、筷子、勺子。

  3、小博士課件。

  4、幼兒人手一份記錄本和筆。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在觀察、比較和實驗的過程中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活動難點:

  會記錄自己的猜想和實驗結果,知道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活動流程:

  觀察引趣→猜想實驗→遷移運用

  活動過程:

  一、觀察引趣

  1、看一看,聞一聞,老師給準備了什么樣的實驗材料。

  2、幼兒觀察,教師指導。

  3、幼兒講述觀察結果,知道實驗材料名稱,了解其外形特征。

  二、猜想實驗

  (一)實驗一:誰不見了

  1、猜想并記錄:誰不見了

  (1)這些材料要和水來作游戲,先請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們放進水里,會出現什么情況呢?誰會不見了?

  (2)幼兒猜想并記錄。

  提出記錄要求:選擇兩種符號,一種表示它不見了。另一種表示它還在。

  (3)展示幼兒記錄,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2、實驗并記錄:到底誰不見了

  (1)小朋友的說法各有不同,到底誰猜對了誰猜錯了呢?我們還是做個實驗試試對吧。在做實驗前,我想請你們把這些材料都放進杯子中,進行充分的攪拌之后,先別忙著記,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現象發生?然后,在你的記錄本上,把這種有趣的現象記錄下來。

  (2)幼兒實驗,教師觀察,隨機指導。

  (3)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4)小結:小朋友猜想的和實驗出來的結果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只有動手做一做,我們才能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么。

  (二)、實驗二:誰能取出來

  1、提出問題:放到水里的材料,還能取出來嗎?(幼兒猜想,講述。)

  教師演示大表格讓幼兒猜想并記錄猜想結果。

  2、提出實驗要求:這里有許多的小工具,有小勺,筷子。現在你們就要用這些小工具,看看剛才你們放進水里的這些材料,哪些還能取出來,哪些取不出來了。記錄實驗結果。

  3、幼兒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幼兒拿記錄本講述自己發現的現象,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與同伴不同的看法。

  5、教師演示PPT,展示大的記錄表和孩子一起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

  6、提問

  (1)你發現什么可以從水中取出來?什么不可以取出來?

  (2)我們來看看有沒有不同意見?

  (3)為什么方糖和果珍取不出來了?它們到哪里去了?

  7、教師小結,幫助幼兒理解溶解的概念。

  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體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像花生放進水中,沉下去了。油放進水中,浮起來了。果珍放進水中,使水改變了顏色。糖最后看不見了。象糖和果珍這種放進水中經過充分的攪拌之后,利用各種小工具能不能取出來?放進水中不能取出的現象,有個好聽的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像花生和油,放進水中后花生還是花生,油還是油。我們用小工具一取就把他們取出來了。他們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遷移運用

  1、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2、演示課件引導幼兒思考。

  活動延伸:

  出示沙子、肥皂、泥土。

  問:這些是什么?它們能溶解在水中嗎?

  回家后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活動反思:

  采用個別引導和間接指導的方法。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的過程一目了然。這樣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教師通過兩個問題情景的創設,把模式貫穿其中。通過孩子的猜想,驗證,發現溶解的秘密, 培養孩子嚴謹的科學態度,懂得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不足之處:

  1、很多幼兒活動中多以聽和記錄為主,很少主動提出問題。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個幼兒都進行操作。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本階段,我班開展了“從頭到腳”的主題活動,在“我的身體”這一版塊中,我們發現,通過一個階段的資料收集,師生共同分享交流經驗、探討問題,孩子們對自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們不僅對身體各部的名稱及功能、用途,以及對身體怎樣進行自身的保護有了具體的認識。而且對畫人特感興趣,尤其是畫各種姿態的'人、各種多變的臉,非常開心。因此我設計了這一活動,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用開化裝舞會的形式來表現出來。我又結合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提出了語言表達方面的要求,讓幼兒在看看找找貼貼的過程中,認讀動物的名稱,進行配對活動。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思維能力,發揮想象,使得語言方面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活動目標

  1、教會幼兒在橢圓形紙上畫自己喜歡的人物、動物等,從而做成面具。

  2、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聲音響亮。

  3、繼續學習著色、接色等技能,探索各種構圖,使畫面均衡又變化。要求顏色鮮艷、畫面對稱。

  活動準備:橢圓形紙、繪畫工具、老虎、獅、熊的面具以及耳朵,磁帶等。一老師扮演小老虎。

  活動過程:放音樂

  一、放生日歌:

  師:問幼兒這是什么歌曲?(生日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日,說說爸爸媽媽是怎樣慶祝小朋友的生日,吹蠟燭時許了一個什么愿……。看看今天的小壽星是誰(請一老師扮演成小老虎),“小朋友你們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舉行一個舞會,請小朋友參加,好嗎”。可你們知道嗎,今天真正的壽星是誰,(老師脫下面具)原來是高老師,我們給高老師說一句祝福的話。老師謝謝小朋友,想請大家參加她的舞會,有一個條件,一定要化裝……。

  二、講解示范

  師:(一)出示獅子面具(正確的)

  1、探索各種構圖,使畫面均衡又變化,畫面對稱。

  2、繼續學習著色、接色等技能,強調顏色鮮艷。探索各種構圖,使畫面均衡又變化。

  (二)出示小熊面具(不正確的)

  讓幼兒指出不對的地方,講出怎樣畫才對。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畫出特別的我,產生自我欣賞的積極情感。

  2、 樂意在同伴面前大膽、自信的介紹自己的五官特征。

  活動準備:

  1、 每人一面小鏡子:繪畫材料(油畫棒、彩紙)2、 教師和本班兩位幼兒的自畫像。

  活動過程:

  1、 欣賞交流出示教師漫畫式的.自畫像。這是誰的畫像?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出示本班幼兒漫畫式的自畫像,這是我們本班兩位小朋友的畫像,請你猜猜,他是誰?(提示:他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每位小朋友都很特別,你能找到自己特別的地方嗎?請你照著鏡子找一找。

  你最喜歡自己什么地方?

  2、 學習表現五官、頭部特征如果你要畫出你特備的部位,你應該怎么畫?請個別幼兒嘗試作畫。

  3、 幼兒作畫幼兒嘗試用夸張的漫畫方式畫自畫像,夸張的表現自己無關的特征。

  4、 根據畫介紹我自己:我很特別,因為我。。。。。。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探索,發現借助松香粉,線經過摩擦可以產生聲音。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2.培養幼兒對科技活動的'興趣及探索愿望。

  活動準備

  各種線(棉線、絲線、毛線、尼龍線、小線);糖、面粉、玉米面、松香粉、鹽;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線可以發出聲音嗎? 幼兒討論。

  (1)我用手指彈線繩。 (2)我用手指捋線繩。 試一試。

  (1) 哪種材料可以使線發出聲音。幼兒用各種材料和方法捋線,使線發出聲音。

  ① 用手指蘸鹽捋線

  ② 用手指蘸糖捋線

  ③ 用手指蘸玉米面捋線

  ④ 用手指蘸松香粉捋線

  (2) 說一說我的實驗結果。

  ① 用手指蘸鹽捋線,不能發出聲音。

  ② 用手指蘸糖捋線,不能發出聲音。

  ③ 用手指蘸玉米面捋線,不能發出聲音。

  ④ 用手指蘸松香粉捋線才能發出聲音。

  (3)幼兒記錄實驗過程。 玩一玩。

  (1)能不能使其他線也發出聲音呢?

  (2)運用比較的方法,試一試哪種線發出的聲音最大,哪種線發出的聲音最小。

  注意事項

  1.材料不能混用。

  2.提醒幼兒不能品嘗各種材料。

  3.邊實驗邊記錄,使記錄與結果相符。

  4.由于松香粉的附著力強,建議每次實驗后洗手、換線。

  拓展線索

  1.制作玩具樂器。

  2.組織器樂演奏會,幼兒用自己制作的松香發聲筒演奏。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復習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種動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

  2、通過十二生肖兒歌的創編,鞏固幼兒對十二生肖排列順序的認識。

  3、了解十二生肖的輪回規律,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培養簡單的推理能力。

  活動準備:

  教具:自制生肖鐘,生肖動物圖片,多媒體課件:有趣十二生肖。

  學具:紙板制作的鐘面、十二生肖動物圖片、漿糊、抹布。

  活動過程:

  一、復習鞏固認識十二生肖以及排列順序。

  1、師出示禮物:前幾天孫老師過生日,朋友送我一個禮物。猜猜朋友為什么會送這個禮物給我?(引出生肖)

  2、你屬什么?你們家里人是屬什么的呢?十二生肖里還有哪些動物?

  3、生肖一共有多少?現在我們小朋友把他們排好隊請出來(第一次操作)

  4、檢查幼兒的操作,復習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

  5、師小結: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屬相,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在我們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一種動物表示一個生肖,也就是一個屬相。通過生肖我們能推算出自己和別人的年齡。

  二、看課件仿編兒歌《十二生肖》。

  1、 十二生肖是排好隊來過一年又一年的,你們知道誰排在第一名嗎? 2、 講述“十二生肖的故事”:誰排第一個?第二呢?最后會是誰呢?3、不知道?沒關系,老師編了一首兒歌《十二生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學一學。

  三、看課件《有趣的`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規律。

  1、幼兒看課件,自己嘗試創編兒歌。

  2、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創編,教師整理。

  3、看課件,集體朗誦兒歌。

  四、做十二肖鐘,了解生肖輪回規律。

  1、老師帶來一面生肖鐘,小朋友看上面有幾個小時?十二個小時正好對應十二生肖,讓我們一起來做個生肖鐘吧!

  2、玩生肖鐘。

  (1)小朋友的生肖是什么?有個小妹妹比你小5歲,她的生肖是什么?有個大哥哥比你大5歲,他的生肖是什么?

  (2)小朋友的生肖是龍,小朋友的媽媽也屬蛇龍,為什么不是一年生的,生肖會一樣呢?

  (3)(啟發幼兒結合“生肖鐘”進行思考說出媽媽是以前輪到的,小朋友的生肖是以后輪到的,生肖是不停的輪流,一年一個生肖,12年輪回一次。

  小結:十二生肖是按順序排列的,十二種動物表示十二年的生肖,每輪一次要多少年?輪到第十三年生肖就會重新開始。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生肖,生肖不會變,同年出生的人生肖都是一樣的。

  延伸活動:

  讓我們把生肖鐘一起帶回去算一算我們身邊人的年齡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游戲目標

  1、幼兒對線條圖能展開豐富的想象,促進幼兒發散性、求異性思維的發展。

  2、幼兒能清楚地將想象出的詞語運用到語言活動中。

  3、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4、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游戲準備

  組合圖兩人一幅,木珠兩人一筐。

  游戲方法

  1、兩人一組,輪流看線條組合圖,說出像××,并利用××詞匯說一句完整的話。說對者可得一枚木珠,得木珠多者為勝。如:我看這幅圖有點像“駱駝”,駱駝喜歡在沙漠中生活。

  2、猜拳決定看圖說的先后次序,輪流進行。一次只能說一個詞,一句話,說對者才可獲得木珠。每次所說的詞與句子都不能重復或雷同,每次所說的詞要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

  活動反思

  這節課從一開始設計的.個人操作到課程的游戲化再到層層的為目標設計環節我一共上了五次中間修改了四次,當然確實受到了一些啟發。

  首先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

  1、目標設計過于簡單。一節好的課程設計需要老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基礎,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潛移默化的引入課程并升華幼兒的經驗,我在設計中忽略了幼兒的以實際經驗為基礎而再提高的能力。

  2、環節設計中幼兒操作目標單一。在教師評論中大家一致認為老師說的不清楚幼兒也能完成操作,可想而知環節設計過于簡單,那么操作對于幼兒來說根本沒有挑戰性也就沒有發展。

  3、教學中教師自身的表現:語言過于重復、羅嗦、對于孩子的回答沒有及時的給于評價鼓勵、教室的提問語言不精確、環節過度突然、教師指導語不明確、環節設計沒有游戲貫穿、小學化傾向嚴重。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認識中國地圖和江西省地圖,并能從中國地圖上指認出江西省的位置。

  2、知道江西4-5個主要的市區名稱及位置。

  3、感受中國地圖和江西省幾其他各地圖輪廓像什么,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4、發展幼兒空間辨別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5、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練習冊

  活動過程:

  一、通過談話導入活動。

  1、教師:我們都是江西省的小朋友,那你們知道自己是江西哪個地方的人嗎?(瑞金人)

  2、讓孩子說說自己在家長哪兒了解的情況。

  二、引導幼兒認識江西省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中國地圖。

  教師:有誰知道這是什么?(地圖)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呢?像什么?

  2、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對了,這是我們中國的地圖,地圖的外形像公雞。

  3、在地圖上發現江西的位置。

  教師:那有誰知道我們江西在中國地圖的什么位置?(請個別幼兒來說說,指一指)我們一起沿著江西省的輪廓(外邊)畫一畫。

  教師:(出示江西的版塊)我們來看看江西的地圖像什么?(啟發幼兒大膽想象)

  教師小結孩子們想象出來的東西。

  三、認識江西各地市的地圖。

  1、出示江西省放大的地圖。

  教師:剛剛我們知道了江西是中國的一個省份,是雞媽媽身體的上的一部分,老師這里還有一張放大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教師:我們瑞金市就是屬于江西省其中的一個市,江西省其實還分為許多的市縣,我們現在所在的城市叫什么?誰能在江西地圖上找到它的位置?

  2、幼兒嘗試在地圖上找出自己所在地的位置。

  3、教師引導幼兒知道江西省其他的主要城市。

  教師:你們知道江西還有哪些城市?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它的位置?(請孩子們說說自己知道的城市,并帶領孩子一起念一念地名,請其他幼兒在圖片上找到位置。)

  教師:請你說說剛剛我們知道的城市,并講一講這些城市的輪廓像什么?

  教師小結:剛才小朋友把各個地區的輪廓想象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有的說像動物,有的說像植物,都很像,我相信孩子們還會想象出更多的東西。

  四、發放幼兒用書,進行“快速找地名”的游戲。

  1、教師講解游戲玩法。

  教師:劉老師準備了幼兒用書,請孩子們來玩一個游戲,“快速找地名”的游戲怎么玩呢,老師在地圖上指出一個地區,請你們在書上找出相應的地點,并回答出它叫什么地名?

  2、教師帶著孩子一起玩游戲。

  教師:你們已經學會了游戲玩法,現在請你們和同伴一起玩這個游戲,一個人出題,另一個人找地區。然后交換角色。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知道了江西是中國的一個省份,也知道了江西省有很多市縣,那你還能記住更多的市縣和它們的位置嗎?孩子們回家看著地圖和爸爸媽媽一起講講今天學習的內容。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一、活動題目

  科學活動――食物到哪里去了

  二、活動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使幼兒感知人體消化系統中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稱、作用,了解食物在人體消化系統內變化的過程。培養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的興趣及分析觀察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大班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餅干、自制人體消化系統的`拼圖、水彩筆、VCD光盤(消化系統)。

  五、活動過程

  探究的問題:食物到哪里去了?

  找一找,摸一摸。

  操作人體消化系統磁鐵圖片,餅干娃娃以童趣的語言,自述自己在人體主要消化器官內的變化過程。同時,幼兒在自己身體上探索,指出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腸)的位置。

  (1)餅干娃娃:我是餅干娃娃,我到了小朋友的嘴里,牙齒把我嚼碎了,唾液(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口水)把我變成了食團。經過吞咽,把我送到食管。

  幼兒在自己身上探索,用手指出食管的位置(在脖子里)。

  (2)餅干娃娃:經過食管我到了胃,胃就動起來。小朋友,你知道胃在哪里嗎,請你找一找,摸一摸。

  幼兒在自己身上探索,指出胃的位置(左上胸部)。

  (3)餅干娃娃:胃里有一種像水一樣的消化液,這種液體和我在胃里翻過來倒過去,我就變成了食糜,就像稀飯一樣的東西。經過胃的運動,我就到了小腸。

  (4)餅干娃娃:小腸里有許多的消化液把我消化成了像水一樣的養料,養料被小腸吸收了,小朋友就長高長大了。

  幼兒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小腸的位置(腹部)。

  (5)餅干娃娃:我被小腸吸收后,殘渣就送到了大腸,變成大便,排出體外。

  幼兒探索,在自己身上指出大腸的位置(小腸周圍)。

  看一看。

  (1)實驗:咀嚼餅干。

  ①幼兒咀嚼幾下餅干,相互觀察,口中餅干變成什么樣子(變小)。

  ②多咀嚼幾下問:“嘴里是干的還是濕的?”引導幼兒理解唾液(口水)能幫助食物形成食團吞咽下去。

  (2)幼兒分段觀看VCD(消化系統)實錄過程。

  說一說我的發現。

  (1)牙齒把食物嚼碎、變小。

  (2)和口水一起變成食團。

  做一做:擺拼圖。

  (1)幼兒擺出消化系統主要器官的正確順序。

  (2)幼兒用簡筆畫形式在記錄卡畫上自己的認識:食物在人體內變化過程。食物 口腔內→食團→食管→胃→食糜→小腸→養料(吸收)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鞏固幼兒對幾種常見樹木的認識,形成落葉樹、常綠樹的概念。

  2.學習將對落葉樹與常綠樹進行分類。

  3.發展幼兒觀察與比較的概括能力。

  活動準備

  ppt課件:落葉樹 常綠樹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我們在馬路旁,公園里,都能看到許多的大樹,現在我們來說一說你見過哪些樹,知道樹的名字嗎?

  (幼兒互說,復習對見過樹木的認識)

  二、展開

  1.課件演示

  出示幼兒已認識的落葉樹

  (1)這些是什么樹?

  柳樹

  槐樹

  銀杏樹

  水杉

  (2)這些樹的葉子是怎樣的?

  (觀察樹葉,了解樹葉的差異)

  (3)你知道這些樹在秋天有些什么變化嗎?

  小結:這些樹到了秋季,樹葉很快就枯黃落下來,最后樹枝上是光禿禿的.,到了第二年樹枝上又發出嫩芽,長出樹葉.

  (4)這些會落葉的樹,我們叫它們什么樹呢?

  豐富:落葉樹

  2.課件演示

  出示幼兒已認識的常綠樹

  (1)你們認識這些樹嗎?

  油松

  紅松

  (2)看看這些樹的葉子是什么形狀的?

  (3)你知道這些樹在秋天有些什么變化嗎?

  小結:這些樹,一年四季樹的葉子都能保持是綠色的,當然冬季相對春夏季來說綠色要淡一些,但它不會完全枯黃而脫落,只是慢慢地少量的脫落,也就是說樹上一直有樹葉,而且一直保持是綠色的

  豐富:常綠樹

  3.哪些樹木到了秋天會落葉?哪些樹木到了冬天光禿禿的?還有哪些一年四季是常綠的?

  (1)課件演示:找一找 落葉樹 常綠樹

  教師與幼兒一起概括常綠樹、落葉樹。

  (2)引導幼兒說說對常綠樹,落葉樹的理解。

  三、結束

  1.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認識幼兒園的樹木。

  2.說一說:常綠樹和落葉樹。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信息,

  2)幼兒在活動中了解信息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通過查詢、采訪等方式了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傳遞的方式。可啟發幼兒從物體發信號、用聲音發信號、用文字發信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通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信號;通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信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信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消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信息?引導幼兒了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游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后,再一個一個的往后傳,各組最后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制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游戲提供道具。

【幼兒園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教案幼兒園大班教案及反思06-09

幼兒園的大班教案08-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9-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9-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9-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9-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9-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9-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9-26

幼兒園大班教案09-26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欧美视频 | 日韩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 日本精油按摩视频福利精品 | 中文字幕AV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