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洞洞是隨處可見的,家里、幼兒園、馬路上、自己身上都有,對孩子來說一點不陌生,充滿著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讓他們用眼睛多觀察自己周圍的一些事物和現象,于是,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引起幼兒對周圍現象的興趣,提升幼兒對洞洞的認識。同時,激發幼兒的創造愿望,嘗試用身體變出洞洞,并體驗玩洞洞的樂趣。
活動目標:
1.了解身體上一些洞洞的名稱和功能,知道需要保護它們。
2.大膽嘗試用身體動作變出洞洞,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3.感受洞洞的有趣,體驗與同伴合作玩洞洞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對身體各部位已經有一定了解,會唱歌曲《網小魚》。
2.材料準備:白紙、彩紙、剪刀、皮球、羊角球各一,照相機、電腦、電視機。
活動過程:
魔術激趣,發現洞洞
1.用實物引出洞洞。(硬幣鉆進儲蓄罐里)
2.面具上變出洞洞。(教師在面具上快速剪出眼睛嘴巴)
3.彩紙卷成洞洞。(彩紙卷起來變成望遠鏡)
(評析:魔術充滿神秘與期待,以游戲"變魔術"導入活動,能讓每個孩子很快進入角色,投入到活動中,能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出示三類具有洞洞的典型實物:可以放東西的洞洞、可以鉆進鉆出的洞洞、可以從這邊望到那邊的洞洞。能把生活中有關洞洞的現象和事物與"洞洞"這個概念鏈接起來,幫助孩子建立起"洞洞"粗略的概念。)
3.觀看視頻,記錄結果。
觀看拍攝的三個、四個、五個幼兒手拉手變洞洞的`照片,數一數、記一記:3~5個小朋友分別圍成了幾個可以讓大球鉆的洞洞。
(評析:個體自己變--兩人互動--多人變大洞是活動的重點,不斷提高變化的難度,使幼兒一步步去解決問題,充滿探索的趣味,是一個跳一跳的發展過程。孩子創造洞洞,老師拿著大小球鉆洞洞,這種有效的師生合作,滲透了大小、數的邏輯、社會性發展等,非常有挑戰性。多媒體的適時介入解決了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讓孩子們感受到合作的人越多,變的洞洞就越多,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欲,對他們的知識經驗又是一次提升。)
游戲體驗,拓展經驗
1.游戲:網小魚。
請小朋友想辦法.一起變出一個大的洞洞(手拉手圍成一個洞洞網),少數幼兒扮小魚,在洞洞網里面游來游去,跟著音樂一起游戲。
2.游戲:鉆山洞。
請大家動腦筋和好朋友合作,變出能讓老師鉆過去的大洞。
老師鉆過"洞洞",搭洞洞的幼兒就跟在老師身后變成小火車,直到大家圍成一個圓圈。
(評析:創設讓孩子親身感受和探究的情境,既體驗一起合作變洞洞的有趣、好玩,又體驗與同伴合作玩洞洞游戲的樂趣。)
延伸活動
小朋友變出了可以讓小球鉆來鉆去的小洞洞,又合作變出了可以讓大球鉆來鉆去的大洞洞。除了用我們自己的身體變洞洞,還有什么能幫助我們一起變洞洞?如果手碰碰椅子、桌子、墻壁有洞洞嗎?小朋友去試一試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發現沾了水的“小船”會吸附在塑料板上的現象。
2.探索讓“小船”轉動的方法,發現塑料板傾斜時“小船”會出現轉動等現象。
準備:
1.將乒乓球對半剪開成半球形,可將邊緣修飾成花瓣的形狀。
2.塑料墊板,裝有水的容器,抹布。
玩法說明:
幼兒將乒乓球剪成的“小船”底部沾一點水,放在塑料墊板上。只要傾斜墊板,“小船”就會旋轉著向低處移動。
指導要點:
1.在材料投放初期介紹操作步驟,引導幼兒猜測可能出現的現象,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
2.觀察幼兒不同的操作方法,如果幼兒不能讓“小船”動起來,可引導其觀察學習同伴的操作方法,借鑒經驗。
3.引導幼兒觀察“小船”的移動方式,鼓勵幼兒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在所有幼兒都嘗試過后,可用開放式問題如“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幼兒在集體中表達、交流自己的發現。
延伸活動:
在塑料墊板上用即時貼貼出“迷宮”圖案,引導幼兒控制“小船”方向,使之走出“迷宮”。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觀察熊貓的外形特點,了解熊貓的生活習性。
2、了解動物、獸類、野獸、熊貓的關系,學習歸類,并學習用比喻、形容詞來描述熊貓的形態。
3、知道熊貓是我國獨有的野生動物,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幻燈片—熊貓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出熊貓,引發幼兒對熊貓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猜一猜,這是什么動物?
謎語: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糧食,竹林里安家。
二、觀看幻燈片,感知像貓的外形特征。
1。提問:你知道熊貓生活在什么地方?熊貓長的是什么樣子?他們喜歡吃什么?
讓幼兒和同伴自由交談。
2。教師講解熊貓生活的相應區域“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知道熊貓是雜食動物。
三、感知講述熊貓的形態和生活習性。
1。講述熊貓的外形特征。
2。提問:熊貓的頭上有什么?身體是怎樣的?身上有什么?熊貓的身上和身下有什么?
3。引導幼兒自然的`表述自己的觀看感受,有序的梳理熊貓的形態。
表達自己對熊貓的喜愛,講述熊貓性情溫和、憨厚、胖嘟嘟的樣子,十分逗人喜愛,
以及熊貓走路、爬樹慢悠悠的姿態。
教師:你知道熊貓喜歡生活在哪些地方?它們是怎么生活的?
四、知道熊貓是我們珍愛的國寶。
1。教師:熊貓為什么是我們中國的動物寶貝?
(熊貓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動物,熊貓的數量很少,熊貓生出來的寶寶很小,只有150克,
媽媽每次只生1—2只,兩年后離開媽媽生活,壽命只有20—30年等。)
2。教師:熊貓被全世界人們喜愛,是我們國家珍貴的一級保護動物,
我國除了在各地的動物園有熊貓展覽館外,還把它作為珍貴的禮物送給一些有好國家,
你知道我們送給哪些國家的朋友觀賞嗎?
五、欣賞教師朗誦兒歌《大熊貓》,感知可愛的大熊貓形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名稱:科學——怎么會有聲音活動目標:
1、使幼兒獲取震動物體會產生聲音的具體經驗,知道不同物體震動產生的聲音各不同。
2、教育幼兒注意保護聽力,激發幼兒探索聲音的興趣。
3、教會幼兒分辨不同物體德爾聲音,發展幼兒聽覺分辨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能震動并產生聲音的物體:橡皮筋、紙、等。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探索聲音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現在你們能聽到什么聲音?這些聲音是哪里來的?(汽車喇叭、風聲、鳥叫聲、琴聲、講話聲等)那小朋友,我們自己能不能發出一些聲音來呢?你能夠發出什么聲音來?(拍手聲、跺腳聲、口哨聲…)
二、引導幼兒探索聲音的產生。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些聲音是從哪里來的嗎?它們怎么會有聲音
呢?(幼兒討論、猜測)現在請你們自己來試一試,你用桌子上的東西怎么能發出聲音?知道幼兒用各種材料發出聲音,如用手輕輕撥拉橡皮筋,或者用手抖動紙張等。你們發出了什么聲音?你們在做試驗的時候還發現了身?(有東西動就會有聲音)請你們再來試一試,看看聲音出來的時候,還會產生什么現象?(振動現象)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探索并感知物體的振動,可用手輕輕觸放在物體上(打擊大鼓)剛才你們把手放到鼓上的時候還發現了什么?(有振動的感覺,鼓不振動,聲音也就會停止。)幼兒表達、討論。
三、引導幼兒探索自己講話的聲音。
教師:是不是所有的聲音都是有東西在振動而產生的`呢?(是的)我們
在講話的時候哪里在振動的呢?(喉部聲帶)引導幼兒討論并做發聲試驗,啟發幼兒把手放到喉部感知聲帶的振動。
四、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知道了聲音產生的秘密,我們在振動的物體的時候,就
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你們喜歡聽什么樣的聲音?(好聽的聲音)如果聽到了很響的、很刺耳的聲音時應該怎樣做?(捂住耳朵,保護好耳朵。)
活動延伸
1、玩發出各種聲音的游戲。
2、組織幼兒討論哪些是好聽的聲音,哪些是噪音?
3、組織幼兒到大自然聽各種的聲音。效果分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有益的學習經驗:
認識閃電的形成,激發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準備:
1.兩個氣球。
2.家長或者教師帶領幼兒觀察雷陣雨時閃電的情形。
活動與指導:
1.教師請幼兒回憶雷陣雨的`情形,啟發幼兒思考閃電是怎么回事,引起幼兒對于閃電的興趣。
2.教師將活動室用黑布遮住,拿兩個氣球一下一下地接觸,請幼兒觀察氣球接觸后會出現火星跳躍的現象。
3.教師告訴幼兒他們看到的火花就是電,在天空當中也有許多帶電的云層,這些帶電的云層相互碰撞就會發生同氣球一樣的火星現象,這就是閃電。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目標:
1、通過各種感官對比感知,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質(糖、鹽等)的化學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節約用水。
3、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鹽、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頭,洗衣粉
活動一: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過程:
(一)引導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的興趣"手抓不起,刀劈不開,洗臉洗手,都叫他來"
(二)基本活動
1、水是沒有顏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么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
3、水是沒有味道的幼兒嘗嘗甜牛奶,嘗嘗醋,嘗嘗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艷的糖,對比觀察:為什么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5、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活動二:
過程:
(一)引導活動
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嘗嘗
3、問:為什么這杯水會是甜的?
(二)基本活動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糖和水的顏色味道,分別是白與無色,甜與無味
2、將白糖放進水里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樣?
4、再用鹽做一次實驗
5、小結:水能溶解糖和鹽
(三)鞏固活動
1、討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里,過一會兒或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兒回家繼續做類似的實驗
活動三:討論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應該怎樣節約用水?
教學反思
首先我以和水玩游戲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小朋友們感興趣想玩這個游戲。喜歡玩游戲的小朋友感興趣了會認真專心地跟著玩,達到了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效果。在這個活動中他們知道了水的重要性,人和動物每天都離不開水。水是無色、無味,水是抓不住會流動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生活中,洞洞隨處可見,家里、學校、馬路上,自己的身上都會有,對孩子來說一點不陌生,孩子對他們其實是充滿著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讓他們用眼睛多觀察自己周圍的一些事物和現象,了解其用途,于是,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通過活動的開展引起幼兒對周圍現象的興趣,提升幼兒對洞洞的`認識。同時,激發幼兒的創造愿望,嘗試用身體變出洞洞,并體驗玩洞洞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尋找身邊的洞洞,知道其作用,能用適當的語言表達;
2、能夠借助身體,探究出各種不同的洞洞;
3、體驗與同伴一起找洞洞、變洞洞的樂趣。
活動重點:
尋找身邊的洞洞,知道其作用。
活動難點:
借助身體探究各種不同的洞洞。
活動準備:
毛毛蟲、白紙、皮球
活動過程:
一、出示毛毛蟲,引出活動內容
教師:這是一只喜歡鉆洞洞的毛毛蟲,請小朋友用這張白紙為他鉆出一個洞洞來(請幼兒討論應該怎么做)
二、尋找自身及生活中的洞洞,了解其作用
1、尋找自己身上的洞洞
教師:我們也來玩個找洞洞的游戲,請大家先找找我們臉上有那些洞洞?他們有什么作用?
(1)、尋找臉上的洞洞
(2)、尋找身上的洞洞。
小結:其實,我們身上從頭到腳可以找到很多洞洞,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都有用處。
2、尋找生活中的洞洞
教師:除了我們身上有洞洞,你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過洞洞?他有什么作用?
三、借助身體,探究變出洞洞的方法
1、用小手變洞洞
“小手小手變變變,變出一個洞洞來,毛毛蟲,毛毛蟲,鉆鉆鉆”
2、用肢體變洞洞
“小手小腿變變變,變出一個洞洞來,皮球,皮球,鉆鉆鉆”
3、與他人合作變洞洞
四、延伸活動
發現生活中更多的洞洞及它們的作用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優秀科學教案07-15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9-28
幼兒園中班《吹泡泡》科學教案08-21
《聲音》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8-23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植物》08-23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昆蟲》08-23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泡泡》08-23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熱】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