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錦集十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玩具汽車在不同材質的橋面上跑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2.通過實驗驗證預測,能用記錄表記錄實驗結果。
3.體驗合作探索的快樂。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難點
探索發現玩具汽車在不同材質的橋面上跑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通過實驗驗證預測,能用記錄表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1.反映光滑—粗糙、軟—硬的橋面各若干組(每組橋面上都貼上號),玩具汽車若干輛。
2.幼兒用的實驗記錄表人手一份,全班實驗統計表兩張。
3.已經探索過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橋面上,汽車跑下來的速度不同。
活動過程
一、回憶做過的實驗:汽車從不同坡度的橋面上跑下的速度。
引導幼兒回憶:汽車從不同坡度的橋面上跑下的速度是怎樣的?在坡度越大的橋面上跑,汽車跑得怎樣?在坡度越小的橋面上跑,又是怎樣?
二、出示橋面,比較橋面材料的不同。
1.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較橋面材料的不同。
2.激發幼兒思考:橋面材料不一樣,那汽車在上面跑,哪輛汽車跑得快呢?
三、幼兒進行預測,并記錄。(先預測一號橋和二號橋,然后預測三號橋和四號橋。)
1.請幼兒猜測并說出理由。
2.幼兒把自己的預測記錄下來。
3.教師記錄幼兒的預測情況。
四、幼兒兩兩合作進行實驗。
1.幼兒兩兩合作進行比較實驗,并對實驗結果客觀記錄。
2.交流實驗情況,教師記錄幼兒實驗結果。
教師:“你是怎么做的實驗?在實驗時你有什么發現?你的實驗與你的預測一樣嗎?”
3.討論:為什么有的橋面上的汽車跑得快?有的橋面上的汽車跑得慢?這是什么原因?
4.教師小結:原來汽車在橋面上跑得快慢與橋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在比較粗糙的橋面上跑得慢,在比較光滑的橋面上跑得快。它還與橋面的軟硬有關,在比較軟的橋面上跑得慢,在比較硬的橋面上跑得快。
五、結束部分,帶幼兒再次玩玩具汽車,尋找新的發現。
過程描述
第一環節:回憶做過的實驗。
本次活動之前,幼兒已經探究過汽車從不同坡度的橋面上跑下的速度,所以,活動一開始,我就引導幼兒回憶上次的實驗結果。引導幼兒說出汽車在不同坡度的橋面上跑下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在坡度越大的橋面上跑得越快,在坡度越小的橋面上跑得越慢。
第二環節:出示橋面,比較橋面材料的不同。
在回憶的'基礎上,我向幼兒展示新的橋面,告訴幼兒:今天老師又準備了一些橋面,要請小朋友來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并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小伙伴。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發現這些橋面的坡度是一樣的,但橋面的材料不一樣。1號橋面比較粗糙,2號橋面比較光滑,3號橋面比較軟,4號橋面比較硬。在幼兒發現的基礎上,我又適時提出問題:這些橋面的材料不一樣,那汽車在上面跑,快慢一不一樣呢?激發幼兒動腦思考。
第三環節:幼兒先進行預測,并記錄。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請幼兒預測兩輛汽車同時在1號橋和2號橋上跑,哪輛汽車跑得快?為什么?然后請幼兒把自己的預測記錄下來,認為汽車在橋上跑得快的,打個“√”,認為汽車在橋上跑得慢的,打個“×”。幼兒記錄完后,教師統計幼兒的預測結果。接著再請幼兒預測兩輛汽車同時在3號橋和4號橋上跑,哪輛汽車跑得快?為什么?預測結束后讓幼兒記錄,最后教師進行統計。按照這樣的順序,讓幼兒感覺條理清楚,做事要有一定的順序。
第四環節:幼兒兩兩合作進行實驗。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首先,我對幼兒提出要求:找自己的好朋友,兩個人合作,可以先到1號、2號橋上試,再到3號、4號橋上試;也可以先到3號、4號橋上試,再到1號、2號橋上試,試完后,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幼兒實驗時,我針對幼兒的實驗情況,及時給予指導。當發現有的組幼兒一人拿一輛汽車實驗,放手的時間有先后,影響實驗結果時,我就引導他們可以讓一個人拿,另一個人觀察,然后交換;當發現有的組只實驗一次時,我就引導孩子多實驗幾次。實驗結束后,組織幼兒交流實驗情況,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是怎樣做的實驗,在實驗中發現了什么,和自己的預測是否一樣,并對幼兒的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在統計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橋面上的汽車跑得快?有的橋面上的汽車跑得慢?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后,我及時為幼兒梳理經驗,進行小結:原來汽車在橋面上開得快慢與橋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在比較粗糙的橋面上開得慢,在比較光滑的橋面上開得快。它還與橋面的軟硬有關,在比較軟的橋面上開得慢,在比較硬的橋面上開得快。
第五環節:結束部分,帶幼兒再次玩玩具汽車,尋找新的發現。
在這一環節中,我關注到孩子玩汽車意猶未盡,所以帶他們到活動場地上自由玩一玩,尋找新的發現。
活動反思
反思本次活動,我認為有以下的亮點:
1、教材的選擇符合新《綱要》的精神。
小汽車是幼兒經常見到的玩具,也是他們喜歡的玩具。利用常見的玩具開展科學活動,會使幼兒體驗到自己探究的內容比較有意義,會使他們發現和感受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產生對周圍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新《綱要》也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彼,利用玩具汽車開展科學活動是必要的。根據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為幼兒準備了漂亮的玩具汽車,橋面上還標上號數,打上起跑線,更加激發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2、讓幼兒充分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對于幼兒來說,科學是一種過程,是一種觀察、思考、操作的過程;科學是一種態度,一種對世界的好奇、探究的態度。因此,我在活動中盡可能的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如:在感受橋面材料的環節,我鼓勵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來感受橋面材料的不同。在預測環節,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預測并做好記錄。在實驗環節,我針對幼兒的實驗情況,及時給予指導。當發現有的組幼兒一人拿一輛汽車實驗,放手的時間有先后,影響實驗結果時,我就引導他們可以讓一個人拿,另一個人觀察,然后交換;當發現有的組只實驗一次時,我就引導孩子多實驗幾次,然后再做好記錄,處處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就是一位小科學家。
3、注重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
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方式應該以操作性學習為主。本次活動中我注意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操作中學、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學,通過手動、心動、人動獲取相應的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與技能,發展科學的態度與精神。如:在感受橋面材料的環節,在驗證預測的實驗環節,幼兒都積極的動手操作,獲取經驗;在預測環節,幼兒積極動腦,認真思考,為自己的預測尋找知識支撐;在和伙伴的合作中,在和教師的交流中,幼兒都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解決自己的認知沖突,發展自己的科學概念。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背景:
剛一入秋,班里的陽陽就帶來了幾個看上去毛絨絨、碰上去刺刺痛的"家伙",大家都圍過來,爭著看熱鬧,這個說:"什么呀,像個小刺猬?"那個說:"好像是個松果吧!"還有的說:"不對不對,一定是刺猬寶寶在睡覺呢?"這時陽陽忍不住了:"你們不認識它吧,告訴你們,他們是毛栗子,是我爸爸從虞山上帶下來的。"聽著孩子們的爭論,看著孩子們那求知的目光,我的腦中油然生出一個念頭:我們地處虞山腳下,正是栗子的產地,何不利用這自然資源,帶孩子們認識一下栗子呢,于是產生了本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栗子的特征和用途,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
2、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探索剝栗子的各種方法,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幼兒互相協作,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三、活動材料:
1、發動家長利用雙休日帶孩子上山采栗子,同時鼓勵幼兒想出一種或幾種剝栗子取果實的方法。
2、幼兒自備各種手套、剪刀、小榔頭、小刀等。
3、栗子食品:糖炒栗子、糖水栗子、煮栗子、栗子燒肉。
四、活動過程:
1、認識栗子球的名稱和外形特征。
①觀察栗子球的形狀、顏色、體會摸上去的感覺。
、谛〗Y:栗子球市綠綠的、圓圓得,摸一摸刺刺的、毛毛的、很扎手的`。
2、引導幼兒探索取出栗子果實方法。
師:這么一個毛毛的、刺刺的、圓溜溜的東西里面到底藏著什么小秘密呢?
、傧茸層變翰乱徊。
、谠僮層變悍稚⒉僮鳎酶鞣N工具取出栗子果實。
、圩詈蠼涣鞲髯赃x用的方法:
用剪刀先剪掉刺再慢慢地剪開來。
用小榔頭重重地敲,把外面的刺皮敲掉。
戴上手套用手用力地掰。
放在腳底下用力地踩。
、苄〗Y:因為栗子球外層代詞,所以在取果實時要盡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觸那帶刺的球,可以戴上手套或用腳幫忙。
3、認識栗子的外形特征。
、倏匆豢矗喝〕鰜淼睦踝拥男螤睢㈩伾?
、趩栆粏枺河惺裁礆馕?
、勖幻河惺裁锤杏X?
、芟胍幌耄豪踝雍屠踝忧蛑g的關系?這些粒子像什么?
、菪〗Y:栗子有的是球形、有的是半球形,成熟的栗子,外面有一層深棕色的硬皮,而不太成熟的栗子這層硬皮變成了綠棕色的軟皮。像小皮球、像月亮、像剛出升的太陽、像小船等。
4、再次引導幼兒探索取出栗子肉的方法。
師:栗子肉到底藏在哪兒呢?讓我們再來動手剝一剝。
①你想請誰幫忙?
、趧冮_后你發現了什么?
幼兒自由操作剝栗子,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剝好的栗子肉。
、塾懻搫兝踝尤獾姆椒ǎ
請手指幫忙,掰開栗子。
請小刀幫忙,切開栗子。
請剪刀幫忙,剪開栗子。
、苷垈別幼兒說說栗子肉的特征。
⑤小結:剝開栗子的硬皮外面有一層前棕色的毛茸茸的薄皮包著,里面是黃色的肉。
5、品嘗栗子,了解粒子的功用。
、賳l幼兒談談吃過哪些用栗子制成的食品。
、谄穱L栗子食品,知道栗子的多種吃法。
(糖炒栗子、糖水栗子、煮栗子、栗子燒肉)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水試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獲取有關火的具體經驗,知道火能發光、發熱。
2、通過觀看錄象“神奇的火”,了解火對人們的用處和危害。
3、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火的認識。
4、培養幼兒動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蠟燭,收集有關火的各種資料圖片和錄象。
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幫助幼兒獲取有關火的具體經驗。
1、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見過火嗎?它是什么樣子的?
2、 教師點燃蠟燭,讓幼兒觀察。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到燒出來的火是什么樣子的?幼兒交流,大膽表達。
二、聯系幼兒日常生活中有關火的經驗。
教師:請你想一想,你還在哪里看到過或?(兒回憶表達)
三、組織幼兒觀看有關“火”的圖片或錄象資料,使幼兒知道火的用處和危害。
1、 你知道火對我們有什么用處嗎?沒有火,人會怎樣?
2、 火對我們有很多用處,可是火有沒有壞處呢?有什么害處?
3、 觀看圖片資料和錄象,幼兒相互交流。
4、師幼小結:火能發光、發熱,發電,火還能推動飛船上天,火還可以取暖、燒烤食物等;疬有什么用處呢?古代烽火臺上的`烽火可以用來傳遞信息,焰火在節日里給人們帶來歡樂。火對我們有很多用處,可是火椰油害處,火能燒毀森林、房屋,還能把人燒死。
四、進行安全教育。
1、提問:如果看見起火,應該怎么辦呢?
2、教師小結:火能發光、發熱。我們可以利用火做很多好事。人不能離開火,但是火也帶來害處。大火會把房子、森林燒掉,把人燒死,我們小朋友不能靠近火,也不能玩火。如果看見起火,應該報告大人,或大火警電話119。
孩子最喜歡火、水、泥等,今天當我一拿出蠟燭,點燃的時候,就是平時常見的火也讓孩子們開心極了。
火很平常,生活中到處可見!火又很特殊,它是怎么來的?
火是人類的朋友,為人類做貢獻;鹩质侨祟惖臄橙耍袝r會傷害我們。
孩子們和我一起討論了有關火的一切。
我想通過這節課他們肯定對火有了更深的了解。
活動反思:
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平時,我們一直告訴孩子,火是很危險的,火會帶給人類災難。孩子對火也許是懼怕更多一點,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火其實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沒有火,人就不能進步,舉了利用火的幾個例子,我想,這下火在孩子的心中,有了更深的印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睡覺方式的不同。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動物不同的睡覺方式。
3.產生對動物睡覺方式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動物睡覺的ppt;小貓、小狗、丹頂鶴、蝙蝠的頭飾若干;輕音樂一首
活動過程:
一、猜聲音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聽,這是什么聲音?
幼:呼嚕聲
師:那什么時候才會出現呼嚕聲
幼:睡覺的時候
師:我們睡覺的時候除了打呼嚕,還要干什么?
幼:蓋被子,閉上眼睛
師:哦,小朋友說的真好,我們睡覺時要躺在床上,閉上眼睛,有些人還要打呼嚕。那小動物睡覺是什么樣子的呢?(出示ppt,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
二、出示ppt,具體講解動物睡覺的方式
師:讓我們鼓掌歡迎第一位客人
幼:大老虎
師:那你看看它是怎么睡覺的?
幼:躺在草地上,閉著眼睛睡覺
師:小朋友觀察的真仔細!下面這位小客人,它的聲音是“喵——”“喵——”,那它是誰呢?
幼:小貓。
師:對嗎?我們一起看看。
師:小朋友給自己鼓鼓掌,猜對了。那它睡覺和老虎一樣嗎?它是怎么睡覺的?
幼:不一樣,它是側頭睡覺。
師:嗯,小朋友說對了,小貓睡覺的`時候,常常側著頭,一只耳朵緊貼著前肢蜷縮著睡覺。因為它的耳朵特別靈敏,一有聲音它就會立即采取行動。
師:今天的第三位客人是這個樣子的(教師模仿小魚,讓幼兒猜)
幼:小魚。
師:對不對?
幼:對。
師:現在請小朋友仔細看,小魚睡覺了嗎?
幼 :沒有,它沒閉上眼睛。
師:其實,小魚現在已經睡了,因為小魚沒有眼皮,所以它睡覺的時候不能閉上眼睛,知道嗎?
幼:知道了。
師:第四位小客人都已經飛出來了,看看它是誰?
幼:丹頂鶴。
師:那你看看他是怎么睡覺的?
幼:一條腿站著。
師:對,丹頂鶴睡覺時單腳獨立站著,它把另一條腿提著,長長的脖子縮了起來,閉著眼睛。
(再依次出示蝙蝠、小狗、刺猬小動物的睡覺圖片)
三、學習幼兒學習資源,繼續學習的動物睡覺方式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么多小動物睡覺的方式,下面我要請小朋友翻開自己的幼兒學習資源,看看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動物
幼:老虎、丹頂鶴、蝙蝠
師:那誰能說說它們是怎么睡覺的?
幼:老虎躺著睡覺,丹頂鶴站著睡覺,蝙蝠倒掛著睡。
師:小朋友學的真棒,那老師要問了,仔細聽、仔細看書,誰既可以站著也可以躺著睡覺?
幼:斑馬。
師:誰浮在水面上睡覺?
幼:北極熊。
師:看看這是誰正在抱著大樹?
幼:樹袋熊。
師:現在請小朋友兩人一組,看著書,給同伴講講小動物是怎么睡覺的吧。
四、音樂游戲,結束活動
師:小朋友回答的真好,現在老師手里拿著森林音樂會的邀請函,上面寫著要請我們中一班的小朋友去參加音樂派對,所以請小朋友帶上自己喜歡的頭飾,當音樂停止時,你要模仿頭飾上的小動物的睡覺方式,明白嗎?
幼:明白。
師:那我們出發。
(音樂響起,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圈,跳舞。音樂停時,小朋友東靜止不動睡覺,教師問你模仿的是誰,讓其他幼兒看像不像)
師:現在音樂派對結束了,小動物們要回家了(請幼兒摘下頭飾,帶領幼兒走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目標
1.體驗手部動作與影子之間的關系。
2.萌發對手影游戲的興趣。
準備
1.已有做手影游戲的經驗。
2.掛圖。
3.臺燈若干。
4.故事磁帶。
過程
1.它們是誰。
――幼兒觀察掛圖,自由交流。
――根據幼兒的熱點話題設疑:你看到了什么?新房子中為什么總會出現黑影?它們到底是誰?
2.誰是新鄰居。
――幼兒帶著問題,邊看掛圖,邊完整欣賞故事。
――哪些小動物成了新鄰居?
――房子里的小兔、小羊、大狼是怎么回事?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給圖形涂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給圖形涂色
目標
1.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橢圓形和半圓形。
2.能通過身體造型進一步了解橢圓形和半圓形。
準備
1.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貼絨教具各一。
2.直徑相等的圓形、半圓形、橢圓形紙每人一張,放入每組的小筐內。
3.幼兒活動材料《數圖形》,水彩筆。
4.三種形狀的硬紙每人一份。
過程
1.認識橢圓形。
――出示圓形和橢圓形貼絨教具,讓幼兒找出圓形。
――幼兒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圓形和橢圓形進行比較,說說兩種形狀有什么不同。
――啟發幼兒交流經驗,談談自己的發現。
――啟發幼兒用上下對折、左右對折的'方法,觀察比較兩個圖形,知道圓形兩條折痕一樣長,橢圓形兩條折痕不一樣長。
――引導幼兒用身體來“塑造”橢圓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體盡量橫向拉開,使身體看上去像橢圓形。
――啟發幼兒想出盡可能多的辦法來,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現。
2.認識半圓形。
――出示半圓形貼絨教具。這是什么形狀?
――幼兒在筐中找出半圓形并與圓形比較。
――啟發幼兒交流比較中的發現,知道半圓形只有圓形的一半。
――引導幼兒用身體來“塑造”半圓形。如:身體下蹲,雙臂在頭頂搭成拱形狀,啟發幼兒想出其他表現方法來。
3.給圖形涂色。
――在幼兒活動材料的畫面上找出橢圓形、半圓形、圓形,并用三種不同顏色的筆涂畫區分。
建議
1.借助身體的運動能使幼兒加深對形狀的了解,豐富有關空間和形狀的經驗。
2.在數學角里提供各種圖形讓幼兒拼畫。
3.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找找周圍環境中像圓形、橢圓形、半圓形的物體。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題目
中班科學活動――我做的小秋千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制作小秋千,感知小秋千擺動的幅度大小與秋千繩子的長短有關,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繩子、支架、橡皮泥、秋千板、剪刀、筆、紙。
五、活動內容及過程
玩一玩:教師組織幼兒蕩秋千。
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1)要是沒有小朋友推我,我就蕩不高。
(2)我把秋千拉遠一點,就蕩起來了。
做一做:小秋千。
(1)將兩根一次性筷子交叉綁緊,作為支架,在兩個支架上架一根筷子。在筷子上系上繩子,在繩子上掛一塊橡皮泥。將橡皮泥拉到支架的水平位置松開手。
(2)在支架上系上一根長繩子,在繩子上掛一塊橡皮泥。將橡皮泥拉到支架的水平位置松開手。
說一說:我的實驗結果。
(1)繩子短的小球擺動得快。
(2)繩子長的小球擺動得慢。
(3)繩子長的小球擺得高。
試一試:怎樣設計秋千,才能擺動得更高?
(1)推一下或者把秋千推到一定角度后放開手。
(2)秋千擺動時,順著擺動方向推。
(3)把繩子加長一些。
畫一畫:我的實驗過程。
玩一玩:自己制作的小秋千。
六、注意事項
1.幼兒制作秋千過程中,秋千中兩根繩子的長短要一致,否則造成秋千擺動不平衡。
2.秋千上的橡皮泥要固定好,免得擺動時橡皮泥掉下來。
七、拓展思路
科學童話劇――蕩秋千。
推一個長的空秋千:小鳥推、小猴推、大象推。
戴有頭飾的小朋友扮演各種小動物,教師扮演動物王國的'國王大象,設計了一個蕩秋千比賽,這個活動要求用預定的材。
八、背景資料
秋千是利用力學上“擺”的原理。在重力的作用下,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秋千上的物體重力勢能和動能不斷相互轉化,秋千就不斷地來回擺動。當擺動到最高點時,動能全部轉化為重力勢能,秋千運動速度為零;當擺動到最低點時,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秋千運動速度最大。在秋千擺動過程中,順著秋千運動的方向推,秋千獲得更多的能量,擺動幅度就越大。秋千擺動的快慢(頻率)――只和繩子的長短有關,繩子越長,擺動越慢;反之,擺動越快。
九、參考資料
《牛津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牛津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活動點評
秋千這個名詞幼兒比較熟悉,從內容及題目都是符合幼兒的特點。
秋千是幼兒熟悉的運動玩具,利用幼兒身邊的材料自制小秋千是完全可行的。在制作過程中涉及到兩個方面的探究:一是繩子長度不同,推力相同的秋千;二是繩子長度一樣而推力不同的兩個對比實驗,讓幼兒感知秋千擺動的快慢與繩子的長短有關,繩子越長,擺動越慢,反之擺動越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顏色變化的興趣。
2.幼兒通過操作,知道兩種顏色配色后會發生變化,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涂有紅、黃、藍顏色的小手掌;魔術箱;紅、黃、藍顏色的水:裝有紅、黃、藍顏料的瓶蓋。
活動過程:
一、游戲:《碰一碰》,讓幼兒初步感知兩種顏色碰在一起會發生變化
1.幼兒隨音樂《碰一碰》進入活動室。
師:咦,小朋友,你們的小椅子上都放的什么呀?看一看你的小手掌上都有什么顏色?(紅色、黃色、藍色)
請幼兒自由回答并提問。如:你在哪里見過紅顏色的東西?鼓勵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中有顏色的東西。(以此形式再提問黃色、藍色)
2.開始游戲
請小朋友隨音樂《碰一碰》找一個跟自己手掌顏色不一樣的好朋友來碰一碰,并提問:“小朋友,你的小手掌顏色有什么變化?(變色了)。讓小朋友隨音樂再找一個跟自己顏色不一樣的朋友碰一碰,再次感知兩種顏色碰在一起會發生變化。
二、魔術表演,了解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配色后會變成另一種顏色
今天,老師不僅給小朋友帶來了好玩的游戲,還給小朋友準備了神奇的魔術呢!小朋友要瞪大眼睛,看看魔術到底是怎么樣神奇的呢?
教師準備三個瓶子,里面分別裝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水,每個瓶子里插上兩根帶有開關的塑料管。音樂響起,教師進行魔術表演。表演完后提問幼兒:“瓶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變小了)到哪去了呢?(流到魚缸里了、不見了等等)有的小朋友說是流到魚缸里去的。瓶子里裝的是紅色、黃色、藍色的水,為什么魚缸里卻沒有紅色、黃色、藍色的水呢?魚缸里現在是什么顏色?這是怎么回事呢?此過程讓幼兒各抒己見。
“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個魔術的秘密吧。(教師拉開簾子)哦,原來水是順著管子流到下面魚缸里去的,看一看每個魚缸里都有幾根管子,管子里有什么顏色?”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并能說出:紅色碰上黃色就會變出橙色,紅色碰上藍色就會變出紫色,藍色碰上黃色就會變出綠色。
三、幼兒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兩種顏色配色后神奇的變化
“剛才這個魔術不僅老師能變出來,小朋友也可以變出來,小魔術師們,你們試試吧!”
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水。瓶子里有一種顏色,請小朋友找一個相同顏色的即時貼貼在瓶子的身上,記住它就是瓶子里現在水的顏色。還有的顏色藏在瓶蓋里,請小朋友找一個跟自己瓶子里顏色不一樣的瓶蓋蓋上去,擰擰緊。
此時,教師為幼兒準備了三張桌子,第一張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紅顏色的水,并配有黃色和藍色標志的瓶蓋;第二張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黃顏色的水,并配有藍色和紅色標志的瓶蓋;第三張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藍顏色的水,并配有黃色和紅色標志的瓶蓋。
小朋友,快到老師這里來!我們的魔術表演馬上就要開始了。變魔術要有神奇的咒語呀,跟老師一起念咒語吧:“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弊屛覀円黄饋碜兡g吧。
播放音樂,幼兒隨音樂晃動瓶子里的`水,讓兩種顏色碰在一起。小魔術師們快看,你手里的水變成了什么顏色?是由哪兩種顏色變出來的?通過提問,鞏固哪兩種顏色碰在一起分別會變成橙、紫、綠三種顏色。
四、幼兒噴色,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魔術師們可真厲害,變出了這么多漂亮的顏色!小朋友,看,這里有什么?(大樹、小草)大樹和小草都是什么顏色的呢?(綠色)以同樣的形式出示南瓜、桔子、葡萄等,F在就讓我們用手中的顏料來給它們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幼兒進行噴色活動,體驗顏色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五、結束部分
顏色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樂趣,讓我們到外面去尋找更多有顏色的東西吧。幼兒隨音樂離開活動室。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認識四中常見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進行歸類。
2、知道蔬菜營養豐富,教育幼兒要多吃蔬菜。
活動重點:知道從蔬菜的食用部分,比較異同點,形成蔬菜概念。
活動準備:
與內容有關的課件
西紅柿、白菜、土豆、蘿卜等實物若干、展板一張
蔬菜圖片與幼兒相等
活動過程:
1、今天有趙老師與小朋友們一起來上課,小朋友們高興嗎?(高興)
2、剛才老師接到了一個電話,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誰給老師打來的?(想)是蔬菜王國的國王給老師打來的,它告訴老師說他們蔬菜王國給咱們小朋友寄來了許多東西,放在了咱們活動室里,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是什么?(想)那咱們一起去看看吧?
3、展板、實物(各種蔬菜):提問: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4、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大屏幕)(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5、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幾部分組成,那么小朋友就該回答老師的問題了。
6、猜謎語:又紅又圓象蘋果,酸酸甜甜營養多,既能做菜吃,又能當水果。(西紅柿)誰能說一說西紅柿是什么樣子的?(顏色、形狀、皮是怎樣的、還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們應該吃西紅柿的哪一部分?(果實)還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實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7、還有一個謎語猜猜看:一個胖娃娃,埋在地底下,頭頂綠巾穿紅褂,夏天播種秋天拔,我們人人都愛它。(蘿卜)說一說蘿卜的樣子?(形狀、顏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師告訴小朋友蘿卜還有“土人參”之說。因為蘿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民間自古就有“蘿卜是土人參”之說。我們應該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還有什么蔬菜我們可以吃它的根?
8、看圖中有哪些蔬菜?(白菜、菠菜、油菜)老師可以說說白菜的樣子。我們該吃它的哪一部分?(葉)還有什么蔬菜我們吃它的葉。
9、這是什么?(土豆也叫地蛋或馬鈴薯)土豆的樣子。土豆發了芽時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圍的'肉削干凈,才可以吃。我們吃它的莖。老師還有一個關于土豆的兒歌:老師說一遍,課下再教小朋友說。
10、考考小朋友:小朋友們,平時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
11、誰在一拽老師的衣角,摸出來瞧一瞧,哦,是一一封信,看看上面寫的什么?是蔬菜王國給小朋友的信:(我想考考小朋友對我們蔬菜的了解,呀,還有小獎品呢?誰答對了給誰一個)看看都有什么問題?
12、問題: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當水果吃又能當蔬菜吃?
。3)為什么稱蘿卜為土人參?
(4)發芽的土豆為什么不能吃?
。5)為什么要小朋友們多吃蔬菜?
13、小朋友都累了咱們來休息一下,做個游戲:找朋友
小朋友拿著自己手中的圖片找自己的朋友。(老師講評)
14、小朋友看這是什么?(出示蔬菜拼盤)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制作蔬菜拼盤。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對園區內各種樹木的觀察、探索、發現和了解,使幼兒產生保護樹的欲望,說出為何喜歡它。
2、學會主動關心照顧小樹或大樹。
3、學會做觀察記錄。
4、復習12以內的點數。
5、認讀樹名。
活動準備:
1、課前對園區樹木進行觀察,不同樹上都掛有樹牌(樹的名稱、樹齡及生活習性)及編號(以便幼兒記錄)。
2、彩筆、圖畫紙、鉛筆。
3、幼兒卡(幼兒姓名、性別、年齡)。
4、小桶。
活動過程:
1、在觀察了解園區不同樹種的情況下,開展自由討論:你看到哪些樹?它是什么樣子的?叫什么名字?提問: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描述不同樹的外形特征,你喜歡什么樹,它是什么樣子?
2、通過老師的提問和討論再次帶幼兒去室外觀察,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從下到上,從樹根到樹冠、樹葉及不同部位的`粗細高矮、大小、長短、形狀、顏色等。討論提問:你喜歡哪些樹?為什么喜歡?你如何對待它?
3、領養小樹或大樹活動,讓細兒把自己的卡片掛到自己喜歡的樹上,與大樹擁抱感知粗細,與小樹牽手,給小樹澆水。
4、觀察記錄:用不同方式記錄所觀察到的樹種(根據樹葉的不同形狀、高矮、粗細、是否開花);記錄小樹家的路線圖。
5、讓幼兒說出樹的種類,老師用圖表示出數量,讓幼兒學習點數。
6、把自己喜歡的樹畫下來,并畫上它的鄰居,組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放在展區展覽。
總結分享:
請幼兒談談對園區春天樹木千姿百態的感受。
活動評價:
通過對本土資源的優勢利用,讓幼兒對樹的了解更深更廣,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更培養了幼兒用多種方式表現物體的能力,讓幼兒學會關心、照顧喜歡的樹,還能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勇于質疑,樂于猜想,勇于創 新的意識。
2、使幼兒感知油水分離現象及糧食在油水的沉浮現象。
3、初步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并培養幼兒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活動準備:
油水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游戲“你問我答”的形式,引入主題
二:基本部分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讓小朋友猜一猜。
師:先讓小朋友來提問問題?
幼兒:這個東西是什么顏色的`?
師:黃色的
幼兒:它是什么做的......?
2、油——像水一樣流來流去,黃色的,爸爸媽媽炒菜用的
3、老師出示油,水,請幼兒每人拿一杯水,拿一杯油,讓幼兒觀察油和水到底有什么不同?(味道不同,顏色不同)
4、老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把油倒在水里,油會在水的哪邊?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油再水的上面)
5、出示第二張圖片,把油和水用小棒攪合一下,會有什么變化?讓幼兒自己操作,然后把它畫下來。
三:把幼兒的記錄展示,讓幼兒介紹一下自己觀察的結果,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優秀科學教案07-15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9-28
幼兒園中班《吹泡泡》科學教案08-21
《聲音》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8-23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植物》08-23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昆蟲》08-23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泡泡》08-23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熱】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