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范文錦集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7的分合,知道7分成兩份有6種分法,嘗試記錄其結果。
2、在觀察和探索操作活動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數字。
3、會用語言講述操作過程。
4、感知總數與部分數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1、教具:人手一個小盤子,7個雪花插片,數字卡片1--7。
2、學具:幼兒用書、鉛筆。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復習"碰球"游戲。
教師出示數字卡片5,與幼兒共同玩"碰球"游戲。
教師:嘿、嘿,我的2球碰幾球?
幼兒答:嘿、嘿,你的2球碰3球。
教師可以變換數字卡片,與集體、小組、個別幼兒玩,也可以請個別幼兒上來出示卡片帶領大家玩碰球游戲。
(2)學習7的組成。
①引導幼兒報出盤子中雪花插片的`總數,并將自己盤子中的雪花插片分成兩份,鼓勵幼兒嘗試多種分法。每當幼兒說出一種分法,教師就記錄下來,直至幼兒講完所有的分法。
②讓幼兒數一數共有幾種分法,想一想,如何能記得又快又好。幼兒想辦法,師幼共同商量并有序地進行排序,就不易錯漏。
③帶領幼兒找一找前后數字的排列關系,通過觀察感知并發現前后數字變化的規律:前面的數字逐漸變大,而后面的數字卻由大變小。
2、操作活動。
(1)依樣涂色進行7的分合,并記錄7的分合式。
引導幼兒觀察圖上辣椒的數量及顏色的變化,請你按序
涂色,并看圖記錄7的分合式。
(2)看分合式填空。
觀察點卡分合式,請你在方框內,畫出相應數量的圓點填寫分合式。
(3)觀察數字7,學習在日字格中,正確地描寫數字。
(4)游戲:天上七顆星,師生共同邊念兒歌邊做動作。最后一句每說一個就數一個手指頭
天上七顆星,
地上七塊冰,
臺上七盞燈,
樹上七只鶯,
墻上七枚釘。
吭唷吭唷拔脫七枚釘。
喔噓喔噓趕走七只鶯。
乒乒乓乓踏壞七塊冰。
一陣風來吹來七盞燈。
一片烏云遮掉七顆星。
3、活動評價。
(1)請個別幼兒上來講述自己的操作活動,其他幼兒邊看邊念分合式,鞏固對7的認識。
(2)教師展示幼兒的操作材料,對書面整潔、操作正確的幼兒給予表揚和肯定。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2
目標:
1.感知物體的大小、排列的疏密與數量的關系。
2.學習用數字記錄操作結果,樂意表達自己的操作發現。
3.體驗數學操作活動的樂趣。
準備:
用紙板剪成的大小不同的餅干若干 2只大小不同的熊圖片大小不同的圓形模型人手2個 印泥若干 記錄單和筆人手一份 白紙每人2張餅干若干過程:
一、看餅干
1.故事情境引入主題。熊媽媽有兩個熊寶寶,(出示圖片)一只叫大熊,一只叫小熊,它們最喜歡吃媽媽做的餅干。看,這些餅干有什么不一樣?(有大有小)
2.看看大餅干有幾塊?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小餅干有幾塊?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二、做餅干
(一)幼兒第一次嘗試操作:感知物體數量的多少與物體排列疏密的關系1.熊寶寶們吃了還想吃,熊媽媽請我們小朋友幫忙再做一些餅干好嗎?
2.教師示范用模具印制餅干,并講述印制餅干的要求。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面皮和模具,選一個模具在鋪平的面皮上面印壓餅干。印的時候每個餅干不重疊,不交叉,要確保餅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幾塊餅干,并將數量用數字記錄紙上的`格子里。
3.組織討論:為什么印出的餅干會不一樣多?引導幼兒比較兩名幼兒印制的餅干。
4.師小結:同樣大的面皮,用同樣大的模具印餅干,餅干排列緊,數量多;餅干排列疏,餅干少。
(二)、幼兒第二次探索操作:感知物體數量的多少與物體大小的關系1.大熊喜歡吃大餅干,小熊喜歡吃小餅干,請你們再幫忙做一些大餅干和小餅干好嗎?
2.教師示范用模具印制餅干,并講述印制餅干的要求。
師:先用一個大模具在鋪平的面皮上面印壓大餅干。印的時候每個餅干不重疊,不交叉,排列整齊,還要確保餅干是完整的。看看你能做出幾塊大餅干,并將數量寫在記錄紙上大餅干后面的格子里。好了以后把面皮反過來,換一個小模具用同樣方法印制小餅干,并將數量記錄在小餅干后面的格子里。
3.組織討論:印出來的大餅干和小餅干一樣多嗎?為什么印出的餅干會不一樣多?
4.師小結:同樣大的面皮,餅干小,數量多;餅干小大,數量少。
四、吃餅干
1.師:"熊媽媽為了感謝我們小朋友幫助她,特意拿了些餅干讓我們品嘗呢!"
2.幼兒吃餅干,體驗幫助別人的樂趣。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引導幼兒初步掌握7的形成,以及多1少1的關系。
2、體驗數學操作和探索的樂趣。
3、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活動準備:
一次性餐盤、叉子、蛋糕圖片各7個、大演示板、智慧盒。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知道6添1是7,并能用語言描述。
難點:知道數與數之間多1少1的關系,并理解7里面有7個1;7個1合起來是7。
活動過程:
(一)導入游戲:《老鼠和貓》
老鼠要去買蛋糕,路上遇到了貓,過去六只老鼠就有一只貓,我們看看有幾只貓出現?
請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教師邊說兒歌邊用手一個一個的指。
兒歌:小老鼠上大街買蛋糕,遇見貓。(指到誰,誰就說:“老鼠”,當指到六個人的時候,那個幼兒就要學一聲貓叫。)
例:老鼠、老鼠、老鼠、老鼠、老鼠、老鼠、貓。看哪位幼兒點數清晰,反應最快。
(二)講解操作:
1、通過貓和老鼠吃蛋糕的故事,學習7的形成。
教師講述:剛才我們請的誰呀?我是怎樣指的老鼠呀?(一個一個的指)我們現在一只一只的把老鼠請出來吧!
提問幼兒:幾只老鼠?我們一起點數。
教師小結:6老鼠又來了一只貓,現在是幾只動物?
6只老鼠添上一只貓是7只動物,6添1是7。
2、教師出示6個空的一次性餐盤當蛋糕盒,有序擺好6個,幼兒點數。
提問幼兒:(1)有幾個盤子。(2)比較動物和盤子一樣多嗎?誰多誰少?多幾個?少幾個?
教師講述:我們給老鼠盤子,貓不高興了,怎么使6個盤子變成7個盤子?
教師總結:對!6個盤子再添上1個盤子(彩色)是7個盤子,6添1是7。
3、發蛋糕。
教師講述:小朋友們我們為每只小老鼠發蛋糕吧!(請幼兒在分餐盤的上面一個一個將蛋糕對應放好)。
提問幼兒:蛋糕是怎么放到盤子上的?6里面有幾個1,請幼兒點數,并說出總數。
教師講述:貓說我也想吃蛋糕,我們也給它一份蛋糕吧!原來有幾份蛋糕呢?6再添上1份是幾份?
量的物體,感知數字和實物的數量關系運用已學的知識,進一步理解數字和數量的關系通過游戲進一步讓幼兒鞏固數字6嘗試數字1~6的排列 。
教師總結:6份蛋糕添上1份蛋糕是7份蛋糕,6添1是7。
4、發叉子。
請幼兒發7把叉子,提問幼兒:7里面有幾個1呢?(7個1)請幼兒點數,并說出總數。
(三)幼兒操作智慧盒自己插出7的形成過程。
教師講述:老鼠和貓吃完蛋糕都沒有飽,那我們給它們再準備一些吃的吧!你們想給它們再準備什么?
1、請幼兒在第一行插好6個綠蘋果,如果再給貓1個綠蘋果,你會怎么做呢?
教師總結:6個綠蘋果再添上1個綠蘋果是7個綠蘋果,6添1是7。
2、請幼兒在第二行插好6塊奶酪,與綠蘋果比較多少后,再提問如果再添上1塊奶酪是幾塊了?
教師小結:6塊奶酪再添上1塊奶酪是7塊奶酪,6添1是7。
3、幼兒在第三行插出6塊紅色糖果,與奶酪比較多幾少幾后,提問:如果再添上1塊糖果是幾塊?
教師小結:6塊糖再添上1塊糖是7塊糖,6添1是7。
4、請幼兒在第四行插出6個藍莓,如果再添上1個藍莓是幾個?
教師小結:6個藍莓再添上1個藍莓是7個藍莓,6添1是7。
幼兒一個個將棋子收起來,然后點數說:“7里面有7個1。”將棋子擺好到智慧盒指定位置。
(四)放松游戲:(豐富幼兒的生活常識)
讓我們每位幼兒都當蛋糕面點師,每個人都做一個不同的蛋糕吧!說出蛋糕
名字,并用身體表示。“你做的是什么味道?你的呢?”例:水果蛋糕、草莓蛋糕、蛋黃蛋糕、海苔蛋糕、巧克力蛋糕、冰激凌蛋糕、肉松蛋糕、布朗蛋糕、葡萄干蛋糕、香蕉蛋糕吧!
活動反思:
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是我們從綱要中所學到的,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宗旨,我以游戲和情景故事為雙重因素,讓孩子們在故事情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知7的形成和實際意義,并在實際的操作中進行鞏固學習。根據本主題的大目標和本活動的內容,我為教育活動制定了三個目標:
一、老鼠和貓的游戲導入,理解7的實際意義。
二、以吃蛋糕的情景導入,讓幼兒初步掌握7的形成。
三、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在操作中我采取了二個步驟:
(一)是通過故事圖片的操作,讓幼兒在表象認知中,初步感知7的形成及數數,并進行初步的等量差量判斷。
(二)通過操作智慧盒,讓幼兒親自操作,在實物認知中理解7的形成及數數,知道6、7之間的.關系。我覺得游戲、故事以及操作,讓幼兒在抽象符號的認知中形成對7的數概念的理解,幼兒學習起來會很輕松。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覺我的三個教育目標基本達到,而且孩子的情緒非常投入,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喜歡這種形式,因為他們喜歡故事,我認為幼兒數學教育以這種故事和游戲的形式進行傳授,幼兒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我在活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足,操作過程中除了智慧盒以外是否操作探索的材料再豐富些,達到每個幼兒都能人手一份,互動的效果會更好,再多滲透的一些數學的概念。讓數學來源于生活,如果在活動中再滲透一些情景游戲,效果會更好。
以上是我個人對這節活動的自評,由于個人水平有限,懇請各位園長、主任以及老師們多多指導,我會虛心接受,以解答自己活動中的困惑與困難。謝謝!
教學反思:
在設計“7的形成”活動中,考慮到能引起孩子的喜愛、認同的教學具是吸引孩子的基本,以可愛鮮艷、夸張的幼兒熟悉和喜愛的動物、人物作為教學具,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嚴謹的數學讓孩子掌握,還要有新穎有趣的環節和語言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讓孩子們積極的去想、說、做。我依據《綱要》的要求,遵循中班幼兒的認知發展學習規律,將數學活動與有效的故事情景互為整合,讓幼兒學會把獲得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運用統計圖表進行數量的比較。
2.學習10以內數量的簡單統計。
重點難點:
運用統計圖表進行數量的比較。
活動準備:
《我的數學》第11頁。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翻開《我的數學》到第11頁,一起認識統計圖表。
1.圖上的小朋友要票選明天要吃的.點心,他們都在看一張表,我們也來看看。你在表上看到了什么?
2.每一個點心的上面是小朋友的名字,數一數三個點心的上面分別有多少個人名?
3.有什么辦法能不數就知道有多少人?(對應著看數字欄)
4.你知道明天要吃什么點心嗎?為什么?
5.哪一種點心選的人最少呢?
二、教師在黑板上畫統計表,帶領幼兒就最喜歡的點心進行統計,讓幼兒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方法。
1.你們喜歡吃的點心有哪些?我們來統計一下哪一種點心是我們班上最受歡迎的點心。
2.我們要怎么做這個統計表呢?各種點心要畫在這個表的什么位置?人名要記錄在哪里呢?
3.現在數一數,每種點心各得到了多少選票?哪一種點心最受歡迎?為什么?
活動反思:
通過此次活動,孩子們能夠運用統計圖表對數量進行比較。孩子們學習了10以內數量的簡單統計并能夠進行簡單的統計。在活動中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參與性高,活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正確感知十以內的數量,并能匹配相應數量的物體。
2、能按照物體的數量多少進行排序,并理解相鄰兩個數之間的關系。
3、積極參與排序游戲,對數量的排序感興趣并掌握方法。
活動準備
1、一片荷葉、兩朵荷花、三只蝦、四只螃蟹、五條小青魚、六條小鯉魚、七只河蚌、八塊小石頭、九個田螺、十根水草的卡片各一。
2、1~10的數字卡片一套。
3、小青蛙彩圖一張,小旗一面。
活動過程
一、出示小青蛙圖片,故事引入:
師:這是誰呀?(小青蛙)小青蛙住在一個美麗的池塘里,今天啊我們的小青蛙要和好朋友們一起到河對岸玩。他有許多許多好朋友,都有誰呢?我們一一看。
二、出示圖像卡片,感知十以內數量:
1、師按順序逐一出示十張卡片,請幼兒說一說這是什么,數一數每種物體的數量。
2、看著卡片上物體的數量來拍手數數:“一片荷葉我拍手一下,兩朵荷花我拍手兩下……”集體來拍手數數,直至說完十張卡片。
三、學習十以內數字的排序:
1、師:小青蛙的朋友們到齊了,現在他們要一起過河了,請小朋友來給小青蛙的朋友排排隊,數量最少的朋友排在最前面,數量最多的.朋友排在最后面。看,小青蛙拿著小旗子迫不及待地要出發了呢!(出示小旗子圖片,放在小青蛙下方)
2、師將卡片順序打亂,請一名幼兒給卡片排序,其他幼兒檢查。
3、再請一名幼兒在卡片的下方貼上相應的數字。
4、師:有了小朋友們的幫忙,小青蛙的朋友們已經整整齊齊地排好隊了,我們從小青蛙開始來給好朋友們點點名,看看有沒有掉隊的。(一片荷葉……十根水草)
5、師:你們看看小青蛙的朋友們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排隊的?(數量從少到多)
四、知道相鄰兩個數之間的關系:
師:剛才小朋友們說了,他們是按照數量多少來排隊的,也就是說從一排到十。那每一個數字和它前后的數字有什么關系呢?
師用指一個數字,例如“3”:3的后面是幾?4和三誰大?4比三多多少?3比4少多少?(以此形式來舉例其他的相鄰數字,可指定幼兒回答)
五、幼兒參與排序操作:
師:小青蛙和朋友們過了河,看到了河對岸美麗的風景,我們也一起去看一看吧,但是小朋友們要排好隊小青蛙才愿意帶你們去哦。
師將1~10的卡片隨機貼在十名幼兒的身上,讓幼兒根據數字進行排隊。(師當小青蛙,拿旗子)
活動建議:
可將1~10的數字卡片投放到區域,供幼兒排序操作。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將收集的種子進行分類、排列,并做記錄。
2.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蠶豆、黃豆、赤豆各十顆)
2.紙板人手一張
3.乒乓球、海洋球各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小朋友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蠶豆、黃豆、赤豆)
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道叫什么嗎?”(種子)
二、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不一樣。
1.講解操作要領.
教師:現在請你們做件事,給這些種子分分家。
(1)觀察:請你們猜猜第一條線上排什么?為什么?”(紅豆,因為有紅豆標記)
第二、第三條線呢?(黃豆、蠶豆)
(2)排的時候要從紅線開始,一個靠著一個,讓它們站在線上。
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數一數,把數字記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兒操作,用種子在紙板上排隊。
3.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
提問:紅豆有幾顆?(十顆)
黃豆有幾顆?(十顆)
蠶豆有幾顆?(十顆)
它們都是十顆啊?那它們排的隊伍一樣長嗎?(不一樣)
4.討論:為什么都是十顆,隊伍不一樣長呢?
(因為紅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為蠶豆大,所以排得最長。因為黃豆不大也不小,
所以排的隊伍不長也不短)。
5.小結:相同數量的種子,顆粒越小,排列越短,顆粒越大,排列越長。
三、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請幼兒把紙板翻過來,觀察另一面。
教師:看看紙板上有什么?(種子標記、線)
這三條線怎么樣?(一樣長)
2.設疑、引導幼兒思考
如果在這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隊,想想它們用的`數量會不會一樣多?
3.交待探索要求,幼兒操作。
教師:請你們用不同的種子分別在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列,看看它們用的數量到底會不會一樣多呢?”
4.講述操作結果。
(不一樣多,紅豆用得最多,蠶豆最少)
5.討論:為什么排一樣長的隊伍時,紅豆用得最多,蠶豆用得最少呢?
6.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小種子用得多,大種子用得少。
四、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1.出示海洋球、乒乓球
2.提問:如果用相同數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隊,誰的隊伍長,誰的隊伍短,為什么?
(小結:乒乓球小,排的隊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隊伍長)。
提問:讓它們排一樣長的隊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誰用得多?為什么?
(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比較物體的粗細與寬窄
(2)愿意用語言講述比較的結果,獲得探索的樂趣
重點:
學會比較物體的粗細與寬窄
難點:
講述比較的結果
活動準備
準備一些粗細、寬窄不同的物體,如:鉛筆、毛線、積木、寬窄卡紙等
活動過程
(1)導入,孫悟空的故事,引導幼兒觀察 老師:小朋友們知道孫悟空嗎?孫悟空的金箍棒讓它變粗可以變粗,變細可以變細,今天老師也來教你們這種本領幼兒:…………
(2)觀察物體,出示毛線和鉛筆,區別粗細 老師:看老師手里拿的'東西,我們比較一下哪個粗?哪個細?
幼兒:……(引導幼兒說xx比xx粗,xx比xx細)
(3)出示彩色卡紙,區別寬窄 老師:寶貝們,看下老師手里拿的卡片,我們觀察比較一下,哪個寬?哪個窄?
幼兒:……(引導幼兒說xx比xx寬,xx比xx窄)
(4)比一比,說一說 A.玩游戲,請小朋友找物體,比一比,說一說,并說一說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粗的或細的?
B.再請二組小朋友比較寬窄(引導幼兒說通過比較知道的)
C.總結:我們小朋友都很棒,都學習到了像孫悟空一樣的本領,知道了我們是通過比較知道粗細、寬窄,能掌握辨別粗細、寬窄的本領
活動延伸
我們小朋友以后在游戲過程中,也可以對物體的粗細寬窄作出對比,回到家里也可以并做好記錄。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8
活動設計背景
這個活動是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提供可操作的材料,對10以內的數量能手口如一的點數。讓幼兒在以前學的數字的基礎上,能夠把操作材料與數字聯系起來,達到鞏固的效果。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觀察、操作使幼兒感知10以內的`數量。
2、使幼兒建立對數量的認識,
3、使幼兒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教學重點、難點
手口一致的點數出10以內的數量
活動準備
記錄單、豌豆莢、小黑點、數字卡片、鼓、數數玩具、彩色筆。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表述禮物。
1、李老師給寶寶們帶來了一包禮物,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禮物?
(和旁邊的寶寶說一說,是什么禮物,是什么樣子的。)
2、按圖歸放,感知數量。
(請寶寶們把相同的禮物歸放在一起,一起來數一數、說一說,每樣禮物有多少。)
二、擊鼓游戲
1、運用聽覺感知數量,老師擊鼓(數量是10以內),幼兒回答:擊了幾下,說出總數。并配相應的數字卡片。
2、用動作感知數的實際意義,看點子卡片擊鼓,邊擊邊數數,最后說出點數。并配相應的數字卡片。
三、猜猜豆媽媽肚里的豆寶寶,理解10以內的數量。
1、剝豆:出示一結豆莢,幼兒觀察猜測,里面躺了幾粒豆寶寶。剝豆驗證,并用相應的符號和數字表示,教師在大記錄單上作記錄。第二次剝豆,請個別幼兒剝豆數數,并作記錄。兩次一共剝了幾粒豆,將兩次剝的豆放在一起是多少粒?用數字幾來表示。教師在記錄單上寫上數字。
2、介紹記錄單,請幼兒說說記錄單的每一個格子里寫什么?
3、講解操作要求:
4、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5、交流評價,糾錯。
四、拓展
蔬菜批發市場需要一些豆子,我們把豆子裝到袋里去送到批發市場吧。(幼兒根據豆子的數量送到“老板”那里。)
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理念是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活動中,我緊緊把握這個理念,使幼兒在積極愉快的氣氛中以游戲的形式,讓幼兒輕松地認識、理解了學習內容。剛開始,我用了分禮物導入,先讓幼兒對10以內的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個方法還不錯,幼兒都能跟上我的節奏。接下來我出示了事先準備的小圓點,讓幼兒玩擊鼓游戲,幼兒也基本上都能擊正確。并且,課上的氣氛也是很活躍的,發言也很積極,見得幼兒對看圖片數圓點還是感興趣的。較好地達到了預期設計的活動目標。
《中班數學“感知10以內的數”教案與反思》摘要:知數量。 請寶寶們把相同的禮物歸放在一起,一起來數一數、說一說,每樣禮物有多少。 二、擊鼓游戲 1、運用聽覺感知數量,老師擊鼓數量是10以內,幼兒回答:擊了幾下,說出總數。并配相應的數字卡片。 2、用動作感...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輕重,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正確運用“輕”、“重”表述物體比較結果。
2.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并按物體輕重進行正、逆排序。
3.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備對輕重的初步認識。
物質準備:花片、積塑、石頭、核桃、積木、幼兒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4)花片、積塑、石頭、核桃、積木圖片人手一套記錄表幼兒人數一份、示范記錄表二份
活動過程:
1.學習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能正確運用“輕”、“重”詞匯表述比較的結果。通過師幼互動游戲“抱一抱”,引導幼兒通過目測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1)師:老師和小朋友,誰重?誰輕?為什么?
(2)學習用“”符號表示物體輕重。
師小結:我們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師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師輕。
2.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導幼兒通過提一提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師:雷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袋子,小朋友猜猜,這兩個袋子哪個輕?哪個重?
小結:看來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準確,這時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斷物體的輕重。
(2)出示蘋果和梨,介紹天平,通過工具稱一稱,比較兩個物體輕重。
師:雷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蘋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個重,哪個輕?(介紹天平)
小結:比較物體的輕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還可以用工具稱一稱。
(3)幼兒操作,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第一組:乒乓球和實心球
第二組:花片和積木
第三組:實心球和綠球
師:
(1)請小朋友比一比它們誰重,誰輕?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斷的?
3.比較和討論三個物體輕重,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
師:(請出兩個小朋友)
(1)你們知道它們誰重?誰輕?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兒討論)那么老師和小朋友誰輕,誰重?
(2)為什么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重,一會兒說它輕?他到底是重還是輕?
(3)小結:看來這個小朋友是重還是輕要看它和誰比。
4.進行3個物體重量的正、逆排序練習。
師:請小朋友根據我們三個人重量給它們排排隊,怎樣排呢?
5.提供材料(石頭、積塑、花片),介紹材料的名稱及操作方法。
(1)幼兒操作,按照排隊的順序,用圖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師巡回指導。
(2)師講評幼兒操作情況。
6.自然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將5種材料(核桃、積木、石頭、積塑、花片)投放到數學區讓幼兒繼續比較。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07-25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09-12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對稱》03-29
幼兒園中班《比高矮》數學教案02-02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排序》03-26
[優秀]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03-17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范文05-08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通用04-22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優秀】06-29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排隊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