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多種自動門開啟的方式及主要功能。
2、樂意用肢體表現,體驗各種自動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活動準備:
電梯、自動移門、自動旋轉門、自動閥門、自動伸縮門的照片和錄像,幼兒看過和走過自動門。
活動預設:
一、經驗回憶生活中的各種門(目的:回憶、感知手動門和自動門)
最近我們在研究各種各樣的門,知道有房子的地方就有門。
提問:你們見過哪些門?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小結:生活中有各種常見門,也有一些能自己打開的自動門。
二、了解自動旋轉門、自動伸縮門、自動閥門(目的:了解多種自動門開啟的方式及主要功能)
觀看電梯門、自動移門工作的錄像。
除了常見的這兩種自動門以外,我還帶來了另外三種自動門,一起看看。
1、自動旋轉門
觀看圖片,提問:
(1)這是一扇怎樣的'門?它是怎么工作的?(幼兒用肢體表演門)
觀看錄像,提問:
(1)猜猜門里面是什么地方?
(2)酒店中為什么要裝旋轉門,而不裝直接能推的大門?
小結:許多酒店、餐廳、大廈等門口會裝比較大的自動旋轉門,顯得豪華、氣派;不用手推門就能進出,非常省力;另外由于旋轉門與周圍縫隙小,可以防止室內冷暖空氣逃走。小朋友在進出自動旋轉門的時候注意,小心夾手哦。
2、自動伸縮門
觀看圖片,提問:這是什么門?它是怎么打開的?
觀看錄像,提問:
(1)自動伸縮門和其它門有什么不一樣?(請幾個幼兒組合做門)
(2)你在哪里見過這樣的門?
小結:自動伸縮門就像彈簧一樣,關上時伸長,打開時縮短。由于比較長,一般安裝在公司、工廠等地方的大門口,主要方便車或多數人一起上下班進門出門。
3、自動閥門
觀看圖片,提問:你們見過這種門嗎?這扇門是為誰準備的?
觀看錄像,兩位幼兒做閥門,1位幼兒做車子。
小結:自動閥門一般設在小區門口、停車庫門口、道路收費路口,有的需要刷卡通過,有的是要辨認熟悉的人之后才可開門。
4、游戲:用肢體模仿自動門開關的動作
今天我們了解了一些自動門,它們就在我們的身邊。它們有自動旋轉門、自動移門、自動伸縮門、自動閥門、電梯門等,它們各有各的用處,根據它們的不同作用,人們把它們安裝在了適合的地方,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保護了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現在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做門,學習開門關門的不同本領,你們可以一個人做門,也可以幾個人一起合作做門。
幼兒看圖片(以上5種門),用肢體模仿做各種門。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準備材料:
1、有殼的花生、糖果、紅棗若干粒(分別放在三個盤子里)。
2、形式排列卡三張:紙制卡片,繪有按一定規律排列的花生、糖果、紅棗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頭。
3、牙簽若干
直接目的:
嘗試用三種不同種類的'食物按一定數量進行有規律地排列。
間接目的:
1、觀察能力的培養
2、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3、遷移能力的培養
活動提示:
1、將教具端放到卷毯上,請幼兒說出食物名稱。
2、出示形式卡第一張,請幼兒回答:“箭頭表示什么?”(從箭尾到箭頭表示一個方向。)
3、形式卡上按“糖、花生、棗”的順序連續重復排列三組,教師用牙簽將形式圖劃分為三小節(牙簽放在棗與糖之間)。
4、請幼兒觀察并引導幼兒討論:
他們被分成了幾組?
每組有哪三種食物?
每組中誰在前?誰在后?誰在中間?
三組排列完全相同嗎?
5、請幼兒跟著老師將形式排列卡的內容點讀兩遍,注意每讀完一小節后要稍作停頓。鼓勵幼兒記住圖形排列規律。
6、請幼兒將實物與圖形從左往右對應,并按原有規律繼續排列。
7、排列完畢,老師與幼兒一起點讀并確認排列結果,如發現錯誤要及時調整。
8、分別出示第二張、第三張形式排列卡,引導幼兒獨立完成操作。
9、教具歸位時要注意從左往右有秩序地整理,可一組一組地收。
錯誤訂正:
1、形式排列卡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頭。
2、教師的引導及幫助。
延伸變化:
1、學習將物體按組內數量遞增的規律重復排列。
2、學習將物體按組內數量遞減的規律重復排列。
3、學習將一個物體按數量遞增、另一個物體按數量遞減的規律同時排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現象。用較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2.初步嘗試用繪畫記錄的方式。
3.通過調查表了解哪些物品可以去除油漬,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備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記錄單、記錄筆、黃色油畫棒等、調查表
活動過程:
一、猜物游戲導入
1.師:還記得我們之前玩的猜物游戲嗎?今天方老師帶了一樣東西,我們一起來猜猜看它是什么?
2.幼兒進行猜物游戲。
3.師小結引出油。
二、猜想記錄
1.師:油是黃色的,像水一樣可以流動的。那如果把它和水倒在一起會怎么樣?油會在水的哪里?
2.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猜想,教師出示幼兒猜想結果。
3.幼兒進行試驗驗證結果,師小結。
三、油和水混合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實驗情況,提醒幼兒進行記錄。并進行交流,
四、延伸活動
1.師:因為油和水不能融合所以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了油漬很難去掉,前幾天我們發了張調查表,誰來介紹一下?
2.幼兒介紹調查表內容。師小結。
3.師:還有好多小朋友不知道油和水的秘密,我們拿著調查表一起去給他們介紹一下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區分上午、下午,并嘗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上午我在干什么,下午我在干什么?
活動準備:紅、綠各一個小房子
幼兒一日生活圖片
幼兒一日生活的課件
活動重、難點:區分上、下午,并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活動過程:
一、手指游戲
1、大胖子睡了,二胖子睡了,高個子睡了,你睡了,我睡了,大家都睡了,公雞喔喔叫,太陽出來了,大胖子醒了,二胖子醒了,高個子醒了,你醒了,我醒了,大家都醒了。
2、公雞喔喔叫,太陽出來了,是什么時候?(白天)
二、談話導入
1、白天小朋友干什么?(上幼兒園)
2、上了幼兒園先干什么?(上課)
3、上完課了,我們坐的有些累了,我們要去干什么呢?(做早操)
4、做完操了,我們要干什么去了?(回教室)
5、這時候,我們覺得口渴了,要干什么呀?(喝水、看電視)
6、看完電視了,宋佳老師和大家一起干什么呢?(唱歌、跳舞)
7、這是,我們覺得肚子餓了,要干什么去呀?(吃飯)
8、吃完飯了,我們要干什么了?(睡覺)
9、睡醒后我們又干什么呢?(喝水、吃午點、滑滑梯、滾皮球)
10、玩的有些累了,我們去哪兒呀?(教室)
11、回教室干什么呢?(洗手、洗臉、喝水)
12、這個時候呀,你看誰來了?(爸爸、媽媽)
13、爸爸、媽媽接小朋友回家了,你跟老師說什么呀?(再見)
二、觀看小朋友一日活動照片
1、小朋友在幼兒園一天的活動,老師把它變在電視機里邊了,你們想不想看呀?(想)
2、出示PPT,介紹幼兒在園活動情況,并用完整的話說
三、變魔術
1、小朋友看看,老師今天給你帶來了什么?(大大的房子)
什么顏色的呀?(紅色的,綠色的)
2、小朋友在幼兒園又是做操,又是滑滑梯,有這么多的事,現在呢?老師把它從電視里變出來,信不信呀?
3、依次出示幼兒一日活動圖片
4、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上午小朋友上幼兒園
上午小朋友在上課
上午小朋友在做操
5、老師呀,告訴你一個秘密,睡午覺以前叫上午(把上午兩字貼在紅色的房子上),那睡午覺以后叫什么呀?(下午)
6、上午小朋友做了好多事情,下午,我們做什么了?
下午小朋友在玩皮球
下午小朋友在滑滑梯
下午爸爸媽媽接小朋友回家
7、總結
剛才,我們說了睡午覺以前是上午,睡午覺起來是下午。小朋友說說,現在是上午還是下午?為什么呢?
四、送圖片
每位幼兒一張圖片(上午或下午圖),先觀察,再說一說,圖片上的幼兒在什么時候干什么?(大生的告訴爸爸媽媽,說對的'小朋友把圖片送給爸爸媽媽)
活動反思:
作為新手的我,在教學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我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一、充分了解托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認識上午、下午的經驗
托班幼兒的孩子,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帶領幼兒回憶一天的生活情況,上午小朋友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上午小朋友跟老師一起跳舞……;下午小朋友滑滑梯、下午爸爸媽媽姐小朋友回家……學生有一些了解,這就是本課的一個知識基礎。
二、幫助幼兒構建知識框架
(1)學生的生活經驗一般是感性的、點滴的,老師需要通過一節課把這些點滴有條理有層次地串聯起來,為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在這節課中,我以幼兒的一日生活為主,抓住幼兒感興趣的圖片,讓幼兒在圖文并茂的結合下,認識上午小朋友在幼兒園干了什么,同時,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表達。
(2)在逐步、具體的構建知識框架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幼兒認識下午。通過幼兒對上午的認識,大部分幼兒掌握了其特點,在表達下午小朋友將干什么時,不用教師提醒就可以較完整的說出,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把點滴生活經驗變成系統數學知識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以幼兒的一日生活為主,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聯系生活實際,讓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出自己上、下午在幼兒園分別干了什么。
時間概念的初步建立,這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活動中教師說出一個內容,請幼兒說一說是上午還是下午,但是籠統的描述孩子不好接受,感覺到區分上午與下午對于孩子來說有些難度,不能夠很好的進行區分,雖然告訴孩子們在睡午覺之前是屬于上午,睡醒覺之后是下午,但部分幼兒不能夠準確的說出來,所以活動中調整的活動形式,教師出示各種一日生活圖片,請幼兒為圖片區分上午與下午,這樣孩子能夠較容易的分出上下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以物代物是幼兒滿足自己游戲需求的重要策略,但中班幼兒還缺乏以物代物的經驗與方法。進入主題活動“玩具總動員”以來,我圍繞主題目標“樂于嘗試操作各種玩具,了解它們不同的性能和作用”,選擇橡皮泥、紙和扭扭棒等常見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變出圓圓的圈、圓圓的飛盤、圓圓的球這三種形態不同的圓形物體。幫助幼兒積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經驗,引導幼兒運用以物代物的方法來解決游戲中的問題。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探究領域中提出的“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和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的目標,以及中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我從生活中的“圓”導入,引導幼兒在游戲情境中觀察,發現圓的不同形態,并且圍繞變化圓的不同形態,設計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激發幼兒對“變圓”的興趣,感知各種變圓的方法,并以任務、問題呈現的方式遞進地引導幼兒探索,不斷激發幼兒觀察、探究的主動性。
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圓形的玩具,感知材料變圓的方法。
2.積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經驗,體驗制作玩具的樂趣。
準備:
橡皮泥、扭扭棒、紙若干,筆、剪刀,作品呈現架,自制PPT。
過程:
一、說說圓圓的玩具
1.談話導入。
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這是什么?請你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圓圓的。
幼:太陽是圓圓的。
幼:西瓜是圓圓的。
師:許多水果是圓圓的。除了西瓜,還有什么水果也是圓圓的?
幼:蘋果、橘子。
師:喲,他能一下子說出兩種圓圓的水果。誰能一下子說出三種圓圓的水果?
幼:梨、葡萄、櫻桃是圓圓的。
師:除了圓圓的水果,還有什么東西也是圓圓的?
幼:皮球是圓圓的。
幼:還有足球、乒乓球……
師:看來,有許多玩具也是圓圓的。
2.圓圓的玩具。
師:還有哪些玩具也是圓圓的?
師(小結):我們身邊有很多東西是圓圓的。
(析: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引出并聚焦話題。對第一個問題,孩子們會有許多種回答,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表達的完整性,如:蘋果和橘子都是圓圓的。或者在幼兒回答時提出挑戰:你能一下子說出三個圓圓的東西嗎?另外,教師也可適當進行分類,如許多水果是圓圓的,許多玩具是圓圓的,等等。)
二、變變圓圓的玩具
1.第一次探索。
(1)教師出示PPT,情景導入。
師:小動物想要玩圓圓的什么玩具?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2)幼兒觀察玩具展臺及標志。
師:這里有三個柜臺,誰能說出哪個柜臺是賣游泳圈的,哪個是賣籃球的,哪個是賣飛盤的呢?為什么?
幼:中間的柜臺是賣游泳圈的,因為它中間有個洞。
師:大家同意嗎?那么另外兩個都沒有洞,哪個是飛盤、哪個是籃球呢?
幼:第一個是飛盤,因為它是扁扁的。
幼:第三個是籃球,因為它是鼓鼓的。
師(小結):原來飛盤是扁扁的圓,游泳圈的中間有個洞,籃球是個圓圓的球。
(析:這一環節主要創設了小動物買玩具的情景,并通過平面標志引發幼兒觀察、發現、區別實心圓形、空心圓形、球體的不同。當幼兒觀察不細致時,教師可設疑,如:它們都是圓圓的,你怎么看出這是賣飛盤的,而這是賣游泳圈的呢?為接下來的探索活動打好基礎。)
(3)教師介紹材料。
師:現在玩具柜臺上都沒有玩具,小動物們買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可發愁了。請你來當玩具廠的工人,做出小動物想玩的玩具好嗎?
師:看看用什么來做玩具呢?(出示橡皮泥、紙、扭扭棒,并引導幼兒說出這些材料的形狀。)這些材料都不是圓圓的,你能做出小動物們想玩的玩具嗎?
(4)教師交代要求。
師:請你挑選一樣材料做一個圓圓的玩具,做好之后放到玩具展示臺上。
(5)幼兒探索,教師巡回觀察。
(6)幼兒分享交流。
師:你用什么材料做了圓圓的什么玩具?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兔喜歡的球。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小狗喜歡的飛盤。
幼:我用扭扭棒做了小貓喜歡的游泳圈。
師(小結):原來這些材料能變出小動物們喜歡的玩具,小動物們高興地買到了想要的玩具。
(析:該環節通過情景引發幼兒用簡單材料變圓的已有經驗,初步感知用身邊的材料能變成想要的玩具。教師需要提取幼兒的操作結果,展示成功變圓的材料及方法。孩子們通常的情況是能用橡皮泥搓成球、壓扁變飛盤,能用扭扭棒圍成游泳圈等,但基于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已有經驗,不同班級也會出現不同的情況。下一步,教師需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挑戰。)
2.第二次探索。
(1)情境導入。
師:小動物還想買新的圓圓的玩具,你們能不能用這些材料做出新玩具呢?
(2)出示PPT并交代要求。
教師根據幼兒第一次操作的情況自制PPT,通過動畫演示靈活地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如:“小兔想買紙做的球,小狗想買紙做的飛盤,小貓想買橡皮泥做的游泳圈,你能滿足他們的愿望嗎?”請幼兒選擇紙或者橡皮泥做出小動物想玩的新玩具,做好后放到相應的玩具柜臺上。
(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用PPT中的圖示具體形象地提出探索任務,引導幼兒看懂圖示,復述探索任務,幫助幼兒有目的地探索,避免重復操作。)
(3)幼兒探索,教師巡回指導。
(4)幼兒分享交流。
師: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幼:我用橡皮泥做了游泳圈,我先搓成面條一樣的形狀,再把兩頭接起來變成了游泳圈。
師:這里也有一個用橡皮泥做的游泳圈。都是游泳圈,這兩個游泳圈做的方法一樣嗎?
幼:不一樣。
師:你能看出這個游泳圈是怎么做的嗎?
幼:我覺得這個游泳圈是先把橡皮泥搓呀搓,再壓成扁扁的,然后在中間挖了一個洞。
師:原來都用橡皮泥做游泳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做。
師:這里有許多用紙做的球,是怎么做的?我們來試一試這些球搓得圓不圓。(把紙球在地上滾一滾,檢驗紙球的質量,引導幼兒注意在揉搓紙球時要用力一些。)
師:有誰用紙做出了小狗喜歡的飛盤?請你們來介紹一下是怎么做的。
幼:我把紙撕掉一點,就變成圓盤了。
師:我發現有個小朋友做圓盤的方法和別人不一樣,請他上來做給我們看一看。(幼兒現場演示對折后撕半圓的方法。)
師:誰看清楚了他是用什么方法把紙變成飛盤的?
幼:先把紙折一折,再撕。
師:對折以后再撕,撕一個什么形狀就會變成圓圓的飛盤呢?
幼:半圓形。
師:哇,這種方法真不錯,可以撕得又快又圓。
師(小結):原來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變一變,可以做出不同的玩具。
(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利用不同材料變圓的方法。不同的幼兒變圓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在用紙做飛盤時,有的會用筆畫一個圓再撕,有的會用剪刀剪一個圓,還有的會對折后撕半個圓……孩子們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為了凸顯集體活動中分享交流的價值,教師需重點引導幼兒清晰表達自己的玩法,梳理并記錄多種變圓的方法,從而使孩子們清晰地感受到同一種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變出相同的圓。同時教師可多用情景中小動物的口吻對幼兒進行鼓勵、表揚,讓孩子們感受到變圓的樂趣,體驗探索的成功,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3.第三次探索。
(1)教師交代要求,幼兒探索。
師:這一次你可以試一試別人的方法,也可以繼續挑戰自己,用新的方法做玩具。(繼續根據幼兒上一次操作的情況提出挑戰,比如:可以用薄薄的紙來做圈嗎?用細細長長的扭扭棒可以做球和飛盤嗎?)
(2)幼兒分享交流。
師:你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玩具?說說你的新方法。
幼:我把扭扭棒繞來繞去,變成了一個球。
幼:我把扭扭棒卷呀卷,像卷棒棒糖一樣,變成了飛盤。
師(小結):今天我們只選了三種材料,就做了自己心里想變的玩具。真棒!
(析:這一環節主要是分享與嘗試幼兒介紹的新方法,同時鼓勵能力強的幼兒繼續接受新的挑戰。如果挑戰不成功,可以引導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
延伸活動:
師:(出示活動室中材料架照片)這里有很多材料,我想要一把鑰匙,你能幫我變嗎?我想要吃方方的漢堡包,你能幫我變嗎?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做出許許多多其他的玩具。
(析:在該環節中,教師可根據本班幼兒在游戲中需要替代物的實際情況,引導幼兒在區角活動中利用活動室里的材料進行探索。)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塑料袋,感知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的氣體。
2、能夠從"摸塑料袋""吹紙杯"的實驗中理解空氣是具有力量的。
3、體驗自身參與探索"空氣是有力量的"這一實驗過程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材料的準備:塑料袋1個、氣球一個、獎勵貼畫、向杯子吹氣方向的PPT圖片。
2、經驗的準備: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讓幼兒感知空氣是有力量的。
2、活動難點:幼兒自由探索空氣是有力量的實驗過程。
活動過程:
1導入:
通過手指游戲"小手變變變"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剛剛我們小朋友的小手變出了那么多的小動物,那今天劉老師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魔法口袋,我們來看看口袋能變出什么魔術呢?
2、活動開始:
師:(把口袋裝空氣并用手捏住不讓口袋漏氣)好了,小口袋變好魔術了,你們來看看小口袋變成什么樣子了?里面有沒有東西?
(幼兒自由回答)當幼兒說出空氣時,請小朋友來摸一摸、捏一捏口袋。
師:好,小朋友們都很棒,那我接下來請每個小朋友都來摸一摸、捏一捏魔法口袋,然后請小朋友來告訴老師你在捏的時候發現了什么?(幼兒自由回答)引導幼兒說出口袋里有空氣。
師::(口袋里有空氣,并把手放開,讓幼兒觀察口袋內沒有空氣時口袋的樣子)空氣是無所不在的。
師:出示氣球,并往氣球里吹氣,然后用手捏住不讓氣漏出來。請幼兒來猜想如果把手松開氣球會怎樣?
幼兒:氣會漏掉、氣球會飛走了。
師:驗證猜想。
師:現在我請小朋友來說一說是什么力量讓氣球飛走的?
幼兒:空氣的力量。
師::原來呀我們的空氣也會產生很大的'力量,今天劉老師還帶來了一個關于空氣的小實驗--會跳的紙杯,現在請小朋友來看一看老師手上有兩個疊在一起的紙杯,請小朋友們動腦想一想在不用手的情況下如何讓上面的紙杯自己跳出來。
幼兒動腦思考后自由作答,當有幼兒說出用"吹"的方式時請幼兒嘗試方法,鼓勵幼兒進行探索。
師:那劉老師也想來試一試小朋友們說的方法,看能不能讓紙杯跳起來。
師:第二次嘗試吹杯子,并要求幼兒觀察吹的方式。結束后發放紙杯請幼兒自己用杯子嘗試。巡回觀察、指導,并請成功把杯子吹起來的小朋友與吹的方式。探索后,請幼兒將紙杯放回原位。
觀看向杯子吹氣的方向圖片。與幼兒一起吹的方式,請小朋友進行嘗試。完吹的方式后,請幼兒再次拿起紙杯探索用哪一種方式最容易把杯子吹起來。再次探索結束后將紙杯放回原位。
師:提問:請小朋友想一想為什么紙杯會自己跳出來?
幼兒:空氣產生的力量能將杯子吹起來。
師::我們的空氣是有力量的,它有力量才能將我們的杯子吹起來。
3、活動結束: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神奇的力量,接下來我們一起到外面去尋找一下還有哪些更神奇的力量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紙,雖然是幼兒平時常見的一種物品,但幼兒并不對各種紙的特性及用途進行探索,在認識紙的過程中,非常有必要給幼兒創設一個能充分探索、嘗試、感知的活動,以引起幼兒探索紙的秘密的興趣。
教學目標:
⒈激發幼兒探索紙的秘密的興趣,體驗發現的快樂。
⒉讓幼兒感知不同紙張在水里的變化,能用語言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⒊讓幼兒嘗試通過探究、討論客觀的記錄事實。
教學準備:
⒈師生共同收集砂紙、卡紙、牛皮紙、面巾紙、電光紙、手工紙、報紙、瓦楞紙等。
⒉水盆5只,抹布5塊。
⒊記錄紙幼兒人手一份。
教學過程:
⒈引導幼兒觀察紙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處,讓幼兒初步感知紙的不同類型,并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猜測且指出不同紙張的不同用途。
引導詞:你們桌子上的紙看起來有哪些地方不一樣?摸一摸有什么地方不一樣?猜一下,它們都能做什么用?
⒉請幼兒先猜測紙遇到水會怎樣,然后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實驗,說出不同的紙遇到水后的不同反映。
猜猜——各種紙遇到水以后會變成怎樣。
找找——哪些紙可能會爛,哪些紙可能不爛,將手中的紙分一分。
試試——一張張將紙放入水里,驗證剛才猜想的`結果。
議議——紙怕不怕水。
引導詞:如果紙到水里去了會怎樣?所有的紙到了水里以后都一樣嗎?
⒊請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紙怕水有的紙不怕水,教幼兒要愛惜紙張。
比比——哪些紙(不)爛,哪些紙爛的慢(快),哪些紙不怕水。
講講——將探索過程中的發現講給大家聽一聽。
小結:我們用的紙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紙就壞了,我們在用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們的書本。
⒋引導幼兒討論不同紙的不同用途。
想想——不同的紙有什么不一樣的用處。
⒌以小組為單位,請幼兒記錄自己觀察的結果。
記記——將自己的發現用記錄紙記錄下來。
⒍與幼兒一起處理泡壞的紙,收拾桌面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幼兒園中班06-30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3-19
幼兒園中班《玩冰》科學教案03-30
幼兒園中班影子科學教案反思06-15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10-23
肥皂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1-09
(推薦)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7-24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顏色03-06
(精)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4-04
(通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