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集錦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在活動中我發現,有的幼兒已會按一定規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兒還不知道按一定規律排序,為此,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此活動。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在穿項鏈的操作中掌握排序的規律。
片段與分析:
片段一、好看的項鏈。
師:(出示項鏈)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幼:項鏈。
師:這些項鏈都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用什么材料來做的?
幼兒逐一觀察項鏈:材料、形狀、顏色等。
師: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些材料都一樣嗎?是怎樣排列的呢?(間隔排列)
師:如果請你來穿一串項鏈,你會選哪兩種材料間隔穿呢?(幼兒自由選擇)
(評析:活動一開始教師先出示課前準備好的項鏈引出課題,通過觀察項鏈的顏色、大小、材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對穿項鏈產生興趣。)
片段二、美麗的花紋。
師:出示有間隔圖案的實物或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交替排列的特點。
師:重點觀察一件物品或圖片,這是什么?它是怎樣排列的?幼:如,一件紅衣服、一件綠衣服、一件紅衣服、一件綠衣服
幼:逐一觀察幾張圖片,尋找圖案排列的規律。
(評析:在幼兒觀察實物和圖片的同時,重點讓他們說一說觀察到的實物或圖片是怎樣排列的,從中尋找圖案排列的規律。)
片段三:我們都來穿項鏈。
師:引導幼兒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操作材料。
幼:選擇自己喜歡的兩種操作材料,按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的方法制作項鏈。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首先讓幼兒觀察,并且告訴他們只能選擇兩種材料,在他們選定了所需的兩種材料后再動手制作,這樣幼兒制作項鏈時出錯的概率就小了。)
片段三:項鏈展覽會。
師:以展覽會的方式將幼兒穿好的項鏈展示給大家看,并讓幼兒自己介紹排列的方法。
師:檢查幼兒的展品,看看是否按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的規律進行操作。檢查結果大多數孩子能按要求完成,發現有幾個孩子沒按間隔排列的規律操作,我及時地引導他們按規律操作。最后把幼兒的作品掛在數學區內讓幼兒互相欣賞。
(評析:把幼兒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并介紹自己排列的方法,不僅給幼兒一個口語表達的機會,而且讓幼兒有一種成就感。)
課后反思和感悟: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過程體現了幼兒在前,老師在后的學習方法。首先讓幼兒自己自由的進行排序,然后讓孩子自由的進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簡單規律排序,個別幼兒還能自己設計規律對物體進行排序。雖然一些能力弱的幼兒似乎沒有按規律排序,沒有達到活動目標,但是,他們今天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發現有規律的排序,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感知了物體的規律美,在今后的活動中,他能將今天的收獲和感知表現出來,這樣就達到了目的。從本次活動中使我感悟到,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幼兒都達到同一個標準,只能力求讓每一個幼兒主動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我認為我們要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這次的排序活動,以往我們都習慣于比較一組物體的外部特征的差異或數量的差異來進行有規律的排序,而忽視了日常生活中和游戲中存在的規律。因此我在日常活動中我讓幼兒在玩積木時或在排隊時進行有規律排序的活動,在小結時又引導幼兒發現規律,使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和游戲中也存在有很多規律,所以這個活動的目的不僅是使孩子學習按規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尋找規律、發現規律。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2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找圓形
活動目標
1.知道圓形的特征,能從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圓形物品。
2.樂意參加操作活動,能遵守操作規則。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找相同的形狀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出話題。
1.教師:圖片上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看看是什么?
和幼兒一起觀察并介紹物品:
面包,盒裝牛奶,西瓜,汽車,本子等。
2.觀察比較
看一看這些東西什么地方是一樣的?知道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嗎?
二、找圓形。
1.教師:看看圖片上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你能找出來嗎?
2.幼兒一起協商,找出圓形的東西
西瓜,面包,車輪。
3.復習:找圓形
出示圖片:
觀察比較,圖片上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把圓形的東西找出來。
鐘表,葡萄,漢堡。
三、找找生活中的.圓形。
1.教師:小朋友都認識了很多圓形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去找找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東西也是圓形的?
2.幼兒交流找到的圓形。
活動延伸
回家找找家里有哪些東西也是圓形的?我們請爸爸媽媽幫幫忙把它們畫下來帶到幼兒園給大家看。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對于2歲半至3歲之間的孩子來說,無論是生活經驗還是知識能力方面都還存在較大局限性,“家”對他們來說是最親近的。同時,孩子早期接觸較多的顏色主要是紅色和綠色,因為它們色彩鮮艷、對比明顯,生活中處處可見,易被幼兒分辨、接受和喜愛。針對這些特點,本活動設計了讓幼兒在情景中學習紅綠顏色分類的游戲,幫助幼兒區分紅綠色,并通過紅綠娃娃找家的游戲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減低幼兒的學習難度,使幼兒在玩中自然感知、理解學習。
【活動目標】
1.初步嘗試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學習按物體的顏色進行分類;能夠區分紅色和綠色。
2.培養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及對分類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大小不同的紅綠皮球、筐子各一個,娃娃兩個,小床兩個。
2.紅紙和綠紙,紅綠糖粒若干。.
3.在教室里有意識地將紅綠玩具放在明處。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兩個皮球讓幼兒辨認紅色和綠色,并提醒說:“大皮球是紅色,小皮球是綠色。”
2.教師出示兩個娃娃,一個穿紅色衣褲的,一個綠色衣褲的,再出示兩張小床,一張床有紅色的被子、枕頭、毯子,一張床有綠色的被子、枕頭、毯子,指導幼兒安排娃娃睡覺,要求穿紅色衣褲的娃娃睡有紅被子、枕頭、毯子的床,穿綠色衣褲的娃娃睡有綠被子、枕頭、毯子的床。教師注意觀察幼兒操作中的顏色分辨及對應,并給予必要的提示。
3.給娃娃送糖吃,紅糖送給穿紅衣褲的娃娃吃,綠糖送給穿綠衣褲的娃娃吃。
4.游戲:紅豆豆,綠豆豆。把紙做的紅豆豆、綠豆豆放在地上,引導幼兒邊走邊念兒歌:“紅豆豆,綠豆豆,拾到豆豆放筐里,紅豆豆放紅筐里,綠豆豆放綠筐里。”游戲反復1~2次。
【活動延伸】
1. 在教室里、自己身上、幼兒園內找紅綠顏色的實物。
2.發紅綠糖給幼兒吃,并要講出糖的顏色。
【設計評析】
1.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兩歲多的'幼兒以直觀思維為主,娃娃、家、紅綠顏色都是孩子比較熟悉或已接觸過的事物。本活動正是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設計了孩子既喜歡又樂于參與的活動,使孩子自然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2.通過情景游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由于幼兒有了興趣,所以很樂于參與游戲,而教師在游戲的過程中,通過舉一反三、層層誘導,幫助幼兒加深對紅、綠顏色的認識.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鞏固區分大小,學習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物體。
2、培養幼兒邏輯和推理的思維能力,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排隊標記圖人手一張。
2、三個大小不同、顏色相同的皮球。
3、準備大小不同的玩具。
活動過程:
一、通過游戲:“小皮球拍拍隊”,學習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三個物體排隊。
1、哭聲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誰在哭呢?哦,原來是三個小皮球在傷心的哭呢!(從地上撿起3個大小不同的皮球。(請一名能力強的幼兒配合說道:“有幾個小朋友和我們做完游戲,沒有把我們送回家,請把我們送回家吧!)
教師:小皮球的家在哪里呢?(玩具柜上。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玩具柜,玩具柜的左邊有紅旗)
4、引導幼兒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皮球。
教師:我們來幫小皮球找家,最大的皮球站在最前面。那個皮球最大呢?(請幼兒指出來,老師拿起最大的球和其他球進行比較,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教師:那個皮球是最小的呢?(請幼兒指出來,老師拿起最小的球和其他球進行比較,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教師:那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的球是那一個呢?(請幼兒指出來,老師拿起個頭中等的球和其他球進行比較,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5、學習排序的'規律。
教師:最大的站在最前面,那最小的球呢?
教師:對了,最小的應該站在最后面。那這個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的球又應該站在哪里呢?
教師:對了,它應該站在中間。
教師:皮球已經擺好了,大皮球,小皮球,最小的皮球。(教師邊指邊描述皮球的排列順序,之后請幼兒集體復述。然后再請個別幼兒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可以說大的,小的,最小的。)
二、幼兒操作練習。
教師:還有許多的玩具寶寶也想比比誰大誰小呢?我們來幫助他們好嗎?
教師:你們現在手里都有三個玩具,大小都不一樣,請你們在排隊標記圖上按照大小給他們排好隊吧!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三、收拾學具,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于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游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小班的幼兒對于顏色的認識較少。所以讓幼兒準確的說出顏色也不太可能。所以我創設送禮物、送糖果回家、品嘗糖果等情景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一系列的情景活動中引導幼兒認識紅、黃、藍三種顏色。讓每個幼兒在游戲中體驗感知認識顏色,給予幼兒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游戲盒操作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學習將糖果按顏色(紅、黃、藍)分類,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2.樂意參加數學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貼有不同顏色的三個盒子。
2.實物糖果。(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包裝)
3.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興趣
1.師:“李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個客人,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是誰呢?”
師:“我們來跟巧虎打個招呼吧!巧虎說小二班的小朋友們真有禮貌,所以巧虎要送你們禮物呢!你們猜猜看是什么呢?”
2.引導幼兒認識紅、黃、藍三種顏色。
師:“這個糖果是什么顏色的?穿黃色衣服的糖果我們叫它黃色糖果,除了紅色糖果還有哪些糖果呢?”
二、游戲,糖果找家
1.游戲:糖果找家。
(1)師“巧虎知道這有好多的小朋友,所以帶來好多糖果呢!可是糖果太多了,巧虎看的頭都暈了,我們一起來幫巧虎分分類吧!”
出示三種不同顏色的家:“這是什么顏色?(紅色),紅顏色的家應該住什么顏色的糖果呢?”(紅色糖果) 用同樣方法認識黃色、藍色的家。
(2)請個別幼兒來示范送糖果回家。
師:“現在我要請幾位小朋友把這三個糖果送回家。”邊送邊告訴糖果“X色糖果,我送你回家”。
2.幼兒操作。
幼兒自由送糖果,老師檢查。
(1)師:“這兒還有好多糖果沒回家呢,我們一起送它們回家吧。”邊送邊說“X色糖果,我送你回x家”。
三、小結,品嘗糖果
將糖果發給幼兒,并讓幼兒與邊上同伴互說“我的糖果是X色”。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嘗試按一定規律排隊
2、借助自身的特征來排序,進一步體驗排序的規律和方法。
3、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各種形狀、大小、顏色的蠟光紙若干。
重難點:
幼兒按照一個特征交替排序,幼兒想象用各種動作來排序。
活動過程:
蠟光紙排隊。
——出示蠟光紙,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紙的形狀、顏色、大小。
——啟發幼兒給他們排排隊。
——觀察幼兒操作,發現其中交替排序的例子。
——請按兩種顏色交替排列的`幼兒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說說自己的排法。
——全體幼兒再次學習排序。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將數量和顏色(或大小)交替排序。如一個大,兩個小,兩個紅,一個黑等。好朋友排排隊。
——請兩組幼兒男女各四人,分別站成兩排。
——請男隊和女隊間隔排序,把兩組的幼兒排成一排。"來;自.大;考吧;幼.師網;如:一個幼兒站,一個幼兒站又一個幼兒站一個幼兒蹲。
禮物排排隊
——翻幼兒用書,鼓勵幼兒獨立完成。
——引導幼兒互相檢查,交流排得是否正確。
副組活動:
活動名稱:
碰一碰
活動目標:
1、感受2拍子的音樂并按其節奏走步。
2、在對碰中享受愉快親熱的氣氛。
活動準備:
磁帶
活動過程:
1、學唱歌曲
——幼兒跟隨教師學唱歌曲。
——當唱到“找一個朋友碰一碰”時。馬上找一位同伴拉起手。
2、跟隨音樂游戲
——幼兒在自由空間跟著音樂走步。
——當唱到“找一個朋友碰一碰”時馬上有找一位你的好朋友手拉手。
二、益智游戲:
活動名稱:
口到手到
目標:
培養幼兒的反應能力,能做到手口一致。
玩法:
口到手到,教師說到哪里就用手指到哪里。如:下巴、臉、漆蓋、脖子、腳跟、頭發、椅子等。
要求:
幼兒手指的進度要快,不能慢,否則違反規則。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排序的規律,學習按物體的形狀或顏色規律排序。
2、建立初步的有關序列的概念。
活動準備:
1、《小朋友的書·數學》
2、紅黃綠三種顏色的三角形、圓形和長方形串珠若干;按顏色、形狀規律排序的幾條串珠項鏈。
活動過程:
1. 教師談話引出活動內容
小雞要過生日了,送什么禮物給它呢?
2. 按顏色規律排序
出示一條按顏色規律排序的項鏈。教師說,小鴨想給小雞準備一條五彩的.項鏈,可是它不知道怎么穿項鏈才漂亮,我們來幫助它好嗎?(引導幼兒觀察已穿好的項鏈,找出它們的排序規律,接著往下穿)
3. 按形狀規律排序。
出示一條按形狀規律排序的項鏈。教師說,這是小狗給小雞準備的禮物。我們來幫助小狗把項鏈穿好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已穿好的部分,找出規律,接著往下穿)
4. 請個別幼兒練習排序。
誰也想給小雞送禮物呢?(教師按一定的規律擺出項鏈的一部分,請個別幼兒上來完成穿項鏈的任務,其他幼兒幫助檢查)
5. 操作活動。
翻開《小朋友的書·數學》第12頁“小動物的腳印”,讓幼兒練習按圖示的規律繼續往下排腳印。
活動反思:
幼兒對此課比較感興趣,但是由于教具準備的不夠充分,導致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就很少,基本上都是老師在操作,小班的課程(數學)還是第一次上,個人感覺,引題是采用動物引題,但沒那么生動有趣,整堂課幼兒都對小鴨小狗送給小雞的項鏈比較有興趣,對于排序這一方面還沒全部掌握,簡單的顏色還是能夠掌握齊全,對于形狀的掌握還缺乏一點。個人對整堂課的熟悉程度還欠缺點。一堂小班課,感悟也蠻多的,對于課前準備和課前的安靜下來都有不同的方法。小班的孩子比較好動,不怎么好控制,中班的孩子還是比較容易安靜下來的。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篇8
設計思路: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是一個多彩的季節,幼兒們都非常喜歡這個季節,而且秋天豐收的水果幼兒更加熟悉,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孩子們也非常感興趣。于是我就利用秋天的水果來進行一些數活動,試著將幼兒數學活動生活化,讓幼兒通過游戲的情境來感知數量,以及不同的對應匹配的方法。于是我就就設計了這個教學活動《水果店》。
教學目標:
1、在開水果店的過程中感知“8”以內數的實際意義。
2、了解吃水果對身體有益。
教學準備:
1、水果拼圖(數點對應)
2、各類水果樹、水果等
3、貨架:(分別貼上隨意排列的各種圖形)
4、燈籠若干(紅、黃、綠、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媽媽要開店了,猜猜要開一家什么店?
2、拼圖游戲,知道要開水果店。(要求幼兒數點對應)
3、說說為什么要開水果店?
師小結:因為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水果的品種非常多,而且營養又好,人人都愛吃,有利于身體的成長,所以要開水果店。
二、摘水果:請幼兒摘水果,說說、講講、數數自己摘了些什么水果,它是怎樣的?
三、送貨
1、幼兒把自己摘的水果送到貨架上。(引導幼兒物物對應,不受顏色、形狀、排列的'影響,只要數量相同就送對了,了解不同方法的對應。)
2、每組檢查,幫助糾正。
師小結:讓幼兒知道盡管標記與標記排列的順序不同,但是數量相同也能夠交朋友。
四、掛燈籠
1、請幼兒說說新店開張怎么慶祝?(幼兒自由討論)
2、幼兒掛燈籠(要求幼兒必須看清楚標記上的顏色、數量、數字進行對應)
3、參觀燈籠,引導幼兒發現燈籠有規律地排列。
五、延伸活動:媽媽的水果店開張了,我們一起去品嘗水果。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11-09
幼兒園小班活動數學教案03-06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模板09-22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優秀09-06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瓢蟲》04-06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比長短》02-05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實用]06-14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薦]07-25
(熱)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07-25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形狀》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