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對周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和愿望,體驗連接成功的快樂。
2、嘗試用各種方法將不同的物體連接起來。
3、了解各種連接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內容為《猴子撈月亮》的動畫節選和生活中的連接)。
2、操作材料:
第一次操作材料:固體膠(每組1個)、訂書機每組1個、紙寶寶、夾子、牙簽。(第一次材料用了收回)
第二次操作材料:
1)穿:串珠、線、吸管、橡皮泥
2)釘:訂書釘、訂書機、紙盤
3)擰:螺絲釘、瓶子
4)拼:雪花片、潛力軟膠插子
5)夾:夾子、彩色紙條、布條、紙盤
6)粘:牙膏盒、藥盒、固體膠、紙盤
(材料分別用幾個箱子放在一起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材料然后到座位上去操作)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引起興趣。
1、觀看動畫片段 (播放動畫片節選)。
師:小朋友們,你們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故事里的小猴子們是怎樣撈水里的月亮的?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2、讓幼兒自由的說一說。
師:誰來說一說小猴子們是怎樣撈月亮的呀?
教師小結:
大家都觀察得很仔細,剛才某某小朋友用到一個詞--連接,小猴子們一只抓住一只,一只連著一只,是用連接的方法撈水里的月亮的。(引導小朋友們說出猴子是用連接的方法撈的)
二、找連接、說連接
1、嘗試連接。
1)出示紙條,請幼兒嘗試用連接的.方法將兩張紙連接起來。
師:你們瞧,老師請來了紙寶寶和我們一起做游戲,請你們想辦法把它們連接起來,你們可以使用一種小工具,看看誰的辦法好。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適當指導。
3)請幼兒說說實驗的結果。
師:小實驗成功了嗎?請你們說一說你是怎樣讓紙寶寶連接起來的呢?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是讓幼兒通過簡單的操作,感受一些基本的連接方法。這個環節比較簡單,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一環節做鋪墊。)
2、發現連接
1)提出新問題:小朋友們真會想辦法。剛才我們用訂的方法、粘的方法、穿的方法、夾的方法,幫紙寶寶接連在了一起。你們真是太棒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連接,讓我們來找一找吧。看看誰的眼睛最亮喲!
2)和幼兒一起找找說說生活中的連接。
師:(1)你們瞧,這是什么,是用穿的方法連接起來的,太漂亮了!(ppt展示項鏈、門簾等圖片)
(2)柵欄用螺紋釘連接起來變得更加牢固;(展示柵欄圖片)
(3)水管用擰的辦法連接起來把自來水送到千家萬戶。(展示水管圖片)
師:請你們想一想,你們還發現了哪些連接?誰先說?(請小朋友們踴躍發言)
教師小結:連接的作用可真大呀,小小的連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
三、試連接、做連接
讓幼兒大膽嘗試,用各種方法將教師所提供的材料連接起來,做成有趣的或是有用的東西。
教師交代要求:
1、今天,我們的連接工廠馬上就要開工啦!在你們的身后有一些奇妙的箱子,里面有好多好多材料,待會兒,請你們打開看一看。開動小腦筋,用合適的方法把它們連接起來,做一件你想做的的東西。好,現在就請你們去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箱子吧。看看誰是今天的連接小能手。
2、幼兒分組進行操作,嘗試連接。
3、師幼一起交流總結,共同分享。
師:好了,現在就請你們自己來介紹一下你們的作品,并放到展示區展示。
四、結束
教師:你們真是太有創意了,個個都是連接小能手,今天,我們用穿、粘、夾、 擰、拼等方式把東西連接起來了,小朋友們回家后再想一想,問問爸爸媽媽,還有沒有其他的連接方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聲音感興趣,了解讓物體發出聲音的多種方法。
2.主動探究瓶子里裝入不同東西后發出不同聲音的秘密。
3.體驗探索聲音秘密的樂趣,樂于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小簍子、裝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幣、米粒、蠶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個
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硬幣、米粒、蠶豆等物品,對生活中各種聲音感興趣,玩過讓紙發出聲音的游戲。
活動過程:
一、用不打開瓶蓋的方法尋找空瓶(聽音游戲——找空瓶)。
1、老師的每個簍子里都有4個口香糖瓶,其中有一個是空的,你有什么辦法把空瓶找出來呢?
教師出示裝有4個瓶子的簍子,請幼兒想想、說說找出其中一個空瓶的辦法。
2、如果不能打開瓶蓋,你會想什么辦法呢?
教師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為每個人提供一個簍子,要求用不打開瓶蓋的辦法找出空瓶。
環節自評: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在吃瓶裝或杯裝食物時,有的習慣打開瓶蓋檢查里面的食物有沒有吃完,有的則會搖一搖瓶子聽一聽,于是我將觀察到的這一生活細節用在了第一環節中,意在激發孩子回憶、運用已有經驗。
二、嘗試用各種辦法讓空瓶發出聲音(發音游戲——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聰明,用搖一搖、聽聲音的辦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請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辦法讓它不裝東西也能發出聲音,看誰想的辦法多。
教師鼓勵幼兒想出、玩出多種讓空瓶發出聲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還有不同的'玩法嗎?
請部分幼兒示范剛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時鼓勵其他幼兒說出不同玩法。
小結語:你們真會動腦筋,想了這么多讓空瓶發出聲音的辦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會兒。
環節自評:基于第一環節的嘗試,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認知經驗就是瓶子裝了東西搖后就會有聲音。我利用孩子們已有經驗的同時提出了具有“懸念”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孩子通過多次嘗試發現了讓空瓶發出聲音的各種辦法,引導孩子在已有經驗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識即:瓶子與任何物體碰撞以后就會發出聲音。
三、探究瓶子里裝入不同東西后發出的不同聲音(辨音游戲——找秘密。)
1、剩下的這3個瓶子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請你再去仔細聽一聽,告訴我你聽出了什么秘密。
幼兒自主探索,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2、你聽出了什么?為什么不一樣?
小結語:原來瓶子里裝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3、猜猜這是什么發出的聲音?到底是不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在教師搖動瓶子,幼兒聽聲音猜測瓶內物體并檢驗的互動環節中進行。特別幼兒對于自己猜測結果的驗證很期盼,所以教師將硬幣倒入透明瓶檢驗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4、請你也去搖一搖、聽一聽找到藏硬幣的的瓶子。
幼兒用搖一搖、聽一聽的方法找到簍子里藏硬幣的瓶子。
5、那這個瓶子發出的聲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裝著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幫忙找到裝米粒的瓶子嗎?
教師請找到的小朋友分兩組將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檢查,并提醒幼兒注意不要將米粒潑在地上,培養孩子要愛惜糧食的習慣。
6、最后這個瓶子里裝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們把瓶子拿來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兒瓶子里的豆子數量為一個或許多,請幼兒先觀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導他們比較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大還是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小結語:原來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環節自評1:對于瓶子里裝的物體也是精心設計的,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硬幣發出的聲音特點最明顯,孩子最為熟悉,能輕松猜到;米粒發出的聲音和沙子、泥土發出的聲音相似,不同生活經驗的孩子便有了幾種不同的想法;而蠶豆發出的聲音對孩子來說相對陌生,孩子的猜測難度加大。
環節自評2:在這一環節還有一個孩子十分感興趣的游戲,就是通過聽聲音依次找出裝有硬幣、米粒的瓶子,雖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檢驗時卻用了三種不同的形式:檢驗硬幣,是孩子一個接一個搖動瓶子,其他孩子傾聽并判斷;檢驗米粒,是孩子分組將其倒入透明器皿;檢驗蠶豆,是請孩子打開瓶蓋,并在打開瓶蓋后發現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據豆豆的多少進行分組比較聲音的大小,從而巧妙的得出“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都豆豆發出的聲音大”的結論。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呢?
8、你發現了什么?瓶子裝得滿滿的為什么沒有聲音了呢?
環節自評:是不是豆豆越多,聲音越大呢?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孩子積累了新經驗的同時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越來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會有什么變化?”幼兒通過不斷嘗試,巧妙解決了這一認知沖突,改組了原有的認識結構,從而形成了新的認知結構即瓶子里裝得滿滿的時候聲音卻沒有了。
四、繼續探究瓶子裝滿其他東西后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
指導語:瓶子里裝滿了豆豆搖了以后就聽不到聲音,那如果裝滿了其他東西會不會發出聲音呢?請小朋友回去試一試。
環節自評:在活動的結束部分,讓孩子課后去嘗試瓶子里裝滿其他東西是不是也聽不到聲音,讓科學真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科學活動真正成為溝通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橋梁。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過程:
一、 幼兒自由根據興趣玩空心紙棒
1、引導幼兒觀察紙棒。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是什么樣子的?(幼兒發現紙棒是長長的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紙棒
教師: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當玩具,讓老師看看,你們是怎么玩的?
二、 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游戲
1、教師有興趣地對幼兒說:剛才老師看見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對準紙棒在說話呢,你們各人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著紙棒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些什么?
2、 幼兒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
3、 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
4、 教師小結:這個長長的、圓圓的空心紙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三、 發現問題,和小問號交朋友
1、提出疑問:
教師:剛才小朋友都聽到從傳聲筒傳出的話語和清楚、響亮,但也有小朋友說聽不清楚聲音,(出示幾根聽不清楚的傳聲筒)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小問號(?)引導幼兒觀察這幾根傳聲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個傳聲筒我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問號卡片)知道這是什么符號嗎?這根傳聲筒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傳聲筒(傳聲筒換成實心的.)
幼兒發現聽到的聲音不清晰了,這是為什么呢?幼兒自然產生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問號。
四、 觀察比較 解決問題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
問號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問號的傳聲筒有什么不同?讓他們發現有小問號的傳聲筒里有紙團堵著。
2、教師小結:原來有小問號的傳聲筒為什么傳的聲音聽不清呢?原來里面塞滿了紙團,紙團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所以,從這樣的窗聲同里傳過來的聲音就不清楚了。
五、 延伸:
1、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小小的傳聲筒,進行連接傳聲筒,使之變成一個長長的傳聲筒。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幼兒園改造線路留下的零散的廢舊電線引發了孩子們極大的玩的樂趣:有的將電線彎一彎當“蛇”來嚇唬同伴;有的繞成圈當手鐲;有的當發箍戴在頭上、、、孩子們被電線這一獨特、新穎的特殊材料所深深吸引。
依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這一指導思想,我捕捉孩子們的興趣與需要,精心設計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意在幫助孩子們在有目的地玩的過程中構建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知識經驗,同時在嘗試借助物體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探索活動中獲得關于事物間關系的認識。
活動目的:
1、感知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特點。
2、嘗試借助輔助材料讓自己創意的電線作品站起來。
3、培養幼兒大膽想象、樂于探索的精神,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橡皮泥、積木、積塑、牙膏盒、易拉罐、夾子、筆、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說一說,激發學習興趣。
師:(出示電線)這是什么?你在哪兒見過它?
幼:電線,我在電視機(電腦、手機充電器、電話、三用機……)的后面見過電線。
小結:電線是電器的親密朋友,它會導電,有了它,可以使電燈發亮,使電器正常工作。
——幼兒對在哪兒見過電線有親身感受,他們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眼睛還在教室周圍四處尋找,有效激發幼兒關注身邊事物的興趣。
二、變一變,引導創造想象。
1、師:今天,老師要用這廢舊的電線來變魔術,瞧!我讓電線彎彎腰,變成了什么?
幼:變成了彩虹(拱橋、眉毛、山洞、頭箍)
師:換個方向看,象什么?
幼:象微笑的嘴巴、象一片西瓜、象小船、、、
師:再換個方向看,還象什么?
幼:象天上的月亮。
——在引導幼兒想象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物體方向,盡可能地進行多方位啟發,提高幼兒想象的空間。
2、師:你們也想變魔術嗎?在椅子底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電線,小心取出來,想一想自己要變什么,再動手試一試吧!
3、幼兒自由彎曲電線變造型,教師觀察指導。
4、和同伴交流:你把電線變成了什么?
幼:我變的是氣球,也很象撈魚的勺子。
(眼鏡、蝸牛、氣球、耳機、煙斗)
——教師前一環節的引導有效推進了孩子們對電線造型的興趣與思考,他們能對自己變出的造型進行大膽想象與表達)
小結:電線真好玩,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把它彎曲成各種各樣的'東西。
三、試一試,鼓勵探索發現。
1、師:把你變的電線造型放在地上試試,它可以站起來嗎?(不能),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讓它站起來?
2、幼兒自由猜想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方法。
幼1:把它靠在椅子腿上,就站起來。
幼2:把它插在鞋子里也可以站起來了。
——教師簡短、有效的提問關系到孩子思維活動的質量,推進了孩子的活動。
3、師:老師在你們身后的桌子上準備了許多的材料,你可以帶上自己的電線造型去試試,怎樣讓這些材料幫助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實驗成功了,就把這個方法畫在紙張上。想出的辦法越多越好。
4、幼兒嘗試操作,并記錄。
——讓幼兒借助自己常見的物體幫助電線造型站起來,孩子們有足夠的自信心,同時,豐富的材料既滿足了孩子們探索要求,又能進行多方位組合,孩子們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積極探索,獲取經驗。
四、評一評,構建知識經驗。
(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
1、師:說說看,你用什么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我把它靠在積木上,讓它站起來。
幼:我用橡皮泥粘住,讓它站起來。
師:你愿意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辦法告訴大家嗎?
幼:我把它插在牙膏盒里,讓它站起來。
——教師通過讓孩子介紹自己認為最棒的經驗,既給予了多數幼兒表達的機會,又能讓介紹的辦法不重復,充分發揮了經驗分享的功效,促進每位幼兒得到發展。
小結:看來你們真有辦法,運用插、靠、粘、掛的辦法讓自己的電線造型站都起來了,真了不起。
五、玩一玩,提升探索難度。
1、師:瞧!我也變了一副眼鏡,還能自己立起來呢!你們也能想出辦法,不用別的材料幫忙,讓電線造型自己站起來嗎?
2、幼兒再次嘗試不借助材料,讓電線造型站起來。
師:如果你試成果了,就把它擺到老師的跟前來。
3、交流:這些能自己站起的電線造型身上都藏著一個秘密,知道是什么嗎?
幼:他們的下面有底座。
幼;它們有彎彎的支撐點。
——層層遞進的提問,讓孩子們對探索活動充滿期待,他們在一次次挑戰中充滿激情和樂趣,大部分幼兒能在玩弄電線的過程中,摸索出讓電線造型自己站立起來的方法。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許多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回家后,你們還可以繼續和電線交朋友,變一變,試一試、還有什么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玩玩紙
設計意圖:
紙,雖然是幼兒平時常見的一種物品,但幼兒并不對各種紙的特性及用途進行探索,在認識紙的過程中,非常有必要給幼兒創設一個能充分探索、嘗試、感知的活動,以引起幼兒探索紙的秘密的興趣。
活動目標:
⒈激發幼兒探索紙的秘密的興趣,體驗發現的快樂。
⒉讓幼兒感知不同紙張在水里的變化,能用語言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⒊讓幼兒嘗試通過探究、討論客觀的記錄事實。
活動準備:
⒈師生共同收集砂紙、卡紙、牛皮紙、面巾紙、電光紙、手工紙、報紙、瓦楞紙等。
⒉水盆5只,抹布5塊。
⒊記錄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⒈引導幼兒觀察紙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處,讓幼兒初步感知紙的.不同類型,并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猜測且指出不同紙張的不同用途。
引導詞:你們桌子上的紙看起來有哪些地方不一樣?摸一摸有什么地方不一樣?猜一下,它們都能做什么用?
⒉請幼兒先猜測紙遇到水會怎樣,然后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實驗,說出不同的紙遇到水后的不同反映。
猜猜——各種紙遇到水以后會變成怎樣。
找找——哪些紙可能會爛,哪些紙可能不爛,將手中的紙分一分。
試試——一張張將紙放入水里,驗證剛才猜想的結果。
議議——紙怕不怕水。
引導詞:如果紙到水里去了會怎樣?所有的紙到了水里以后都一樣嗎?
⒊請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紙怕水有的紙不怕水,教幼兒要愛惜紙張。
比比——哪些紙(不)爛,哪些紙爛的慢(快),哪些紙不怕水。
講講——將探索過程中的發現講給大家聽一聽。
小結:我們用的紙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紙就壞了,我們在用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們的書本。
⒋引導幼兒討論不同紙的不同用途。
想想——不同的紙有什么不一樣的用處。
⒌以小組為單位,請幼兒記錄自己觀察的結果。
記記——將自己的發現用記錄紙記錄下來。
⒍與
幼兒一起處理泡壞的紙,收拾桌面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幼兒園中班06-30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3-19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手機》09-20
關于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6-06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范文10-23
肥皂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1-09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9-18
(精)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4-04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紙》11-15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顏色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