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合集5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1
目標:
1、學習按形狀、顏色、大小、分類。
2、培養幼兒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橢圓形等。
2、物質準備:幼兒操作材料每人一套;胸卡與幼兒人數相等(畫有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圖形);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出示“奇妙的口袋”引入,激發幼兒興趣。
1、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奇妙的袋子,(出示奇妙的袋子)你們想知道里面藏著什么秘密嗎?
2、 教師邊念兒歌邊出示圖形娃娃,讓幼兒說其名稱及特征。
(兒歌:奇妙口袋東西多,讓我先來摸一摸。)
二、幼兒探索、操作,教師指導
1、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所以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的圖形娃娃,每一組都有,它們想請小朋友們幫個忙,幫它們找到和自己一樣的好朋友,等會兒你們輕輕地走到各自的那一組去,想想要用什么辦法來幫助圖形娃娃找到好朋友,然后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2、 要求:
①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靜地操作,不能爭搶。
②幫圖形找到好朋友后,要說出你是用什么辦法找到的.,用了幾種辦法。
3、 幼兒探索、操作,老師巡視,啟發幼兒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來幫圖形娃娃找到好朋友的?你用了幾種辦法?
三、集中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操作的方法大膽地告訴老師和同伴。
四、教師小結:可以找形狀相同的娃娃做為好朋友,也可以找顏色相同的娃娃做為好朋友,還可以找出大小一樣的娃娃做為好朋友。
五、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
1、 以談話引入:我們也來玩找朋友的游戲吧。
2、 介紹玩法及規則:
①玩法:幼兒每人掛一塊圖形胸卡四散站開,音樂開始,幼兒隨音樂節奏邊拍手邊找和自己胸卡上一樣圖形的幼兒手拉手成為好朋友,音樂結束時,教師檢查幼兒是否都找對了。游戲重新開始。
②規則:要找到形狀或顏色或大小一樣的做朋友。
3、 幼兒游戲三次,教師指導幼兒按形狀、顏色、大小來找好朋友。
4、 小結游戲情況。
六、活動自然結束。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2
相關知識:
蜈蚣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食肉動物,每一節皆有腳一對。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源起希留利亞紀(志留紀),至今仍有兩千八百種存活。
設計意圖:
數學課枯燥乏味,幼兒不能集中注意力,也提不起興趣。當拿到《蜈蚣叔叔的襪子》這個數學繪本時,我就被它的故事內容、畫面所吸引,因為這個故事幽默風趣,又有很多數學元素在里面,比如排序、單雙數、一對一對數、比多比少、規律等等,特別是給小蜈蚣穿襪子時,讓幼兒嘗試自己排序涂色,整個操作,趣味性強,又讓幼兒對有規律的排序有了更深的認識。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了解排序具有一定的規律。
2.了解故事中動物的`特征,體驗故事內容的幽默與有趣。
活動準備:
1.課件《蜈蚣叔叔的襪子》。
2.每人一張小蜈蚣的操作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出示圖片,認識小精靈嘟嘟。
二、閱讀理解
(一)大膽表達
1.他們是誰?蚯蚓和蝸牛有腳嗎?蚯蚓他們少了什么?誰的腳最多?蜘蛛有幾只腳?一起來數以數。
2.猜猜比蜘蛛腳還多的是誰?出示蜈蚣圖片引導幼兒兩只兩只數蜈蚣的腳。
3.說說蜈蚣叔叔哪個地方帥?
4.你從哪里看出蜈蚣叔叔生病了?
5.為什么會“驚呆”?蜈蚣叔叔的襪子是怎么曬的?
(二)嘗試排序
1.出示兩張蜈蚣叔叔的照片。
第一張:蜈蚣叔叔選了哪兩張顏色的襪子來穿呀?接下去該穿什么顏色的襪子呢?(引導幼兒說一雙襪子)
第二張:這次蜈蚣叔叔先穿什么?按照這個方法,后面有幾只腳我們大家一起來給蜈蚣叔叔穿吧。(集體穿)
2.讓幼兒嘗試說說給蜈蚣叔叔穿出不同的規律。
三、經驗遷移
1.給小蜈蚣穿襪子。
2.展示幼兒作品,說說小蜈蚣穿襪子的規律。
3.我們的幼兒園,教師還有很多有規律的東西,讓我們到外面去找找吧。
活動反思:
在教學中以故事引入,利用幼兒愛聽、愛看的特點,用故事《蜈蚣叔叔的襪子》來吸引幼兒注意力,指導觀察,蜈蚣叔叔穿襪子排列的順序,從而掌握AB排列的規律,以蜈蚣叔叔的故事為主線貫穿于整節課的始終,從而層層深入。讓幼兒自己來做蜈蚣叔叔,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的想象力,進一步提高幼兒的探索精神,讓他們自己來找規律,靈活的運用ABC的規律進行游戲穿襪子,讓幼兒在玩中學。通過游戲加深鞏固,以“蜈蚣走走”讓幼兒運用ABC規律來排隊,進一步鞏固幼兒對ABC規律的認識。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準備:
學具:空塑料瓶若干,黃豆若干,1-7不同數量的實物紙條,1-6的數字一組一份。
教具:1-6的數字卡、1-6的加點卡、動物圖卡、大瓶子、背景圖、頭飾(火車頭)、磁帶。
活動過程:
1、以開火車游戲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老師拿點子、數卡、動物圖卡和孩子們進行問答游戲。師:嘿嘿,我的火車幾點開?(師隨機出示6以內的點卡、數卡)幼:嘿嘿,我的火車幾點開。師:嘿嘿,來了幾位小客人?(出示動物卡片)幼:嘿嘿,來了幾位小客人。(反復進行幾次)
2、通過看看說說理解數字“6”來迎接我們了,6可以表示什么?(幼兒先講述,再示大瓶子)6還可以表示這個動物瓶上的6只小白兔。6只小白兔可以用幾個圓點來表示?請幼兒上前選一張。
3、制作動物瓶感知此6少的數量。先讓幼兒找出比6少的動物圖卡片貼在瓶身上,再組織幼兒集中交流,將探索的結果用圓點表示出來。師幼總結:此6個圓點少的有5個、4個、3個、2個、1個。再次操作,鼓勵幼兒小組交流,介紹自己每個瓶身上貼了幾個小動物?請小朋友檢查是否正確,為什么?動物瓶上的.數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請小朋友到數字城找一找貼在6的下邊。
4、將數字、實物、圖卡對應匹配請小朋友幫豆寶寶搬家,要仔細看好動物瓶上有幾只小動物就往瓶里放幾個豆寶寶,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冷了,趕快給它關好門,并在瓶蓋上貼上相應的數字。幼兒操作后,集體檢查個別幼兒。
5、游戲:數字寶寶找朋友每個小朋友拿一個自己喜歡的數字掛在頭上,記住自己的數字是幾,由數字6開始按比自己小1的順序找朋友,找到的新朋友排在前面,按6、5、4、3、2、1的順序組成幾列長長的小車箱。師:嗚-我的火車要開了,小小車箱快快來。音樂響起,師幼開火車走出活動室,結束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正確感知此6少的數量,理解數的意義。
2.引導幼兒積極地與材料互動,培養良好的操作習慣。
3.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正確感知6以內數量的基礎上學習比較6以內數量的多少;2、學習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樣多變成一樣多;3、在游戲中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準備:
1、經驗準備: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會辨認1-6的數字;會正確區分紅色和藍色;幼兒會使用木夾子;幼兒會念“曬魚”的兒歌。
2、物質準備:
教具:1——6的數字卡;5條紅魚和3條藍魚的示意圖三張;紅、藍水彩筆各一支;進場音樂和游戲進行時的音樂各一段。
學具:紅、黃、藍、紫色小魚若干(木夾子染上顏色、畫上眼睛當小魚); 筷子人手兩根; 包裝錯誤的小魚若干份(卡紙中間寫有1——6中的任意一個數字,卡紙邊上夾上與中間數字不一樣多的小魚);大籮筐一個;小籮筐3個;小水桶24個。
教學過程:
一、師生拎小魚桶入場,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幼兒拎著裝有紅色、蘭色小魚的小魚桶室外排隊)。師生一起跟隨音樂愉快入場。
二、游戲一:曬小魚(紅色),會準確地進行手口一致點數并說出總數(數量盡量控制在6以內)
1、老師講解“曬魚”游戲的規則和要求。
2、師生一起在音樂聲中“曬小魚”,老師提醒幼兒邊曬小魚邊點數。音樂停的時候,大家都停止“曬小魚”。
3、幼兒數數自己曬了幾條紅色小魚?
4、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曬的小魚數量。
5、老師舉1——6的數卡,每舉一個數卡,請曬了相應數量小魚的幼兒站起來展示一下。
三、游戲二:變小魚,學習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樣多的變成一樣多1、幼兒嘗試把自己的紅色小魚變得跟老師的一樣多
(1)老師出示自己曬的一串紅色小魚(數量為5),請幼兒一起數一數,老師曬了幾條紅魚?
(2)請幼兒比一比自己曬的小魚數量和老師曬的小魚數量,誰多?誰少?
(3)啟發幼兒想一想用什么辦法把自己的小魚變得跟老師的一樣多?
(4)幼兒操作,老師個別指導。
(5)請幼兒說說自己用什么辦法把小魚變得跟老師的一樣多?老師小結。(豐富詞“添上”)
2、師生曬藍色小魚
(1)師生在音樂聲中比賽“曬魚”,(游戲規則同上面曬紅魚的規則)。
(2)音樂停的時候,停止“曬魚”,請幼兒輕聲、快速地數數自己曬了幾條藍色小魚?
3、幼兒嘗試把自己的.藍色小魚變成和老師的一樣多
(1)數數老師曬了幾條藍色小魚?(老師出示自己曬的藍色小魚,數量為3。)
(2)引導幼兒想一想,用什么辦法把自己曬的藍色小魚變得跟老師的一樣多?
(3)幼兒操作,老師個別指導。
(3)請幼兒說說自己用什么方法把藍魚變得跟老師一樣多?老師小結。(豐富詞“去掉”)4、幼兒練習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自己的紅色小魚和藍色小魚變得一樣多
(1)請幼兒比一比自己的紅魚和藍魚,誰多?誰少?
(2)引導幼兒想一想能用幾種方法把紅魚和藍魚變得一樣多。
(3)幼兒操作,老師個別指導。
(4)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方法,老師出示相應的“添上”或“去掉”的示意圖。
5、請幼兒把自己的紅魚和藍魚放在小魚桶里,師生一起送到指定的地方。
四、游戲三:包裝小魚,練習用“添上”、“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樣多的變成一樣多
1、老師講解游戲規則:“食品加工廠有一批小魚不符合包裝要求,每一份小魚數量與包裝紙上的數字不一樣多,要求把每一份小魚數量變得和包裝紙上的數一樣多。包裝對了就放到盒子里。”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在〈一樣的小熊在哪里〉的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色彩鮮艷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比較,辨別事物間的細小差異,并給小熊配對,提高幼兒的視覺辨認能力。
一:活動目標
1、能按順序的進行細致的觀察,將衣著相同的兩個小熊找出來;
2、提高幼兒的視覺辨別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掛圖:〈〈視覺辨認〉〉;
2:幼兒用書:〈〈我的`數學〉〉第22頁;
3:小熊卡片24張,褲子線條、顏色一樣的,各6張,分4組;
4:水彩筆、粉筆。
三:活動流程
1:引入活動;游戲:“猜猜我是誰”;觀察有條紋小熊的卡片;集體游戲;個人操作。
四: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
故事引入:有一天,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去逛街,街上可熱鬧了,人來人往,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走丟了,小熊哥哥找不著小熊弟弟很著急,所以,想請小警察幫助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個環節。
(二)游戲:“猜猜我是誰”
玩法:教師依次出示紅、黃、藍、綠四種顏色,讓幼兒辨認。
(三)教師依次出示4張不同衣著的小熊卡片,讓幼兒觀察,分別說出每張卡片上小熊褲子的顏色。
(四)集體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
玩法:
教師將有衣著條紋不一樣小熊卡片發給幼兒,幼兒將卡片舉在胸前,然后,在4個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樣的小熊,就在哪個圈里。(游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能否按照小熊褲子條紋的顏色排列尋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兒再次比較)。
(五)游戲:“找到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
1:玩法: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一樣的小熊在哪里〉〉圖上的10個小熊的衣著,然后讓幼兒找出衣著相同的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
2:發書讓幼兒自己操作,把小熊哥哥與小熊弟弟用彩筆圈起來。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07-25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09-12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精華]08-25
幼兒園中班優秀數學教案通用04-22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范文05-08
[熱門]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06-20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排序》03-26
幼兒園最新的中班數學教案01-17
幼兒園中班《比高矮》數學教案02-02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熱】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