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時間:2024-11-03 17:16:32 幼兒園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匯總十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匯總十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知石頭的作用。

  2、會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探索石頭的作用。

  活動準備:

  1、提前讓幼兒感受、觀察石頭

  2、各種各樣的石頭

  3、圖片

  4、成品石頭 比如:石臼、假山、磨輪。

  活動過程 :

  1、出示各種成品石頭。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些好東西,我們一塊數三下,吹起神秘的絲綢打開看看吧!

  2、欣賞各種成品石頭

  (1)教師分別介紹石臼、假山、磨輪等等。

  (2)教師提問:這些東西是用什么東西做成的?

  3、出示石頭

  (1)昨天我們玩過的石頭都有什么形狀的`?

  (2)昨天我們摸過的石頭有什么感覺?(請每個幼兒都能感受石頭的粗糙、光滑)

  (3)石頭都有什么顏色的?

  教師總結:石頭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有三角形、長方形等等;顏色也有很多種有:紅色、白色、黑色、褐色等等;石頭有的是粗糙,有的是光滑的。

  4、討論

  教師:石頭都能干什么?

  5、出示圖片――幼兒欣賞圖片了解石頭的作用

  6、出示石頭小路

  (1)教師請幼兒在小路上走、跳、爬,使幼兒感受石頭小路。

  (2)提問:你踩在小路上有什么感覺?

  7、游戲:“小小建筑師”

  請幼兒用石頭搭東西什么都可以發揮幼兒想象力。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感受火山爆發的現象。

  2、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實驗材料每人一份:粘土做的小火山模型、操作盤、小蘇打粉、一個塑料杯、紅色顏料、白醋、小勺子;火山爆發的錄像資料、操作步驟圖。

  活動過程:

  一、教師演示小火山爆發。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表演一個神奇的魔術。

  二、播放“火山爆發”的錄像,觀察火山爆發時的景象。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像,上面發生了一件事,請仔細看一看。你看到什么了?為什么山會噴出紅色的液體?從哪里噴出來的?像這樣噴出紅色液體的'山我們通常叫什么?

  三、鼓勵幼兒做“火山爆發”的實驗。

  1、看一看。

  教師演示

  2、問一問

  教師提問幼兒教師的操作步驟。

  3、做一做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四、小結活動情況

  個別不成功幼兒的情況。

  活動延伸:

  了解一些真的火山爆發的情況。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專心傾聽別人講話及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

  活動準備:

  1、教學試驗材料:各種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塊、勺子等),大容器7個、記錄表等。

  2、科學術語及詞匯:沉、浮。

  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

  1、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這些物品寶寶想到水里游泳,你們猜猜看會怎么樣呢?(出示沉↓、浮↑卡片)2、師:你們說有的會沉,有的會浮,我也不清楚,那我們就把玩具扔進去看看呢?

  3、讓幼兒大膽猜測其余物品寶寶的沉浮現象。

  二、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浮”現象。

  1、第一次實驗:幼兒把物品放進水里,看看結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嗎?。

  2、第一次記錄:記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

  3、交流:幼兒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測和實驗結果,探索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

  1、這些物品寶寶,他們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去玩一玩,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東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時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訴我們。

  2、幼兒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的?成功了嗎?

  幼兒:沉下去的東西請沉的東西幫忙會沉下去,要請浮的東西幫忙才會浮起來教師小結: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沉的東西可以幫助浮的東西沉下去,而且和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四、經驗遷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圖片),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了水里,我們人也會沉到水里了,這個時候,我們想什么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圖片)五、結束小結。

  科學家很聰明的,他們運用水的神奇力量發明了船、潛水艇,可以使我們人在水里走來走去,我們小朋友長大以后也可以發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東西。

  設計思路

  孩子們在游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么會浮在水上走?為什么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里?等等,為了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探索身邊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并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科學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猜想和發現中,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目標

  1.在探索物體沉與浮的過程中,體驗操作與探索的樂趣。

  2.感知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并能對其分類;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嘗試記錄猜想與發現,學習預測和驗證的科學方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積累有關水的經驗,初步感知過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材料準備:棗、鐵夾子、塑料瓶、積木、石頭、泡沫、沙子,記錄紙、筆等。

  活動過程

  1.觀察樹葉和鑰匙放進水缸的現象,簡單了解物體的沉與浮。

  (1)教師分別將兩樣東西放入水缸中,請幼兒觀察。

  指導語:這兩樣東西放入水中會怎樣?

  2.觀察材料,猜測物體的沉浮現象。

  (1)逐一觀察材料。

  指導語:你的籃子里有什么?

  (2)玩游戲"猜一猜"并記錄。

  指導語:如果把這些材料放在水里會怎樣?我們來統計一下人數。

  3.動手操作并記錄,驗證物體的沉浮現象。

  (1)觀察記錄紙,討論記錄方法。

  (2)自由探索物體的沉與浮,并記錄操作結果。

  4.交流操作結果,對沉浮物體進行分類。

  (1)分別展示記錄結果,驗證猜想。

  (2)共同小結。

  指導語:這些材料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東西很大,一開始很多人猜它會沉下去,可是一試卻發現不是這樣。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試一試才知道。

  (3)根據沉浮現象進行分類。

  指導語:現在我們給這些東西來分類,你打算怎么分呢?

  5.動手制作潛水艇,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1)討論方法。

  指導語:現在老師要給你們布置一個任務,請你們用塑料瓶來做潛水艇,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浮起來的塑料瓶沉到水底。

  (2)動手制作潛水艇,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3)個別介紹,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結果。

  (4)共同小結。

  指導語:瓶子就好比是一艘潛水艇,石頭和水等就好比是潛水艇的壓艙物。當瓶子充滿水時,壓艙物就有足夠的重量,潛水艇便潛入水中。如果我們把潛水艇內的水等排出艙外,隨著壓艙物的減少,潛水艇就浮了起來。

  6.播放潛水艇視頻,擴展經驗。

  指導語:小朋友都很聰明,科學家也很聰明,他們運用水的神奇力量發明了船、潛水艇,可以使我們人在水里走來走去,我們小朋友長大以后也可以發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東西。

  自我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

  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橘子、香蕉、梨、蘋果等幾種常見水果的基本特征和營養價值。

  2.學習用小勺攪拌水果,嘗試制作水果沙拉。

  3.喜歡吃水果,體驗勞動與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水果若干:橘子、香蕉、梨、蘋果、棗等。

  2.酸奶若干。

  3.水果盆8個。

  4.小勺人手1把。

  5、ppt課件。

  活動過程

  1.參觀“水果店”。

  請幼兒在布置的“水果店”中選擇一到兩種自己喜歡的水果與同 伴說說它的名稱、形狀、味道及自己喜歡它的`原因。

  2.引導幼兒討論:經常吃水果有什么好處。

  3.出示水果沙拉ppt,請幼兒觀察并說說沙拉中用到了哪些水果,是怎樣做的?說說自己想用什么水果制作水果沙拉。

  4.幼兒動手制作水果沙拉。

  (1)、幼兒選擇香蕉一個,剝去皮,用小刀親手切成香蕉片,放入果盆中。再選擇一個橘子,親手剝皮,把橘子瓣放入果盆中。

  (2)、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水果并用小勺舀到自己的小盆里,將酸奶撒到水果上,用小勺進行攪拌。

  5.展示、分享勞動成果。

  (1)請幼兒介紹一下自己制作的水果沙拉,說說用了哪幾種水果。

  (2)教師幼兒一起品嘗自制的水果沙拉,體驗自己動手、分享成果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生活中各種夾子的用途和功能。

  2、嘗試用肢體動作大膽表達表現,體驗創作的樂趣。

  二、教學準備: 夾子展覽(衣夾、被夾、發夾、文件夾、醫用夾、食品家、新的老鼠夾等)、分類紙、ppt、球、書、糖果、紙、盒子、夾子葵花等。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各種夾子

  1、幼兒參觀夾子展覽會,區分認識的與不認識的夾子并簡單介紹夾子的用途。

  2、了解幾種特殊夾子的功用:

  (1)、醫用夾:這是誰需要的夾子?

  (2)、領夾:錄像里的爸爸告訴我們什么?領夾有什么用?

  (3)、鼻夾:看了圖片后,你知道這是什么夾子嗎?

  (4)、鼠夾:它的用處和貓的本領是一樣的,它有什么用呢?

  3、教師小結: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夾子,有的能打扮我們,讓我們變得更漂亮;有的是幫助我們的小工具,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

  (二)、用肢體語言創編夾子動作

  1、幼兒自由發揮,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夾子。(配以輔助材料讓幼兒夾一夾)

  2、幼兒交流演示各種創編動作。(配合兒歌) 附兒歌:夾夾夾,夾夾夾,我的小手是夾子。夾起一張紙。

  3、教師小結:我們身體的許多部位可以變成夾子。

  (三)、延伸活動:利用夾子進行藝術創作 出示夾子葵花,引導幼兒在區角活動中進行藝術創作。

  教案設計說明

  在進行“小工具”主題活動時,幼兒收集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兒帶來了一些晾衣夾,引起大家對它是否屬于工具的爭論。隨后幼兒開始收集不同種類的夾子,漸漸幼兒對夾子的不同功用產生了關注的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這節活動,以幫助幼兒梳理并提升已有的零星經驗,同時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夾子的功用,我以幼兒的認知經驗為出發點,根據幼兒對夾子的了解情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幼兒提升經驗;第二部分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動靜交替的方法,讓幼兒通過肢體動作的創編演示了解夾子的一個共性特點:能夾住東西。同時它也是整合理念下,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第三部分延伸活動目的是進一步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

  教學反思

  活動開始部分,讓幼兒將夾子展覽會中的夾子按自己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兩種情況進行分類,看似不經意,卻充分體現出老師對孩子知識經驗的關注,將幼兒推上活動主體的位置,老師隱藏其后并支持幼兒的探索行為。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體現老師觀念的轉變。

  第一環節認識夾子,通過幼兒介紹自己認識的夾子來引發生生互動,達到經驗分享的目的。老師對幾種特殊、幼兒可能不認識的夾子估計得很準確,運用照片、實物、錄象等不同的`展現方式來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活動目標1在這一環節得以充分落實。

  活動第二個環節是為目標2服務的。老師在提供讓幼兒嘗試夾一夾的材料時,非常有心地投放了一個大大的健身球,幼兒一人夾是無法夾起來的,從而激發幼兒產生合作的意識。 幼兒在介紹自己用身體創編的夾子時,老師過份強調用兒歌的形式來進行介紹,想著整合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幼兒的情緒體驗。實際可以更為寬松些,如:讓幼兒與同伴說說自己是怎樣變的;或者用動作示范一下,這樣能讓更多幼兒的表現欲望得到滿足。課改以后,整合意識強了,但整合應該很自然沒有痕跡,此處的整合顯得非常僵硬。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的感官,培養幼兒對人體秘密的興趣。

  2、通過看看、說說、摸摸、畫畫等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人體頭發的一些簡單的特征、用處及保護。

  重點難點:

  怎樣讓幼兒簡單明了的了解頭發的特點、用途。

  活動準備:

  1、假發套一個、鏡子若干;

  2、蠟筆、紙每人一份;

  3、關于頭發的課件。

  活動過程:

  1、通過看看、摸摸、比比了解頭發的簡單特點。

  (1)看看:幼兒自己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頭發是什么樣的?(顏色、長短)

  摸摸:每位幼兒自摸頭發,什么感覺?(彈性、柔軟、光滑、硬毛糙)

  (2)比比:幼兒自己結伴,互相觀察頭發(從顏色、粗細、多少、硬軟上去比較)

  ⑶結合教師制作的課件進行小結,我們人類有各種各樣的頭發,有顏色不一樣的,有長、短不一樣的,有粗細不一樣的,有硬軟不一樣的)

  2、并初步了解頭發的用處及保護。

  (1)你們最喜歡什么頭發(泛講)

  (2)你們知道自己的頭發有什么用呢?(美化自己,保護頭皮)

  (3)頭發在我們人身體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好它呢?(勤洗頭、勤理發,小朋友不要燙頭發)

  3、簡單了解頭發的生長過程。

  4、引導幼兒討論:

  (1)小朋友是不是一生出來就有這樣美麗的頭發?

  (2)嬰兒的'頭發是怎樣的?(光頭、頭發很少)實物投影儀出示幼兒小時候的照片。

  (3)年老者的頭發圖片。

  (4)結合課件演示小結:頭發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那么有的人不喜歡白頭發,有的人覺得頭上光禿禿的很難受怎么辦呢?

  5、玩假發套。

  出示假發套,提問:這是干什么用的?

  活動結束:

  提問幼兒在這堂課里學到了些什么,并鼓勵今天表現好的幼兒。

  延伸活動:

  為自己設計發型。幼兒人手一紙、筆等等,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設計一種和本來不一樣的發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強調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幼兒在玩玩具時,經常在觀察、思考:汽車為什么會開?車燈為什么會亮?對電池的作用產生濃厚的興趣。本次活動結合《綱要》精神,體現“生活化、經驗化、操作化”的特點,從幼兒的興趣入手,充分挖掘電池潛在的教育價值。

  在活動中,通過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操作、探索的時間、機會,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電池,了解電池的外形特征;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動手操作、安裝電池,了解電池的安裝方法及作用,并體驗安裝成功的喜悅。

  在整個活動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與材料的互動原則。教師的開放式提問,發展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幼兒間的討論、交流,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經驗也得到了積累;支持、引發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關系,通過操作、擺弄電池、探索電池的奧秘。

  活動目標:

  1、對電池產生興趣,初步了解常用電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樂意參加安裝電池的探索活動,感受成功的樂趣。

  3、愿意與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活動準備:

  常用電池若干個(1、5、7號),電動玩具若干個,電池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幼兒選擇各種電動玩具玩,引出活動主題:“電池”

  二、通過觀察、比較,了解常用電池的外形特征,嘗試從多角度發現電池的差異。

  1、幼兒觀察、比較電池。

  2、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去比較,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操作、交流。“你們發現這些電池那些地方不一樣?”“這些電池有沒有一樣的地方?”

  3、出示電池圖片,師生共同小結電池的外形特征。

  三、幼兒嘗試為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動玩具安裝電池。

  1、教師提供不同型號的'電動玩具,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選擇、自由操作安裝電池,讓玩具動起來。

  2、請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并一起討論操作中遇到的問題。

  “你是怎樣裝電池的,電動玩具才會動起來?”

  教師針對幼兒的操作情況,舉典型事例。

  四、幼兒再次探索為各種不同的電動玩具安裝電池

  1、鼓勵幼兒找到電池盒內的標記進行安裝電池,嘗試為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動玩具進行安裝。

  2、師生共同交流操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總結經驗。

  3、幼兒初步了解電池的用途及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

  延伸活動:

  1、讓活動中沒有正確安裝電池的幼兒繼續操作練習。

  2、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尋找使用電池的物品,并嘗試自己安裝電池。

  3、環保教育:不亂扔廢舊電池。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品嘗月餅,學會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

  2。知道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全家人團圓的好日子。

  3。初步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了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活動準備

  1。ppt課件:月餅的制作方法

  2。月餅及切月餅的`塑料小刀

  3。音樂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跟唱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1。教師:歌曲里唱了什么?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

  這一天人們一般怎樣慶祝?

  2。教師引導幼兒歸納我國過中秋的習俗。

  二、觀察并了解月餅。

  1。請幼兒將各自的月餅拿出來,看一看、說一說,月餅是什么形狀的?聞一聞,月餅是什么味道?

  2。幼兒自由交流并討論:

  你吃過的月餅是什么味道?月餅餡里都放些什么?

  3。課件—月餅的制作方法

  讓幼兒觀看月餅是怎樣制作的。

  三、分享月餅。

  1。請每組推選四名幼兒嘗試將月餅分成四等分或二等分。

  2。教師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不同口味的月餅,學習與同伴分享食物。

  活動延伸

  建議家長在中秋節的晚上帶孩子賞月、吃月餅,讓孩子體驗與家人團圓的溫馨與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蟲子食物秘密的興趣;

  2.通過觀察、發現,初步了解蟲子進食的方法。

  活動準備

  1.ppt課件:蟲子吃什么

  2.蟲子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 導入

  教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蟲子嗎?你見過什么蟲子?

  知道這些蟲子喜歡吃什么嗎?

  二、 展開

  1.課件演示

  提問:小朋友們,認真觀看圖片中都有哪些蟲子?想一想,它們喜歡吃什么?

  2.討論:蟲子吃什么

  (1)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歡吃什么呢?

  (吃土中腐爛的東西,也吃地面上腐爛的葉子。)

  (2)螳螂長得什么樣子?它吃的食物是什么?

  (吃蚜蟲、螞蟻、蒼蠅、飛蛾、蜻蜓等大大小小的蟲子,它都吃。)

  (3)你喜歡蜻蜓嗎?蜻蜓吃什么?

  (喜歡捕捉蜉蝣、蚊子、蒼蠅等作食物。)

  (4)我們都喜歡七星瓢蟲,它是益蟲還是害蟲?它吃什么?

  (吃蚜蟲、辣蚧等蟲子。)

  (5)可愛的小螞蟻吃什么呢?

  (吃一些含糖分的食物。)

  (6)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小蝸牛,知道蝸牛喜歡吃什么嗎?

  (蝸牛的舌特別發達,很喜歡舔嫩樹葉吃。)

  (7)知了知了叫的蟬吃什么呢?

  (吃樹干內的液汁。)

  蟬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蟬主要吃樹干內的液汁,所以蟬不拉屎,只有很少的尿。)

  教師:小朋友們知道了嗎,蟲子也都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

  3.蟲子分類

  比如,有些蟲子吃蚊子、蒼蠅、飛蛾等,我們把這些蟲子稱為肉食性蟲子。

  還有的蟲子吃草、樹葉之類的,我們把它們稱為草食性蟲子。

  請小朋友們自己把這些蟲子分分類,把吃同類食物的蟲子放在一起。

  4.趣味練習:正確的找出昆蟲的名字

  看一看昆蟲的圖片,并貼出它們正確的名字。

  三、 延伸

  小朋友們,可以繼續探索有關蟲子食物的秘密,可以用繪畫方式記錄下來,及時與小朋友交流。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啟發幼兒對生活中影子的回顧,豐富對影子的認識。

  2、引導幼把見過的有趣的影子現象用語言描述出來,并能用繪畫、標志符號的方式進行表征。

  3、讓幼兒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影子的變化。

  教案準備 1、活動前幾天提示幼兒觀察物體的影子。

  2、每個幼兒繪畫用的.紙、筆。

  教案過程 1、談話導入主題

  組織幼兒談話:1)、你見過影子嗎?

  2)、你都見到過什么樣的影子?

  教師小結,引出課題。

  2、幼兒分組交流

  1)、先將幼兒分成六組。

  2)、引導幼兒交流自己所見過的影子。

  3)、盡量調動幼兒講述的積極性。

  3、繪畫影子

  引導幼兒將有趣的影子用繪畫或標志符號的形式表征出來。

  4、展示幼兒作品。

  將幼兒的繪畫作品展示在墻飾專欄中,并向大家介紹自己發現的有趣的影子現象。

  5、教師講評。

  活動效果

  幼兒能積極參與討論,互相交流講述自己在不同時間所見過的各種各樣的影子,知道影子的變化,并能準確的畫出不同影子的效果。本節活動目標達到,效果不錯。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幼兒園中班06-30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3-19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顏色03-06

肥皂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1-09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滾動01-08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9-18

幼兒園中班《玩冰》科學教案03-30

關于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06-06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2-20

【精】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2-2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亚洲成色在线观看网站 | 日日橹狠爱欧美视频国产 |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青青青国产依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你懂的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