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五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系,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
2、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能力。
3、了解樹木和人類的關系。
重、難點分析重點了解樹木與人類生存的關系;難點是樹立幼兒的環保意識,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學時間:
2教時
活動準備:
沙塵暴紀錄圖片;樹木作用圖片一組;樹寶寶頭飾一個。
第一教時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觀看紀錄圖片,引出課題。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張圖片,大家看里面介紹了一件什么事情?",提問:
你剛剛看到了什么?
沙塵暴是什么樣子的?
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不便?
沙塵暴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會有沙暴塵?
(二)展開部分 介紹樹木與人類的關系出示樹寶寶,以樹寶寶的'口吻詢問幼兒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樹木對人類有哪些幫助嗎?
結合幼兒回答情況,出示圖片。
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我們會是什么樣子的?
我們很愿意與你們做朋友,大家又應該怎樣對待我們呢?
教育幼兒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三)結束部分 教育幼兒樹立環保意識人們不保護環境,會受到大自然的什么懲罰。
請幼兒講一件自己親眼所見或聽說到的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例子。
你打算怎樣做一名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磁鐵是能吸住鐵的東西的,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2、學習按一定標準分類的方法。(是否能吸鐵的標準)
3、激發對磁鐵吸鐵現象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1、每人一盤材料,內有磁鐵和鐵片、回形針、螺絲帽、鑰匙、硬幣、紐扣、木塊、布條、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在教室中增加一些鐵制用具供幼兒探索。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小朋友,請你看看你面前的盤子里有些什么?”“請你玩玩盤子里的東西,說說你發現了什么?”(有的東西會粘在一個黑塊上)
2、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特性。
(1)“是哪一塊東西能粘住別的東西?把它找出來,”“這塊能吸住別的東西的鐵塊,我們給他一個名字叫磁鐵。”幼兒說出名稱。“現在你們試試,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磁鐵能吸起鐵塊、回形針….吸不起木塊、紐扣….)“為什么磁鐵能吸起鐵塊、回形針….吸不起木塊、紐扣….?”(因為鐵片、回形針等是鐵的,木塊、塑料不是鐵的.)“磁鐵能吸起鐵做的東西,而不能吸起木頭、塑料等其他東西。”
(2)“請你試試,把磁鐵和它吸起來的東西分開的時候,會有什么感覺?”
3、引導幼兒通過分類活動學習分類方法,鞏固所學知識。
幼兒嘗試分類,教師個別指導
4、小結并擴展幼兒經驗。
今天我們又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磁鐵能吸起鐵塊、回形針…因為他們都是鐵做的,不能吸起硬幣、木塊、紐扣,因為他們都不是鐵做的,你想知道磁鐵還能吸什么東西嘛?請你用磁鐵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東西。“請幼兒講述,那些東西能吸起,哪些不能吸起,為什么?
磁鐵并不僅僅吸鐵。還有能被磁化的物質,像鐵、鎳、鈷及其合金都可以被磁鐵吸引
活動延伸:
1、讓幼兒玩玩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磁鐵,發現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現象。
2、開展用磁鐵做游戲,用磁鐵在鐵板的下面控制紙板上的小人走迷宮或跳舞、輪船航行等(小人、紙船里面都藏有回形針)。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樂意交往、交流,學習用簡單采訪的方式來收集信息。
2.知道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主要猜測。
重點難點:
1.樂意交往、交流,學習用簡單采訪的方式來收集信息。
2.知道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主要猜測。
活動準備:
1.調查訪問用的記錄紙和筆。
2.活動前,請幼兒園中部分受訪者溝通,請他們去了解相關的內容。
3.請部分家長作為志愿者在相應時間來幼兒與活動。
4.恐龍滅亡的假說。
活動過程:
一、教師請幼兒在幼兒園隨機進行采訪,了解其他人對于恐龍消失得原因的看法,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采訪方式。
1.我們可以無問問幼兒園的人,也許他們能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可以問誰?
2.問他們什么問題,怎么問?
3.三個小朋友為一組,去采訪三個人。
4.使用紙和筆把他們的回答記錄下來。
二、幼兒自行出去進行采訪,教師和家長志愿者隨后觀察。
三、幼兒回來后,可以在其他的時間來交流采訪結果。
1.你們喜歡采訪嗎?有沒有遇到困難?
2.分享一下你們采訪到的答案。
活動反思:
對探索的'話題,我們班幼兒是比較積極的,在請幼兒自由的探索說出他們自己的觀點,他們有些說恐龍是走丟了,等等···最后我做了卡片讓幼兒自己回家與爸爸媽媽談論后再交來分享他們猜的恐龍消失的原因,達到了家長與老師共同教育的原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了解花生的組成結構,認識花生的生長過程。
2。學習從內向外有序的觀察。
3。愿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己對花生的認識。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二、活動準備
每組準備一小筐花生、投影儀、花生的生長過程圖片(發芽、長大、開花、結果)、鉛筆、記錄紙(每人一份)、各類花生制成的食品。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布袋):"我的袋子里有一樣東西,我要讓你們來摸一摸,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
(2)個別幼兒上臺隔著布袋摸一摸并說出自己的猜測。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猜測及理由。
(3)教師倒出布袋中的東西證實幼兒的猜測結果。根據幼兒猜測的理由初步印證花生的外部特征。如:硬硬的、麻麻得不光滑。等等。
2。幼兒進行探索活動。
(一)探索花生的外部特征。
( 1)每桌發放一筐花生。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拿到的花生的外型特征。幼兒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發現。
教師:"每人拿出一顆花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先看看花生長的什么模樣?"教師:"花生摸上去有什么感覺?"教師:"最后我們來聞一聞,花生是什么味道?"
(2)教師小節:把幼兒對花生外型的感知進行總結。
把幼兒的觀察結果對照投影儀上的實物說一遍。花生的外殼顏色是乳白色的,樣子像麻花、摸起來麻麻的、不光滑。
教師:"剛才我們看到的、摸到的都是花生最外面的樣子。在花生的硬殼殼里是什么樣子的呢?你想知道嗎?"
(二)探索花生的內部特征。
(1)教師:"花生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幼兒回答)"是你猜的,還是你看到的?""怎樣打開花生?"(幼兒說出自己的方法)
(2)剝開花生。
教師:"用你自己的方法打開花生,并把你的發現記錄在紙上。"
(3)幼兒剝花生并觀察記錄。
教師巡視幼兒活動情況并給予適當指導。
(4)幼兒說自己的觀察結果。
教師把幼兒的觀察記錄放在投影儀上,讓其對照自己的記錄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5)幼兒在記錄方法上會有所不同,教師在引導幼兒說觀察結果時可適度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的記錄方法。
三、利用投影儀集體觀察花生剝開后的各部分及生長過程。
(1)教師對照花生的實物從外向內介紹花生。
(2)教師:"花生是生長在哪里的?"(幼兒回答)
(3)教師把花生的生長過程的圖片利用投影儀向幼兒呈現。
教師對照圖片向幼兒介紹花生的生長過程。以及根據花生的結果實時的特點,向幼兒介紹花生又叫"落花生"。
四、討論了解花生的用途。
(1) 教師:"人們很聰明,不僅知道花生可以吃,還把花生制成了各式各樣的美味食品。你知道花生以做什么食品呢"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看到的、吃到的花生制品。
(2)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花生的藥用價值。如:花生紅皮可治療貧血、胃不好的人常吃花生可以養胃等等。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用動作表現蜻蜓的飛行姿態。
初步感知兒歌的語言和結構的藝術表現特點。
創編兒歌。
鼓勵幼兒大膽仿編兒歌,根據兒歌內容用恰當的動作表現。
體驗兒歌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兒歌":《紅蜻蜓》。
圖畫紙、畫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幼兒用書《紅蜻蜓》畫面,請幼兒說一說,做一做:
--圖上有誰,紅蜻蜓在干什么?
--紅蜻蜓飛累了,停在哪里?
--引導幼兒想象蜻蜓在勢頭上、水上停的樣子,在大風大雨中飛行、降落的樣子,并用肢體動作,表現蜻蜓飛行?
學念兒歌《紅蜻蜓》。
想象創作一。
--引導幼兒根據兒歌線索展開想象:紅蜻蜓還會停在哪里?
--請幼兒把自己的想象畫成一副畫。
--請幼兒交流各自的畫面內容,鼓勵幼兒模仿兒歌的句式來概括表達。
--幫助幼兒整理仿編的兒歌內容,并根據兒歌的結構表現特點,請三個幼兒合作創編一首新兒歌--請幼兒學習朗誦各小組新編的兒歌想象創作二。
--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你喜歡什么動物?它會在哪里做什么?。
--鼓勵幼兒嘎那據兒歌的語言和結構特點來創編兒歌。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百科:蜻蜓,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差翅亞目昆蟲的通稱。一般體型較惖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有復眼,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