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模板匯編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1
有益的學習經驗:
認識我們常吃的糧食,知道糧食對身體的作用。
準備:
各種糧食做成的食物,如米飯、面包、面條等。
活動與指導:
1、請幼兒觀察大米、白面、生面條,并請他們說出各種糧食的名稱。
2、將大米、白面、面條煮熟,請幼兒比較與未煮熟時有什么不同。
3、請幼兒品嘗煮熟的食物。
4、說說我們為什么要吃這些食物,這些食物對我們身體有什么益處。
5、小結: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糧食,吃了糧食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大個。
建議:
可以結合吃飯時間向幼兒介紹各種糧食。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與大班小朋友一起過節
有益的學習經驗:
1、喜歡與同伴一起過節,感受節日快樂。
2、能把自己的.物品同小朋友一起分享。
活動準備:
每人備一份小食品或小玩具;與大班聯系,協商一起過節的事。
活動與指導:
1、布置兒幼帶好自己的訓、禮品跟隨教師來到其他班級內,指導他們主動向其他班小朋友祝賀節日,并在老師的安排下,找到自己的朋友。
2、組織幼兒玩“擊鼓傳花”的游戲,鼓聲停花落誰手誰就表演節目。要求幼兒為同伴的表演鼓掌,以示歡迎。
3、示意幼兒把自己的小禮品取出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2
目標:
1.積極參加活動,體驗為家人準備“開飯”的快樂情緒。
2.能初步根據經驗選擇大小不同的碗、勺等餐具。
3.嘗試運用手指撕紙,揪泥條,以準備“飯菜”。
準備:
1.幼兒已多次欣賞歌曲《炒小菜》。
2.大小不同的碗、勺若干(多于幼兒人數),每人一張餐墊。
3.紙條、紙片、橡皮泥等若干。
過程:
1.萌發參加活動的積極情緒。
(1) 邊欣賞歌曲《炒小菜》,邊自由跟唱,表演動作。
(2) 回憶自己在家和誰一起吃飯。
開飯啦,在家里我們和誰一起吃飯呢?(啟發幼兒說出家庭成員。)
2.感知餐桌和餐具,為選擇餐具作準備。
(1) 觀察餐墊。
“餐桌上有什么?看看餐墊,今天誰和我們一起吃飯?
(2) 觀察碗。
● 吃飯時我們用什么盛飯盛菜?
● 這里有這么多碗,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幼兒說出碗的不同顏色,并以兩兩比較的方法區分大小。)
3.自由選餐具,體驗一一對應。
(1) 幼兒為爸爸媽媽和寶寶選擇碗。
爸爸媽媽和寶寶餓了,要吃飯了,我們為他們每人準備一只碗吧。
(教師觀察幼兒選擇的情況,并提示幼兒將碗對應地擺放在餐墊上。)
(2) 交流選擇、擺放的經驗,并作調整。
● 你給爸爸選的碗在哪里?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 你給媽媽選的`碗在哪里?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 你給寶寶選的碗在哪里?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 你一共選了幾只碗?它們一樣大嗎?哪只最大?哪只最小?
(3) 幼兒自選勺子,并對應地擺在碗里。
吃飯時除了碗還要什么?三個人吃飯需要幾把勺子?
4.自主選擇材料做“飯菜”。
(1) 幼兒自由選擇橡皮泥、紙片、紙條等材料做“飯菜”。
(2) 教師觀察幼兒的選擇及制作情況,鼓勵幼兒嘗試選用不同的材料做多種“飯菜”。
(3) 鼓勵幼兒用語言和爸爸媽媽寶寶交流,學說:“某某,我請你吃……”
5. 以“出去散步”的情景結束活動。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愿意參加各種活動,并能大膽地說出在活動中的發現,培養幼兒對小腳丫的喜愛之情。
2、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腳丫,知道腳能做許多事情。
3、教幼兒保護腳的方法。
活動準備:
盆子6個、顏料、課件、干凈的毛巾、肥皂、用不質地的材料鋪成的小路(墊子、光板、搓衣板)、磁帶、板紙。
活動過程:
一、小腳的體驗
——幼兒體驗
小朋友,今天中午我們光著小腳在那玩了?(幼:沙上)走在沙上,我們的小腳感覺怎么樣呢?(幼:軟綿綿的)小朋友看,這里有一條神奇的小路,現在我們光著小腳上去走一走,試一試走在這條小路上,我們的小腳又有什么感覺?(評: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
——相互討論
小朋友,你們走在小路上的感覺怎樣 ?(幼:硬、涼、擱腳……)(評:訓練感知覺和語言感知)
評:首先,小班直覺行動思維占主導地位,親自感受沙的感覺,豐富經驗,為進入課題做好鋪墊。緊接著用腳感知各種材料,積累多方面感性經驗。
二、認識小腳
——老師和小腳打招呼。
教師用右手拍拍左腳問好,然后再用左手拍拍右腳問好。然后和小朋友的'小腳打招呼,帶動幼兒自己拍自己的腳。(評:這里叫以人為本,使教師和幼兒的距離拉近。)
——幼兒探索
小朋友,我們的小腳上都有什么?(幼:兩只腳。一只左腳,一只右腳)每只腳有幾個腳指頭(幼:五個)
——通過游戲鞏固幼兒對小腳的名稱。
小朋友,我們的小腳最喜歡跳舞了,我們用小腳跳舞好嗎?
兒歌:小腳小腳變變變,變只小兔跳跳跳。變只螃蟹爬爬爬……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小班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隨著獨立生活能力、自主能力的提高,他們急切的想自己去做一些曾經不能做的事情,渴望長大。在進入幼兒園這個新環境后,他們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收著新鮮的事物,他們的內心渴望更多的精彩。所以他們開始著急,自己怎么還沒長大?什么時候才能長大?然而,長大是一個慢慢的過程,它需要我們等待,這樣的等待就像時間從手指間溜走,讓我們無法觀察。作為老師如何給予他們想要的`答案呢?“我想長大”這個故事是個很好的媒介,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形象化,非常有趣形象地讓幼兒初步了解“人是慢慢長大”的這一自然規律。
目標:
1、了解人是慢慢長大的,不能著急。
2、感受成長的變化,看到自己的進步,萌發自信心。
重點:了解人是慢慢地長大的,不能著急。
難點:通過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
準備:
1、衣服三件(從小到大);歡快的音樂一段。
2、故事PPT;幼兒自己吃飯及家長喂奶照片各一張。
過程:
一.情景游戲,引出話題
1、游戲“種子長大”
“變變變,我們都變成一顆小種子,種在泥土里。我們的種子發芽了,慢慢地一點點地在長大。慢慢地、慢慢地、又長大一點了……現在變成小樹了,哇,樹上還開出了小花,真美呀。”
(1)“種子已經長大變成小樹了,你們想不想長大?”
(2)“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自己快點長大?”
小結:“你們真能干,想了那么多的辦法,有一群小動物也想快點長大,聽一聽它們想了什么好辦法。”
(師:喚醒幼兒已有經驗,傾聽幼兒自由表述,適當地對幼兒的想法進行評價提升。
幼:大膽地表述自己的好辦法。)
二.傾聽故事,理解內容
1、師邊播放PPT邊講述故事,然后提問:
(1)“小老鼠想了什么辦法讓自己快點長大?它一下子長大了嗎?”
(2)“小猴子想了什么辦法讓自己快點長大?它一下子長大了嗎?”
(3)“小青蛙用了什么方法呀?它一下子長大了嗎?”
小結:“小老鼠拼命吃東西,小猴子穿爸爸衣服、戴媽媽的眼鏡,小青蛙每天練跳高。結果都沒有一下子長大。是啊,長大是一件不能著急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耐心的等待,因為,人只能慢慢長大。”
(師:用故事中的語言對幼兒的回答加以補充,并強調小動物的努力結果,讓幼兒理解人需要慢慢地長大。
幼:根據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回答問題。)
三.觀察實物,了解成長過程
1、逐一出示三件不同大小的衣服
(1)“這是靜靜小朋友以前穿過的衣服。你們看這件衣服她還能穿嗎(出示最小的衣服)?太小了,原來這是她剛剛出生時穿的。”
(2)“這件衣服靜靜現在能穿嗎?我們給她試試(出示第二件衣服),哦,也不夠大了,這是她剛會走路時穿的。”
(3)“那這件呢?再試試(出示第三件衣服),哦,剛剛好。”
小結:“衣服在慢慢變大,就表示了我們在慢慢長大,原來,我們都跟靜靜小朋友一樣,是慢慢地一點一點地長大,個子變得越來越高,人也變得越來越能干了。瞧!(出示照片)以前你們要媽媽喂奶,現在都能自己吃飯了。孩子們,除了自己吃飯,你還會做些什么事呢?”
總結:“以前你們什么事情都要爸爸媽媽幫忙,現在你們不但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能幫爸爸媽媽做事情了。”
(師:通過各種對比,讓幼兒直觀地了解了我們正在慢慢長大。通過對幼兒回答的及時提升回應,讓幼兒產生自豪感。
幼:自由表述自己能做的事,萌發自信心。)
四.暢想長大,引發討論
1、“長大之后你想做什么事情?”(幼兒暢談)
小結:“長大之后啊你們能像老師一樣教小朋友學本領,能像醫生那樣給別人治病,能像科學家一樣把衛星送入太空……長大可真棒呀,你們想長大嗎?想長大的孩子和我一起來,讓我們多多運動,讓自己長得更健康……”
2、在音樂聲中帶幼兒一起邊跳邊出活動室。
(師:激發幼兒對長大的憧憬和渴望,鼓勵幼兒能為自己長大而努力
幼:在暢想未來的過程中進一步萌發自信。)
活動延伸:
請家長和幼兒一起翻看幼兒成長照片,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小時候的衣物,講述幼兒的成長趣事。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時間:
6月1日上午9:00——10:30
活動地點:
小三班教室
活動對象:
小班組全體幼兒及老師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是第一次在幼兒園度過六一兒童節,現在的幼兒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平時比較自私,為讓幼兒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以及與同伴分享帶來的快樂,我們從情感的角度出發,為幼兒創設輕松愉快的活動環境,體驗與同伴分享、合作的快樂以及成人對自己的關愛,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各項慶祝活動中,度過一個快樂的六一。
活動目標:
1、感受節日溫馨快樂的氣氛,樂意參加“慶六一”活動。
2、體驗與同伴分享、合作的快樂以及成人對自己的關愛。
活動準備:
1、準備一定數量的糖果,人手一份節日禮物;
2、錄音機、歡快的音樂磁帶;
3、布條若干根,五彩包裹若干個;圖片鼻子,五官畫像;
4、請每位幼兒自帶一些零食若干來幼兒園。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談話、參觀活動室,了解“六一”是小朋友的節日,體驗成人的關愛。
二、組織幼兒參與游戲活動,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帶來的快樂。
1、游戲《揪尾巴》
玩法:聽到教師的`指令后,幼兒互相揪同伴的尾巴,揪到尾巴的幼兒得一小禮物。
2、游戲《五彩包裹》
玩法:幼兒在音樂聲中,傳遞五彩包裹,當音樂停了,五彩包裹在誰手中,就打開一層包裹紙,繼續游戲,直到找到小禮物為止。
3、游戲《貼鼻子》
玩法:
蒙住幼兒的眼睛,站在規定線后走到黑板前將手中“鼻子”貼在相應的“臉上”,貼對的發獎品一份。
三、分享活動:在音樂聲中,引導、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水果、飲料等。
四、幼兒與老師共同收拾整理活動室。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小班年齡段的孩子,獨占意識較強,有好吃的東西或好玩的玩具總是喜歡自己獨霸,不愿意和別人分享。最近我們班爭搶玩具的現象屢禁不止,雖然老師也引導孩子好玩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或和別人商量:“你的玩具給我玩一下好嗎?”“你愿意和我交換玩玩具嗎?”“我和你一起玩好嗎?”但收效甚微,我想可能是在情感上激發得還不夠,孩子并沒有真正體會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光知道做法并不能讓小年齡的孩子做到真正分享,所以我采用了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向故事中的榜樣——小豬學習,萌發幼兒這方面的情感。
活動目標:
學說故事中的短句,體驗與同伴共同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片一套,草地背景圖,錄音。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
1、出示小豬:這是誰呀?
今天小豬要去旅游了,你們猜猜看豬媽媽會給他準備什么好吃的食品?
2、出示圖片(包里的物品可以拿下來):看,媽媽給小豬準備了一大包好吃的東西,都有些什么呀?
Tips:
通過猜豬媽媽準備什么食品這一問題,讓孩子的思維進一步發散,同時讓孩子說說媽媽為什么要給小豬準備這一食品,如:準備面包,因為它能填飽肚子,準備飲料,因為旅游時會累,會口渴等,從而理解事物的關聯性。
二、猜猜、學學
1、播放小鳥的叫聲。聽聽誰來了?
小鳥聞到香味來了,胖胖拿出一個面包給小鳥姐妹,面包只有一個,怎么分呢?(將面包一分為二)
幼兒學說“小鳥姐姐,我請你吃面包。一起野餐真開心。”
2、猜謎請出猴子一家。
又有誰來了?全身毛茸茸,調皮又可愛,愛爬樹,愛吃桃子。
小猴一家聞到香味來了,胖胖拿出桃子分給小猴一家,怎么分呢?(大、中、小匹配)
幼兒學說:猴爸爸我請你吃桃子,一起野餐真開心。猴媽媽我請你吃桃子,一起野餐真開心。
猴寶寶我請你吃桃子,一起野餐真開心。
3、用動作引出小兔、小貓、小烏龜。
小兔蹦蹦跳跳跑來了,小貓靜悄悄的走來了,小烏龜慢吞吞的爬來了。幼兒邊說邊做動作。
胖胖請他們吃糖果,,一包糖果可以怎么分呢?
一粒一粒的分。請幼兒學說短句。
小兔(小貓、小烏龜)我請你吃糖,一起野餐真開心。
4、老師放錄音完整欣賞故事。
Tips:
以猜的方式引出小豬的這些朋友,并且猜的方式的變化:通過聲音猜,通過動作猜,通過謎語猜,這樣更能抓住孩子的興趣。
而每次都需要孩子想辦法來解決怎么分的問題,對孩子有一定的挑戰,同時數學方面的.內容巧妙的融入其中,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數知識。
作為一個語言活動,每次的對話學說都是重復性的語言,更適合小年齡的孩子,更易于幼兒語言的模仿和習得。
三、想想、做做(經驗遷移)
1、好吃的東西分給了朋友,可小豬怎么樣?為什么呢?
師小結:小豬覺得把好吃的東西分給好朋友一起吃,和大家一起分享是最快樂的。小豬看到小動物吃的那么高興,心里樂滋滋的。
2、我們如果有好吃的東西和好玩的玩具,應該怎么樣?
3、孩子們分享老師帶來的食品,體驗分享的快樂。
Tips:
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教師把孩子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拋向他們,讓孩子通過經驗遷移來解決這些問題,最后的分享食品,孩子的情感已得到激發,真正體驗到了分享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了解滅火的工具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幻燈片(汽車輪胎著火的情景、電視機著火的情景、圖書著火的情景)
2、卡片(水、沙子、棉被、干粉滅火器、切斷電源,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放映第一幅幻燈片,提問:發生了什么事情。
2、討論汽車輪胎著火了我們應該怎么辦?
3、請小朋友舉起能個汽車輪胎滅火的工具圖片。
4、第二個、第三個情景過程一樣?
5、競賽游戲:老師出示一個情景,看誰又快又準確的舉起相應的滅火工具圖片)
6、對獲勝幼兒進行獎勵。
活動反思:
幼兒已經掌握了一些滅火的基本常識,本次活動是延續了上節活動,讓幼兒更全面的了解滅火工具。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能理解“讓座”的意思。
懂得讓座是一種美德,知道要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座。
體驗與同伴一起表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小螞蟻讓座》故事音頻及圖片;《讓座》歌曲音頻。
紙面教具:《我會讓座》。
活動過程
師幼討論,幫助幼兒初步理解“讓座”。
——小朋友們坐過公交車嗎?
——你見過別人把座位讓給另外一個人嗎?
——你有把自己的座位讓給別人嗎?給誰呢?
小結:在公交車上,如果有人需要幫助,我們把座位讓給他們,這就叫讓座。
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小螞蟻讓座》,引導幼兒欣賞并理解故事。
1。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小螞蟻讓座》第一段。
——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公交車)
——公交車上還有哪些小動物?(小羊、小狗、小猴、小豬)
2。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小螞蟻讓座》第二段。
——車開到了半路,誰上車了?(熊婆婆)
——哪些小動物要給熊婆婆讓座?它們是怎么說的?
——熊婆婆說了什么?(謝謝你們)
3。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小螞蟻讓座》第三段。
——熊婆婆最后坐了誰的座位?
4。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小螞蟻讓座》第四段。
——小螞蟻最后坐在了哪里?(熊婆婆肩膀上)
——一路上小螞蟻在熊婆婆的'肩膀上做了什么?(唱歌)
播放歌曲音頻《讓座》,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要給需要的人讓座。
———誰給歌曲中的“我”讓座呢?(叔叔)
——后來“我”給誰讓座了呢?(老婆婆)
——你們知道為什么要給老婆婆讓座嗎?
小結:讓座是一種文明的行為,也是傳統的美德,老婆婆年紀大了,公交車行駛的時候會站不穩,容易摔倒。所以,我們如果遇到一些身體不好的人、老爺爺老奶奶或者是帶著小寶寶的媽媽,可以給他們讓座,這樣我們會感到快樂,別人也會覺得很溫暖。
提供紙面教具《角色頭飾》,鼓勵幼兒表演故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