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幼兒園大班教案范文匯總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用一次性紙杯制作掛表,培養幼兒剪、涂、固定的動手能力。
2、認識表上數字的意義及認識區分時針和分針。
3、通過用廢舊的一次性紙杯來進行創作變廢為寶,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教學準備:
廢舊的一次性紙杯數個、剪刀數把、水彩筆數套、繩子數根、膠帶一卷、大掛表一只、圖釘一盒、卡紙做的分針時針數套。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出示大掛表,請幼兒觀察,提問:它的作用是什么?表上面都有什么?它們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幼兒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表是用來掌握時間的,一天共有24個小時,白天12個小時,晚上12個小時,表上面有1—12的數字,有兩個表針,長的是分針,短的是時針,時針跑兩個數字間一個空格是一個小時,分針跑一周是一個小時。今天我們自己做一個掛表如何?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紙杯,這是一只廢舊的紙杯要丟掉的,為了減少對地球的污染,保護我們生活的家園,我們可以將它變廢為寶,你們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呢?發揮幼兒的想像進行討論,教師加以引導。現在,我要把紙杯做一只小掛表來裝飾我們的活動室,你們覺得如何?
2、介紹示范制作過程
(1)用剪刀從杯口向下至杯底隨意剪成數條。、
(2)把剪好的.條條從杯底向外壓成象一盛開的太陽花狀,把條條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或花紋進行裝飾。
(3)用膠帶在其中一片花瓣上粘上繩子,用黑水筆在杯底粘繩子的花瓣正下方寫上數字12,其余1-11的數字如掛表數字一樣填寫一周。
(4)將分針時針用圖釘固定在杯底中心位置,針頭用膠泥堵上防止扎傷,就這樣一只漂亮的紙杯掛表就做好了。
3、交待注意事項
(1)使用剪刀時,不要把剪刀頭對準別人或自己,防止扎傷。
(2)把紙杯剪成條條時,盡量剪勻稱,以免影響視觀效果。
(3)在填寫數字12時,先拎起繩子找準正上方。
(4)在固定時針分針時注意保護自己,防止扎傷。
4、分發制作材料,請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教師巡回指導,適時協助個別幼兒,鼓勵幼兒堅持獨立完成作品。
三、結束部分
1、展示幼兒作品,讓幼兒相互欣賞并評價同伴的作品,最后教師總結評價幼兒作品。
2、教師把幼兒的作品分別掛起來裝飾活動室,給孩子以成功感,鼓勵孩子在家也做一些變廢為寶的作品帶給同伴一起分享。
美工活動“牙齒切碎機”活動后感
本周進行了美工活動“牙齒切碎機”,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當我向幼兒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紛紛議論“大嘴怪”怎么吃東西。活動開始我引導孩子們對牙齒模型進行認真地觀察、并互相討論,讓孩子們知道前面的牙齒是門牙,門牙旁邊的是犬牙,犬牙旁邊的是磨牙,并說出它們各自的分工及合作過程。接下來我先請大家討論怎樣制作牙齒切碎機,在親手制作“大嘴怪”時,孩子們顯得更為積極主動,他們根據牙齒的各部分關系用鉛筆在紙上畫好一排牙齒,然后根據畫好的牙齒剪下來,再把它們粘貼到剪開的紙盒里。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為沒有事先設計好就動手剪,結果牙齒的構造沒剪對,被旁邊的小朋友一說,他們只好重新剪過,耽誤了些時間。粘牙齒是本活動的難點,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為小手指不夠靈活粘起來很費勁。不久大家都把牙齒粘好了,接下來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齒切碎機:給它畫上眼睛,頭發,耳朵等。這一過程都難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齒切碎機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請幼兒給牙齒切碎機喂食,大家用一些廢舊的報紙等給牙齒切碎機做食物,“嗷,咕咚”,牙齒切碎機一口一口吃東西了,哦,大家玩得真開心啊!我把幼兒做好的作品放在區角中,讓孩子可以隨時玩一玩。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在設計,制作,體驗中進一步對自己牙齒更加了解,并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適用范圍:
這種游戲適用于階段性復習和期中、期末復習。內容為可以進行歸類復習的,并能通過口頭表述來檢測的。如:對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進行分類;從本冊所學的生字中找出前后鼻音、平翹舌音、同偏旁、同結構的字,還可以給字擴詞、用詞語說一句話。這個游戲有易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分類、積累。游戲的競爭性強,學生興致高。
游戲準備:
用吹塑紙制作花芯,花芯上的內容可以隨即更換,花芯能反復使用。每位學生用彩紙或吹塑紙準備若干片花瓣,也可以反復使用。
操作過程:
師:花園里,百花開,看看哪朵最漂亮。
這個游戲可以全班進行,也可以以大組為單位進行。
1.對于學生的答案需要來把握評判的.內容,可全班進行,如:用詞語說一句話。
把寫有詞語的花芯貼在黑板上,請學生來造句。每組使用不同顏色的花瓣,學生說對一句就在花芯旁貼上一片代表自己小組
顏色的花瓣;說錯了,要摘下一片同顏色的花瓣。游戲結束比比哪大組貼的花瓣最多,即為獲勝組。
2.對于學生自己就能判斷答案正確與否的內容可以以大組為單位進行游戲。如:區分前后鼻音、平翹舌音。
把寫有“前鼻音”“后鼻音”的花芯交給組長,組員說對一個就貼一片花瓣;錯一個要摘下一片。最后比比哪組的花開得最大、最漂亮。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用較連貫、清晰的語言介紹自己去國的地方,講述旅游見聞。
2、了解中國的一些著名旅游勝地,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
活動準備:
1、木偶孫悟空一個。
2、每位幼兒參與收集有關旅游的資料(如自己或家人旅游照片、明信片等);每位幼兒在家長或教師的幫助下記錄一處自己最喜歡的旅游勝地,并且設計“我去過的地方”的統計表。
活動過程:
1、回憶旅游經歷。
教師邊操作孫悟空木偶,邊以孫悟空的口吻說話:我是孫悟空,我會騰云駕霧,翻一個筋頭就是十萬八千里。(出示有代表性的風景畫或明信片)我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小朋友,你的爸爸媽媽帶你到哪些地方去玩過?你覺得哪個地方最好玩?請你說一說。
(暑假期間,很多家長會帶孩子外出旅游,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開學后,教師要抓住時機,從幼兒的生活經歷入手,由點及面擴大對祖國著名旅游景點的認識)
2、幼兒根據填寫好的表進行小組交流。
講述線索:你是和誰一起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的?在旅游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這次旅游的感覺怎么樣?
(沒有去過外地旅游的幼兒也可以講述家鄉的好去處,或者分享同伴的經驗,在傾聽中學習)
3、每組推薦1—2名代表在集體中交流,去過這些地方的幼兒也可以補充講述。
4、游戲“我的飛機開始飛”。
游戲玩法:開始前每人說出一個自己去過或想去的城市或旅游點的名稱,不要重復。開始時,全體幼兒整齊地拍手打節奏,一名幼兒先說“我的飛機開始飛。”其他人齊問“飛到哪里去?”這名幼兒回答“飛到北京去。”然后,回答的幼兒接著說“我的飛機開始飛。”其他人齊問“飛到哪里去?”如此反復進行。游戲中提醒幼兒記住同伴所說的地點,不要重復,還要緊跟節奏。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大班目標:
1.用猜謎、圖譜的方式初步學唱歌曲,大班教案:歌曲《丑小鴨》。
2.能根據音樂的節奏,創編歌曲的動作。
3.體驗在同伴面前大膽表演的快樂。重點:初步學唱歌曲。難點:記憶歌詞。
準備:
1.歌曲圖譜、動物圖片、場景(小河)
2.已了解鴨子的外形特征
過程:
一、通過猜謎活動,引起幼兒注意。師: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歌曲,請你聽一聽、猜一猜歌里唱的是什么動物? 你聽到歌曲中的鴨子長得什么樣子的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
二、感受音樂,學唱歌曲
教師出示丑小鴨拼圖,邊范唱歌曲邊拼圖片,幼兒欣賞。師:這是一只丑小鴨,丑小鴨是什么樣子的?請你仔細聽一聽。——幼兒講述丑小鴨是什么樣子的?教師用歌詞重復幼兒的回答。
2.教師出示圖譜,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
⑴幼兒講述看懂哪幅圖片。
⑵幼兒講述看不懂哪幅圖片,并討論
⑶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聽音樂,念歌詞。師:我們一起把歌完整的說一遍——第3.4.7幅圖再次請幼兒說出歌詞。
3.通過拿圖的方法學唱歌曲,教案《大班教案:歌曲《丑小鴨》》。三、幼兒創編歌曲《丑小鴨》動作,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1.幼兒聽音樂做一做小鴨子的動作。師:我們還可以邊唱邊做動作呢,你們想做什么動作?——幼兒站起來,自由的做動作。
2.請個別幼兒做動作,大家模仿
3.集體模仿
4.教師帶領幼兒來到小河邊,邊唱邊表演歌曲:《丑小鴨》呱、呱、呱呱呱,丑小鴨,丑小鴨,腿兒短短腳掌大,長長脖子扁嘴巴,走起路來搖呀搖,愛到河邊去玩耍,喉嚨雖小聲音大,可是只會呱呱呱。《丑小鴨》
反思:1.大班5——6歲幼兒的音域:g——A1。這首歌的音域在g——C1,多數音都是在g——A1,只有一個音是C1,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還是能夠唱得起來的。所以我將這首歌曲定為位大班的唱歌活動。2.歌曲中的歌詞沒有重復,句子的結構變化多,如:在“腿兒短短腳掌大”中,名詞在前形容詞在后,但是在緊接著的`一句歌詞“長長脖子扁嘴巴”中,卻是形容詞在前名詞在后。所以我將這首歌曲定為位大班的唱歌活動。3.原創歌曲《丑小鴨》在開頭和結尾部分丑小鴨的叫聲是“呱呱呱”,在上一次試上課的時候,我把“呱呱呱”改成了“嘎嘎嘎”,當時我認為,在人們以往的經驗中,鴨子的叫聲都是“嘎嘎嘎”,所以我改成了“嘎嘎嘎”。后來,在修改教案和寫說課的時候,我就在想,歌曲寫成這樣一定有它的意義,突然我想到了,歌曲的名字叫《丑小鴨》,不光他的外形丑,他的聲音也要“丑”,與正常的鴨子不一樣,所以才用了“呱呱呱”的叫聲。我想,這也是由于我對歌曲理解得不夠深入造成的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看圖識方位并隨音樂的節奏合拍地做相應的動作。
2、樂意與同伴合作探索與游戲,體驗音樂游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圖譜、音樂。
活動過程:
一、教師帶幼兒隨音樂進教室。
二、引導幼兒學會看圖并進行游戲。
(一)師:小紅和小蘭也想和我們做游戲,大家來看看,他們在圈上玩的是什么樣的游戲?(出示圖1)師帶領幼兒逐一觀察圖譜并做動作。
請幼兒起立找到自己的朋友,跟著音樂玩一次。
(二)游戲一:相同方向轉圈。(圖2)1、師:
1、我們來看看小紅小蘭帶來了什么樣的游戲。
2、他們在玩什么樣的游戲?怎么站的?他們的 方向呢?
2、請幼兒扮演小紅小蘭站在內圈、外圈上。
3、跟著音樂前四句玩一玩(重點是在走的時候要走到 下一個 點,避免有的`小朋 友丟了朋友。)4、出示(圖3、4、5、6)交待玩法。
5、請幼兒和著完整的音樂做游戲。
(三)游戲二:"剪刀、石頭、布"
1、師:小紅小蘭想讓游戲更好玩,來看看怎么玩的。(出示圖7貼在圖6上)2、在歌曲的那一部分玩的"剪刀、石頭、布"?
3、教師和幼兒玩"剪刀、石頭、布",問:輸的怎么懲罰?打平手怎么辦?
4、請幼兒和著音樂玩游戲,在音樂最后一句提醒幼兒玩"剪刀、石頭、布"的 游戲。
(四)游戲三:相反方向轉圈找朋友。
1、師:小紅小蘭想讓游戲更有趣,我們看看怎么玩?(把圖8貼在圖2上)2、師:有什么變化?誰變了?
3、請幼兒和著音樂玩相反方向轉圈的游戲。
三、延伸:變換走的動作游戲
1、師: 誰能走的更有趣、更好玩呢?請幼兒模仿有趣的走法。
2、請幼兒站在圈上和著音樂玩有趣的走的游戲。
3、師:你們還有這么多有趣的走法,我們到外面去玩一玩好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音樂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感態度的獨特方式。音樂教育是一種健康積極的情感教育,我們可選擇各種優秀作品去感染、熏陶幼兒。歌曲《小猴撓癢癢》是我無意中在以前的一本舊書上發現的一首歌曲,這首旋律活潑歡快、內容形象生動,前半部分表現了小猴給它的伙伴撓癢癢,把它們撓得哈哈笑、笑彎腰的情景,后半部分表現了調皮的小猴又去撓小刺猬,被小刺猬戳得"哇哇叫"的情景,非常的有趣,我覺得這些情節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夠引發幼兒的思維共鳴,應該是一件幼兒喜歡的藝術作品,所以我以此為課題設計了這一教學活動。
幼兒階段的思維方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音樂形象與情緒的感知可借助于多種感官進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動我采用創設情境、課件演示、圖譜分析、表演游戲等方式,引導幼兒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曲情緒,積極參與表演。教師以自己夸張的表情和動作去感染幼兒,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音樂的美妙,感受表演的快樂,提高其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活動目標:
1.理解歌曲內容,學唱歌曲,感受歌曲前后部分的不同情緒。
2.按歌詞內容創編表演動作,進行歌表演,體驗表演的快樂。
活動準備:電子白板、課件、小猴和小刺猬的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用手勢、動作導入,引出課題。
1.教師用手勢、動作,引導幼兒做相應的動作。
小朋友,老師的手會說話,看誰最聰明,能看懂老師的手說的是什么話?教師做相應的坐正、起立等動作。
2.再猜猜,我的手現在在干嘛?(撓癢癢的動作)通過各種手勢動作,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引出撓癢癢的話題,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初步感受音樂,做做小猴撓癢癢的動作。
1.有一種小動物,它特別喜歡撓癢癢,我們來聽一段音樂,猜猜看會是哪種小動物?(聽音樂)你覺得會是誰?究竟是不是這種小動物呢?我們來看一看。(出示圖片)
2.我們一起來聽著音樂,做做小猴子撓癢癢的動作。
3.小猴一會兒撓撓頭、一會兒撓撓脖子、一會兒撓撓腋窩(重點講解腋窩),覺得撓癢癢可真好玩。
一首歌曲一下子學會有點困難,但讓孩子在熟悉音樂后,再學習能降低一些難度。幼兒通過感受音樂猜小動物、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做各種撓癢癢的動作等,使幼兒初步感受音樂的旋律。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特點,教師通過生動的表情、神態、動作,帶領、感染幼兒,使幼兒進入情境,體會撓癢癢的樂趣。在此過程中將"腋窩"一詞滲透其中,為幼兒后面學習歌曲一定的幫助。
三、學習歌曲《小猴撓癢癢》。
這只小猴子呀!它不僅喜歡自己撓癢癢,還喜歡撓其他小伙伴的癢癢(幼兒看課件)。一首歌曲《小猴撓癢癢》就把小猴給它的伙伴撓癢癢的情景給唱出來了,請你們仔細聽聽歌曲中是怎樣唱的?
1.教師有表情地、完整地清唱歌曲一遍。
2.提問:你聽到什么了?(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進行演唱。
3.請小朋友,看著課件圖片,完整的.說出歌詞。(看圖片說歌詞)引導幼兒觀察生動形象的圖片,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采用視聽結合的唱法,用語言和音樂熏陶幫助他們輕松地理解歌曲內容
4.請小朋友聽音樂輕輕地跟老師唱。
5.聽音樂再次演唱歌曲一遍。
6.小猴可調皮了,為了把小猴調皮、可愛的樣子表現出來,在歌曲的圖譜中還安了一些小點點,你們看哪些地方有小點點?那有小點點的地方是怎樣唱的呢?請你們再仔細聽老師唱一唱(指圖譜唱),看看你發現什么了?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再試一試?
為了表現小猴的調皮、可愛,歌曲中運用了多個附點,而附點音要唱準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附點音,唱準附點音,就設計了圖譜,通過圖譜的講解和比較,讓幼兒直觀的感受、體驗歌曲,學習演唱歌曲。
7.小朋友,這首歌曲前后部分表現的小猴的心情一樣嗎?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發現:前面部分小猴撓小伙伴的癢癢時,要表現出高興的心情,要用歡快的聲音演唱;后面部分小猴去撓小刺猬時,要表現出害怕的心情,慢慢地唱,唱到"手爪刺破哇哇叫"時,要用快快的聲音唱,"哎呦"要表現出小猴很疼的聲音和感覺(出示前后部分的圖譜)。請小朋友完整的演唱一遍,把小猴不同的心情給唱出來。
8.男、女小朋友分別上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幼兒共同表演的舞臺,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這首歌曲前后兩部分表現了小猴不同的情緒變化,且非常明顯。在此,讓幼兒自己感受、發現小猴的情緒變化,分析該如何演唱,幼兒的感受會更加的深刻,再加上前后圖譜的區分出示,使幼兒能夠加深理解,也更能夠有感情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