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1
目標:
1.敢于大膽地與他人交談,并通過采訪進一步了解投幣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2.發揮想像,大膽表達自己對改進現有投幣機或新設計投幣機的想法。
準備:
1.小組已商議過采訪計劃。
2.紙、筆等采訪工具。
3.各種投幣機的圖示。
過程:
一、根據計劃書分組采訪,教師跟隨觀察
1.觀察幼兒是否根據計劃書
進行采訪。
2.觀察幼兒怎樣記錄。
3.觀察幼兒在采訪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如何解決。
二、匯總采訪記錄并交流,了解人們對投幣機的看法
三、給投幣機分類
1.面對這么多投幣機,我們可以怎么分類?
2.啟發幼兒思考:哪些投幣機可以幫助我們得到食物,哪些可以幫助我們做事情,哪些可以幫助我們玩?
3.引導幼兒通過討論將相應的投幣機圖示放置到分類圖中。
四、思考想像
1.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用投幣機器來幫助我們完成?
2.你覺得哪些投幣機還需要改進?怎樣改進?
延伸活動:
在活動區提供繪畫工具和材料,讓幼兒發揮想像自制投幣機。
反思:
路邊投幣機是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孩子們對它既熟悉又覺得陌生。為此,我們開展以“路邊投幣機”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關注周圍生活的變化及搜集新信息的熱情。
●與幼兒的興趣及當前經驗整合
投幣機是幼兒經常能夠看到的路邊事物,如何幫助幼兒了解投幣機與生活的關系呢?在主題活動安排中,我們從故事導入,引發幼兒對投幣機的探究興趣。孩子們興致很.高,紛紛在自己家、幼兒園附近尋找各種投幣設施,有的甚至在外出做客、購物、散步時也特別關注。他們還在父母的幫助下嘗試使用投幣機,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觀察到的投幣機和使用過程記錄下來,然后與同伴分享。他們有的帶來了照片,有的帶來了畫,有的帶來了錄像。教師也及時提供空間讓幼兒展示自己獲得的信息資料,并命名為“我看到的'投幣機”。
面對各種資料,孩子們經常三五成群、七嘴八舌地進行交流、討論。對此,教師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與討論:“你是在哪里找到投幣機的?”“投幣后投幣機可以幫我們做什么?”由此,師幼一起將零碎、個體的經驗進行提升。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周圍生活中的投幣機正在日益增多,有投幣電話、投幣照相、投幣存包、投幣廁所、投幣乘車等,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強調幼兒獲得豐富的體驗
能親手使用投幣機并觀察投幣以后的有趣現象,是每個幼兒所向往的事。在這一主題活動中,我們特別注重讓幼兒親歷親為,強調幼兒獲得豐富的體驗。如親子共同尋找和使用投幣機并進行記錄,使孩子有機會接觸投幣機,直接擁有投幣經歷和體驗。幼兒介紹自己觀察到的投幣機,講述投幣趣事,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提出探討問題,如“大家都用投幣機嗎?”“誰經常使用?為什么?…‘誰不喜歡使用?為什么?”“沒零錢能用投幣機嗎?”引導幼兒深入探究。為了讓幼兒進一步了解投幣機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我們還組織他們開展采訪活動,直接與成人對話,搜集和整理信息。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孩子們感悟到投幣機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進。就這樣,我們將多種學習方式統整在主題活動中,使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獲得豐富的體驗。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畢業典禮莊嚴與神圣的氣氛。
2、體驗與老師同伴依依惜別的情感。
3、自主參與、展示自我。
4、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服裝、道具、畢業紀念冊、音樂等。
2、了解畢業典禮的意義、團體操表演、致家長的'一封信。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
感受和老師、同伴依依惜別的情感。
活動難點
緩解離別的傷感,喚起即將入學的自豪感。
活動過程:
1、體驗“典禮的莊嚴與神圣”。
(1)幼兒入場。
(2)園長、家長、小朋友致詞。
2.感受“依依惜別之情”。
(1)教師致詞。
(2)頒發畢業證書。
(3)傳遞畢業冊。
(4)老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相互擁抱。
3、畢業匯報演出:展示最好的我。
(1)穗穗操——中國隊加油。
(2)軍體拳——精忠報國。
(3)輕器械操——啞鈴操。
(4)徒手操——中國功夫。
活動反思:
大班的畢業典禮是來源于孩子們真實生活的課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是孩子們人生的第一個畢業典禮,是他們成長的見證。抓住畢業前這一寶貴的教育契機,以情感教育為線索,開展活動,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體驗即將入學的自豪之情和離別的傷感,感受友誼的珍貴。對于教師而言,深深地體會到:要為幼兒營造美妙的情感氛圍,只有有愛心的老師才會培養有愛心的幼兒,給幼兒一個舞臺他會展示最好的自己。整個過程中幼兒、家長與老師的情感被牽動著,悄悄地被感動著、變化著。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觀看奶奶包粽子,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3、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
活動準備:
1、flash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2、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葉、大米、紅豆沙、蛋黃、線、剪刀等。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
“5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歷的`五月初五。
端午節這天人們都吃什么來慶祝節日的?
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風俗習慣。
“端午節是怎么來的,誰知道它的傳說?”幼兒相互交流。
組織幼兒欣賞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活動?”幼兒分組交流。
請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佩香囊等。
3、幼兒交流吃粽子的經驗。
“你們吃過或者見過哪些粽子?”幼兒和同伴交流。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粽子有各種各樣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餡。
4、幼兒與阿姨、奶奶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們包過粽子嗎?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粽子吧!”
(1)幼兒分組與阿姨、奶奶共同包粽子,引導幼兒為阿姨拿、放材料,邊看邊交流。
“包粽子的順序是什么?包粽子時需要注意什么?
(2)與幼兒交談:通過看包粽子、學習包粽子的過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兒和家長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6、師生共同小結: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是我國特有的節日,我為我的國家感到自豪。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體驗故事中角色的情感變化,懂得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2、理解故事內容,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3、嘗試復述故事,理解反問句的真正含義。
活動準備
1、小花貓、小黃狗、小熊貓、大象、小老虎、小獅子、小松鼠等故事中角色的頭飾以及蒲扇等道具;教學課件。
2、教學CD《等車》。
活動過程
1、提問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提問:一只大象在等車時沒有排隊,但后來小動物們都很感謝它,你們猜一猜這是怎么回事呢?
(2)鼓勵幼兒自由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完整欣賞故事。
(1)教師生動的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2)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動物們為什么感謝大象?大象是怎樣幫助小動物的?
3、邊講故事邊演示多媒體,幼兒再次完整欣賞故事,理解內容。提問:
(1)這一天天氣怎么樣?你們怎么知道的?(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語言回答,并表演小動物熱得難受的樣子)
(2)大象沒有排隊上車,小動物們有什么想法?(啟發幼兒從反問句“可是又有什么辦法呢?誰有那么大的力氣,能把大象拖開呢?”中找出答案)
(3)后來,大象幫助了小動物們,小動物又有什么想法呢?為什么小動物要大象先上車?(啟發幼兒從反問句“可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把大象推上車呢?”中找出答案)小結:故事中的.大象是因為要幫助小動物而插到隊伍中間,但平時生活中等車時要依次排隊,每個人都要遵守社會規則。
4、幼兒分組討論,跟講故事。
(1)教師提問:大象沒有上車,而是“離開車站,慢慢向池塘走去。”為什么?它接下來想干什么呢?
(2)幼兒分組討論后,請幼兒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
(3)教師肯定幼兒的不同想法,并請幼兒邊看多媒體課件邊跟隨講述故事。
附故事等車太陽像個大火球高高地掛在空中,天上沒有一朵云,沒有一絲風。
這兒是一個沒有樹蔭也沒有涼棚的汽車站。小松樹和小花貓正在等車。他們一邊擦著汗水,一邊用芭蕉扇啪嗒地扇著,心里想:要是能刮陣風就好了。
小黃狗和小熊貓也來等車了。火辣辣的太陽烤得他倆直喘氣。他倆心里盼,要是能下陣雨就好了。
小老虎和小獅子也來等車了。他倆吃著冰棍,抬頭看看火紅的太陽,心里想,要是烏云能出來遮住太陽就好了。這時,一頭大象從池塘邊走來。嘿,大象也來等車了。
大象走到車站,看了看排隊的小伙伴,就往小松鼠前面一站。
“大象哥,請排隊乘車!”
“大象哥,乘車要排隊!”
大伙兒都嚷嚷著。大象好像故意沒聽見一樣,站在最前面,還故意挺了挺高高的身子。大伙兒很不高興,可是又有什么辦法呢?誰有那么大的力氣,能把大象拖開呢?
靜靜的,大家都在等車。忽然,小老虎和小獅子覺得太陽真的被烏云擋住了,陰涼涼的。他倆抬頭一看,哈,不是烏云,是大象的身體,象一座小山,把太陽遮住了。
“沙沙沙,沙沙沙”,咦,哪來的雨啊,淋在身上真舒服。小黃狗、小熊貓抬頭一看,喲,原來于是從大象哥哥的鼻子里灑出來的。
——“呼呼呼,呼呼呼。”咦,哪兒來的風啊,吹到身上真涼快。小花貓,小松鼠抬頭一看,原來,風是大象哥哥用大耳朵扇出來的。
大伙兒看著大象,都樂了,他們覺得剛才真不該對大象哥哥嚷嚷。
“嘟嘟”——汽車來了。大家讓大象先上。大象說:“我沒有排隊。你們先上吧!”大伙兒都不好意思。可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把大象推上車呢?
伙伴們一個個都上了車,大象還是沒有上車。車門關了,他對車上的小伙伴們揚揚長鼻子,離開車站,慢慢向池塘走去。
車上的伙伴們這才明白大象哥哥的好意。他們伸出頭,揮手大喊:“大象哥哥,謝謝你!”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設計
我們種植園的小麥在孩子們的照料下成熟啦!孩子們雖然身處農村,但參加農事勞動機會卻非常少。為了讓他們感受、體會一下勞動過程,品嘗到豐收的喜悅,我們為本次活動作了的準備。
活動目標
1、知道小麥是糧食作物,小麥可以加工成面粉。
2、認識用于收割小麥的勞動工具:鐮刀、連桿、篩子等。
3、體驗勞動的快樂,教育幼兒要珍惜勞動成果、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鐮刀、剪刀、竹籃、連桿、小筐等。
活動過程
1、觀察小麥的'生長情況,學說:金燦燦的麥穗。
2、認識勞動工具:鐮刀
3、觀察老師和保育員收割小麥過程,并作模仿動作。
4、打麥穗
認識勞動工具――連桿
組織幼兒觀察炊事員爺爺打連桿,幼兒學習用連桿打麥穗。
討論:還可以用什么辦法將麥子從麥秸里分離出來。(風揚、用電風扇吹、用篩子篩等。)
5、麥子的用途
(1)收藏部分麥穗、麥秸用于制作。
(2)將收獲的小麥送到糧店換成面粉。(家園合作:有條件的家庭可帶幼兒觀察小麥加工成面粉的過程)
(3)將面粉部分投入“巧面館”用于游戲、制作面制品。
(4)大部分面粉送到廚房,請炊事員做成面制品:面條、餃子等食用、品嘗。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認識書包的結構和作用,區別書包的異同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2、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認識,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及認真傾聽的習慣。
3、敢于想象,大膽表現,發展幼兒創造力。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5、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書包每人一個。
2、智、彩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提問導入課題。
小朋友們馬上要上小學了,小學生每天上學必須帶什么?
2、發現書包的不同特點。
(1)提問引發思考: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書包,你們的書包都是一樣的嗎?有什么不同?
(2)分組討論:互相觀察、議論,發現書包的不同之處。
(3)集中交流:首先請一名幼兒代表小組發言,說說本組發現的.書包不同之處,再請小朋友補充自己的發現。
(4)引導幼兒歸納書包在形狀、結構、顏色、圖案等方面的不同點。
3、發現書包的共同特點。
(1)提問引發思考:你們的書包有這么多不同的地方,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2)分組討論:互相觀察、思考、議論,發現書包的共同特點。
4、收拾整理書包讓幼兒學習整理書包。
活動反思:
捕捉到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小學生的書包,并以此為出發點,讓學生了解小學生書包內的物品,從而為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本次活動環節,將每個問題設計更加嚴謹,先讓幼兒猜謎語導入活動的主題,進而引入:“小學生要背書包上學?書包里應該裝些什么呢?”從而自然過渡過第二個環節(對各種學習用品經驗交流分享),在兒歌的學習中緊扣活動內容的問題,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學習,避免了一問一答的單調提問。
活動動靜搭配,調動積極性與主動性:活動中,老師提供給每個學生相應的操作機會,從談話(表達對學習用品的認識)——與同伴分享自己所帶來的學習用品——學習兒歌——表演兒歌——畫書包,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能夠與兒歌進行完整全方位的接觸。
存在不足之處:
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朗誦兒歌時,能夠注重提醒學生對兒歌的情感處理,但是對于兒歌、詩歌類的朗誦方式還需提高,完整但過于平淡。
調整策略:
對于詩歌朗誦的情感處理,應在日后的每個語言教學中,首先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老師有了朗誦的激情,才能更好地帶動參與到活動中。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激發幼兒自由交往的愿望。
2、了解名片的功能,初步嘗試設計名片。
3、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及想象力。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5、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活動準備:
1、彩色卡紙、手工紙若干張,繪畫工具、膠水、廢舊材料、記號筆,小粘貼,照片每人一張
2、課件、磁帶、電視
活動難點:
初步嘗試設計名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找朋友的樂曲,帶領幼兒做律動入場
二、1、觀看課件
(1),引出主題,請幼兒觀察大人們是如何交往?
2、觀看課件(2),
①討論名片的用處、樣式(相同處和不同處)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②并在每一幅圖片出示時,討論所持名片的職業。
③討論名片的內容。鼓勵幼兒用各種方式介紹自己。
3、總結大人的名片特點,(形狀單一、格式相同)。
引出課件3,(神奇王國的名片)鼓勵幼兒利用廢舊材料制作。
教學反思:
活動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幼兒在活動中不僅體驗到自主動手設計名片的成功喜悅,同時感受到了交往的快樂。名片是人們交際的一種工具,它的出現和使用已被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它和孩子們的距離應該是非常近的。活動開始,孩子自己交流對名片的認識,如名片的內容、名片的用處。討論名片的'用處時,孩子們知道名片可以與人交往,可以方便朋友。最后,通過自己制作名片來提升、擴展自己的經驗。整個過程,自然流暢,在與幼兒互換名片的**中結束,孩子們即獲得了經驗又加深了與幼兒間的友情。這次活動是幼兒第一次設計名片,所以他們非常感興趣,心情一直是高興的、愉悅的,活動中他們能自主設計自己喜歡的名片并大膽運用花紋進行裝飾。我把幼兒對名片的零散印象、模糊經驗進行提升,讓幼兒在制作過程中嘗試到成功、獲得愉悅。在活動中,我們還為幼兒創設了良好的表達氛圍,特別是在贈送名片過程中,讓每位幼兒都有表達的機會,培養了幼兒主動表達的能力。
這節課應讓幼兒課前學會寫個人信息等資料,這樣幼兒在制作環節上就會很輕松。
小百科:名片,又稱卡片(粵語寫作咭(kā)片),中國古代稱名刺,是標示姓名及其所屬組織、公司單位和聯系方法的紙片。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教案大班社會教案11-24
幼兒園大班社會的感恩教案11-30
幼兒園大班社會領域教案05-20
幼兒園大班社會《微笑》教案04-14
幼兒園大班社會感恩教案11-23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05-29
幼兒園大班社會《合作》教案11-03
幼兒園大班社會優秀教案11-03
幼兒園大班社會領域教案10-15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