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優質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優質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優質教案1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游戲伴隨著幼兒成長,幼兒通過游戲探索環境,從接觸物體中獲得知識并解決問題。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游戲猶如火花,點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因此,在《小動物找家》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以小鴨子排隊、游泳和鴨子找家的情景游戲貫穿于整個活動,讓幼兒在數一數、排一排、分一分、連一連這個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中,尋找物體的特征,并逐步掌握根據一個或兩個特征進行分類,這種愉快輕松的學習過程自然而然地帶領幼兒學習數學,喜歡數學。
案例描述:
一、小鴨子排隊——正確認識8以內的數量。
師:一天天氣真好,小鴨子們要出去學游泳了,一共有幾只小鴨子?(8只)猜猜誰會帶小鴨子去學游泳?小鴨子們快來排隊。鴨媽媽們都帶了幾只小鴨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幼兒按照鴨媽媽身上的數字,給小鴨子排隊。
分析:《幼兒園課程》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 。環境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幼兒在相應的環境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與物體相互作用,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從而獲得大量的科學經驗。因此,在第一環節的以情景“小鴨子排隊”導入活動,使幼兒很快的被帶入到富有情節游戲的環境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更輕松地引導幼兒正確認識8以內的數量,并根據鴨媽媽身上的數字(標記)找出相應數量的小鴨子,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二、小鴨子游泳——按物體的大小或顏色特征分類。
1、師:一個池塘太小了,小鴨子呆不下,請你想一想,把小鴨子分在兩個池塘里,而且要讓小鴨子一看就知道應該在哪個池塘里游泳。(先和同伴商量一下)
2、引導幼兒根據小鴨子的大小或顏色分類。
(1)請幼兒說說:你想怎么分?為什么?
(2)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為什么這么分?(根據幼兒提出的一個特征,教師出示相應的標記,請幼兒根據標記分類。)
3、教師,歸納幾種不同的分類依據,如:大小、顏色。
分析:中班的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讓他們將小鴨子分在兩個池塘里游泳,而且讓小鴨子一看就明白自己該去哪個池塘時,幼兒自然地想到了平時分組或收拾玩具時的標記,于是根據小鴨子身上的特點,按大小或顏色分別送到兩個池塘。調動了幼兒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幼兒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三、鴨子找家——按物體的兩個特征分類。
1、時間不早了,鴨媽媽、小鴨子要回家了,它們住在哪個家?
2、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房子上有兩個標記,要按每間房子上的兩個標記把鴨子們送回家。
分析:把知識呈現給兒童或馬上回答他們的問題或立刻指出他們的錯誤,并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幫他們自己發現答案比公布答案重要得多。因此,在按物體的大小、顏色兩個特征分類這一環節,教師先引導幼兒獨立思考,并允許幼兒演示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這時,教師作為一位旁觀者,和其他幼兒一樣注視著每一位上來操作的幼兒。當一位幼兒只按照房子上的一個特征(顏色)送小動物回家時,教師沒有立刻給予糾正,而是引導他自己來發現這一問題。這時,下面的幼兒早按耐不住了,紛紛想發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教師并沒有讓該操作的幼兒馬上回去,而是借機給他一次發現問題的機會,“你覺得鴨子能回這個家嗎?下面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了,你有沒有發現什么呢?”該幼兒一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的錯誤,馬上自己糾正過來,于是教師追問:“為什么剛才的那個房子不是這只鴨子的家?”“我只是看了房子上的顏色,沒有看大小的標記,所以送錯了。”于是,教師趁機:“剛才東東小朋友只看到了房子上的顏色就送鴨子回家,結果找錯了,所以在送鴨子回家時,一定要看清楚房子上的兩個標記才不會找錯。”于是,在這一出現問題又發現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很自然地掌握了根據物體的一個或兩個特征進行分類的方法,這種幼兒自己發現、解決的問題使幼兒更易接受和掌握。
四、幼兒操作——練習按物體的特征分類。
1、出示幼兒操作材料,教師講解操作要求:先找一找圖片上物體的特征,再連線。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幼兒獨立思考,作業清楚。
3、幼兒相互檢查;展示個別幼兒操作結果,集體檢查。
分析:通過上面三個環節層層遞進的學習,幼兒已掌握了按物體的一個或兩個特征分類的方法,為了幼兒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在最后的環節讓幼兒自己在實踐操作中進一步鞏固。并通過相互、集體檢查,提高了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反思: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創導發現法,他認為:“教學不僅應使孩子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他主張教師材料,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事物,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做出結論。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材料,最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歸根結底是為幼兒感知、觀察、操作準備的。活動中教師巧妙地設計了鴨媽媽3只(身上分別寫數字5、2、1),小鴨子8只(2只大花鴨、1只小花鴨、3只小灰鴨、1只大灰鴨、2只大黃鴨、2只小黃鴨),運用一些能移動、具有暗示性作用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數一數、排一排、分一分、連一連等環環相扣的活動中,產生很強的探索欲望。通過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由于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孩子們樂于參與、樂于交流。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的課前準備很充分,從活動的生成,活動條件的創造,材料的準備(活動教具、教師相關知識的儲備),問題的提出,到幼兒探索過程中切入等等,教師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慮和周密安排。這樣才能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
幼兒園優質教案2
活動名稱:
樂曲欣賞《鈴兒響叮當》
活動目標:
初步感受歌曲《鈴兒響叮當》活潑歡快的特點,愿意用肢體動作表現滑雪的愉快心情。
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借助圖譜記憶歌詞、學習歌曲。
活動準備:
幼兒欣賞過歌曲《搖籃曲》、觀看過滑雪橇的畫面和錄;ppt課件、音樂、串鈴、自制滑雪板和雪橇
活動過程:
一、比較欣賞,初步感受
1。 欣賞、回憶歌曲《搖籃曲》
引導語:今天老師帶來了兩首好聽的歌曲,我們先來聽聽這一首。(ppt1 左喇叭)提問:寶貝們這首歌曲叫什么?聽了有什么感覺?
小結:《搖籃曲》是慢慢的、輕輕的、柔柔的,是(媽媽哄)寶寶睡覺時聽的歌。
2.欣賞、感受歌曲《鈴兒響叮當》
提問:我們再來聽聽另一首歌曲,它和《搖籃曲》有什么不一樣? (ppt1 右喇叭)提問:這首歌曲和《搖籃曲》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聽上去快快的、很開心很快樂的,我們可以叫它"歡快"。
提問:聽到很歡快的歌曲,你會做哪些開心快樂的動作呢?(ppt1 右喇叭)(跟著歌曲的節奏開心地做動作)教師介紹:這首很活潑、很歡快的歌曲,名字叫(ppt2)《鈴兒響叮當》,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皮爾彭特叔叔創作的。
二、理解欣賞,模仿表現
1。 理解、模仿提問:我們來聽聽這首活潑歡快的《鈴兒響叮當》,你聽到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教師清唱)提問:再來聽聽這首活潑歡快的歌曲,看看歌曲里的朋友們是怎樣開心地滑雪的?(ppt2喇叭, ppt3—22)提問:小朋友是怎樣開心地滑雪的呀?誰來做做這個動作?
(個別示范——動作要求——全體模仿)小結:
滑雪——身體往下蹲,雙手朝下一下一下地用力撐滑雪桿。
滑雪橇——坐在雪橇上,腿伸直,身體左一下右一下地搖著。
2。 模仿、表現
師:——你們真棒!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串鈴、雪橇、滑雪板,你可以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讓我們一起來滑雪。(音樂輕)——寶貝們(幼:哎),準備好了嗎?(幼:好了)讓我們唱著《鈴兒響叮當》一起去滑雪嘍。可以和別人做不一樣的動作哦!(ppt24 音樂響)
教學反思: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結合音樂本身的要素,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音樂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兒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成功的音樂活動,會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為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幼兒園優質教案3
活動目標
1.能用自然、歡快的聲音唱歌,并用動作創造性地表現歌曲內容,感受節日的喜慶氛圍。
2.學習“鬧”字的下滑音唱法,表現歌曲幽默、風趣的特點。
3.嘗試以對唱的形式演唱歌曲,體驗合作歌唱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元宵節期間帶幼兒去觀燈、賞燈,沒有條件的地方,教師可提前組織幼兒觀看有關燈會的錄像或圖片。
2.《鬧花燈》教學掛圖(龍燈、鳳燈、獅子燈、孫猴鬧天宮燈的圖片),音樂CD、盒帶。
活動過程
1.觀看燈會錄象或圖片,組織幼兒談話,引導幼兒回憶觀燈的情景。
提問:你在燈會上都看到些什么燈?觀燈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引導幼兒學唱歌曲。
(1)難點前置,引導幼兒模仿燈會上敲鑼打鼓的聲音,按歌曲節奏說出“隆咚——咚鏘”和“咚隆咚——咚鏘”,并說出它們的不同。
(2)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數花燈”,學唱“有龍燈,有鳳燈,龍燈鳳燈獅子燈。”
(3)教師示范唱,邀請幼兒在“數花燈”部分或“敲鑼打鼓”部分自然加入。
(4)教師和幼兒共同分析“鬧”字的唱法,引導幼兒嘗試滑音的唱法,表現出歌曲幽默、風趣的感覺。
(5)教師組織幼兒采用對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引導幼兒體驗合作歌唱的樂趣。
活動延伸
1.為幼兒提供音樂CD盒帶和相應的道具,引導幼兒進行音樂表演。
2.閱讀幼兒學習資源(1)第5頁,根據畫面填詞演唱。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播放一些課前收集的有關元宵、花燈的圖片、錄像等,從欣賞角度直入課題,學生通過看看、想想、說說等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制作花燈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們各抒己見陶醉在“元宵”之中。然后我出示一個花燈成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花燈的基本構造特點。
幼兒園優質教案4
活動分析: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別強烈。特別是大班幼兒,他們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的重要時期,對常見的任何事物、現象都喜歡刨根問底。生活中,幼兒經常會發現很多現象:為什么剛栽上的小樹要在旁邊綁很多木棍,為什么我們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為什么相框的后面要有一個支架等等,所有這些現象都與"讓物體站起來"這一主題息息相關。此活動非常具體,幼兒有豐富的可操作材料,便于幼兒在自主操作過程中進行觀察、發現與記錄,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活動目標:
1、在不斷操作中,發現、總結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
2、能夠及時交流,逐步提高相互協作、商量的能力。
3、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儲備:提前引導幼兒觀察需要協助才能站立的現象與實例。
2、物品準備:書、紙、瓶、吸管、積木、玩具、果凍盒、夾子、一次性杯子、沙子、竹簽、橡皮泥等,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物品,區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來
1、啟發幼兒通過猜測、操作驗證的方式,將可以站起來與不能站起來的物品進行分類。
(1)猜測。
你認為哪些物品可以自己站起來?哪些不能?(吸管、竹簽等不能自己站起來,瓶子、書、積木等能自己站起來)(2)操作驗證。
請你來試一試,你猜得對不對。
2、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東西可以站起來,有的卻不能呢?(鼓勵幼兒大膽交流自己的猜測)二、幼兒再次玩物品,發現讓物體站起來的各種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1、讓竹簽站起來,并掌握記錄的方法。
(1)教師出示竹簽,請幼兒想辦法讓其站起來。
怎樣能讓竹簽站起來?(用橡皮泥做一個底座、插在沙子里、用書夾住等)(2)幼兒操作實驗。
請你試一試,你想的方法能不能成功?
(3)交流實驗結果,討論記錄方法。
你是用什么方法讓竹簽站起來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那我們怎樣才能在很長時間以后還能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方法呢?(把我們做的留著、我們把它畫下來等)
2、豐富材料,進行操作,發現、總結讓物體站起來的更多方法。
教師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添加盒子、瓶蓋、沙子、橡皮泥等輔助材料,請幼兒選擇一種不能獨自站立的物體,想辦法使其站起來。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并用簡單繪圖的方式進行記錄。
3、通過交流,使幼兒感受到方法的多樣性。
操作完畢,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幼兒的記錄表,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表用完整連貫的語言大膽交流自己的操作結果。
三、幼兒分組協商、合作,想多種辦法讓吸管站起來,并進行記錄
1、幼兒四人一組,分工合作,想各種辦法讓吸管站起來。
現在請同組的四個小朋友相互商量一下,推選一位小朋友負責記錄實驗結果,而且一會兒還要進行介紹。
2、各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進行集體交流。
四、通過討論生活中的支撐現象,拓展幼兒的思維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可以站起來的物品?有哪些需要支撐才能站起來的現象?(相框后面有支架才能站起來、我們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站起來、肢體殘疾人要靠拐杖站起來、自行車也要有支架才能站住等)
五、延伸活動
1、將活動中的物品投入到科學探索區,便于幼兒進行操作。并將幼兒的記錄表進行展示,提高幼兒記錄的能力。
2、家園合作:請家長與幼兒共同尋找生活中需要支撐才能站住的實例,開拓幼兒思維,并收集更多材料豐富活動區,引導幼兒進一步操作探索。
活動反思:
在這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積極投入、享受探究的過程,并樂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個活動實現了“玩中學、”“做中學”以幼兒自由發現、自主探索為活動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
幼兒園優質教案5
活動目標
初步了解水的用途。
嘗試用繪畫和創編的形式表達水的用途。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水的用途大”實拍圖片;《水是個寶》兒歌音頻及圖片。
材料準備:畫紙、畫筆。
活動過程
猜謎激趣,并請幼兒說說今天用水的情況,引出主題。
——用手拿不起,用刀切不斷,煮飯和洗衣,都得請它來。你知道它是什么嗎?(水)
——回憶一下,你今天用過水了嗎?
——你用水來做什么呢?
小結:從早晨起床到現在,我們用水做了各種各樣的事,洗臉、刷牙、洗手……都離不開水。
出示圖片“水的用途大”,引導幼兒說說圖片內容,進一步了解水的用途。
1.出示圖片“水的用途大——生活用途”,引導幼兒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剛才小朋友講了很多水的用途,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水,我們一起來看看水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吧。
——圖片上的人用水在做什么?
2.出示圖片“水的用途大——生產用途”,引導幼兒了解水在生產中的用途。
——除了日常生活需要水,水在其他地方還有大作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水被用來做什么?
3.出示圖片“水的用途大——其他用途”,引導幼兒了解動物植物也離不開水。
——人類的生活、生產離不開水,還有誰也離不開水呢?繼續往下看。
——圖片上是誰?
——它用水來做什么?
小結:水的用途真大,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們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水。人需要水,動植物也需要水。
播放兒歌音頻及圖片《水是個寶》,帶領幼兒看圖學念兒歌。
1.播放兒歌音頻及圖片《水是個寶》,引導幼兒說說兒歌內容。
——兒歌里我們/媽媽/農民/工人用水來做什么?
2.再次播放兒歌音頻及圖片《水是個寶》2-3遍,帶領幼兒看圖念兒歌。
出示繪畫材料,請幼兒將水的用途畫下來,并根據圖畫的內容創編兒歌《水是個寶》。
1.出示繪畫材料,請幼兒將水的用途畫下來。
2.請幼兒根據圖畫的內容創編兒歌《水是個寶》。
——你畫了水的什么用途?
——請你把它編進兒歌里吧。(比如:水是個寶,我們用它來刷牙;水是個寶,爸爸用它來洗車。)
小結:水是個寶,我們都需要水。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節約用水,不浪費我們寶貴的水資源。
附【兒歌】
水是個寶
水是個寶,
我們用它來洗澡;
水是個寶,
媽媽用它洗碗勺;
水是個寶,
農民用它把菜澆;
水是個寶,
工人用它把紙造。
幼兒園優質教案6
活動目標
愿意參與比較活動。
嘗試用一頭對齊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
初步感知物體長短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已經掌握用目測的方法直接比較長短。
課件準備:“耳朵長和短”圖片。
紙面教具:《長和短》。
材料準備:短、稍長、長三種長度的繩子。
活動過程
出示圖片“耳朵長和短”,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直接比較長短。
——小貓蜜蜜和兔一一最近遇到了一個難題,她們都覺得自己的耳朵比對方的長,爭論了好久也沒有得出答案,所以想請小朋友們看看,到底誰的耳朵長,誰的耳朵短。
——是蜜蜜的耳朵長?還是兔一一的耳朵長?
——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小結:一目了然的長短差異可以用目測的方法直接得出誰長誰短。
發放紙面教具《誰長誰短》,教師操作課件,引導幼兒嘗試用一頭對齊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
1、發放紙面教具,引導幼兒在紙面教具上比較兩支筆的長短。
——蜜蜜和兔一一終于知道誰的耳朵長,誰的耳朵短了。但是她們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她們買了一些文具也想知道誰長誰短,我們一起來幫幫她們吧。
——這兩支筆能直接看出哪支長哪支短嗎?
——目測的方法比較不出長短,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支筆長哪支筆短?(將兩支筆一頭對齊進行比較)
——請你們用一頭對齊的方法比一比兩支筆吧。
2、引導幼兒在紙面教具上比較兩把尺子的長短。
——這兩把尺子可以用目測的方法看出哪把長哪把短嗎?
——請你們用一頭對齊的方法幫助蜜蜜和兔一一比一比誰長誰短,注意比較的時候尺子一頭要對齊。
3、引導幼兒在紙面教具上比較兩把傘的長短。
——這兩把小花傘一樣長嗎?
——請你們用一頭對齊的方法比一比哪把小花傘長,哪把小花傘短吧。
4、教師操作課件,驗證幼兒的答案。
小結:對于一目了然的長短差異我們可以用目測的方法直接知道誰長誰短,在用目測的方法不能清楚地看出誰長誰短時,就可以使用一頭對齊的方法進行比較。
發放材料“三種長度的繩子”,鼓勵幼兒比較繩子的長短并初步感知長短的相對性。
1、幼兒第一次比較繩子長短。
——老師這有許多條繩子,你們一人拿一條,然后找一個小伙伴比一比你們的繩子。注意比較長短的時候要將繩子的一頭對齊。
——你們的繩子一樣長嗎?
——誰的繩子長?誰的繩子短?
2、幼兒第二次比較繩子長短。
——現在請你們換一個小伙伴比一比,你的`繩子還是長/短的嗎?
——為什么長/短繩子變成短/長繩子了?
——你有什么發現?(和短繩子比,我的繩子就是長繩子。和更長的繩子比,我的繩子就變成短繩子了)
小結:比較的對象不同,結果也會不同。和短繩子相比,較長的繩子就是長繩子;但較長的繩子和更長的繩子相比,較長的繩子就成短繩子了。
溫馨提示
幼兒兩兩比較的時候會出現兩人手中的繩子長度一樣,這時,教師要提醒幼兒換一位伙伴再進行比較。
活動延伸
日常活動
鼓勵幼兒想一想教室的哪些物品可以用來比較長短(如玩具、書本等),并嘗試比較。
幼兒園優質教案7
一、活動目標:
1、能畫出秋葉輕盈飄落的樣子,感受秋葉飛舞的意境美。
2、嘗試運用重疊遮擋的方法構圖,表現畫面的均衡和美觀。
二、活動準備:
1、教師教學資源《秋葉飛舞》(視頻)。
2、勾線筆、圖畫紙、水彩筆、油畫棒
三、活動過程:
1、活動前請幼兒觀察秋天樹葉,組織幼兒交流自己發現的秋天樹葉的變化。描述樹葉是怎樣從樹上飄落下來的。重點引導幼兒從樹葉的顏色、飄落的樣子進行交流討論。
2、欣賞《秋葉飛舞》視頻,進一步感知樹葉飄落的情景。
(1)觀察樹葉落在了什么地方。
可提問:飄落的樹葉都到哪里去了?去做什么?
(2)觀察樹葉飄落時在空中的姿態。
可提問:樹葉飄落時,在空中的樣子有什么不同?
重點引導幼兒比較垂直和傾斜。請幼兒思考討論:樹葉為什么會斜著飄落下來。
小結:樹葉又輕又薄,總是隨著秋風飄動,不會重重的落地。
3、請幼兒討論怎樣用傾斜和重疊的方法表現樹葉飄落的情景。
(1)請幼兒嘗試用傾斜表現樹葉飄落的情景。
可提問:你有什么辦法讓樹葉飄動起來呢?
(2)嘗試用重疊遮擋的方法安排畫面構圖。
可提問:許多樹葉落下來,有什么辦法在比較空的地方,再擠進去幾片呢?
4、幼兒自由創作,大膽繪畫,教師巡回指導。
1)引導幼兒大膽想象:我們是一群什么樹上的葉?要飄到哪里去?會遇見什么朋友?對他說什么?畫出樹葉找到的朋友。
(2)提醒幼兒運用傾斜的方法表現樹葉在空中飄動的姿態,適當添加數片樹葉。
(3)幼兒作畫,選擇與秋葉相似的顏色進行涂色。
5、交流分享。
(1)觀賞作品中的秋葉是否有飄動的效果。
(2)介紹各自想象的情景:樹葉飄到哪里?他對朋友說了什么?
教學反思
一、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作品內容及目標進行適當的刪減。
本節課去年已經上過,我在去年已經修改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進行了完善。如:除了把原來的散文欣賞活動內容改為故事課,還把其中的內容進行了刪減,并選用了結構相同,意義相仿的前三段,而把最后一段幼兒比較難理解,句式又不同的內容刪掉,改為能喚起幼兒想象的“樹葉飄呀飄...”易于幼兒接受和理解。在準備活動中添加了大圖書繪本,并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接受能力制定相應的目標要求: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秋天落葉的自然現象。
2、學說故事中的短句:“樹葉,你當我的ⅹⅹ好嗎?”
3、樂意用動作語言表達故事情節,初步感受文學作品的美。
二、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激發幼兒積極參與和表達的欲望。
在組織形式上,我選擇了動靜交替的形式開展,開頭部分我首先用拋灑樹葉的方法一下子把幼兒帶進了秋葉飄落的意境,激發了幼兒表達的欲望:樹葉落在了小船上、樹葉落在了小溝里、樹葉落在小河里...然后我用一句:老師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中的樹葉到底落在了哪里?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很自然地引入老師講述的故事中。接著我采用分段講述提問,角色表演相結合的方法,每段變換不同的角色扮演,師生共同扮演角色,讓幼兒在情景的扮演中學會角色的語言,從而達到老師預設的目標。幼兒從頭至尾處于一種愉悅的情緒中學習,較好地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環境。連今天新來的小朋友和平時一直不愿參與的徐志浩小朋友也快樂地參與其中,最后在和小朋友一起看大圖書一起完整講述故事的氛圍中結束了本次活動。
三、在本次活動中存在的不足:
1、由于本課題開展時,天氣一直陰天,所以沒有給幼兒提供較好的觀察機會,以至不能較好地拓展幼兒的已有經驗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2、在課堂中還應提高自己的應對策略:當我在講完故事第一段后提問:樹葉落在河里,小魚游過來怎樣對樹葉說話時:沈潤曦小朋友回答說:“樹葉,我做你的好朋友好嗎?”我沒有及時回應,而是說:小魚是這樣說的嗎?總想把幼兒的回答很快地拉到自己預定的答案之中。直到第二段時,我才作出了較好的回應:你說的不錯,你想和樹葉做好朋友,可小螞蟻和你想得不一樣啊,讓老師來悄悄問問它就知道了,從而較好地回應了幼兒。可惜反應稍遲了一點。因此,教學工作是一項不斷創新的過程,需要我們老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有效。
以上是我自己上完這節課的反思,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共同探討提高。
幼兒園優質教案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所講故事的內容畫連環畫
2、鼓勵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幼兒對美術的熱愛之情。
3、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4、養成大膽用色、均勻涂色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實物投影儀、錄音機、鋼琴曲磁帶
2.每位幼兒一本繪畫練習本,上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字樣。
活動過程:
1. 故事,用提問幫助幼兒記憶故事內容。老師富有表情生動的講述故事:“離我們很遠,有一個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長著一種奇妙的樹,會變的樹。這種樹種下去第一天,就會長成一棵大樹,樹上只有一片樹葉。第二天的時候,這種樹就開始變了,它會一下子長出各種形狀的樹葉:有的葉子象圓圓的蘋果,有的象彎彎的月亮,有的象圓圓的輪子,有的象芭蕉扇,有的象葫蘆,有的象小朋友張開的手……顏色也變的豐富多彩,紅的象火,黃的象金子,綠的象青草,藍的象天空……真是美極了。到了第三天,你猜,這種會變的樹上會發生什么事呢?”幼兒議論后教師繼續講述。“每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樹葉精靈,有的象在哭,有的象在笑,有的兩片葉子靠在一起,兩片樹葉精靈手拉手好象在做游戲……到了第四天,這種樹還會變下去,每天都會變出新模樣。”提問:“這種樹叫什么樹?它第一天是怎樣的?第二天、第三天是怎樣的?”
2. 幼一起討論繪畫方法組織幼兒討論:“現在請你們把這個故事畫下來,你認為該怎么畫?”幼兒個別講述。師幼一起小結:可以把第一天樹的樣子畫在寫有第一天字樣的紙上,依次類推。
3. 師交代要求,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教師提醒幼兒畫自己想出來的樹,涂色要均勻。
4. 用投影儀展示幼兒作業,并讓幼兒相互評價。
5.孩子的講述能幫助教師發現、理解他們的創作意圖及創造性表現,也使其他小朋友學到同伴的優點活動延伸在美工區畫自己聽過的故事或創編的故事。
幼兒園優質教案9
活動目標:
1、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干支數量的趣味。
3、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4、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各種圓柱體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樣大小的硬幣或硬幣狀的替代物。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哪幾種圖形寶寶,還記得嗎?(讓幼兒說一說)今天呀,我們班上來了一個新客人,它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游玩“圓柱世界”
(1)、幼兒看各種圓柱體的玩具、物品。
(2)、幼兒任意挑選一種玩具,感知圓柱世界的豐富。
“你拿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樣子的?”
(3)、介紹圓柱體
(4)、幼兒互相交流。
三、感知圓柱體的特征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圓柱體與圓形有什么不一樣嗎?”
(1)、幼兒自由探索圓柱體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繩子、尺子量一量,圓柱體的兩端和中間是否一樣?
(2)、幼兒相互交流探索的結果。
四、操作體驗
(1)、教師取出硬幣問:“這是什么形狀的?”“你能把硬幣變成圓柱體嗎?”
(2)、幼兒探索將硬幣變成圓柱體的方法。
(3)、幼兒疊硬幣,將圓形變成圓柱體。
五、幼兒操作
請幼兒翻開操作材料《數學》第25頁,教師按提示指導幼兒完成此頁中《認識圓柱體》的練習。
反思: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圓柱體,但對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的意識是模糊的,并且很難聯系到社會中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杯子和罐子之間的比較,讓孩子在自由擴展的玩當中尋找其中的特殊性,從而來認識圓柱體的具體特征。因此,孩子會比較感興趣。我們班孩子由于多種客觀原因,因此,差異性比較大。能力較強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好,回答問題完整,并且善于觀察。而能力較弱的孩子卻相差比較大。所以,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活動中我采用了強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強的孩子帶著相對較差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他們去相互學習。我的這個活動也是培養幼兒的觀察力,使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圓柱體的外形特征,并學會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種多樣的圓柱體。最后,孩子們在愉快地“手拉車”游戲中結束活動。新《綱要》提出:創設寬松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索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經過各位專家的指點和不斷的試教修改反思。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已經幸福的感受到了。
幼兒園優質教案10
活動目標:
了解運動與休息的合理節奏。能為自己設想、安排健康的休息日。
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樂于與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發兩人合作表演的興趣。
活動準備:
圖片四張繪畫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自由討論
星期天,如果爸爸、媽媽完全讓你自己做主,想干什么都可以,你會干些什么呢?(幼兒自由討論后講述)
讓幼兒設想、安排完全由自己支配的一天。鼓勵他們隨心所欲、坦率地講。如幼兒講述有困難,可以引導:你想多睡一會兒嗎?睡到什么時候?你想看動畫片嗎?看多長時間?你想到外面玩嗎?玩些什么?玩到什么時候?
(二)看看、講講、故事滲入
丁丁的星期天是怎么過的呢?
結合掛圖講述故事《我愛健康》
提問:丁丁什么時候起床?起來做些什么?
丁丁在公園里玩些什么?媽媽說在公園里玩有什么好處?
玩了一會兒,媽媽為什么要讓丁丁休息、喝水、吃點心?
玩了各種游戲,媽媽為什么要讓丁丁回家?
丁丁打算回家干些什么?
(三)安排我的休息日
看了丁丁的一天,你再來安排自己的休息天,你會怎么安排呢?
引導幼兒討論自己的休息日安排方式,并用繪畫形式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后與同伴交流。(提醒可用數字來表現圖畫的順序)
幼兒園優質教案1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了解警服、醫生等工作服。
2、了解職業服裝的特點、用途,以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3、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4、樂意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職業和物品的連接游戲
2、課件:圖片-警察,醫生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話題展示課件幻燈片
2、師:今天你穿了什么樣的衣服?感受怎么樣?
(請幼兒互相交流。)
3、為什么要穿衣服?
教師小結:
衣服不僅可以保暖,穿了漂亮,它還有一個很大的本領,衣服會"說話",展示課件幻燈片。
你知道衣服的秘密功能嗎?就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吧。
4、展示幻燈片6-10觀察、了解不同職業服裝。
(1)觀察警察叔叔的服裝,看看和一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樣。
(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2)觀察、發現醫生工作服的特點。
5、通過圖片觀察周圍人們的工作服裝。
廚師,警察,服務員,消防員,工人,空姐等。
6、趣味練習看一看這些職業并把和職業相關的物品連接起來。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有成功的一面: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幫助幼兒熟悉生活中的幾種職業,并認識職業裝的作用,人們上班為什么要穿制服?以醫生和警擦穿上制服走到孩子們中間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孩子們的興趣較高。流程安排和組織比較清晰。
但也有失敗的一面,現在將主要問題反思如下:
1.對社會領域的把握不夠準確,我把社會行為技能的培養放在了一邊,專心圍繞社會認知來選材,現在看來,社會領域的活動重在滲透,我們的活動不是教師把什么都告訴他,而是通過一次活動,引發幼兒關心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并學習探索,不斷有所發現。
2.對幼兒的認知水平把握不準,針對這一點,我的感觸是,必須對幼兒有階段性的了解,在充分掌握幼兒的特點和認知水平后才能確定目標,組織實施教學過程。
另外教學語言更豐富,更條理一些效果會更好。
細細想來,成功的課堂都蘊含了教師大量的工作和細致的用心,課堂上的輕松自然背后是老師的胸有成竹。
幼兒園優質教案12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看圖譜,表現簡單的節奏型。
2.初步嘗試聽旋律拍出簡單的節奏型。
3.嘗試用樂器演奏簡單的節奏型。
4.對器樂演奏活動產生興趣,并喜歡演奏。
活動準備
1.幼兒對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聲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
2.《昆蟲音樂會》教學掛圖、音樂CD。
3.節奏圖譜一張,打擊樂器木沙鈴、沙錘、沙蛋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播放圖片,創設游戲情景,激發活動興趣。森林里面要舉辦一場隆重的昆蟲音樂會,有很多昆蟲都要來參加,你覺得會有哪些昆蟲會來呢?
2.教師出示三種旋律及節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蟲三種昆蟲依次出場為線索,引導幼兒分別認識三種不同的節奏型,并能夠用身體進行表現。
(1)教師哼唱旋律,引導幼兒根據圖譜用踏腳的方式表現節奏型XXXX︳XXX-︳,并跟隨樂曲旋律表現。
(2)教師哼唱旋律,引導幼兒根據圖譜用拍手的方式表現節奏型XXX-︳XXX-︳,并跟隨樂曲旋律表現。
(3)教師哼唱旋律,引導幼兒根據圖譜模仿蟋蟀的叫聲表現節奏型XXX XXX︳XX- - -︳,并跟隨音樂旋律表現。
3.播放《昆蟲音樂會》樂曲,引導幼兒根據圖譜用身體動作連貫的表現不同的節奏型。
4.嘗試學習用樂曲進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錘、木沙鈴,介紹樂器,分發樂器,讓幼兒嘗試探索樂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師用指令、哼唱旋律帶領幼兒嘗試演奏樂器。
(3)播放樂曲,教師帶領幼兒演奏樂曲。
(4)播放樂曲,帶領幼兒看教師指揮演奏樂曲。
教學反思
千姿百態的昆蟲形象能極大地引起孩子的興趣。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開展了此次活動。感受大自然中昆蟲的美。認識常見昆蟲,知道昆蟲的本領,了解昆蟲的生長環境與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發學習興趣。
幼兒園優質教案13
活動目標:
1.了解"119"的含義并會大聲讀出來。
2.增強對消防的認識。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119"的圖片資料
活動過程:
1.復習《防火小勇士》。
教師:小朋友還記得《防火小勇士》嗎?如果著火了怎么辦?我們要找誰幫忙呢?怎么樣才能找到消防員叔叔呢?
2.觀看圖片,了解119的含義。
教師:這張圖片上有什么?這個汽車叫什么名字?消防車的身上有什么呀?它們怎么讀呢?(引導幼兒發現消防車的顏色、形狀、樣式和普通的小汽車有什么不同)教師:這3個數字分開的時候怎么讀?為什么它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這樣讀呢?(為了讀的更順口、好聽些,我們讀"yaoyaojiu")。這3個數字有什么特別的意思嗎?(它代表了火災,哪里有火災它就會出現在哪里。)
3.討論防火的方法。
教師:大火會燒毀很多的房子,那樣小朋友們就沒有房子可以睡覺了,我們怎么樣才能不讓火災發生呢?
幼兒相互間討論,師幼共同總結。
小結:不能玩火;爸爸的香煙不可以隨便亂扔,要熄滅煙頭扔在垃圾桶里;不能玩電線,要保護自己。
教學反思:
本節活動課幼兒已有基礎的事實,對火災有基本的知識,能夠說出很多關于火災的事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還能說出很多家里能夠引發火災的行為,并能糾正,說出正確的行為。以后可以延續消防活動,更加豐富幼兒關于消防的知識。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給予幼兒充足的、自由的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并創設有利于并能推進活動開展的教育氛圍。從活動的效果來看,活動完成了預期的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取得了預期的成效,是一次成功的安全教育活動。充分激發幼兒想出各種滅火的辦法。當幼兒看完錄像后,發現自己想出的辦法還有不足后,從而為“怎樣避免火災”問題的深入進行埋下了伏筆,使幼兒知道火災給國家、集體造成的損失,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增強了防火、滅火的意識。
幼兒園優質教案14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膽小鬼》,理解歌詞的內容,初步學唱歌曲。
2、觀察教師的動作提示,嘗試用拍手的方法掌握歌曲中的休止符的時值。
3、明白自己嚇唬自己就是膽小鬼,知道害怕時可以尋找成人幫助。
4、啟發幼兒按照原歌詞的結構,創編新歌詞并演唱。
5、愿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活動前,教師可組織幼兒進行簡單的談話:你最害怕什么?在你害怕時,你會怎么辦?大人怎么幫助你?
2、幼兒用書,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調動幼兒經驗,自由談論“膽小鬼”。
教師:你聽說過“膽小鬼”嗎?“膽小鬼”是什么意思?什么樣的人是“膽小鬼”呢?
(二)幼兒聽教師演唱歌曲,體會歌曲詼諧的情緒。
1、師:我要唱一首《膽小鬼》的歌曲給你們聽,聽完了,請你們告訴我,歌詞中說誰是膽小鬼?
師:為什么冬冬是膽小鬼?請你們再聽一聽。
2、教師投影放大幼兒用書《膽小鬼》畫面,并一邊唱一邊指圖。
3、幼兒再次聆聽歌曲,跟隨教師在休止符處做膽小鬼的表情動作。
師:膽小鬼是什么樣?做個動作給我看。
(三)幼兒欣賞教師有表情地范唱歌曲,觀察教師在休止符處做動作的規律,簡單了解“休止符”的意義。
1、師:我有時唱歌,有時做動作。為了告訴你們我休息了多久,我就做了幾次動作。現在你們一起來數一數。
2、教師及時將幼兒所數的休止符數量記在黑板上。
3、引導幼兒傾聽錄音歌曲,跟隨教師學唱歌曲,用拍手的方法唱準歌曲中休止符。
(四)教師歌唱,幼兒根據教師的提示在休止符處說“怕怕”或做膽小鬼的表情動作。
(五)自由談論。
教師:你當過“膽小鬼”嗎?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鬼?在你害怕時,你會怎么辦?大人們是怎么樣幫助你的?
復習音樂游戲《小兔和狼》。
教學反思:
1、在今天的活動中,幼兒對活動表現出較濃厚的興趣,通過幼兒的回答和演唱時的表演也能看出幼兒體驗到了歌曲詼諧的情感,達成了第一點目標。
2、第一環節以“打招呼”的形式進行練聲,不僅將主旋律讓幼兒提前練習,幼兒也有濃厚的興趣。
3、圖片的利用不僅簡單、便于操作,也能很好地幫助幼兒記憶歌詞。活動中教師采取圖片遞減的方式,逐步讓幼兒成為演唱的主體,這樣既讓幼兒感受到了挑戰性也體現了活動的主體性。
幼兒園優質教案15
活動目標:
1、在粘貼瓢蟲、添畫瓢蟲的活動中,感受創作的樂趣,體驗成功快樂。
2、能夠大膽想象瓢蟲的各種形態,并進行創造表現。活動準備:
圖片、紙盤、剪刀、橡皮泥、顏料、排筆、固體膠、勾線筆、毛根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出題目。
教師:身體半球形,背上七顆星,蚜蟲最怕它、棉花最歡迎。小朋友猜猜它是誰?
二、出示圖片,觀察瓢蟲的外形特征。
1、七星瓢蟲是什么特征?
2、身體上有怎樣的花紋?
3、七星瓢蟲的腿是什么樣的?它的翅膀是什么樣的?
4、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用紙盤、橡皮泥等制作形態不一的七星瓢蟲。
5、幼兒自主探索制作七星瓢蟲,體驗成功的快樂。
6、展示作品,講述分享作品,感受共同創作的成就感。
【幼兒園優質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優質教案11-16
幼兒園春分優質教案03-08
幼兒園大班優質教案12-15
幼兒園中班優質教案11-07
幼兒園優質課程教案02-22
幼兒園中班社會優質教案06-08
幼兒園大班健康優質教案09-15
幼兒園小班優質美術教案09-16
幼兒園小班健康優質教案03-31
幼兒園大班語言優質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