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匯總八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 學念兒歌,能用好聽的聲音有表情地朗誦兒歌。
▲ 通過保護花瓶,來加深對瓷器易碎特性的體驗。
▲ 在用花瓶插花養花的操作過程中,體驗生活的美好。
活動準備
▲ 參觀瓷藝室,欣賞各種各樣的花瓶;了解花瓶的用途。
▲ 幼兒已有觀察教師用花瓶養花的經驗。
▲ 每人實物花瓶一只,鮮花一枝,手工枝葉一枝,裝好水的礦泉水瓶一只。
活動過程
▲ 小朋友們當老師。
——教師出示一束鮮花:“快過年了,我想在家養些鮮花讓自己的新年更美麗,心情更愉快,把它放在什么地方養呢?”
——“小朋友能教教我怎么用花瓶養花的嗎?”。
▲ 老師學的真認真。
——教師根據兒歌的內容和養花的步驟,邊向幼兒請教邊將鮮花養在花瓶之中,以此幼兒理解兒歌,為學習朗誦做鋪墊。
——教師故意失手,讓幼兒觀察花瓶險些打碎,引發幼兒討論:瓷器的花瓶很容易摔破,我們要怎樣拿,怎樣做,才不會把它們摔破呢?
——“我明白了,用花瓶養花的方法是這樣的,小朋友聽一聽,我說的對不對?”教師將兒歌完整地朗誦一遍。
▲ 小小花匠忙又忙。
——教師與幼兒一起一邊用花瓶插花、養花,一邊朗誦兒歌。
——引導幼兒用手工枝葉裝飾自己的花藝作品。
▲ 放在哪里最漂亮。
——引導幼兒把自己的花藝作品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其他班的老師和小朋友,為他們送去美麗的新年祝福。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生活中發現、理解周圍的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
2.能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參與交流與表達。
3.愿意用積極的情感和行動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感激之情。
活動準備:
1.視頻:《賣燒烤的小女孩》。
2.社會各行各業人工作的圖片。
3.歌曲《感恩的心》。
活動過程:
一、情感體驗。
1.播放視頻:《賣燒烤的小女孩》,引起情感共鳴。
師:“今天,李老師帶來了一段錄像,請你仔細的看一看,錄像里說了什么事情。
2.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融入賣燒烤的小女孩的精神世界。
師:剛才的錄像里說了什么事情呀?
師:除了賣燒烤小雨欣還做一些什么事?
師小結:小雨欣每天放學后都要幫媽媽賣燒烤,回家后還要做很多的家務。
師:小雨欣為什么要幫媽媽做那么多事呢?
師:媽媽生病了找不到工作又不能干重活,為了照顧家人她每天都要去賣燒烤。
師:那你覺得小雨欣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師小結:是的,小雨欣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好孩子,她有一顆感恩的心,她每天幫助媽媽做那么多事,就是她在用自己小小的雙手來感恩回報媽媽。
師:雖然每天都很辛苦,但是她還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來感恩回報媽媽。她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她還被評為了最美孝心少年。
二、感恩父母、家人。了解家人對自己的養育之苦。
師:小雨欣的媽媽一個人那么辛苦的照顧著家人,那你覺得你自己的媽媽辛苦嗎?
師:那你的媽媽每天都忙些什么?
師:媽媽平時是怎樣來關心我們小朋友的?
師小結:我們的媽媽把可愛的小朋友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又含辛茹苦把你們養育大,很辛苦很累的。媽媽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付出了許多的愛,那你們愛媽媽嗎?
師:那我們應該怎樣來謝謝媽媽呢?你想對媽媽說句什么話?你想為媽媽做點什么事?
師小結:小朋友們說得真好,我們應該感恩我們的媽媽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可以給媽媽送一句祝福,還可以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幫媽媽減輕一點負擔,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不讓媽媽操心。就是對媽媽最好的感恩。
師:在家里除了媽媽愛我們還有誰也愛著我們?他們是怎么愛我們的呢?
師小結:我們的家人很愛我們,每天都為我們做那么多事,我們應該如何感恩家人呢?
師小結:現在小朋友們都長大了,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時候還會幫助家人做一些事,你們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二、感受來自生活中的關愛,了解我們要感恩的人。
師:在生活中除了自己的家人在關愛關我們,還有誰也一直在關愛著我們,幫助著我們呢?
2.感恩教師 ,了解教師每天的辛苦工作,以及如何感恩教師 。(圖片:老師教孩子們學本領)
師:咱們每天來園到離園,都做些什么啊,老師都教些我們什么啊?
教師小結:咱們在幼兒園的一天時時處處都離不開老師的辛勤教育,咱們應該怎樣來感謝教師呢?
教師小結:其實呀,你們每天都表現好了,在一日活動中健康的成長,就是對老師最好的感謝啊!
3.感恩伙伴,體驗友情之樂(圖片內容:兩個小伙伴在一起,其中一個把自己心愛的玩具給另一個玩)
師:“你和你的小伙伴在一起開心嗎?有哪些開心的事?”
4.感恩社會 主要讓幼兒了解各行各業的人都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應該感恩身邊的人。
師:其實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也值得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尊重他們。
(1)出示農民鋤地的圖片,
師:我們平時的食物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并要愛惜糧食。
(2)請幼兒觀看建筑工人蓋房子的過程,懂得感恩建筑師
(3)出示醫生給病人看病的圖片,讓幼兒明白我們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是離不開醫生的,我們應該感恩醫生。
5.進一步理解如何感恩,知道我們要從小講文明、懂禮儀。
師:“在我們身邊有太多要感謝的人,感謝父母把我養大;感謝老師教給我本領;感謝小朋友帶來的歡樂、幫助;感謝農民伯伯種出的糧食……那你最想感謝的人是誰?你想感謝他呢?”
師小結:剛才小朋友想出了許多感恩的方法 ,可以向幫助過自己的人說一聲謝謝、回報媽媽一個吻、讓爸爸省心、聽老師的話、尊重別人的勞動。
三、制作感恩卡片。
師:我們應該常常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身邊一切愛我們的人。這樣生活會變得更快樂!更幸福!那我們一起來制作一張感恩卡片送給你最想感恩的人吧!
師:你在感恩卡上畫了什么?你想把感恩卡片送給誰?
師:我們一起去把感恩卡片送給你最想感恩的人吧!
活動延伸:
請幼兒可以以唱歌的形式形式來表達自己感恩的心。
活動反思: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為讓幼兒懂得。為使感恩活動融入幼兒園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兒的內心深處,植入幼兒心田,作為大班孩子,想通過此次社會活動:《感恩》,引導幼兒體會父母、老師、同伴及周邊所有人對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快樂生活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加深孩子對愛的理解,同時,也要教育幼兒學會把自己的愛積極的反饋給別人。培養孩子擁有一顆知恩、惜恩、感恩、報恩之心。
通過此活動,我意識到預設總是美好的,想像總是無可挑剔的,但能經得起檢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動。盡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設計教案、準備教具,但實施下來卻發現與預設相比,在效果上還是有所差別。為完善此活動,現進行如下反思:在教學中,整個活動教態很好,親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環扣一環,特別是活動導入部分我引導幼兒觀看傾聽最美孝心少年《賣燒烤的小女孩》的故事來震撼幼兒的心靈,能切入主題引發幼兒遷移自身的家庭環境,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整個活動中,時間過長,活動內容過多,涵蓋的面太廣,所謂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蜻蜓點水,沒有將每個環節的教育價值挖深挖透,使活動緊湊,達到教育目標,深入幼兒心田。因此,此教學內容可拆分為兩個活動進行,活動一以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激發幼兒感恩父母之情,樂意用實際行動幫父母為主體,進行展開。第二環節出示媽媽照顧自己的多媒體圖片,并請相應的幼兒向全班幼兒講述照顧的辛勞。激發幼兒遷移經驗,啟發幼兒說說自己媽媽辛勞的照顧自己的過程,體會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再讓幼兒說說自己應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能使幼兒從內心深處出發,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報恩之情。再延伸身邊還有許多人都在幫助著自己,可引伸出身邊的老師、同伴等等,讓幼兒變小愛為大愛,感恩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到“凡是人,皆須愛”。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多讀、多學、多問,以此來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讓自己一步步走向優秀。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學習用品,知道他們的用途。
2、嘗試學習整理、擺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擺放物品。
3、逐步學習自己整理文具,增強做一名小學生的愿望。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人準備一只書包、鉛筆盒、書本等。
2、情境表演:《兩個小朋友》(小學生自己收拾文具的情景,一個會自己收拾,一個不會收拾)
活動過程
1、認識學習用品,并知道它們的用途。
——逐一出示書包、書、鉛筆盒、本子、筆、尺、橡皮等用品,并討論它們的用處。
——形成學習用品的概念,知道這些都是小學生學習時需要用到的用品。
2、觀看情景表演《兩個小朋友》,比較兩個小學生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提問:表演說明了什么?你喜歡小明還是小方?為什么小明作業做完了,小方還沒有完成?
——小結:學會自己收拾文具學具很重要。
3、討論:怎樣愛護自己的學習用品?如何將書包望的用品擺放整齊呢?
4、幼兒討論收拾文具的方法,學習將自己書包里的學習用品收拾擺放整齊。
——請一幼兒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
——幼兒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學具。
5、創設“上課,下課”情況,幼兒練習擺放整理學習用具,感知體驗收放文具的快樂。
——比一比:看誰收得又快又整齊。
活動反思
如何立足于學生實際,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發展,有效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他們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開展數學學習是我自課改實驗以來一直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的問題。為了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數學學習,在課前我積極地進行了思考,分析了學生的學情和原有的知識經驗背景,然后依據《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凸現數學教學生活化、生動化、人文化的特點,使教學切實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1、讓生活走進課堂。
現實生活中的數是十分豐富的,如何讓學生學身邊的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讓數學的天空更加廣闊,是我這節課著力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數一數與學生學習息息相關的文具、找一找教室和生活中見過和用過的數字、玩一玩平時小朋友喜歡的數字游戲以及課后找一找等活動,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展現數學的魅力。
2、讓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數一數、找一找、寫一寫、說一說、玩一玩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使數學學習不再是學生依賴教師講授、被動接受的過程,體現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3、開放教學,讓數學教學解放學生的大腦。
開放式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主學習、體驗探究與成功的樂趣。為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教學中我力求體現開放性教學特點,如“找朋友”的連線,順序是開放的;數文具的方法、數數的思維過程是開放多樣的,有一個一個地數,有多個多個地數;“看一看、想一想在教室里、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數字”,學生可以自由地觀察感知,得到多種的結果,還可以開放式想像校園里、家里數字的存在與價值;此處,學生表達的語言是開放的,教師沒有限制學生表達的方式與方法,而是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品質得到逐步培養。
4、讓數學教學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同步發展。
如何在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增進數學學習的信心,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本課教學中,我積極轉變教師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做游戲,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又有討論、合作交流的機會,在這些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傾聽與表達,學會了矯正和評價,敢想、敢說的氛圍讓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而且長智慧。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4
各種各樣的人
活動目標:
1、知道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2、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對自己充滿自信。
活動準備:
1、觀察畫面:各種各樣的人。
2、畫板、畫筆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人”字
1、這是什么字?(一撇一捺組成一個字,這個字念“人”)
2、世界上有許多許多不同的人,你見過什么樣的人?
3、發現世界上有許多許多的國家,每個國家的人都長得不一樣,頭發、皮膚還有許多許多不一樣。
二、聊一聊“各種各樣的人”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了解我國不同地方的冬季溫度、景象各不相同。
愿意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冬天景象。
活動準備
環境準備:
待布置的主題墻區域。
課件準備:
“冬天各不同”組圖。
材料準備:
畫筆、畫紙。
活動過程
組織談話,鼓勵幼兒自由講述自己所在城市冬季的特點。
——冬天來了,我們生活的城市到了冬天的時候變化大嗎?
——有哪些變化呢?(天氣變得很冷/樹葉掉光了/下雪/沒有什么變化……)
出示組圖“冬天各不同”,引導幼兒了解祖國不同地方的冬季溫度、景象各不相同。
——其他城市的冬天也和我們住的地方一樣嗎?一起來看看吧。
——這里的冬天是怎樣的?哪些景象是我們城市冬天時沒有的?
——和我們城市的冬天比,哪里比較冷呢?
小結:我們的祖國很大,所以不同城市的冬天差別非常大。有的地方冬天溫度特別低,冰雪將整個城市變成白茫茫的一片;有的地方到了冬天依舊溫暖,花草樹木郁郁蔥蔥,四季如春;在最南邊的海島,人們到了冬天也能像夏天一樣在海邊度假、玩水。
發放繪畫材料,鼓勵幼兒繪畫自己最喜歡的冬天景象。
——這么多城市的冬天,你最喜歡哪個呢?為什么?
——你最希望的冬天是什么樣的呢?有哪些景象?可以做哪些事?請用畫筆把你最喜歡的冬天畫出來吧。
組織幼兒分享繪畫作品,并鼓勵幼兒一起布置主題墻“我最喜歡的冬天”。
1.組織幼兒分享作品,講述自己最喜歡的冬天。
——你畫的是哪里的冬天?是具體的某個地方還是很多地方的結合?
——和大家說說你最喜歡的冬天吧。
2.組織幼兒一起布置主題墻“我最喜歡的冬天”。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
家長可以帶領幼兒觀看世界各地冬天的視頻,增進幼兒關于冬天各不同的認知。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綠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環境技能目標激發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欲望情感目標幼兒以自身的肢體語言體現綠色植物的美,體驗快樂的情緒。
2、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點:
通過看綠色、親綠色、種綠色讓幼兒感知綠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環境活動難點激發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欲望,培養幼兒親近自然參與環保的意識
物質準備:
各類綠色植物、綠色背景、綠色地毯彩色種植泥、柳枝、透明杯子若干
活動過程:
導入:
1、看綠色老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玩一玩!
老師:啊,這兒的空氣真新鮮呀,原來這兒有那么多的綠色植物!有綠色的,有綠色的-,讓我們在這兒玩一玩吧!幼兒自由玩耍。
2、親綠色老師:玩得真開心呀,我和小草、小樹成了好朋友,我也想變成一棵小草,你想變成小草、小樹嗎?
小草、小樹們一起來跳舞。
3、種綠色老師:小草、小樹們有點累了,休息一下吧,咦,這兒有一座動物新村,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老師:這只小鴨告訴老師這兒什么都好就是沒有綠色,那怎么辦呢?我們來為它們栽些小樹、小草吧。
教師與幼兒一起栽樹。
4、結束活動和小動物們再見,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各種知識、實踐經驗,帶到科學課堂中,促進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學生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愉快中學習,掌握新知識。如在《動物》單元的教學中,第一課時通過創設一個游戲性的測試:一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腦海里立即浮現出來的是什么動物?如果說“大動物”,我們能想起哪些?“小動物”呢?通過一個個問題情境的創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調動學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通過在教學中創設種種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能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研究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機。發現是探究的結果,是探究的深化與發展。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困難,自行完成發現,積極獲取知識。
在觀察各種各樣的葉之前,問:你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學生: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量一量等等。而在觀察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猜測的方法是否試用,并且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跟為仔細的觀察。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有的發現了用比一比葉子的大小,描一描葉子的形狀等方法進行觀察。而在記錄過程中,教師也鼓勵學生發現用各種方法進行對資料的整理、加工、描述,如可以將葉子拓一拓、記一記葉子的長寬;比較葉子的形狀從而對葉子進行分類:針型、卵形、心形、扇形、掌形等等。
在“合作探究”中“發現”,學生們發揮了潛力,激發了內在動機,培養了學習能力,增強了記憶。
總之,在小班科學課中運用“合作探究”模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們的參與意識、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自主精神都有了明顯地進步,建立起了上進心和自信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研究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們的個性得到了發展,也真正在科學教學中體現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新理念。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7
【活動過程】
一、操作樂器,感受聲音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感受。
1.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樂器,并說說玩的是什么,聲音是怎么樣的。
2.請五六個幼兒集體操作,說說自己的感受。
3.聽錄音后,提問:你喜歡哪種聲音?為什么?
二、出示圖片、講述故事。
1.為什么火車的吼叫聲使小動物逃走了?鮮花枯萎了?
2.為什么音樂氣墊火車那么受大家歡迎呢?
三、聽幼兒自錄的日常噪聲,討論噪聲的產生及危害。
1.為什么我們不喜歡聽噪聲? (危害健康、聽力下降、心情煩躁。)
2.我們如果聽到噪聲怎么辦? (捂住耳朵或躲開)
3.為什么會有噪聲?(從自身的行為談起)
4.如何減少噪聲? (幼兒自由討論并回答)
【活動延伸】
觀察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噪聲的主要來源。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現代的都市和城鎮充滿了噪聲。噪聲也是一種污染,讓幼兒知道噪聲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是本次活動的主要目標。為了給幼兒加深印象和提高學習興趣,本活動中的多個環節巧妙地運用幼兒的各種感官,并結合了故事進行教學,讓幼兒分辨躁聲和樂音,通過對比感受樂音美,從而得出噪聲對人體的危害,并萌發主動減少噪聲的意識。
二、效果分析
讓幼兒把周圍日常噪聲錄制下來,然后播放給大家聽,使我們對常常充耳不聞、耳熟能詳的噪聲加以注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幼兒活動的興趣很高,討論過程中各抒已見,最后得出了“噪聲有害環境”的結論,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8
設計背景
關心鳥類和保護鳥類。
活動目標
1、體驗關心鳥類和保護鳥類的情感。
2、喜歡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感受交流的快樂,愉悅身心。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關心、保護鳥類的做法。
活動準備
圖畫《做小鳥的朋友》、各種用來制作的紙。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畫,幼兒觀察。
(1)、“你看到了什么?”
“他們怎么了?你想干什么?”
(2)、幼兒分組交流
教師:“為什么要有自然保護區呢?”(交流)
2、討論:怎樣和小鳥做朋友。
教師:“你在平時怎樣保護動物的?”
“你準備為鳥類做些什么事?”(交流)
3、幼兒動手做:為小鳥朋友造個家。
幼兒分組制作小鳥的家。
4、展示幼兒制作的“小鳥的家”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教育活動,幼兒受益匪淺,知道了怎樣愛護小鳥,怎么保護小鳥,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特別是幼兒討論環節,大家都很感興趣,以后的教學中要多設計幼兒喜歡的環節。
小百科:朋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 péng you,意思是指在任意條件下,雙方的認知在一定層面上關聯在一起,不分年齡、性別、地域、種族、社會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雙方的心理認知、可以在對方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05-29
幼兒園大班社會領域的教案08-03
幼兒園大班社會《微笑》教案04-14
幼兒園大班社會的感恩教案11-30
幼兒園大班社會領域教案05-20
幼兒園大班社會感恩教案11-23
幼兒園大班社會感恩的教案12-01
旅行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01-28
幼兒園大班社會活動教案06-10
大班社會我愛幼兒園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