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社會教案集合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社會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
幼兒園小班教案
活動目標
1.知道水果有自己的獨特香味。
2.能辨別出水果的氣味并能大膽講述。
活動準備
1.幻燈片:水果-柑橘類
2.不同香味的水果(葡萄、鴨梨、哈密瓜、香蕉),洗好或切好各裝一盤分別放在盒子里。
幻燈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幻燈片認識水果
讓幼兒說出各種水果的名稱
提問:你知道這些水果是什么味道的嗎?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個個有趣的水果盒,老師想請小朋友用鼻子聞一聞,猜猜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水果。
2.聞一聞是什么水果的香味
出示一個水果盒,請幼兒聞一聞。
先請說對了的幼兒品嘗,讓后再請沒有說對的幼兒品嘗。
3.逐一出示水果盒,用同樣的方法,感知水果的香味并品嘗。
4.通過聞一聞,嘗一嘗,讓幼兒感知水果的香味,知道水果有自己獨特的香味。
5.評價:
能大膽地講出自己聞到的結果,并能辨別水果的不同氣味。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分享就是將自己喜歡的東西(玩具食物或圖書等)或快樂的事與小伙伴分享。
2、能與同伴分享玩具圖書,并與同伴積極交流自己的想法。
3、體驗分亨給別人和日己帶來的快樂。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幼兒提前帶一件自己最喜歡的物品,如一個玩具,一本書等布置“我喜歡的……”展示臺。
2、《一粒谷子》教學掛圖,教師教學資源,收集幼兒在家中以及幼兒和同伴分享的照片做成課件。
3、幼兒學習資源1第14-15頁。
活動過程
1、參觀“我喜歡的……”展示臺,請幼兒介紹自己最歡的東西是什么,為什么喜歡。
2、教師出示一袋谷子,告訴幼兒是小雞要分享給小朋友的,幼兒打電話感謝小雞,引出活動。
3、教師結合圖片,講述故事,知道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提問:小雞貝貝在院子里找到一粒谷子時,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貝貝的同伴吃到谷子時候心情是怎樣的?貝貝的心情怎么樣?我們該像小雞貝貝學什么?
教師小結:小雞貝貝有好東西總是愿意與同伴分享,分享就是有了好吃的和別人一起吃,有好玩的東西和別人一起玩,分享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4、“我會分享”實踐活動。
幼兒自由結伴交換物品,分享自己的玩具、圖書。
教師注意引導幼兒在分享中學說禮貌的語言,如,請、謝謝等,分享中要愛護別人的圖書玩具,玩完了及時還。
5、教師及時將幼兒在活動中分享的情境拍成照片進行回放,感受分享的快樂,同時請幼兒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
6、教師和幼兒討論在班級中建立“分享角”繼續分享自己的快樂。
活動延伸
1、午飯時請小朋友吃米飯,分享小雞的禮物。
2、閱讀幼兒學習資源1第14-15,并鼓勵幼兒在家將自己的物品與家人以及鄰居的小朋友一起分享。
教學反思:
認知和判斷對于幼兒來說都比較容易,難得是體驗,只有真正讓幼兒感受到分享的快樂,這樣幼兒才能真正明白為什么分享是一種好行為。我覺得這次活動還是很合適中班的孩子,可以促進幼兒將認知轉化為行動,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從小參加勞動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確實勞動不止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更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而現在的'孩子對成人的依賴性日趨漸強,獨立生活的能力則越來越差,缺乏勞動的概念,更缺乏對勞動的體驗。于是我設計、組織了“給椅子洗洗澡”的社會活動,本活動來源于《幼兒園課程指導》中班(上),我以“為椅子洗澡的情節”貫穿于整個活動, 本活動注重趣味性,做到寓教于樂,在玩中培養幼兒愛勞動的情感,在做中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快樂的思想,讓幼兒逐漸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表達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快樂。
2、鼓勵幼兒學習勞動方法,即使用清潔工具有順序地洗椅子。
3、教育幼兒要愛護小椅子,輕拿輕放,養成良好的習慣。
重點:
教育幼兒要愛護小椅子,輕拿輕放,養成良好的習慣。
難點:
學習使用清潔工具洗椅子,感受勞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椅子每人1張;水盆若干,抹布若干(數量和幼兒人數相同)、音樂、“椅子”錄音。
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一、椅子哭了
●錄音:“嗚嗚……”師:是誰在哭呢?
●椅子:“嗚嗚……”小朋友,我是小椅子,你們身上都很干凈,你們看,我的身上很臟,我身上為什么會這么臟呢?
●你們能幫我洗個澡嗎?
二、我來給你洗洗澡
1、洗椅子
●師:你們愿意幫助小椅子洗澡嗎?那我們用什么來給小椅子洗澡呢?(老師在肯定幼兒正確回答的基礎上出示抹布、水盆)今天我們請它們來幫忙。怎么樣才能把小椅子擦干凈?(每個地方都要擦到)
●幼兒嘗試用抹布開始擦洗椅子,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自己在勞動過程中的快樂。
2、交流
你是怎么洗椅子的?鼓勵個別幼兒來示范并用語言表達洗椅子的過程。
3、總結
●胡老師還把擦椅子的步驟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一邊念兒歌一邊擦椅子,這樣我們會把小椅子擦得更干凈。
●師幼一起邊念兒歌邊擦椅子。(小抹布,洗一洗、擰一擰;椅子面、擦一擦;椅子背,擦一擦;椅子腳,擦一擦;椅子檔,擦一擦,小椅子,開心啦!)
●椅子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還應該怎么更好地愛護它?
三、送椅子“回家”
●椅子:小朋友,謝謝你們把我洗得這么干凈,以后你們要好好的愛護我噢!
●我們去看看小椅子干了沒有,我們帶小椅子一起回活動室吧!
創設情景,幫助產生想幫助小椅子的欲望。
開拓幼兒的思維,讓幼兒自己去發現用什么材料與方法去進行清潔小椅子。
幼兒在操作中體驗勞動的快樂,并鼓勵幼兒用語言來表達,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結合兒歌,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擦椅子的步驟。
通過討論培養幼兒愛護小椅子,輕拿輕放的好習慣。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4
活動準備:
1.背景知識:日常生活的禮貌用語。
2.物質材料:木偶一個、模型電話(每組一個)
活動與指導:
1.導入活動。
(1)出示木偶:“小朋友,你們好!”
教師引導說:“小木偶在問你們好,你們應該說什么啊?”教師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和大家一起說禮貌用語
(2)小木偶要走了,:“小朋友,再見。”小朋友們主動和小木偶再見。
教師總結:與人見面要主動問好,分手的時候要主動說再見,這樣才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2.場景游戲:
(1)“鈴... ...”來電話了,
教師示范接電話:“喂,您好,... ...再見。”
(2)“鈴... ....”來電話了。
教師引導說:“我現在請最有禮貌的孩子來接電話。”找幾名表現好的幼兒來接電話。
(3)分組游戲:相互打電話
幼兒是否能說使用禮貌用語“你好”“再見”
(4)特殊場景:“鐺,鐺。”另一名大班教師敲門。
a.教師說:"小朋友,你們好。”小朋友:“你好”
b.教師說:“我想請小朋友到大班做客好嗎?”征得幼兒同意。
c.教師走時,幼兒主動問好說:“老師再見。”
3.做客游戲: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現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由于嬌生慣養,孩子挑食、偏食的不良習慣日益增多,而合理的營養和良好的飲食習慣能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所以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提高幼兒的獨立的生活技能,我設計了《小鬼當家》這一活動。
目標:1讓幼兒初步了解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食物。
2、培養幼兒不挑食、不偏食的飲食習慣。
3、提高幼兒獨立的生活技能。
4、培養幼兒獨立的意識,減少對成人的依賴。
準備:1、已認識常見食物的名稱及其主要營養。
2、課件、每日食物結構圖。
過程:
1.幼兒在健康歌的音樂聲中進入教室。
師:今天是星期六,寶寶們真開心。可是媽媽不在家,該怎么辦呢?我們來看看媽媽有沒有留言。
2.課件:寶寶們,媽媽有事出去了,你們自己當家吧,有什么麻煩就去問小博士,好嗎?再見。
3.師:哎呀,媽媽叫我們自己當家,自己燒飯,那我們得先去買菜呀。是不是喜歡吃的就多買一點,不喜歡吃的就少買一點呢?(幼兒回答)
4.師:我們去問問小博士吧。
5.了解每日需要的主要食物結構。
課件:(小博士)小朋友,這是我們每日需要的食物結構圖,它告訴我們身體需要各種各樣的事物,有的需要的多,有的需要的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哪些食物需要的多,哪些需要的少,哪些需要的不多不少呢?
6.出示食物結構圖:引導幼兒說出在三角形的食物結構圖中,最下面的需要多一點,最上面的需要少一點。
7.教師小結,把食物圖編成一首兒歌:糧食蔬菜和水果,每天需要不能少;雞肉魚蝦和豆奶,不多不少要正好;巧克力糖果和肥肉,每天少吃有牢記。
8.了解偏食、挑食的危害,教育幼兒葷素食物都要吃。
師:寶寶們看,小博士帶了三位小朋友來干什么呢?
課件:(小博士)請你們看看這三位小朋友有什么地方不一樣?(一個胖一個瘦,一個不胖也不瘦)引導幼兒討論:專吃葷菜容易發胖,專吃素菜長的瘦,不挑食才是長得最好的。
幼兒討論好后,課件中三個小朋友說說自己胖瘦的原因。
師小結:寶寶們喜歡誰,為什么?
9.游戲:買菜。
師:剛才,寶寶們聽了小博士的話,知道了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食物,不能挑食、偏食,那等一下買菜的時候知道該怎么買了吧?
幼兒去“菜場”買菜,提醒幼兒要葷素搭配,并能夠正確地算出找零。
活動延伸:
幼兒在“娃娃家”中繼續玩“小鬼當家”的游戲,學會自己搭配炒菜,招待客人。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嘗試進行力所能及的田間或種植園地的勞動,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
2.讓幼兒體驗豐收的喜悅和勞動的辛苦,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
3.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1.聯系好豐收的農家園地,根據需要聯系好車輛。
2.與幼兒一起準備好適宜的勞動工具。
3.提醒幼兒準備好外出的必備物品:合適的服裝、鞋、背包、水等。
活動過程:
1.出發前與幼兒談話,使幼兒明白活動的目的和注意的事項,提醒幼兒在路上注意安全。如:路上排好隊,跟好老師和同伴,在車上不把頭和手伸到車外等。
2.沿途中引導幼兒觀賞秋天的景色,認識一些農田種的蔬菜和果實,感受田園豐收的美景。
3.引導幼兒分組進行采摘活動。
引導幼兒學習使用勞動工具和農作物的采摘方法,如:挖紅薯、挖花生等。組織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分組進行采收勞動,注意提醒幼兒安全使用勞動工具,并能把收獲的農作物分類放好。
4.引導幼兒整理物品、工具,交流自己收獲的農作物,體驗豐收后的喜悅和勞動的不易。
活動延伸:
1.回幼兒園后和幼兒一起清洗、品嘗收獲后的勞動果實、體驗勞動后的樂趣。
2.引導幼兒說說秋天都有什么豐收了。
活動反思:
(一)自主觀察、尋找秋天的快樂。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歡自由組合,分4個小組走進大自然去尋找秋天的快樂:
第一組,走進田野。尋找秋天豐收的快樂,放眼望去,成熟的稻子就像金色的海洋,笑彎了腰的稻穗,好像正等待人們去收割呢.農民伯伯們正忙著收谷子呢.臉上露出快樂的笑容,地里的玉米、花生、南瓜、土豆、紅薯、辣椒也豐產了,
第二組,走進樹林,看紅艷的楓葉,金黃的銀杏樹葉、蒼翠的松柏,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和野菊花……,收集各種植物標本
第三組,走進果園。觀看累累碩果:紅紅的石榴露出珍珠般的笑容,黃澄澄的橘子掛在枝頭,成筐成筐的桔子正等著裝車呢!紅紅的柿子在綠葉間露出笑臉,葡萄園的葡萄成熟了,栗子看見這豐收的景像,的肚子都笑破了。香甜的氣味勾住了小朋友的腳,都來品嘗佳果美味。
第四組,走進農家,體驗豐收的快樂,院子里堆成小山似的玉米,房梁上掛滿了玉米,曬壩里曬滿了玉米,墻角下堆放著又大又圓的南瓜,人們的臉上掛滿了喜悅的笑容。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觀察與尋找,抓住了秋天的獨特與迷人,感受到秋天的快樂,就會說出他們心中秋天的快樂。從而能使學生在體驗中豐富自己的見解,提高自己的認識,構建自己的認識,將感知轉化為思維。
(二)精彩回放,交流秋天的快樂。
學生各人準備好觀察到的資料,先在小組中交流自己在秋天里感受到的快樂,再在班上匯報展示。并要求其它同學在認真傾聽的前提下進行補充與評價。教師也隨機進行點撥指導。
這一環節,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小伙伴之間自由交際,共同分享秋天的快樂。在這一平臺上,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學習、探究的成果,讓學生品味成功地喜悅。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自我體驗的過程也得到了體現。學生在感受秋天快樂的同時,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訓練,讓學生初步學習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能對別人的談話進行評價,能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合作。
在交流中只要說得有特點,想得獨特,表達流利,都能獲得老師送的一份禮物。使每個學生都能品嘗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增強口語交際的自信和勇氣,也使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評價渾然一體。
(三)、培養創新能力,贊美秋天的快樂
讓學生大初步了解秋天的快樂的基礎上用最擅長的方式來贊美秋天。1、學生在小組中討論集體研究出方案,2、各組選一名代表向大家作匯報展示。(可以背誦描寫秋天的詩句或唱一唱贊美秋天的歌曲)。這一環節設計,能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愉快地學習交流,使其學習思維得到拓展,學習個性得到張揚,主體地位更加得到充分展現。
(四)、拓展延伸,留住秋天的快樂。
新課標指出:“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我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怎樣才能把秋天的快樂留在我們的身邊?總結布置課后作業,以小組的形式,選擇:畫畫、辦專題手抄報、攝影、寫進習作里等等。這一教學環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課堂延伸到課外。能讓學生把秋天的快樂留在自己的回憶里,寫在自己的成長中,同時讓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會了創新,得到了發展。實現了一種能力的遷移。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7
有益的學習經驗:
知道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叫花燈節。了解相關的民俗文化。
準備:
有關元宵節的錄相、元宵一盒、花燈等。
活動與指導:
1.猜謎語:湯園。說說這是過什么節的一種吃食。引出談話主題:元宵節。
2.觀看錄相元宵節。讓幼兒說說從錄相中看到了什么。
3.講解元宵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
讓幼兒知道元宵節的主要習俗是吃元宵、點花燈和猜燈謎。元宵又叫湯圓,它象征著全家團圓,生活幸福甜美。點花燈是為了讓節日的夜晚明亮,歡快。人們為了增添娛樂的情趣,還在燈上寫上謎語,讓大家來猜,猜中有獎,非常有趣。這個節日從古代傳下來的,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花燈的樣子越做越多,工藝越來越復雜,每年過節時,各地都有花燈展,鼓勵小朋友隨家人節日去賞燈。井告訴幼兒電視臺屆時還要播放相關節目,請大家注意收看,體驗全家一起過節的樂趣。
3.請幼兒觀看傳統花燈的樣子和吃元宵。說說自己見過什么樣的花燈,吃過什么餡的元宵。
備注: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有這樣一種傳說。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雉)臨朝稱制,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呂雉死后,周勃、陳平等人掃除諸呂,擁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因為掃除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這夜,漢文帝就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或叫“元夜”。此翻傳說,教師了解即可,不必詳細講給幼兒聽,若講,酌情簡化。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8
活動目的:
1、促使幼兒和大班哥哥姐姐相互認識,培養友好的情感和共同活動的興趣。
2、使幼兒(特別是獨生子女)體會到兄弟姐妹之情,增加他們的交往機會。
3、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一、請大班幼兒到小班來。自己找朋友、結對子、互報姓名。在小班玩游戲。大班哥哥姐姐邊玩邊向弟弟妹妹介紹玩具的名稱、玩法。
二、帶幼兒到大班做客。請大哥哥(姐姐)邀請一個小弟弟(小妹妹)一起玩,到喜歡的角落玩喜歡的玩具。帶弟妹入廁、喝水,一起做喜歡的事情。
三、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到幼兒園各個場所玩。
要求大班哥哥姐姐照料好小班弟弟妹妹:幫助他們穿脫鞋子、擦嘴巴等。
四、哥哥姐姐把弟妹送回班:小班小朋友互相交談:哥哥姐姐帶你到哪里去玩的,怎么玩的呢?
五、小結:幼兒園里有許多小朋友們在一起,玩得真開心。
活動反思:
《綱要》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幼兒在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體驗,實踐,創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小班幼兒年齡在3歲左右,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會向別人表達自己基本的想法和要求,只是語句不夠完整,有時出現時斷時續的現象,即使說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通過活動給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有機會說的環境。
【幼兒園社會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品德與社會的教案11-24
幼兒園社會安全教案07-14
幼兒園社會教案06-08
幼兒園社會端午教案06-08
幼兒園社會教案05-13
幼兒園社會冬天教案06-25
《社會安全》幼兒園教案03-29
幼兒園社會主題教案08-26
幼兒園社會領域教案08-26
幼兒園社會環保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