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并嘗試學唱歌曲。
2.認識不同的打擊樂器并學習演奏。
重點難點:
能夠正確的念兒歌和做動作。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七棵樹上七樣果】。
2.歌曲:【七棵樹上七樣果】(附)。
3.CD:【七棵樹上七樣果】。
4.七種打擊樂器,如小鼓、響棒、手搖鈴、沙錘、響板、三角板、木魚。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觀察幼兒用書中的畫面,說出畫面的內容。
1.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她們在干什么?
2.她們手里提著什么東西?總共幾個籃子?幾種水果?分別是什么?
二、播放CD,請幼兒感受歌曲的節奏和內容,并學唱歌曲。
三、請幼兒跟著教師一句一句地學唱歌曲。
四、請幼兒按照歌曲的節奏,用打擊樂器演奏歌曲的最后一句——蘋果、桃兒、葡萄、柿子、李子、栗子、梨。
1.教師帶領幼兒學習不同打擊樂器的演奏方式,并請幼兒感受各種樂器的聲音特點。
2.請七名幼兒每人拿一種樂器,每種樂器對應一種果子,請其他幼兒跟著CD(或者跟著教師)一起演唱歌曲,當唱的最后一句時,手拿樂器的幼兒分別對應每種果子演奏一下。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中媽媽和寶寶的動作,感受母愛的溫柔。
2.嘗試表達自己對圖畫色彩的感受。
重點難點:
觀察畫面中媽媽和寶寶的動作,感受母愛的溫柔。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清潔寶寶》。
2.畫者簡介與作品簡介。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教師引導幼兒回憶媽媽的溫柔。
1.每個媽媽都愛自己的寶寶,你的媽媽做過一些什么事情讓你覺得媽媽很愛你呢?
2.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寶貝,媽媽總是溫柔地愛寶寶。
三、引導幼兒欣賞封底的名畫《洗澡》。
1.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畫面的內容。
----美國的一位畫家卡薩特,畫了一幅《洗澡》的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畫面都有誰?她們在干什么?
----畫面中媽媽和小女孩的眼睛在看什么地方?
----你覺得這位媽媽怎么樣?你覺得這時的寶寶在想什么?
----你喜歡這幅畫嗎?喜歡這幅畫的什么地方?
2.請幼兒觀察并感受畫面的色彩。
----這幅畫面中都有一些什么顏色。
----媽媽裙子上的條紋和洗腳盆哪里的條紋的顏色是一樣的?
----能說說是什么顏色嗎?
----想象一下,如果畫面沒有白色,你會喜歡這幅畫嗎?(讓幼兒感受到這幅畫中白色也是一種重要的顏色)
四、欣賞封底小朋友的作品。
1.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洗澡”和“刷牙”的作品。
2.這是用什么筆畫的?
3.你覺得畫面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五、小結。
活動反思:
在每次名畫欣賞中,效果總是不太理想,分析原因,估計主要是因為這樣的畫作他們不喜歡,不像卡通圖片這些顏色鮮艷、淺顯易懂;還有就是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前一個問題不感興趣,第二個問題就不聽了,就玩別的去了。這幅畫反應的是媽媽愛寶寶的情感,只有幾個孩子感受到了畫面傳遞出的母愛親情,表示要永遠愛自己的媽媽。在以后的名畫欣賞中,還要加強反思,如何讓幼兒認真聽、仔細看。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3
目標:
1、喜歡參加美術活動,體驗作畫過程中的樂趣。
2、能使用棉簽大膽作畫。
3、了解冬天的落葉樹的主要特征。
重點:
積極觀察,初步了解冬天落葉樹的特征。使用棉簽畫樹干和樹枝。
難點:
使用棉簽畫樹干和樹枝。注意繪畫方式,保持繪畫整潔。
準備:
黃色、藍色卡紙若干,棉簽,顏料,課件《冬天的樹》,范畫兩張,過程:
1、幼兒觀察冬天的樹,了解冬天落葉樹的特征。
(1)師:寒冷的冬天來到了,有許多的大樹媽媽都發生了變化,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吧!(觀看視頻《冬天的樹》)幼兒觀察,教師提問:冬天里的樹是什么樣的?樹枝有什么變化?小樹葉都離開了媽媽,變得光禿禿的。這種樹我們叫它落葉樹。
(2)觀察樹干和樹枝。問:大樹媽媽的身體在哪里?樹干是怎樣的?
師:看!大樹媽媽在向我們揮手呢!它的樹枝是什么樣的呢?
2、學習用棉簽蘸顏料畫冬天的樹。
(1)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冬天的樹是什么樣的?要怎么畫呢?
(2)根據幼兒回答,引導幼兒小結:樹上有樹干、樹枝。畫時先畫樹干,再畫樹枝。教師邊說邊示范并請個別幼兒嘗試。
3、幼兒繪畫(1)請幼兒用棉簽大膽作畫,教師巡視指導。
(2)鼓勵幼兒畫出自己見過的或喜歡的樹,可畫一棵,也可以畫幾棵。
(3)作畫時保持清潔衛生。
4、繪畫活動結束(1)將作品貼起來組成"冬天的小樹林"并欣賞同伴作品,說說你喜歡哪張作品。
(2)向客人老師介紹你的作品。
(3)整理小結。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4
幼兒園小班新版藝術活動教案:《小手拍拍》(音樂游戲)
藝術活動:《小手拍拍》(音樂游戲)
活動目標:
1、能跟隨伴奏有節奏地邊唱邊指五官以及身體的其他相應部位。
2、能積極參與、大膽表現,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音樂《小手拍拍》,播放器。
活動過程:
1、介紹游戲的玩法和規則。
(1)玩法:全體幼兒坐成半圓形,面向老師,一邊唱一邊拍手,同時身體隨音樂輕輕搖動。兩手握拳,唱到"手指伸出來"時,伸出食指。唱到"眼睛在哪里"時,教師邊唱邊問。唱到"眼睛在這里"時,幼兒回答,并用食指指出眼鏡的位置。
(2)指導隨歌詞的指令指出相應動作,動作符合音樂的節奏。
2、幼兒初步熟悉動作與歌詞后,嘗試隨教師邊唱邊有節奏地做動作。
3、啟發幼兒想出五官以及身體的其他各部位,編入歌曲進行演唱與游戲,想出的幼兒可以做"小老師",在第⑤小節處問,其他幼兒答。
4、幼兒熟練后,自由兩兩結伴,聽音樂邊唱邊相互問答與游戲。
5、利用多種形式來游戲。
6、師幼共同評價,結束活動。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5
活動
幼兒在入園有一段時間后,彼此已經熟悉了,因此老師和小朋友間以及小朋友和小朋友相互間,都經常會出現身體上的,諸如拉拉手、抱一抱等接觸性的親熱動作,說明孩子有這方面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音樂游戲“碰一碰”。本次活動我以幼兒熟悉的小豬音樂為背景,用即將到來的豬年為切入點,以幼兒熟悉的小豬為游戲角色,增加了活動的游戲性、情節性、趣味性。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音樂活動,在活動中感到快樂和滿足。
2、學唱歌曲,初步理解其內容。
3、啟發幼兒能隨著音樂創編相互觸摸的不同動作,并初步體驗自我表現及與他人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豬媽媽頭飾一個,小豬頭飾若干。
2、活動前教師和幼兒分別先戴好豬媽媽和小豬的頭飾,準備幼兒較熟悉的小豬樂曲,用ABA的表現方法,幫助幼兒熟悉游戲。
活動過程:
1、“新年要到了,我們的新年是豬年。今天我們就是小豬寶寶,我是誰呀?(豬媽媽)今天陽光特別好,媽媽帶你們到外面去鍛煉一下身體,好不好?”
2、放小豬游戲樂曲:A段,幼兒自由在活動室中間走動;B段,幼兒邊聽音樂邊做伸腰、甩臂以及蹦跳等動作;A段,幼兒身體暖和了,特別舒服,高興地玩耍著,曲終幼兒回到座位處。
3、摸摸你們的小手,暖和了沒有?(暖和了)我們來玩個好玩的游戲,名字叫“碰一碰”。
4、欣賞一遍歌曲,幼兒熟悉內容。
5“先看媽媽做一遍,請你們給媽媽打節奏,媽媽找到誰,誰就站起來和媽媽一起做,好不好?”(教師邊清唱邊找一幼兒做碰手,幼兒小聲跟唱。)
5、“媽媽和××寶寶一起再來找朋友,碰一碰,你們繼續給我們拍手,跟媽媽唱這首歌。”
6、“你們是不是都想找朋友碰一碰呀?好!我們一起來做這個游戲吧。”(全體幼兒隨意找朋友做。可2人,也可3人。)
7、“我的小豬寶寶真能干。我想問問你們,除了碰手,還可以碰哪里呀?”(啟發幼兒創編出不同的動作,如頭、鼻子、臉蛋、膝蓋、小屁股等。)
8、幼兒說一個動作,就請他找一個好朋友上來示范一次。
9、“我的寶寶可真棒,想出了這么多不一樣的動作,現在我們把大家想出來的動作,做一遍好嗎?”(全體幼兒站入場地,把剛才創編的動作做一遍。由幼兒問“碰哪里”,教師回答,如:膝蓋碰膝蓋,集體做相應的動作。)最后,豬媽媽說:“屁股碰屁股”,小豬寶寶們立刻四散站開。
10、幼兒在《小司機》音樂聲中,模仿小司機愉快地走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延伸:
1、可根據年份的不同或幼兒的需要及時變化動物“媽媽”與“寶寶”的名稱,如鼠媽媽與鼠寶寶、鴨媽媽與鴨寶寶等。
2、游戲范圍可進一步拓展,如:請家長們也參與到活動中,與自己的孩子玩“碰一碰”的游戲;同年齡班小朋友之間、與哥哥和姐姐們一起等共同活動,使游戲增加了挑戰性,同時也使幼兒在游戲中增強了的交往能力。
建議:
1、本班幼兒人數如果偏多,可請幼兒自愿分成兩組,先后進行。
2、、此音樂游戲也可作為幼兒一日生活中運動量不大的過渡環節使用,如餐前、戶外活動前入廁飲水等。
3、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如不善于或不敢主動和他人交往的幼兒,教師就要積極地先去找他們“碰一碰”。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孩子對媽媽的了解卻很少。讓孩子初步地了解媽媽的工作,了解媽媽工作的辛苦,引發幼兒關心媽媽情感的基礎,由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清楚地表達自己對畫面的理解。
2.用畫面的方式表現媽媽抱著自己的溫馨情景。
重點難點:
觀察畫面,清楚地表達自己對畫面的理解。
活動準備:
活動前請家長幫忙發一張抱著孩子的照片的電子版給教師,幼兒用書《媽媽和我》,教學電子資源《媽媽和我》,圖畫紙、水彩筆、油畫棒、彩色蠟筆。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一起欣賞幼兒用書封底的名畫《母與子》和兩幅幼兒作品。
1.畫里有誰?
2.他們是什么樣子的?
3.畫里的媽媽是怎樣抱小寶寶的?
4.小寶寶胖嘟嘟的手在做什么?
5.小朋友的作品里媽媽坐在什么地方?她穿著什么顏色的衣服?
二、教師播放電子資源中其他“母與子”的名畫,請幼兒欣賞。
三、教師播放家長抱著孩子的照片,請幼兒進行分享。
1.這是誰和自己的媽媽呢?
2.你的媽媽是怎么抱你的?
3.媽媽抱著你時,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四、給幼兒發放圖畫紙和畫筆,請幼兒畫一畫媽媽抱著自己的樣子。
五、延伸活動:語言《我的媽媽》
活動反思:
通過活動,引導孩子關心愛護媽媽,不依賴媽媽,萌發獨立活動的意識。由于孩子認識水平的限制,所以,在討論媽媽的工作時,僅限于知道媽媽在哪里工作。還應在以后的活動中讓幼兒能通過多種途徑感受到媽媽對孩子的愛,了解到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地照顧,并能大膽表達自己對媽媽的喜愛之情。但小班孩子的情感萌發,還需依賴生動、有趣的活動來實現。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初步學唱歌曲,體驗撓癢癢的快樂情緒。
2.樂意用手部動作表現歌曲內容,嘗試情景表演。
(二)活動準備:
配班老師彈琴,毛毛蟲胸飾一個,歌曲課件,歌曲錄音。
(三)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體驗撓癢癢的快樂
(1)(大樹畫面)師:這是誰呀?大樹爺爺年紀大了,整天一個人站在那里很孤單:“哎!我一點都不開心,誰來陪我玩呀?!”“大樹爺爺,我來陪你玩……!”咦!是誰來了呢?(一條毛毛蟲)它們在一起會玩什么游戲呢?讓我們來看一看。
(2)欣賞故事課件欣賞后提問:毛毛蟲爬呀爬到大樹爺爺身上干什么呀?(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大樹爺爺癢不癢?你怎么知道的?學一學大樹爺爺大聲地笑起來?
(3)我也想玩撓癢癢的游戲,你們會撓癢癢嗎?撓哪些地方會癢癢?(師幼之間,幼幼之間互相撓癢癢)(評析:以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由毛毛蟲撓癢癢,給大樹爺爺帶來快樂,喚起幼兒情感共鳴,引申到我們也來撓癢癢。通過師生之間,同伴之間互相撓癢癢,在一種輕松愉悅地氛圍中調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
2、學唱歌曲,樂意用手部動作表現歌曲內容
(1)師:撓癢癢真開心,這里還有一首撓癢癢的歌曲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欣賞課件歌曲一次)
(2)提問:歌曲好聽嗎?(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提出相應要求:跟著音樂拍拍手,點點頭,再次欣賞歌曲)(評析: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給幼兒帶來了視聽的雙重體驗,配上拍拍手,點點頭等身體動作,幼兒對歌曲的內容和旋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師手指表演及范唱歌曲師: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名字叫“撓癢癢”,唱得是誰給誰撓癢癢?(毛毛蟲給大樹爺爺撓癢癢)瞧!毛毛蟲唱著歌爬出來啦!(用手部動作表現毛毛蟲和大樹爺爺,即一根手指彎彎曲曲表現毛毛蟲爬出來,另一只手張開五指表現大樹形象)教師范唱第一、二樂句后提問:毛毛蟲爬呀爬到大樹爺爺的哪里停下來了?(樹腳下)語言提示:毛毛蟲要從樹腳下往上爬,去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嘍!(范唱第三、四樂句)大樹爺爺笑得樹枝都抖起來,樹葉都抖落下來了,撓癢癢撓得真舒服呀!師:我們的小手也來變條毛毛蟲,一邊唱歌一邊給大樹爺爺撓癢癢,好嗎?(評析:手指游戲是小班幼兒非常喜歡的一項游戲形式,教師范唱和示范性的手指游戲,將幼兒帶入一個游戲的情境中,激發起幼兒進一步活動的興趣和愿望。)
(4) 引導幼兒帶著愉快的情緒邊唱邊動作師:一條毛毛蟲唱著歌爬出來了。“大樹爺爺,我來啦!”,(邊唱邊表演手指游戲)師:一條毛毛蟲又來了一條是幾條?兩條毛毛蟲撓癢癢一定更開心。(三條,四條……,分別用不同數量的手指表現毛毛蟲爬行和撓癢癢動作)(評析:手指游戲的運用,增進了幼兒學唱歌曲的趣味性和主動參與性。幼兒在一條、兩條等多條毛毛蟲出來撓癢癢的手指游戲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反復表演和學唱歌曲,體驗到了歌唱活動的輕松和快樂。)
3、嘗試表演,體驗情境游戲的快樂
(1)教師扮演毛毛蟲,請一幼兒扮演大樹,其他幼兒唱歌。邊唱邊表演:第一、第二樂句毛毛蟲爬出來停在樹腳下;第三、第四樂句毛毛蟲撓大樹癢癢,幼兒發出哈哈大笑或做出怕癢的樣子。
(2)師:誰愿意來做大樹?做大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站在地上一動也不能動。(請部分幼兒做大樹,部分幼兒扮演毛毛蟲,聽歌曲錄音表演游戲)
(3)全體幼兒一起參加游戲。(評析:從教師與個別幼兒的游戲,到部分幼兒的參與,再到集體的共同游戲,為小班幼兒搭建了一個積極模仿、學習的平臺。其次,幼兒自主選擇角色進行游戲,更主動更愉快。)
三、教學反思活動生動有趣,層次清晰。
教師在遵循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對活動進行設計和組織,創設輕松愉悅地心理環境和游戲情境,提高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首先,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幼兒情緒愉悅,積極參與。其次,游戲情境的創設,包括手指游戲和情境表演游戲。尤其是手指游戲的創新運用,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在玩中學,手指動一動,唱一唱,體驗到歌唱活動的輕松和愉悅。 藝術活動的價值在于幼兒情感的體驗和創造性的表達。而幼兒的學習有個慢慢內化的過程,因此在第一次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必操之過急,應該給孩子留一些內化的時間,情緒到了幼兒自然就唱地更好了。
四、活動評價
1、內容的適宜性
新《綱要》指出音樂相當于興奮的語言,它對年幼兒童具有愉悅的功能。通過音樂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提高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歌曲“撓癢癢” 旋律優美、內容簡單而富有情趣,貼近幼兒的生活體驗,非常適合在小班幼兒中組織開展。
2、過程的趣味性
幼兒的生活即游戲,幼兒的學習即游戲。而小班幼兒又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情緒性強、自制力差、認知以具體形象為主等年齡特點。因此,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善于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如:師生之間互相撓癢癢體現一個“趣”字,手指游戲學唱歌曲體現一個“趣”字,情景表演游戲同樣體現一個“趣”字。
3、學習的主動性
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才是有效地學習。活動過程中無論是寬松的心理環境還是有趣的游戲情境的創設,都較好地調動起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和愿望。與此同時,在活動的最后一個游戲環節中,幼兒通過向老師學,向同伴學,再到自主選擇角色進行表演游戲,則體現了一種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方式。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促進幼兒有效地發展。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跟隨音樂學唱歌曲。
2.用手指表示6以內的數量。
重點難點:
重點:跟隨音樂學唱歌曲。
難點:用手指表示6以內的數量。
活動準備:
1.歌曲《我家有幾口》
2.鋼琴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請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家里有幾個人。
1.你家里有些什么人?
2.家里一共有幾口人?(請幼兒掰手指數一數)
三、教師一邊彈鋼琴一邊示范歌曲《我家有幾口》,請幼兒掰手指數出歌曲里面家人的數量。
1.剛才歌曲里是怎么數我家人的啊?
2.家里有幾口人啊?他們是誰?那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吧!
四、幼兒跟隨著教師學唱歌曲2~3遍,并在唱到“爸爸媽媽,還有我…….”時用手指表示其相應的數量。
五、小結。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鞏固幼兒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培養幼兒對使用顏色的興趣。
2、練習畫橫線和豎線,鍛煉手腕的靈活性。
3、體驗手工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油畫棒、白紙。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師:"今天,老師穿了一件什么衣服?"
"格子在哪里?請你用手來指一指。"
◆"我們互相看一看,找一找,還有誰也穿了格子衣服?"
2、引導幼兒用手比劃橫線和豎線。
◆探索橫線和豎線的畫法。
師:"這些格子衣服,都是用格子布做成的。我們就來畫一畫格子布,好嗎?"
◆幼兒在白紙上練習畫橫線和豎線。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交流畫格子的經驗。
◆請幼兒互相欣賞,互相介紹,說說自己畫的是什么顏色的格子布。
◆將幼兒畫的格子布展示在黑板上。
◆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
◆教師小結:
小朋友畫了各種顏色的格子布,有紅色的、綠色的、藍色的、橘黃色的等等。我們先從左到右畫橫線,再從上到下畫豎線。如果畫得稀,格子就大,如果畫得密,格子就小。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石頭的藝術》教案01-16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12-28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06-13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舞步12-20
推薦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08-06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水果歌》的小班教案01-16
幼兒園小班藝術教案:玩色_小班藝術教案07-19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14篇06-14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精選16篇)06-07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九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