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1
活動目標:
1、通過比比,玩玩認識“>”和“<”,初步理解不等式含義。
2、游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課件
2、數學卡片,記錄紙和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①春天來了,蜜蜂和蝴蝶飛到我們幼兒園來了,你們看看,飛來了幾只蜜蜂,幾只蝴蝶,一邊看一邊心理數一數。
師:誰能告訴我有幾只蜜蜂,幾只蝴蝶,它們分別可以和數字幾來表示。
幼兒思考。
②蜜蜂和蝴蝶喜歡在花叢中飛舞,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幾朵紅花和幾朵黃花,分別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③出示“7”,和“5”的PPT。
師:“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幼兒回答)。那“4”和“6”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幼兒回答)。
我們能不能在兩個數中間放上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明白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
④出示PPT“>”和“<”。
提問:你們看,它們長得像什么?你們覺得它們長的一樣嗎?(讓幼兒充分說,看,表達自己的見解)。
哦,小朋友有那么多的意見,我們接著往下看。
⑤出示PPT,“7”>“5”,“4”<“6”
a、你們看,符號寶寶的大嘴朝著哪個數字,為什么?
b、師:別看符號寶寶長得一樣,但是它們的名字不一樣(教師告知符號名稱),“>”和“<”。我給你們帶了一首兒歌你們來聽聽學學看。加入兒歌
c、想一想,為什么它叫大于號,它叫小于號?(加大時間)。先讓幼兒自由表達,然后小結:“7”和“5”不一樣大,在中間放上一個大于號后讀起來的時候應該從左到右的順序讀,這樣的算式叫不等式。
d、我們來讀一讀,教示范算式“7”和“5”,幼兒跟著學一遍,那下面這個不等式該怎么說呢?(先讓幼兒讀一讀)。
二、游戲
1、現在,我們來做個數字娃娃比大小的游戲。
師:“你們看,老師左手是“8”,右手是“6”,中間該放什么符號呢?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示。
2、數字交換,請其它幼兒讀一讀。
3、交代游戲,講明規則。
現在我們三個人一組,兩個人當數字娃娃,一個當符號寶寶,來玩玩這個游戲。快,你們找到小朋友商量好后到老師地方來拿數字卡片,去玩玩。
指導語:你是什么符號,怎么讀?數字交換后又該怎么讀?啟發幼兒互換卡片進行游戲。
小結:數字娃娃說我們小朋友真能干,能在兩個不一樣的數字中間放上大于號和小于號,組成一個不等式,讓大家一看就知道誰大誰小。
三、鞏固,記錄
公園里的小動物也要請我們來幫忙啦!你們看,誰來了,等會兒請你們把這些動物兩種兩種去比一比,誰多誰少?你們可以用數字卡片擺放一下,然后記錄在紙上。
四、點評,講述。
五、結束語
今天,我們認識了“>”和“<”,在這幅圖畫中還藏著許多的數字和不等式,我們下次再來找找好吧?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2
活動目標:
1、幼兒在回憶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鐘面的觀察與操作了解秒針、分針、時針的運行關系。
2、認識整點、半點及的讀法及記錄方法。
3、在活動中誘發幼兒形成遵守時間與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教具:有關各種時鐘的幻燈片;時鐘一面,可活動鐘面一只;表示7、8、9、10點鐘的鐘面各一只,時間記錄卡各一張。
2、學具:幼兒觀察記錄表每人一份,活動鐘面每人一份;實物時鐘4只。
活動過程:
一、調動已有經驗,回憶相關知識。
1、前段時間我們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做了有關時鐘的調查,知道時鐘有好多好多種。現在請你看看老師從網上下載的鐘,看看你認識它嗎?
2、依次出示幻燈片,幼兒講名稱。
3、剛才我們所見到的只是時鐘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還有其他的種類,我們以后再來探討。
4、上次我們已經認識過鐘面,來告訴大家,最長的針叫(秒針),有點長的針叫(分針),最短的針叫時針。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數字(12),最上面的是數字12,然后依次是1、2……11。請你好好回憶一下,時鐘里的指針是朝哪一個方向走的?(1……12)對了,這樣的方向就叫順時針方向。
二、交流調查表,說說自己在什么時間,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們說的真好,那你知道我們人為什么要使用鐘嗎?
2、鐘與我們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前幾天我們小朋友已經做過了一個調查,將自己活動的時間記錄了下來,現在請你拿出自己的調查表,說說你在什么時間在干什么?你只要說出長針在幾,短針在幾的時候,你在干什么?好我們先自己說。
3、誰愿意上來說給大家聽。(請3—4個小朋友上來說)。
4、說的真好,鐘面上的指針在不停的發生著變化,它們在運行中有什么關系呢?
5、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幾個時鐘,請你看看里面有幾根指針,(兩根)你猜猜看是哪兩根針呢?(分針與時針),那秒針在哪兒呢?聽(滴答)聲就是秒針在跑。那他們兩在運行時有什么關系呢?下面請我們小朋友們去玩一玩,看看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秘密?注意,撥指針的時候一定要按照順時針方向撥。
6、說說看,你們都發現了什么?說的真好,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這就表示一個小時。
7、那么長針、短針指著的數字又是表示幾點鐘呢?別急,老師來向你們介紹。
三、認識整點、半點以及它們的記錄方法。
1、好,先請你們聽一個好聽的故事。
2、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小明秋游》,邊講邊出示相關時間的鐘面。
3、講述后提問:
1)、小明去秋游了嗎?為什么沒去成?
2)、他該幾點鐘起床,他是幾點鐘起床的?
3)、小明到幼兒園是幾點鐘了?
4)、他為什么會遲到,他是幾點鐘睡覺的?
認識“鐘表”反思
這學期來,我們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這期間我也經歷了從困惑到認識的一個艱難過程。學前教育,相對我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還有待我們去認識去探索。新《綱要》十分重視在活動中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那么我想:在我開展的“認識鐘表”主題活動中是否亦體現了新《綱要》精神呢?
反思一:主題內容是否符合幼兒興趣
主題教學強調幼兒的自主性,對于主題的選擇必須根據幼兒的興趣為主。幼兒從了解、探索、計劃、解決問題到知識的獲得,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上。
我的主題內容是為上課擬定的。我挑選了一些我認為孩子應該了解以及孩子應該有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和孩子們的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我們以自己平時的觀察,對自己班上孩子的了解,能夠得知哪些內容是孩子們所感興趣的。但是,一個主題是否對所有的孩子都有興趣?這是不可能的。那么,對活動中不感興趣的幼兒如何引導,還是順應他們自身的興趣,這是值得探討的.。我想,主要是由于幼兒人數多,我們活動開展的活動還是以集體活動為主,使得不能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興趣需要。
反思二:在環境的創設方面還應該更加直觀和生動,便于幼兒理解
在這次“認識鐘表”的教學活動中,雖然為了讓幼兒直接簡明清晰地觀察并掌握教學的重難點,我設想采用音樂、圖片和實物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輔助教學。但我采用時鐘模型或掛鐘作為認識時鐘的教具,這樣手撥模型鐘不易掌握速度,精確性教差,幼兒觀察的效果也不好,很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另外一點,為了“認識鐘表”這個課題的開展,我為孩子們提供了各式材料,有電子表、機械表、秒表等等,可是孩子們就是不會看,不會區別電子表和機械表的不同,我真想上去直接告訴他們啊。他們的興奮點早就被桌子上的小鬧鐘、小手表吸引過去了,他們早就開始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緒,張宇成已經開始擺弄起來了,這時,我真想狠狠的批評他啊!
反思以后,我想,造成幼兒前后行為的不同,實際上是環境在起作用。教學的環境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設的,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的,因為成人知道這些鐘表的不同,可是孩子們才不知道呢,所以才會造成幼兒不聽老師講課,自己擺弄起桌子上的“小鬧鐘”來。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兒童發展的資源。兒童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開展活動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幼兒教育是一種環境教育。
環境激發幼兒相應的體驗,因此創設適宜環境首先應考慮到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有了經驗,幼兒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如果把幼兒的成長比作建筑高樓,那么他們的生活經驗就是地基,地基的性質、樣式決定了高樓發展的規模。教師提供了一個環境刺激,幼兒首先尋找與這個刺激相應的經驗,然后依照經驗產生相關的反映,從而嘗試用各種態度和方法來應對。無論是教師預設還是幼兒生成,任何活動都有一個目標,環境就是為了目標的順利實現而服務的,它潛移默化地促使幼兒根據其原有經驗做出判斷,從而調整他的言行。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3
活動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比較物體個數的具體過程,認識符號=、>和<及其含義,能用符號或詞語描述所認識的數的大小。
2。使學生在比較物體多少的過程中,感受一一對應的策略和思想,體驗和理解比較物體多少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同樣多”“多”“少”等概念,培養觀察、比較、判斷和推理的初步能力。
3。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來自于生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活動準備: ppt,音樂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今天上課之前我們先學唱一首歌。
白板展示歌曲內容: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來報到。大于號,嘴巴朝著左邊笑,小于號,嘴巴朝著右邊笑,大于號,小于號,嘴巴朝著大數笑。
二、探究新知,比較大小。
教師側耳傾聽:“哇,森林里好熱鬧啊!小動物們在干什么呢?咱們一起去看看吧。”
好多動植物都來參加運動會啦,真熱鬧啊!
1、”摸大樹“游戲
(1)現在進行的是”摸大樹“游戲,同學們看一下,都有哪些動物參加了這個游戲?它們各有多少只?
學生看圖回答,教師給予肯定。
(2)教師給學生介紹”>”,并告知學生”4>3“讀作”4大于3“
2、”捉迷藏“游戲
(1)同學們,小松鼠和小白兔的只數,誰多誰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一個對著一個比,小狐貍沒有了,小白兔還有多余的,我們就說小狐貍的只數比小白兔少。
(2)教師給學生介紹”<“,并告知學生”2<3“讀作”2小于3“
3、”搶松果“游戲
(1)小松鼠和小兔子各有多少只?誰多誰少?
學生交流自己的說法,得出“小松鼠和小兔子一樣多” 。
(2)教師給學生介紹”=“,并告知學生”3=3“讀作”3等于3“
三、課堂練習,鞏固記憶
1、教師和學生共同復習歌曲,再次加深對大于號、小于號和等于號的記憶。(學生邊唱邊用手指表式)
2、比較“>”和“<” 。
(1)你們看,“>”和“<”像什么?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觀察交流自己的發現。
(2)鞏固記憶“>”和“<”
出示兒歌:開口朝左大于號,開口朝右小于號。開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師生邊說邊用剪刀式手指表式)
3、放飛氣球游戲。
學生完成課本第19頁“想想做做1、2題”,集體糾正。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數的大小比較,認識了那幾個新朋友,新符號?你會用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認識“>”、“<”和“=”)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4
活動準備: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圖片。
2、4朵紅花、六朵黃花的圖片。
3、數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數字頭飾兩套,小猴子頭飾若干。
5、數字小兔圖一張,有關數字卡若干。
6、數字卡10張(裝入貓頭包內),鈴鼓一個,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認識“>”和“<”
1、問:“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春天來了,蜜蜂蝴蝶飛呀飛呀,飛到我們幼兒園里來了,大家看一下,飛來了幾只蜜蜂?幾只蝴蝶?”教師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圖片,幼兒說出數量,教師貼上相應的數字卡。
問:“蜜蜂和蝴蝶比,誰多?誰少?”“那么,7和5相比,哪個數字大?哪個數字小?”
師:“我們可以在7和5之間放一個符號,讓人一看就知道哪邊的數字大,哪邊的數字小。我們以前學過‘=’號,能放‘=’號嗎?”啟發引導幼兒,引出 “>”,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大于號像張著嘴巴對著大數笑,大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大,初步理解大于號的含義,說出“7”大于“5”。
2、問:“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園里),展示紅花和黃花的圖片,讓幼兒感知其數量的不同,引出“<”,重點觀察小于號像是在向左彎腰,撅著屁股的樣子,屁股撅給小數瞧,小于號表示前邊的數比后邊的數小,說出“4小于6。”
3、師:“大于號和小于號一個開口向左,一個開口向右,很不好玩,我們得找規律記住它們。”啟發幼兒找出內在規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無論是大于號還是小于號,它們開口得方向都對著哪一個數(大數),尖尖的小屁股對著哪一個數(小數)。”
學習兒歌:大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小于號屁股撅給小數瞧。
二、表演游戲:學做“>”“<”
找出4名幼兒做數字娃娃,戴上數字頭飾,找兩名幼兒分別站在兩個數字中間,用身體姿勢表演>”“<”,幼兒讀出“9大于7”“7小于9。”
三、猜謎語,(紅眼睛,白皮襖,長耳朵真靈巧,愛吃蘿卜愛吃草,走起路來蹦蹦跳。)引出數字小兔。
讓幼兒觀察小兔子是由哪些數字組成的,找出后,比較大小,填上“>”或“<”。
四、游戲:擊鼓傳包
玩法:教師搖動鈴鼓,幼兒傳貓頭包,鼓聲停止,包在誰的手里,就和他的同桌各從包里抽出一張卡片,比較大小,如“8”和“6&
活動目標:
1、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理解大小的相對性。。
2、學習把不等式轉變為等式。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可逆性,鍛煉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含義,掌握相等與不相等的轉化;難點是掌握“>”和“<”的方向。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 “=” 》10-01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和 “=” 》3篇10-01
幼兒園數學教案:認識前和后12-16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星期12-15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時鐘12-16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尺子12-16
認識時鐘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01-09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臺歷11-24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認識球體04-26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認識時鐘》11-02